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经典读后感有感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是一本由邓肯著作,中国轻工出版的290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5-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精选点评:
●#fayesbooks#从案例当中看到了医者努力正面帮助患者的决心
●虽然这些案例都是策略取向的,但在根基上遵循人本的理论框架,所以一开始就致敬罗杰斯。杰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让人触目惊心,这和我个人体验上很接近,这似乎太严重了。
●简单概括:把来访者当人看。还是比较推荐的
●翻译的不好
●资源取向,只是案例做的有些太顺了?
●非常好,且实用的一本书
●对味
●: R749.055/7422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读后感(一):北京专业心理咨询中心
---------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生活中遇到困惑和难题,请联系我们---------
会明心理新浪微博:@会明心理咨询
会明心理微信公众账号:Huimingcz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读后感(二):在来访者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
这是一本好的让我惊讶的书。它在1997年出版之时就回答了许多今天我在困惑的问题。但非常可惜的是,书中提到的许多治疗错误直到今天还在心理咨询中每天不断上演。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普及率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们操作心理咨询背后的意识形态。
和许多专业一样,在心理咨询行业中有许多所谓的专家。但这是何其的荒谬可笑。我们的工作是面对人心和痛苦,是帮助来访者去痊愈,然而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你见过有所谓人心的专家,痛苦的专家吗?面对痛苦,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因为痛苦之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意味着不同的东西,相同的痛苦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我们又怎能想当然的认为我们就真正了解了来访者的痛苦呢?在痛苦面前是没有专家的,只有自以为是的人。
这本书中提到的,来访者的框架,不惜代价维护来访者的尊严,依靠来访者的已有的资源治疗,相信来访者健康成长的能力等等让我感触颇深。哪怕我们是身经百战的治疗师,但对于每一个初访的来访者,我们都必须承认自己对他和他的痛苦的一无所知。这时,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关于他们的痛苦的一切,这是我们工作的开始。然而,即使我们的治疗长期继续下去,我们也必须谦逊的认识到,面对这个痛苦,我们只是每周的一个小时,而他们却是365天,24小时的在与它共处,为自己的命运抗争。这一点本身就是值得人敬佩的,即,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而面对这样一个久经考验的战士,甚至一个老兵,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贴标签,下定义,做评判呢?
身经痛苦的人往往在某些方面是特别成熟的人。也是勇敢而强大的人,无论他们自己目前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尊重他人心中的痛苦,尊重他们为这个痛苦所承受和付出的一切才有可能向真实的治疗前进。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读后感(三):在来访者面前我们永远是学生
这是一本好的让我惊讶的书。它在1997年出版之时就回答了许多今天我在困惑的问题。但非常可惜的是,书中提到的许多治疗错误直到今天还在心理咨询中每天不断上演。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普及率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们操作心理咨询背后的意识形态。 和许多专业一样,在心理咨询行业中有许多所谓的专家。但这是何其的荒谬可笑。我们的工作是面对人心和痛苦,是帮助来访者去痊愈,然而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你见过有所谓人心的专家,痛苦的专家吗?面对痛苦,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因为痛苦之于每个人的意义不同,意味着不同的东西,相同的痛苦带给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我们又怎能想当然的认为我们就真正了解了来访者的痛苦呢?在痛苦面前是没有专家的,只有自以为是的人。 这本书中提到的,来访者的框架,不惜代价维护来访者的尊严,依靠来访者的已有的资源治疗,相信来访者健康成长的能力等等让我感触颇深。哪怕我们是身经百战的治疗师,但对于每一个初访的来访者,我们都必须承认自己对他和他的痛苦的一无所知。这时,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关于他们的痛苦的一切,这是我们工作的开始。然而,即使我们的治疗长期继续下去,我们也必须谦逊的认识到,面对这个痛苦,我们只是每周的一个小时,而他们却是365天,24小时的在与它共处,为自己的命运抗争。这一点本身就是值得人敬佩的,即,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而面对这样一个久经考验的战士,甚至一个老兵,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贴标签,下定义,做评判呢? 身经痛苦的人往往在某些方面是特别成熟的人。也是勇敢而强大的人,无论他们自己目前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尊重他人心中的痛苦,尊重他们为这个痛苦所承受和付出的一切才有可能向真实的治疗前进。
