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癫狂的纽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癫狂的纽约读后感10篇

2018-07-25 04: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癫狂的纽约读后感10篇

  《癫狂的纽约》是一本由[荷兰] 雷姆·库哈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15-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癫狂的纽约》读后感(一):这本书说了很多事,回想起来足以令人眩晕。

  版权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杨扬(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402834/

  1,这本书说了很多事,回想起来足以令人眩晕。

  2,相对于柯布西埃走向建筑提出明确的道路途径,相对于文丘里对于现代建筑明确的攻击。这本书没有什么明确观点。如同书本一样,给出了大量的案例却没有观点。而本书的结构及各种状态也就是作者对于建筑对于城市的观点了。

  3,通过对于纽约建筑的观察,库哈斯发现了由使用或者说是欲望导致的新的建筑现象:内外无关,楼层上下无关。这在他之后的建筑中多次应用——康索艺术中心

  4,与达利的关系在于超现实主义——比真实更加真实。从而引出了他的PCM——偏执批判法的创作方式

  5,比PCM更加好理解的是他对建筑中的复杂性的挖掘:几乎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悖论存在,而不是非黑即白。僵硬的网格却造就了垂直的多样,反方向的海上游泳池最终却到达了他船尾指向的地方。这倒不是说他要把建筑变得复杂,正相反,他把人在建筑中活动可能性重新挖掘,用来生成新的建筑。——台北歌剧院

  6,对于乌托邦的批判——毕业设计:柏林墙。乌托邦本来是对于未来期望,最后却变为人们成为自愿的囚徒

  7,纽约建筑师并没有打算创造新的建筑,而在大都市欲望的促使下。建筑沿着并非预料中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建筑的动力来自于现实,而非主动创造。

  8,对于柯布西埃关于纽约的观点:柯布西埃吸干了纽约的拥挤财富

  9,纽约对于库哈斯来说像一个实验室培养皿,他把观察到的现象应用到了他的建筑中。

  10,最后,他对于世界看法如同一台剧:喧闹开始又轰然散去,并没有留下什么。

  《癫狂的纽约》读后感(二):《癫狂的纽约》读后感

  这本书是对纽约市的纵向建筑历史诙谐幽默讲述生动形象且带有美国好莱坞特有的叙述方式,对纽约尤其是曼哈顿街区的形成历史的叙述,第一次了解了库哈斯的文笔翻译水平,令人赞叹,以一种拟人的方式对这个制造现代建筑各种稀奇古怪的形式并将其推向世界的这种现代模式,做了深入骨髓的剖析和描述图文并茂,真的有些让你联想到两座摩天大同床共枕却又同床异梦的超级可爱形象,很有意思的书,第一次知道曼哈顿这个名字,是读了曼哈顿的中国女人那部书后,知道那个诱惑了多少才华男女趋之若鹜奔向那里去体验不同的世界的,后来又在新加坡克拉码头了解了曼哈顿第五大道,到这部书则全面系统的了解了曼哈顿所有街区的区划和建筑形成的历史,不错的书,库哈斯享誉全球的英伦AA建筑学院毕业,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读读有才华的人的书,也是一种学习,AA建筑学院出了很多异类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什么时候把东方的建筑风格审美也纳入这个学院的体系相信未来的某个时日,我们的学弟学妹会有人开创先河,中国现在不缺乏优秀的建筑,但是少有如库哈斯类的将其宣讲和评判的。

  《癫狂的纽约》读后感(三):建筑思想家

  16年12.13想读,18年7.23读完。在找王贵祥老师翻译的书时发现的。对纽约城市建筑规范发展的一曲充满诗意的颂歌,文字上Koolhaas是才华横溢材料组织的也很得当。将两百年Gothem的建筑历程做了一个有特点的分疏。康尼岛与洛克菲勒中心是两个重笔的案例,中间对曼哈顿的摩天楼发展有清晰解读,最后大大嘲讽了一番柯布西耶。柯布对纽约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联合大厦,虽然当年梁思成也参与了设计顾问,但应该在最终定稿中没有任何影响。库哈斯本人应该对达利还是认可的,尤其达利对米勒的晚祷的描述在库哈斯后来成稿中经常可以看到影子

  几年前朋友去威尼斯双年展采访库哈斯,采访准备期问我有什么问题,我想库哈斯童年自印尼长大,和老乡高罗佩相同,想问问高罗佩的中国公案小说对库哈斯有过什么影响,未成想被对方大大嘲讽一番。现在想来库哈斯的设计里戏剧感很强(从他在LAA的毕业论文即可看出,对柏林墙的描写),而且他之前记者出身,文笔出众

  但从此书来看,他是绝对的Thinker,之前做Prada项目时与我青睐的Bruno Latour合作即可窥一斑。

  当今优秀的建筑师不仅要有个性突出作品,还要有能解读自身的建筑哲学。Koolhaas无疑是柯布西耶之后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

  附: 唐克扬后记里说库哈斯OMA只有在87年才中标项目,其实库哈斯在LAA教书时,就与弟子扎哈做过项目了,应该早的很。

  《癫狂的纽约》读后感(四):有人说,广州CBD很像曼哈顿,西方建筑最后的竞技场?

