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谁是托马斯·穆勒?》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谁是托马斯·穆勒?》的观后感大全

2020-12-22 04:1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谁是托马斯·穆勒?》的观后感大全

  《谁是托马斯·穆勒?》是一部由Christian Heynen执导,Thomas Müll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是托马斯·穆勒?》精选点评:

  ●两颗心不是给二娃的,而是给摄制组的

  ●哈哈哈哈哈還是有點意思的,等了半天終於看到2娃了XD

  ●这种调调的片子一直蛮对我胃口的,但是看到一堆人打一星两星,说“还以为是二娃的纪录片”我就只能摊手了,你们多花两分钟看看剧情简介很难吗?

  ●讲述普通德国人的纪录片,德国人拍的纪录片果然很无趣。

  ●很有趣的充满德国味儿的纪录片,后面一大串翔实的数据可以说很‘‘德国’’了。也了解了很多德国的现在,打破了一点对德国的刻版印象。不过大概有很多人冲着踢球的托马斯穆勒看的这部纪录片吧哈哈…

  ●做这个片儿要干很多活

  ●觉得片尾字幕的时候有个大叔说得最好:德意志就是,耄耋之年的德国伴侣,从某一刻开始只穿浅褐色的衣服,他们就此成为浅褐色双胞胎,漫步在内心之城。很符合德国人给我的印象,有点天真有点轴的诗意。。要看穆小二的,正片从74分开始。

  ●平均身高1.78。。。。。

  ●谁是托马斯穆勒——什么是典型的德意志。导演快把二娃唠唠叨叨讲了一堆的花絮放出来。

  ●追问什么是德意志人的过程,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这个世界的人真的越来越全球化了。一个人是什么,要看他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呀。

  《谁是托马斯·穆勒?》观后感(一):你是托马斯穆勒,那我是谁?

  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个纪录片。

  虽然脉络上有些发散,作者是刻意地挑选几位受访者,作为当代德国各个族群的代表,去反映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先来回顾一下,

  首先,社会的最大组成部分是你我一个个平凡的百姓,因此真正的德国人、德国精神是由他们所代表的(个人保留意见)。

  1. 股票交易商人 - 单调枯燥的生活,踏实勤勉的工作 “企业家在德国是不受尊重的,他们从来不会被邀请到脱口秀”

  2. 脱口秀演员 - 难以理解的德国幽默 “德国人太难逗笑了,什么都是规规矩矩,看看伦敦的奥林匹克标志开幕式吧”

  3.牧师 - 逐渐丢失的信仰 “我会把这个矛盾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天,这对我来说还是有点意义的”

  4.厨师 - 德式饮食 “得了吧,贵几毛钱就都不买了”

  5.军人 - 使命的困惑 “我认为,我是在为我们的国家而战的”

  6.东德人 - 难以跨越的距离 “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忘掉彼此的区别”

  7.妇女 (Sabine Mueller ) - 女权主义的崛起 “婚姻是没有保障的,一定要会赚钱才能要孩子,所以我们的孩子这么少”

  8.音乐家 - 上一代的叛逆精神 “什么是德国人,我也有着同样的问题”

  9.作家 - 历史的反思 “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伤痛仍然不能抚平”

  10.青少年 (Jan Mueller ) - 丢失的冒险精神 “我会好好读书,找一份好工作,然后娶妻生子”

  11.中东移民 - 隐匿的歧视 “我是德国人,我的太太也是德国人,我们一家也都会是德国人”

  12.足球明星 - 秉持自然的生活态度 “大概德国人最喜欢的就是发牢骚吧”

  总结,德国人还是有自己个性的。他们勤奋,做事细致认真,生活随和休闲,传统保守,背负历史的包袱,有着备受困扰的良心。

  然而!这和我接触到德国同事实在是相差太远啦。

  其实工作有时也很马虎,但是,绝对不可以拿工作来开玩笑。说话倒是很风趣,而且也还挺好笑的。至于历史包袱,可能是藏得太深,深到发现不了。偶尔也骂骂老美,鄙视一下英法意..