《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读后感(四):一本好书《突破心理治疗中的‘不可能’案例》(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97256c0100em1g.html
初看题目,以为依旧是那种粗制滥造的图书之一,然而细细品读之下,立即被作者的洞见和技能所折服,一口去读下总觉得意犹未尽,一直想再次回味以至于这本书一直在我手上躺了半年之久。
这本书是我看到的诸多心理治疗指导书籍中浅显而又鲜活的一本,一本仅200多页的小书居然是由三位作者合作写成,三位作者均为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家,在准备写作前的五年,合作治疗过大量的所谓不可能案例,正是这些经验和协作奠定了整本书浑然一气而毫无断续之感,加上中文翻译良好的演绎,几乎感觉不到是三个人的合作。 本书的开头,作者提出了造成治疗困难的四种因素,这四种因素无一例外都是来自治疗师本身的局限,让我联想到心理剧导演龚沭博士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不好的的来访者,只有不好的导演(治疗师)。”篇首提出的这四种治疗的陷阱几乎可能是任何治疗师都会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极具参考价值。
第一种造成不可能途径的因素是诊断标签中的归因陷阱。在我们专业受训过程初始,我们都会接触到一大串的诊断案例,被归为某一类的病症都具有某种相似性和普遍性,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就用这样的框架对当事人开始进行评估和赋义,一个治疗上本可能很有希望的案例可能因为归因陷阱而前途暗淡。而这样的归因陷阱常常又在人们的意识之外,无形中控制着治疗的进展。作者提出了几个科学研究上的结论强烈的佐证了这一类的错误,实在发人深省。
此外,由于心理治疗的传统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而不是经验的基础上,治疗师对理论的忠诚以至于被理论影响到治疗的进展称为理论反移情。类似于众教徒对原教旨的维护,治疗师也会在无形中维护自己所擅长和熟悉的理论,并且可能把对这种理论的功效和用途夸大化。一个有名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买了一把锤子之后发现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被钉死。这个故事很好的表述了理论反移情造成的广泛影响。当来访者厌恶那把“锤子”,不愿意被钉死,而锤子有不停砸下来的时候,不可能的案例就可能出现了。这让我想起曾经碰到的某位治疗师,他曾说自己的治疗体系可以应付古往今来的任何心理问题,包括精神分裂性的妄想,令人咂舌。引用艾瑞克森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心理治疗必须针对每个个体的需要量身度造,而不是让人变得符合关于人类行为所作出的理论假设。”
关于重复做无用功,作者所言不多,我的理解是在治疗中不能遵从来访者的主观世界而根据众多的治疗假设而不断修正或坚持某一治疗过程,导致治疗进展停滞不前。忽略来访者动机这一点,也是治疗过程中的最大阻碍。在随后几章提到的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来访者动机所秉持的那种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正源于对来访者的自尊的维护和接纳,尊重、理解、肯定来访者的主观框架,应用来访者的改变理论,让来访者能够积极参与到治疗之中,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本书几个案例的分析和阐释,加深了我对来访者为中心取向的理解。
针对这些治疗陷阱,作者提出了是治疗取得突破的一个原则——使治疗适应每个来访者的主观框架。作者推翻了以往的认为改变必须在推动来访者适应治疗师理论框架和治疗预期之下才能进行的观点,认为治疗需由来访者主导且应该有意识的调适治疗,使之适合来访者的主管框架。治疗师就像主人招呼客人一般,需给与来访者个人最高的关注和尊重。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治疗关系因素对治疗成功有30%的贡献,调适治疗过程意味着使得来访者在治疗中感到最大化的舒服和自由。来访者的主观框架维度包含如下几个部分:来访者的资源、来访者对治疗关系的知觉和体验、来访者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及其成因知觉和体验,以及来访者认为治疗如何能够最好的达成自己的目标。最后这一点称为来访者的改变理论。
本书围绕着心理治疗师可能面临的种种棘手问题入手,从案例出发,详细讨论了如何能够规避通往不可能性的种种路径,如何能够做到“把来访者的主观框架看作改变的真实理论”。本书中给出了大量临床实例,包括治疗多重人格,妄想性精神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等。临床实例通过节选大量真实的治疗对话,并对每部分对话进行评论,在具体的三个“不可能”案例讨论中,对每次治疗都给出了重要的片断和相关评议。比较典型的例子,以前我认为多重人格的解决之道是整合,而本书提供的案例,显示来访者对整合的恐惧,认为是部分人格的消失,而她强烈感到对这些人格的依赖,他们帮助她生活。她自己的改变理论是,意识共存。治疗师充分尊重了这一点,而奇迹般地出现了人格共存的整合,也就是来访者所称的意识共存。
乍看之下,本书的观点充满了后现代色彩,并且很接近短程焦点治疗的理论,比如强调来访者的主观框架,强调来访者资源,强调来访者才是最好的问题解决者,但全书看下来你就会发下,本书的观点超越了任何派别的理论。充分以来访者为导向,不囿于任何理论,同时只要来访者需要,任何理论都可以成为工具。 也许这些说法并不是第一次看见,最可贵的是本书的观点都来自于实践的基础,详尽的案例剖析以及治疗录音片断的展示给与人比单纯的理论叙述大得多的震撼。
全书框架:
造成不可能案例的四种途径:
诊断标签中的归因陷阱理论反移情重复做无用功忽略来访者动机使治疗适应每个来访者的主观框架
来访者的主观框架以下面几个方面为特征:
来访者的资源来访者对治疗关系的知觉和体验来访者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及其成因知觉和体验,以及来访者认为治疗如何能够最好的达成自己的目标。最后这一点称为来访者的改变理论治疗不可能案例:治疗师的思考
“给自己把脉”避免归因陷阱培养初学者之心不惜任何代价维持尊严与不可性的交谈:让不要能变可能
探索来访者的世界:了解来访者的改变理论发现可能性:调整治疗以适应来访者的理论强化来访者 第五章 探索、发现和强化:娜塔莉的案例 第六章 案例:分离性身份障碍 第七章 案例:妄想性精神障碍 第八章 案例:边缘型人格障碍 第九章 行不通:选择一条不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