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斤澜小说经典读后感锦集
《林斤澜小说经典》是一本由林斤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斤澜小说经典》精选点评:
●由汪曾祺而知而读林斤澜,觉林斤澜的文字读来不畅不快,经营偏重,又念念不忘文革惨惨戚戚事,显小家子气,不及汪老。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不过有些词句还是蛮惊艳的
●黑色幽默 没有眼泪
●怪味小說。
●讲故事的手法值得研究和借鉴。 曾经发生的故事,经作者的叙事之后,表面不见伤痕,内里却早已千疮百孔。荒诞、谐谑,实指那个黑白颠倒人妖不分的年代。可惜,今天一心奔在“钱”路上的人们,不是忘记了就是根本不在意了。
●有点意思,有点晦涩
●矮凳桥——温州永嘉县桥头镇。
●喜欢他的文字。
●有些写得不错,尤其是回忆反右的。 有些感觉一般,印象不深。 有些琐琐碎碎的东西冗长了些,感觉不如与他并称的汪曾祺自然。 他写的故乡温州,是否现在我们可以采取一种和林斤澜不同的态度来观看呢?
●林斤澜 觉得这个名字非常好
《林斤澜小说经典》读后感(一):讲故事的人一无所有,孑然一身。
反观十年浩劫这一历史事件,介乎精神分析家玉癔症患者的出境之间,十年十癔,可以把读者撒播到任何一个有文化设计的意义角落。
就像花生先生讲的读不懂一样,每一段文字的起点都会让人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到底是主人公的意志空洞还是还是读者的意识空白?
真正的拯救绝非是给患者一个健康的允诺,而是对精神患者面对恐怖的真实。
《林斤澜小说经典》读后感(二):林斤澜小说经典
冲着《十年十癔》去的,林斤澜先生可谓中国的约翰·斯坦贝克!!
作者的文字质朴,风格清新,构思立意,独树一帜多为取材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
就拿《十年十癔》,涉及的内容是敏感的,残酷的,不齿的,令人不堪回首的,但是经过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诠释出来,你会发现非常平白、简约易懂。佩服作者极深的文学功底和人文情怀。
这条道上的基本功,少说也有两事:语言和结构。结构有人借用日常用语——组织,也在理。这两事可磨性子,十年八年不一定见成色。不见成色,枉称作家。
《林斤澜小说经典》读后感(三):悼林斤澜先生
刚刚刷新了一下Google Reader,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作家林斤澜病逝享年85岁 曾创作台湾姑娘 ” ,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又一个大师就这样走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斤澜并不是一个特别出名的作家,可能是中国现代文坛上名家辈出、而他为人又比较低调的缘故,老舍在1962年曾经说过:“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后有两个人也许会写出一点东西,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林斤澜。”今天,这句话已经被毫无疑问地验证了(然而这两位的祖籍都不是北京,汪是江苏高邮人,林是浙江温州人,真具有戏剧性),汪老的作品拥有着大量的读者,而读过林先生作品的人就少得多了。
我一直被林斤澜先生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所吸引,例如其代表作《矮凳桥风情》《 十年十癔》等,对我来说,他那与众不同的组织词句的方法、以及阅读时给人带来的感受,是在任何别的作家身上从来没有见过的,同时也曾经潜移默化着影响过我。
大师走了,一路走好。
《林斤澜小说经典》读后感(四):不忍多讀,不忍不讀
讀林先生的文字,不敢多咀嚼,只如囫圇吞棗般地看過去,一時忘情略一思忖,便只覺得像被人將咽喉扼住,不能呼吸,胸口一陣陣發緊,非要急促地深呼吸,才能勉強壓制住強烈的不適。
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然而曾聽家裡的長輩提起,當年作為知識份子的外祖父也是那億萬的不幸者之一。外祖父是個寡言的人,對於那段經歷,從未聽他提起。外祖母喜言笑,然而亦對那擔驚受怕的苦痛諱莫如深。晚輩們怕引得老人傷心,因而鮮少提及。於是那一段家庭的歷史便成為我腦海中的一團迷霧,從少女時代縈繞至今。
在一個秋雨的夜裡讀罷林先生的文字,很想向母親詢問外祖父的曾經,及至真在網上看到母親,卻如鯁在喉,只說得出一句:我們的月餅發了,津樂園的。
無論是家庭還是民族的傷口,總要細細觀察了,才好療傷。我們的傷口匆匆地掩蓋,隱蔽的劇痛折磨著老者,外表的微痕難喚醒青年,從未痊愈的重傷深深地侵蝕著民族的靈魂。
敢於揭開淋漓傷口的人不多,林先生當得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