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怎样学历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怎样学历史读后感1000字

2020-12-21 04:0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怎样学历史读后感1000字

  《怎样学历史》是一本由严耕望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页数:3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怎样学历史》精选点评:

  ●只看了“治史经验谈”和“治史答问”部分。非常好也非常坦诚踏实的古代史入门著作。ps本来因为个人原因对这本书中的某句评价有些偏见,看了原文才知道作者本意是惋惜为主and借以警人,与网路上的随意批评有云泥之别~

  ●土拨荐

  ●写得很真诚,第一部分最有启发性。原来那句宋代基本史料一生可以看一遍的话是严先生说的2333过两天有精力的话做笔记。

  ●觉得严老太罗嗦,还是顾老的书好看~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明荣辱

  ●老先生多年治史经验。对年轻人真诚的指导。

  ●对史学和非史学工作者但是想认真做事的人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令我辈后学满头大汗,无地自容

  ●难得的是每句话里中肯诚切的态度。某老回忆录与之比,顿落下风。

  ●于我,影响极深。

  《怎样学历史》读后感(一):我的一点点想法。

  1 对于那些正想要跨进史学研究殿堂的青年学子,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它能够让你比较全面的了解到,什么是历史研究,历史研究这个“研究”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去研究!这个是很重要的!

  2 对于那些已经开始进入史学研究殿堂的人来说,这本书也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书中提到的很多东西其实都只是一些治史的常识而已,但是,恰恰是这些常识,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实际研究历史,书写历史的过程常常将之遗忘,所以,就像罗志田对这本书的评价那样:“尤宜备于手边,不时温习揣摩。不仅初学者,以我个人的经验,已任教授者,也不妨多看看,必有所获”。

  3 大家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相信多数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严耕望先生书中讲到的很多东西的确是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按照着来做,你很可能根本没法在这个学术界里面生存下去。严先生错了吗?当然不是!错了的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现今的学术体制逼迫着学术界的人们为了谋教职,为了评职称,不得不投机取巧,不得不急功近利。说实话,自己也很想按照严先生书中提到的很多要求来要求自己,但是,我毕竟是生活在如今这个环境中的人,很多事情,只能说仅仅是心向往之了!

  《怎样学历史》读后感(二):专精而又博通的史学道路

  少年时读书贪多,常常囫囵吞枣,虽也能领会精义一二,却不能形成知识体系。年纪渐长,悔意愈增,所以慢慢要逼迫自己涂抹几笔。何况严耕望先生说了:“一个人在三十五岁以前,至迟四十岁以前,若不常常写作,以后就不大能写作了。” 是以惴惴焉。

  学习历史专业,投入大,产出少,以写作历史论文而论,周期往往要比其他专业论文长很多。历史以实证为基础,用材料说话,搜集材料是第一步,深透理解纷繁的材料,并清理出一套逻辑是第二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撰述形式、灵活地运用所需材料组织成文是第三步。 一篇论文初具雏形,但不宜于马上发表,这一方面为继续补充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继续推敲,在逻辑材料上尽可能地完善。培养一个优秀的史学家也是难上加难,历史学家所需要的知识准备更让人叹为观止,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发现让自己眼睛一亮的优秀史学家。而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却为我们呈现的了一个专精而又博通的史学道路。

  历史专业成才周期长,而且谋生不易,所以选择历史专业应以兴趣为主,并培养一种淡泊自守的生活态度。通常而言,历史学者的生活是寂寞的、清贫的,但一个专心研究、学有所长的历史学者也不至于吃不饱肚子,不过很少能成为热闹的中心而已。一旦成为热闹的中心,历史学者实际上已经不能从事研究了,如四十岁后的胡适。故而历史学者若立志有所成就,首先必须具有淡泊的态度,远离声名势利,非如此不能坐下来读书。

  其次才是做大题目。所谓的大题目,严先生称为面的研究,包括很多的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问题群。从事面的研究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容易发现材料的彼此冲突彼此勾联,避免研究孤立问题引起的的视野限制,二是解决了问题群往往能做出基础性的贡献,与零敲碎打式的研究不可同日而语,且研究的问题也不容易枯竭。还有一类问题,严先生认为是与国计民生、社会动态、人民生活、思想潮流相关的实际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容易引起较多的关注。其实,我们不妨说这也是史学研究的大问题。

  再次是读大书。现代学者热衷于搜集冷僻的史料,重视文书契约之类以往弃之如敝履的材料成为研究的时尚。平心而论,开拓史料的范围对史学研究的推进是有裨益的。而读二十四史等基本史料,也未尝做不出大学问。前辈史家吕诚之先生撰写多部断代史,对现代史学贡献厥伟,而他所取材的往往只是二十四史。这固然收到吕先生研究条件的限制,但于此也可见读基本史料的重要性。具体在中国史领域,宋以后的断代史研究对基本史料的解读是不够深入的。