  2016-03-12 杨逸 何绮薇 南方艺术

  3月5日,讲座“大都会的建筑小说”与《癫狂的纽约:给曼哈顿补写的宣言新书签售会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行。有人说“曼哈顿是西方文明终结期的竞技场”,而《癫狂的纽约》则揭示了曼哈顿都市文化和它带来的独特建筑之间的共生关系。该书的作者雷姆·库哈斯,是当代欧洲著名的建筑师和建筑思想家。而它的译者唐克扬也是一位建筑设计师独立策展人。唐克扬认为,只有当矛盾差异能在相同的空间里共存时,才能不断碰撞出发展活力

  Q:您说《癫狂的纽约》是“无法准确翻译”的,您觉得翻译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A:《癫狂的纽约》这本书的原版,你就算读过GRE也很难看懂。它的难点不仅在遣词用句之上,还在于它的意义。为了制造某种戏剧性效果,书中还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有时,作者就像是一口气说了一分钟的话,而未作任何停顿,只为借此传达出曼哈顿摩天大楼密密麻麻的质感

  整本书的翻译过程是很困难的,需要耐着性子去不断思考和修正,才能明白作者到底真正想要说什么。不过,翻译结束后,我对作者的理解也增进了不少。他的思维清晰而缜密,尽管有时看上去很狂狷。我们有时扯到哪是哪,每句话都说得很精妙,但是凑在一块儿就前后矛盾、不知所云。而这书中的术语自成体系,这一点也值得中国作家学习。

  Q:曼哈顿的城市形成过程,对整个现代建筑史来说,具有什么特殊意义?

  A:曼哈顿不是像传统的城市那般形成的。现代城市的建设有其实际考量,譬如形象美学。人们通常都会觉得,形象才是最重要的,而粗放地考虑城市的功能。曼哈顿的例子就是如此。在我看来,曼哈顿并不是我们效仿的榜样,而是一种同理类推的参考。假如某种经济活动对城市发挥着特定的影响,那么城市建设也需要考虑更实际的因素,而不必做太多伪饰。在探讨城市建设时,我们将文化置于经济之上,或者将它们两者割裂开来,并非一种正确选择

  Q:从这本书的观点出发,面对曼哈顿的城市发展经验,中国的城市建设需要进行哪些反思

  A:可以说,现在美国城市有的东西,我们都有。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建筑很多方面都是在向美国看齐的。表面上看,大国的重要城市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实际上,相似的只是基本元素,彼此的结构各不相同。大国的经济强度密度很大,需要铺开一张庞大的网络,不像小国那样可以自给自足。而城市就如同机器一样,它们的物理原理差不多,但不同的机器就有不同的构造,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因此,我认为,曼哈顿的经验对中国的城市建设的参考价值不会太直接。它就如同一本字典,必须在特定的角度使用,才能对我们有所启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活力”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元素,而纽约的城市活力一度达到巅峰的水平。它能够吸收全世界聪明人才聚到一起,背后的“人情”是它最大的成就。这对中国城市来说,还存在着相当的发展距离

  Q:对于当代美术场馆建设,这本书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A:作者曾经说过,摩天大楼是一层一层组成的,但不是每一层都是一样的。这也就说明,楼层之间的功能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最初在纽约就有这样的情况工厂改造写字楼,或者仓库;也有写字楼后来改造成了工厂。建筑的功能既分开、又连成一体,这是传统建筑无法做到的。但现在很多城市的更新项目,就有这种特色

  时代美术馆的思路,也是从这里来的。它将居民和美术馆结合在一起,这种观念很有挑战性,因为居民楼会嫌美术馆很吵,美术馆嫌居民楼很俗。那么,传统观念就会觉得:居民楼要妥协让美术馆进驻,美术馆要亲民。但时代美术馆的做法不同,它故意保留这两者的特点,不但不加以改变,反让它们差异更大:美术馆更“高大上”,居民楼更“接地气”。

  居民楼是城市的一部分。一座居民楼就相当于一个小城市。因此,城市也需要产生一些“事件”,有矛盾、有冲突,各不相同却又互为补充。只有这样,一座城市才能保持源源不绝的活力。

  译者简介

  唐克扬,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独立策展人。主要展览和设计包括在故宫举办的“典藏与文明之光”特展,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以及在奥古斯都的夏宫举办的“活的中国园林”特展。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著有《纽约变形记》、《设计学院的故事》、《从废园到燕园》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