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Delirious New York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Delirious New York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19 02:07: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Delirious New York经典读后感有感

  《Delirious New York》是一本由Rem Koolhaas著作,The Monacelli Pre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35.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elirious New York》精选点评:

  ●seemingly thought-provoking, though in the manner of extravagant exaggeration

  ●不想看了

  ●台译中文版

  ●看成了delicious new york

  ●哈哈,310页,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终于读完了,好为自己骄傲,虽然花的时间好像有点儿长。又听了龚书章的online解读课,等我找个时间,好好写写读后感。那时的库哈斯34岁。

  ●读起来像历史又似小说,生动有趣。老库文笔真是好的没话说

  ●真正翻译起来,才发现库哈斯的言语有多晦涩。第一遍

  ●He`s a writer of the clashes

  ●看了30页,讲了纽约城的形成过程以其独特性,是一本去纽约前必读的书籍哦

  ●雷母库哈斯太牛了。。!少一颗星是晦涩词汇太多太tm拗口!但是伊小宇宙太强了!

  《Delirious New York》读后感(一):Delirious New York ---此书淘宝小店“设计书乡”有售 全新现货 特价处理

  作者: Rem Koolhaas

  副标题: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isbn: 1885254008

  书名: Delirious New York

  页数: 320

  定价: USD 35.00

  出版社: The Monacelli Press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1997-12-1

  中英对照 全新现货 特价处理

  QQ:653354462 支持团购 量大从优

  《Delirious New York》读后感(二):柯布西埃 文丘里 库哈斯

  1,这本书说了很多事,回想起来足以令人眩晕。

  2,相对于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筑提出明确的道路和途径,相对于文丘里对于现代建筑明确的攻击。这本书没有什么明确观点。如同书本身一样,给出了大量的案例却没有观点。而本书的结构及各种状态也就是作者对于建筑对于城市的观点了。

  3,通过对于纽约建筑的观察,库哈斯发现了由使用或者说是欲望导致的新的建筑现象:内外无关,楼层上下无关。这在他之后的建筑中多次应用——康索艺术中心

  4,与达利的关系在于超现实主义——比真实更加真实。从而引出了他的PCM——偏执狂批判法的创作方式。

  5,比PCM更加好理解的是他对建筑中的复杂性的挖掘:几乎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悖论存在,而不是非黑即白。僵硬的网格却造就了垂直的多样,反方向的海上游泳池最终却到达了他船尾指向的地方。这倒不是说他要把建筑变得复杂,正相反,他把人在建筑中活动的可能性重新挖掘,用来生成新的建筑。——台北歌剧院

  6,对于乌托邦的批判——毕业设计:柏林墙。乌托邦本来是对于未来的期望,最后却变为人们成为自愿的囚徒。

  7,纽约建筑师并没有打算创造新的建筑,而在大都市欲望的促使下。建筑沿着并非预料中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建筑的动力来自于现实,而非主动创造。

  8,对于柯布西埃关于纽约的观点:柯布西埃吸干了纽约的拥挤财富。

  9,纽约对于库哈斯来说像一个实验室的培养皿,他把观察到的现象应用到了他的建筑中。

  10,最后,他对于世界的看法如同一台剧:喧闹着开始又轰然散去,并没有留下什么。

  《Delirious New York》读后感(三):喧哗的默剧。

  写剧本的人去研究建筑,研究之后写出来的书还是像剧本一样。那种震撼的感觉,不止源于语言本身的力度,作者对于城市脉搏那种敏锐的洞察力,与城市展示给作者的、电影般的生长过程,相看两不厌,所以感受才能如此切肤,如此真切。

  曼哈顿像一个被扔进烤箱的蛋糕,最初烘焙者只是无心地在上面放了一个没有经过太多考虑的方格网状的铁架,但欲望和资本像温度一样渐渐升高的时候,曼哈顿的表面也随之膨胀起来——从铁架的空格中——直到变成一大堆伸长了脖子争抢阳光和空气的针。人为的、理论的、试图去计划的东西,在这里都是不适用的。没有经过认真规划的、看似没有发展性的网格里,难道就真的不会有发展吗?库哈斯给出的答案是,大都市不需要建筑师,这里的发展和膨胀,只需要“人”堆上去就行了。只要有欲求,就一定会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在这个世纪里,那些陈旧的对于建筑学的,上到道德责任,下到空间范式的理论已经无法延续,新的建筑,新的都市,附庸于时代的诉求,假如建筑学不能给出新的答案,那么必然命不久矣。

