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治史三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治史三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0 02:13: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治史三书》经典读后感有感

  《治史三书》是一本由严耕望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治史三书》精选点评:

  ●最感动我的不是这本书代表的组织材料、整理材料的方法,而是从附录文章中流露出的钱穆先生与作者先生的师生情。

  ●质朴

  ●老师一学期的主题:治史三书。常翻常看,困惑自解。

  ●朴实,朴实,朴实。

  ●愿一生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学问。

  ●有趣有益且感动

  ●第二次读完。史学研究入门必读。

  ●醍醐灌顶的入门读物,之前都是野路子。大师当真是金针度人。不论今后是否修史,此应该明白,如何书写历史。

  ●闻喜路静安区图书馆借阅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离这样的境界还是太远太远。看到与自己结论截然相反的史料时要大胆推翻自己的结论,学术不同于社会之事,无法含混过关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严耕望的史学

  敬佩。既是研究史学的引导,又是严耕望那个时代的学术人物简述。各人的治学方法固然不同,严则把学术贯穿了人生,一心从事。这也正是其不朽作品得以问世的原因吧。在我看来似乎是很难达到的,甚至有些对学术的偏执。不敢妄言,日后再加论断。 严怀念钱穆、余怀念严读来真实感人,实在是对那个时代心向往之。对钱穆的兴趣越发浓厚了,

  《治史三书》读后感(二):推荐指数3.5

  朴实楷模,自信的严耕望。 整本书更像是一本治学的自传。 第一专题中,对于治史的论文书写部分,因为根据实际情况不是很有兴趣,所以是跳过的。前半部分的经验谈,是治学的态度和精神,亦是其为人处世的精神,一丝不苟,踏踏实实。 让人提起兴趣的反而是二、三专题了。 第二专题中,从他的笔下认识了不少学者,如杨联陞、余英时等。撰述颇多的,还是与其时相过从的钱宾四、顾颉刚、傅斯年、陈垣、陈寅恪等名家。从细微小事,知其品性。从学术历程,解其人格。好不“有趣”。 第三专题,主要是作者为其师宾四所撰小传和自己为学六十载的体悟。小传虽个人感情浓厚,亦不失严谨。而治学治史之历程,仿若重现幕幕于读者眼前。巨著《唐代交通图考》,从搜集整理资料到撰写,总历时半个世纪,令人嗟叹唏嘘。 最后附有余英时悼文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至此,严耕望之整体形象,已有轮廓。

  《治史三书》读后感(三):向严先生致敬

  严耕望先生著,25万字,3节,340页

  这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三本,所谓“三书”,是指把三本书合成一本的意思。

  这三本书分别是《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这三本书是作者总结的求史问学历程与治史经验和方法,用来指导后世学人以治史门路。

  书写的非常细致,读起来就好像严先生站在读者对面,非常耐心细致教给读者:治史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治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治史的规律是什么?学者应该如何写论文?论文的体例,论著标准,引用,注释都应该怎么写?进而不仅传道授业,而且解惑,对学者努力途径,生活修养等问题都有论述和建议。书的语言平实得可怕,没有多少花哨的用语,务求实用,娓娓道来之中,包含的是对后生的爱。

  对于非史学研究者而言,抛却书中的史学方法,严先生对后世的爱,在这本书里俯拾皆是,而且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触类旁通用来指引我们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在另一个面,这本书也能够指导读者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阅读史书和选择史书。

  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吧: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共勉。

  《治史三书》读后感(四):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读后

  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对我的影响之大是空前的。原因很简单。 首先,严先生是我的学术偶像钱穆先生门下大弟子,他的治史思路受钱先生影响很大,具有钱氏一门特有的规模宏大、眼界高远、精辟通透,而这种风格恰恰是今天大部分考据派史家所欠缺的,更是我长久以来心向往之的。因此,我一拜读严先生的治史经验,便迅速沉浸其中了。 其次,严耕望先生在傅斯年先生主政、笼罩下的中研院史语所待了几十年,中研院史语所是考据派重镇,严先生自然深受考据派影响,因此做学问极重视材料,立论有据,反而消融了义理派的空洞毛病。因此,严先生是兼收钱穆先生义理派与傅斯年先生考据派之长,而无其短处。这也是我希望学习的。 更重要的是,不得不承认,严耕望先生在老辈史学家中算是资质比较一般的,然而正是这种资质上的欠缺,促使他具有了才华横溢的学者所欠缺的朴实。学术界智力超群者大有人在,而唯独缺少甘心平淡、潜心研究的人。正如钱穆先生另一个大弟子余英时先生所说,严耕望先生是学术界的朴实楷模!我本人更是资质平平,虽然向往钱穆先生、余英时先生,但那当然是可望不可即。所以,我应该踏踏实实学习严耕望先生的经验。 严先生《治史三书》分三部分构成,治史经验是严先生系统总结的治史经验,治史问答是有的放矢地回答十几个共性问题,最后一部分是回忆钱穆先生对他的教诲。严先生金针度人的这部小书,是我们年轻人史学入门不可不读的。详情请自行读书,我自不必赘述。

  《治史三书》读后感(五):历史爱好者或初学者读此书可以关注的两点:治史的态度和入门路径

  

可以通过此书一窥史学研究面貌。

第一部分讲史家的立志问题、计划问题和人生修养问题,作者认为史家应该“不专为己,兼要为群,对于社会人群有一份责任感。”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在史学研究中以实用导向,而是对“国家大计、社会动态、人民生活、思想潮流”予以首要的关注,治学过程中坚持自己所作著述“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为读史治史者提供一砖一瓦之用。”研究过程有计划,有自信,在人生中保持“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的淡然与从容。

第二部分与其说是讲作者自己治史的方法,不如说是对后人学习历史的一些建议和指点。强调“史无定法”,重要的是研究的正确度和价值。作者认同的治史路径,是从正史入手,从普通史料入手构筑自己的研究。在史料处理上,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的原始史料,在引用后期史料的过程时,也“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与朴学“孤证不为定说”如出一辙。在研究选题方面,作者建议初学者从具体问题入手,在经过必要的训练后再转向抽象问题研究,这样比较踏实,不会游谈无根。

而后是一些注意点,在做断代研究时,要注意时间的连贯性,朝代的更替并不意味彻底的断裂,以世纪来划分时代也不意味着可以孤立地看待那个时期,要找到一条连贯的、前后相连的脉络进行研究。

作者非常强调读正史,由头到尾读以期对这一时期有全盘认识,找材料只是副目的。在读书时注意普通史事,即历史上的一般现象,不要专注意特殊现象,普通现象才是社会的群像,才能更有力地反映历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