  最后还要精心写作。严先生不主张学史先学文,他认为史书中也有好文章,历史学者如能用心钻研体会,未必不能写出好文章。历史文章不必求文采,但文字的洗练、行文的技巧也不可不讲究。严先生的文章总是反复修改,早年发表的《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因未充分润色以致贻悔终身。以《治史三书》的文字而论,其文字朴实而通透,严氏为人之诚敬不苟亦可见一斑。对专著和论文的具体写作技巧,书中也有详细的介绍,要言不烦,实用性极强。

  严先生治学以专精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但专精之中亦有博大的气象。我没有认真研读过严先生的专业著作,但我细读《治史三书》之后,却相信这是一条专精而博通的史学道路。历史学者以《治史三书》为明灯,持之以恒的努力,或许有望写出“充实而有光辉”的著作。

  《怎样学历史》读后感(三):170307-170324 《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

  170307-170324

  《怎样学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

  严耕望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6-1第一版第一印

  14

  ○我们不得已研究一个时代,或说研究一个朝代,要对于上一个朝代有极深刻的认识,对于下一个朝代也要有相当的认识。

  17

  ○我为此,也把《宋史》自头到尾,自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相当认真的看了一遍,以求对于宋代有个概括的认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对研究唐史有所帮助。

  ☆以拜学霸作为这篇笔记的开头吧_(:з」∠)_最近在读《宋史》,每天一卷,希望能坚持下来。

  20

  ○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我的问题可能就是看书看得太少,从来都是要作论文的时候抱佛脚。专业不提,以个人兴趣而言,以前整理过《宋史》中关于赵普的材料。这两天开始通读《宋史》,发现太祖、太宗本纪中就有好几条被我漏掉了,因为当时我是直接在古籍库中搜索“赵普”,所以“宰相普”这样的用法就搜不到(更不用说从时间上可以推测是你普的“宰相”而不书名的地方了)。这不免让我深感惭愧,借着通读《宋史》的机会,同时也要修订自己的资料汇编。

  33

  ○要注意关于这个问题的所有各方面的史料,不能只留意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更不能任意的抽出几条有利于自己意见的史料。

  ☆比如主张宋初传弟说的(虽然我也这么认为),就完全否认赵匡胤对德芳的一些特殊待遇,这样也是不妥当的。话说我曾经想写篇东西讨论一下这个问题,然而人懒无药医,我想写的东西太多,最后的结果就是啥都没写_(:з」∠)_

  46

  ○唐宋人一般行程,每日不过五六十里至八九十里。

  ☆我曾经根据《长编》的材料计算过,赵匡胤从开封到洛阳(返程同理)需要六天时间,这样大约是日行六十里——所以皇帝出巡果然是走得慢23333

  92

  ○史学论文最重要的是搜录材料,等到材料搜集得很完备时才开始撰写,这样可以一气呵成。

  ☆感觉这一点过犹不及吧,太过追求完备容易陷入材料的汪洋大海中不可自拔,反而迟迟无法动手,特别对我这样的懒癌拖延症晚期患者来说(。

  93

  ○最好初稿写成之后,打铁就热,马上审核补充。

  ☆这句话非常赞同,什么事你过去那个劲真的就疲了……这就是我为什么永远不愿意回头修改自己的小说的原因233

  105

  ○一个人的学术见解要想成为系统的成熟的知识,就必须经过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后系统化的写作出来,始能成为真知识真学问。

  ☆这里强调写作对学术的重要性,如果换成同人圈用语,大概就是“只开脑洞不产出,跟咸鱼有什么区别”_(:з」∠)_不过负责任的同人创作确实是了解原作最好的办法之一。

  108

  ○无论职业怎样忙,年轻人,精力旺盛,每天抽出两小时读书,绝不困难,只要减少无谓的交际应酬与消遣,便可做到。

  ☆对着自己的一堆游戏“哇”地一声哭了出来……真能戒掉,别说两小时,抽出四小时读书都不困难(。但还是……还是先从每天抽出一小时读书开始吧……

  111

  ○人人都有发表欲,论著完成,就想发表,这是人之常情;不过最好能克制一下,搁置一个时期再发表为佳。

  ☆身为一个挖坑如尬舞山兔,填坑如德州老农的职业不良同人写手,为了防止贴出第一章就给自己产生“哇,这个长篇我已经完成了”的错觉,下次我还是硬盘搞完全篇再贴出来祸害别人好了。

  117

  ○一个人的心力时光分散到多方面,各方面的成果也势必都大打折扣。

  ☆目前除了学业以外,自己的心力时间主要分散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搞同人,另一个是打游戏——确实经常感到力不从心,但要说舍弃是真舍不得,慢慢调整吧。

  148

  ○只有两宋的研究,若能自青年时代就有大决心,下大功夫,是可以将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书全盘看一遍的。

  ☆并没有大决心,也下不了大功夫,将来也不太可能直接从事历史的研究——但我这条咸鱼也不自量力,想要开始看“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书”,不求“全盘看一遍”,只求能看多少看多少。

  195

  ○(陈垣)老年转而尊毛,学术生命自不得不中途顿折,乃至突然终止!

  ☆这波黑的23333333

  265

  ○(钱穆)先生一开讲,就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

  ☆可与邓先生的“四把钥匙”理论参看,我个人地理方面特别弱,以后要想办法补一补课。

  以上。

  《怎样学历史》读后感(四):吾不复梦周公久矣!