  这是个建筑从公共事业走向个人理想,并且混杂着大众消费取向的时代,理论无法解释的,我们用“话语”代替。库哈斯提出的问题是,当下的话语,是否足以解释当下的城市和建筑中涌现出的一切?曼哈顿是错乱的,癫狂的,用一种不受控制的自我支撑的方式膨胀着,却又充满了生命感,每一记脉搏都清晰可辨。在这样的振臂高呼与惊慌失措里,它成为一件不被体系化的东西,自导自演着一场热闹非凡的哑剧。

  混乱的社会图景,畸形的城市扩张,库哈斯在曼哈顿的故事里处处作着反讽的注脚,但反讽并不代表否认。任何时代的当下都应当是被思考和发展的当下。在城市环境复杂、各种矛盾交织碰撞的今天,自我陶醉式的回溯历史并不值得推崇。Manhattanism的发展模式呢?还是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未来的路不管走向哪里,也都必然是以当下为起点,从不可脱离的真实的语境出发。

  《Delirious New York》读后感(四):达利的时钟与柯布的陀螺

  一、对现实的两种认知方式(其实是一种)

  1、非正常人对于正常的体验 —— “Reinforcement Therapy”

  上世纪六十年代,两位美国行为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医生告诉妄想症病人他们正在做一个游戏,通过“扮演”正常人可以获得奖励,符合列表内容的行为可以获得奖励,以此培养其对正常社会行为规范的适应。

  2、正常人对于非正常的体验 —— 达利的时钟

  达利的手法刚好相反,他向正常人展示了一个癫狂的世界。尽管画面整体违背常识,但是众多的细节却试图证明自身的真实性。

  二、都市——欲望的产物

  库哈斯对都市文化中的拥挤(Congestion)观察细致,并对于拥挤文化背后的驱动力(desire)心知肚明。在都市中,现实性已经不够了:

  quot;Facts wear, reality is consumed.

  The Acropolis disintegrates, the Parthenon is collapsing due to the ever escalating frequency of tourists' visits.

  ……

  They are worn out so rapidly that the supply is depleted. That is the cause of the Reality Shortage.

  CM promises that false facts and fabricated evidences can be generated through interpretation.

  Fabricating facts to be conceived"

  三、建筑的本质——造梦

  正如人们需要娱乐界制作更多的新闻以满足自身的DESIRE,曼哈顿建筑师同时也是造梦师。

  quot;Architecture is inevitably a form of PC activit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eculative into the undeniably "there" is traumatic for modern architecture."

  四、盗梦中的陀螺还是扭曲的时钟?

  过于逼真的梦境等同于现实,柯布(Cobb)通过只有自己才能识别的陀螺(Tatoo)来判断,而达利的画面中则充满达利牌的Tatoo,时刻提醒着我们正在名叫达利的梦境之中。

  库哈斯选择了后者,你呢?

  :

  Delirious New York 一书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第二点,第四点成为其建筑实践的理论支撑。

  任何明确的建筑流派(explicit theory)都是自治的陀螺(Tatoo),证明着其余人的delirious,却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库哈斯是指出皇帝新衣的人,却无意改变现状,他要激化矛盾,直到成为souvenir,无论是OMA还是AMO,毫不隐晦。

  回想起关于央视大楼的色情笑话,没有了这个souvenir,库哈斯如何离开自己的梦境?

  《Delirious New York》读后感(五):疯狂纽约读后感,疯狂的库哈斯

  有图片的文章在这儿啦,读书笔记什么的添加不了图片

  这么土的名字,和这么写,完全是为了纪念我花了快一年的时间读完库哈斯的书,以及记录一下我读了什么。哈哈

  读后感这个名字是小学才会用的,红楼梦读后感,三味书屋读后感。已经很久都没有人用这样的名字了。但是这个傻名字给了我温柔的感觉,就像是库哈斯的书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我给它安个一样的尾巴。

  我一直知道库哈斯很牛逼,但是我不知道他到底为什么牛逼,在本科的肤浅的我,把“他和布拉德皮特是好朋友”算成他牛的主要表象之一。然后是在毕业设计的时候,认识了来自意大利的Ruggy,他是个龟毛又坚持的设计师,龟毛到把整本疯狂的纽约翻译成了意大利文。所以去阅读疯狂纽约自然变成了我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我是那时候开始真正决定读这本书的。为此我还特意去买了一本正版,老沉了。不过正版也只能买到再版的封面,那个可爱的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楼相拥入眠的封面是却也找不到了。想想他和合伙人的分开,真是让人觉得伤感。