  所以,感觉这个记录片作者还是借托马斯穆勒之名,行探讨社会之实啊。没发现除了年轻的杨和二娃,其他人的生活都不怎么如意么?连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的杨,都被拿来批判一番,实在是想要搞个大新闻。

  总而言之,这还是一部挺有趣的记录片,值得一看。

  《谁是托马斯·穆勒?》观后感(二):个人观影感受

  一开始真被片名误导了,我不是球迷,还以为真是穆勒的传记片。

  差点错过了一部好纪录片。

  在德国快两年,虽然认识的人里大部分和我一样都是外国人,但我还是常常按着自己认识的那几个为数不多的德国人来揣摩他们的民族性格。中国人对德国的各种有些神化的膜拜,从德国人的聪慧(各类诺贝尔奖得主)、品格(半夜两点等绿灯),到德国人的汽车、奶粉、下水道。就不禁想知道,朋友圈里的那些传闻到底是不是真的。

  这个片子让我觉得好的地方在于:

  导演的思路脉络很清晰。托马斯穆勒,——以这个最常见的德国人姓名为出发点,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对于“典型德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这其中有牧师,有士兵,有金融人士,有律师,有中学生,有移民,有二娃。不过“高、大、全”不是德国人习惯的做事方式;反而从微小的角度、踏踏实实列出资料去探讨,或说是引导观众去探讨,而制作者不多作评论,是我目前对德国人的印象之一,一如这个片子留给我的感觉。

  除了“各行各业”这个平面维度上的对比,导演还做了从纵向的时间线上做对比:已过中年的那一代和现在年轻的一代,他们眼中的“典型德国人”会是怎样的。

  那么,从男女不同的性别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有差别吗?那么,从东德人、西德人,——当初的地域隔阂会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差别吗?还有外国人呢?那些已经在德国居住多年的移民人士觉得“典型德国人”是怎样的?

  以前听过一个也在德国读书的朋友说起,她一个德国朋友告诉她的,说战争以后的德国人不许“过分“的爱国,所以德国人很少有能够公开表达民族自豪感的机会。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吧。片子的最后一段里讲到德国人对足球的狂热,除了那些普遍的原因外,也是因为这个一个可以公开、尽情的表达民族自豪感的时刻。所以这个时候也就能够理解那些对足球狂热到足以被称为”足球流氓“的群体,为何在这几年里为了赶外国人出去而爆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游行,为什么足球流氓总是排外的。

  我个人来说,我喜欢这样从很小的点切入、渐渐触及关乎于我们自身问题的作品。有时候人们总觉得,纪录片不沾血(像《海豚湾》)、不触及地球毁灭、人类灭亡、宇宙哲学的话题,就不能算是好的纪录片。但实际上德国在类似于这部《谁是托马斯穆勒》的纪录片作品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多的作品,他们探讨过婚外情、忘年恋、单亲儿童、七年之痒、失业后生活等等这些充斥在真实生活里每个角落的细小问题,而让人赞赏的不仅仅是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对细小问题也给予的尊重,而是这些本来在中国会非黑即白、一刀切的话题,德国人的片子里没有强烈的道德观念,没有主旋律,做的最多的,就是给出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引导观众去思考,而不是指导观众去思考。

  .

  原声依然很赞。就像《鸟瞰德国》一样。

  摄影和剪辑也很赞。

  我唯一不习惯的地方是导演往人物照片上扎别针,尤其是扎到头部的时候……

  站可以看。

  ——————————————————————

  大写的PS:

  感!谢!译!者!!

  如果不是有译者们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凄凄惨惨戚戚的搬砖,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要感谢译者!

  《谁是托马斯·穆勒?》观后感(三):換一種方式看德國人

  片子是媳婦兒在微博上給朕的,圈得很是個時候。昨天拜仁輸了球之後,朕心情不佳,偏偏媳婦兒的本命厄齊爾對陣拜仁進了球。很有意思的是,世界杯的時候,穆勒和厄齊爾都代表德國,而昨天那場則代表各自的俱樂部。

  估計媳婦兒誤以為是朕的本命的紀錄片,畢竟介紹這片子的原po的截圖中的確有拜仁的穆勒,想來點開這紀錄片的人會有一大半如同解說的那樣,都期待著看拜仁的穆勒。當戳開之後發現並不是拜仁的穆勒的主題,朕也沒失望,倒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好的了解德國人的方式。

  出國之前,朕的老師跟朕以及別的同學說過德國人多麼多麼嚴謹古板,但其實這根本是以訛傳訛,如同朕出國前以為英國人都是紳士,滿大街都是古典貴族范兒的先生女士,但只有到了英國才會明白,當你去一個國家之前對這個國家的了解,確切說是腦補,實在是很局限,甚至是很荒謬的。

  現實的英國顛覆了朕處於對英國無知狀態下的腦補產物。

  毫無疑問,真正的德國也會顛覆朕在無知狀態下對德國的腦補。恰是在英國,朕明白了任何一個國家有她光明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並非月亮都是外國的圓(倫敦的月亮比家鄉的月亮看起來大些倒是真的,因為緯度位置不同)那麼同樣,德國也絕對不是中國大多數人認知中的“古板嚴肅”。

  朕記得在倫敦的時候問過法國人,你們覺得法國人浪漫嗎?