  老实说,严耕望的这本书我原本是不知道的,即便是严耕望这个人,也孤陋寡闻更不得知。只是在写吕思勉诚之先生、钱穆宾四先生的书评时,方才从网上搜到不少观点皆引自该书,确实也深得其味。于是遂而购下,束之高阁,姑且异日观尔:)

  全书三大部分,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约莫各占三分之一的篇幅。其中,治史经验谈讲的是如何做学问,包括方向的明确、题材的选定、文体的选用等等。就我个人而言,怕不会有真正做历史学问的机会了,最多不过是个爱好者而已,想来大部分同学恐皆如此,因此,也就不甚细读。不过,该部分最后“生活、修养与治学的关系”一节,到不可不略有提及,非常值得品味,这在世风浮躁、人心思变的刻下,更加显得颇有意义。做学问首先是做人,而做人则包括心理和生理两部分,任缺其一行事便总不得顺畅了。对此,严耕望先生的座右铭是“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深得先儒意蕴。众位切莫要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古人迂腐,其实乃人生有为之一境界矣!大凡想成就一项事业,总离不开这些精神,无论顺境逆境,不骄不馁的做好手上的工作,对未来总是有帮助的,起码这番努力的心境,便是最不可多得的优势。此外,“持之以恒”、“失败是成功他妈”之类的话,似乎有老调重谈、乏善可陈的嫌疑,须知纵观秦皇汉武、蒋公毛祖,乃至域外之爱迪生、诺贝尔,皆无不如此。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过少做些浮云遮望眼的事情罢了——共勉共勉!

  在第二部分治史问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严耕望先生对近代史学大家的评述,他 “认为前一辈的中国史学界有四位大家:两位陈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吕思勉诚之先生与业师钱穆宾四先生”。在近代,陈寅恪先生名声尤大,被喻为“旷世奇才”,我观《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确实考据艰深、才华横溢、世所难及。更是因其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落到了实处,在马列横行的年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虽抑郁悲观,却到也落得个平安,不可谓不是个奇迹了。先生以瞽翁之年而成洋洋七十万言之《柳如是别传》,以寄“悯生悲死”之情,自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谴有涯之生”;作书之情,足与太史公愤而为《史记》相比。只可惜,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严耕望评曰“既发愤著书,何不上师史公转悲愤为力量,选取一个重大题目,一抒长才,既泄激愤之情,亦大有益于人群百世;而乃‘著书唯剩颂红妆’,自嘲‘燃脂功状可封侯’耶?”实乃至评也!

  这部分专门有一节,用来对吕思勉诚之先生做专评,曰“吕书周赡绵密,可谓是一部近乎‘方以智’之作”,此诚然也。吕思勉的书,粗读起来确实比较“乏味”,跟我们自小学的历史书有得一比,甚至提到“有一位朋友批评诚之先生的著作只是抄书”!不过,只要细读下去,便全然不是那么简单的了,真正如严耕望评的那样,“他实有很多创见,只是融铸在大部头书中,反不现露耳”!其实,吕先生的书也不尽然如此,最近在看《吕著三国史话》,此是先生留给后人的惟一一部通俗历史读物,那也是观若说书、意气盎然的了。可见,先生并非不能如此写作,不过是拘于做学问,难有“闲情”而为罢了!此书的出版说来颇有值得感叹的地方,若不是《易中天品三国》风风火火,只怕也难以借势而出啊(此余绝无对易中天先生有任何绯意之心)!最近,因故去了一趟诚之先生曾经任教的华东师大,作为该校的两位国家一级教授之一,在学校展框中却几无说明;反倒是另一为一级教授、也是首任校长的孟宪承先生介绍良多,并多为纪年诞辰。我顾不知何以如此,但以诚之先生的成果,似乎不应当如此,或许人如其文,与老先生过于“迂腐”有关吧!联想当今,重商轻文、媚官恶俗,学界浮躁、急功近利、甚至沽名钓誉者大而有之,不禁感叹“道之不行也久矣”!

  严耕望曾师从钱穆宾四先生,并在赴台后,多有交往,想来这也是书中用三分之一强的篇幅及此的原委。钱穆老先生也是近代史学界了不起的人物,成名作《刘向歆父子年谱》灭了上至康有为、廖平,下迄顾颉刚、钱玄同等人的不经疑古之论,解决了近代学术史上的一大疑案,这在当时意义尤显重大,而凭的却仅仅是一部《汉书》。由此可见,书放在那里,人人皆可读之,但却未必人人能读出东西来了!再往下说,就非得说到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了,书前一篇《引论》,洋洋洒洒二万字,实乃蔚为大观,陈寅恪赞为“近世一篇大文章”实不为过矣!凡是疑古者,钱老先生的书,都永远是高擎的大旗,指引拨开怀疑的迷雾,强烈建议大家都能去读一读。

  不知不觉,写了废话这许多,想想现在的书榜,历史方面的好书真的太少太少;读读严耕望的这本书,里面提到的名家名作,能有时间看的话,尽量看看吧,也聊算是一个广而告之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