  我是自然很喜欢第一本书的封面,说实话,我是不知道为什么第二本会选择 XYZ大厦作为封面,虽然他们作为讨论的话题出现在了书的最后(P,291)但是XYZ毕竟只是Rockefeller Center的扩建部分。而第一本儿的封面从窗外,地板以及墙上的画(是Coney Island嘛?),每一处都是有寓意的,真是非常有趣。要是能有第一版的封面的绝版书就好了。

  在库哈斯和合伙人解散之前,Oma还有一个分身叫Amo(这个是从龚书章老师那儿听来的),这两个机构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研究,出书,一个实践研究,和书里的idea。库哈斯在哈佛教书的时候,完全也是为了潜心做研究,出了小,中,大,特大和大跃进。我一直以为AMO在库哈斯和合伙人拆伙的时候就解散了,是个不存在的组织了。结果我年少无知,有一天去OMA投作品集的时候,看着楼下的门牌赫然写着OMA*AMO。纽约的OMA office是紧闭的灰色双开门,比起BIG的大透明玻璃门,OMA真是有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而且,门口进出的人真的是全部都高端又大气。男的女的全部都是又瘦又高,个个跟超模似的,估计全是北欧人种。我和Jackie顿时觉得我们十分的屌丝,哈哈。

  Anyway,回到书本本。我一直知道库哈斯是写剧本出身的,但是我不知道他还去好莱坞写过剧本(有没有可能是那时候认识的布拉德.皮特),而且还采访过导演 Federicao Fellini(我应该赶紧补习,看八部半了)。Fellini何许人也啊,新浪潮的弄潮儿,在我听的Online的课程里,有一点很特别的说法就是(一下都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在库哈斯和费里尼之间的共同点是: Surreal 超现实主义。下面那个图,我看过很多次,但是我不知道的是,这是库哈斯在AA的毕业设计。故事从柏林墙说起,柏林墙并不是一道,而是两道,东西各一面,中间有个小小的过道。而库哈斯的设计就是扩大了这个墙小走道的厚度,在里面重新创造了一个城市。这里面非现实的幻想,和费里尼的电影一样,是多么的引人入胜。

  书的开始是从Coney Island(兔子岛?)开始的。康尼岛有游乐园,有沙滩(纽约我爱你最后一个故事两个老人家就是在岛上的沙滩散步的,好温暖),有游乐园,它就是个曼哈顿的实验前身,是个平躺着的大厦。我觉得库哈斯是一个喜欢创造欲望的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觉得情色是人们血液里的天性,还是因为写过剧本儿的原因,书里的用词偶尔会是性感和肉欲的。我觉得不考GRE很难读他的书,哈哈。

  于是在曼哈顿的造岛计划的时候,康尼岛的复杂,有序,趣味与创造都在岛上重生。Central Park就是另一个surreal的假象,与城市隔绝的另一个现实。

  他从中央公园,写到摩天楼的现实,从帝国大厦,写到Rock feller Center。 从柯布西耶写到达利。(我还真不知道两个人讨厌彼此),反复的重述他对拥挤文化和人类欲望的理解。

  最后的结论有一段写的特别好:

  The Metropolis strives to reach a mythical point where the world is completely fabricated by man, so that it absolutely coincides with his desires. The metropolis is an addictive machine, from which there is no escape, unless it offers, too….( 哎,以后读书笔记还是要变看边写,现在完全不记得好内容在哪儿了,只记得结论了,摊手)

  最后,想起我的傻事儿一则。2012年的时候,库哈斯本来要来Avery Hall 开演讲的,当时我看到海报张贴后,就暗自思忖,我一定要在他开讲座的之前把这本书读完。结果他来前的前两天,我还有大半本书没有读完,我当时就想,这下完蛋了。结果,哎,讲座取消了,哈哈,我当时觉得这是天意,一定是在让我遇到库哈斯大神前把书给读完,所以在我读完的那一刻,库哈斯就会出现了,哈哈哈。结果现在书都读完好几个星期了,大神也没有出现。想当年我也干过给THE MONACELLI PRESS写信的傻事儿,想翻译这本书来着,完全的被无视了。

  最后,再想一下,库哈斯和合伙人的这事儿,我的推论就是,画画是不行的,写书才是王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