  法國人回答說:浪漫是什麼?何用?(What do you mean by romantic? For what?)

  所以帶著那種腦補去套該國的人文,實在很愚蠢。

  朕沒有去過德國,過去對德國的了解來自二戰的相關文獻。

  但就像朕在看二戰文獻時十分不爽的一點那樣,國內出版的文獻多半要加一句:書中體現了作者(通常是二戰的參與者)頑固不化的納粹思想,應該予以甄別。這幾年的出版物如此,更早年出版的則是“要加以批判”。

  朕之所以不爽這種論調就在於,它剝離了時代背景,也是一種以今度古。

  比如朕的祖輩會覺得D比爹媽還要親,D就是爹媽,這種感覺朕當然不會有,更談不上感同身受。但對朕的祖輩來說,這是很自然的一種情感。所以參與過二戰的德軍軍人的筆下體現出他們思想的時代特色有什麼好批判的?要批判也不是“他們有那種思想”,而是“該思想的錯誤與局限以及弊端”

  再類推一下,因為二戰文獻所以覺得今天的德國人也是NZ時代的模樣,未免太愚蠢了。

  然而這紀錄片里,Jan所談到的就是這麼個事實,德國人眼裡的德國人和外國人眼裡的德國人完全是兩張面孔。

  朕希望自己能夠通過各種渠道,跳出這口井,來看德國人。

  也不光是德國人,很多國家的歷史文化今天的社會生活方式點滴都想盡可能去了解,因為不能容忍愚蠢。

  看完的感想,倒是覺得德國人很實在,他們跟英國人的區別還是很大(本來也很不一樣,儘管兩國的語言倒都是日耳曼語系)如同劇中德國人吐槽英國人的自黑方式,但其實自黑也是英國人的文化,自黑也是一種自娛。德國人不會這樣自黑,但有他們自娛的方式。

  其實德國人還是很能讓魔感到輕鬆的。

  當然,這樣的結論依然很片面,因為畢竟朕從來沒去過德國,在倫敦接觸的德國人也很有限,沒有在德國長期生活就無法了解德國人的社會文化,也就無從談了解,旅遊什麼的走馬觀花畢竟有限,不過至少過去朕就不喜歡別人問:德國人是不是都很古板嚴謹守時?而看完以後這種感覺更甚。

  劇中那個敘利亞移民說德國人的生活有計劃,其實這是朕也噶意的生活方式,好友就說朕是守序邪惡的類型,無法容忍混亂。他的觀點朕很讚同,比如說,當他來到德國,就認為應該是自己融入德國的社會,而不是要求德國人符合自己的要求。這點很欣賞。如果這就是所謂德國人的保守古板的話,個魔覺得沒什麼不好。守序是德國人的生活方式的話,他們也不見得死氣沉沉毫無樂趣。

  倒是最後,拜仁的穆勒說德國人喜歡牢騷挺有意思,在英國很少聽到英國人牢騷,估計是朕接觸的群體有關,但記得好友Helen Cressall 對朕說過這樣的話:I think sometimes God swears too. 這不也就是英國人的一種牢騷方式嗎?略冷,不似德國人說的那麼直白,卻能理解。

  通過影片多一種了解德國的渠道也很有意思。

  喜歡這片子,它打開了朕的思維,促使朕去思考。

  當然,也藉著這片子看到了本命的另一面。喜歡拜仁的穆勒時間不算長,但從來喜歡得很自我。一直以來都只關注球場上的他,對球場外他的日常什麼的絲毫不關注,因為對朕而言,拜仁的穆勒是個球員,朕就是來看他精彩的球技的,他的生活跟朕無關,沒必要干涉。這片子的結尾卻讓朕感受到了他的實在,絲毫不做做,也能感受到他的一種自律。如他自己所言:別的 Thomas Müller犯個錯誤也許沒什麼,他犯個錯誤第二天就會見報,所以必須約束自我。在談及他因成名之後私人空間變小了,他也說要調整心態坦然面對去適應,這種通達、積極和樂觀倒是使得朕更喜歡他了。

  好評!

  最後,感謝字幕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