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的读后感10篇

2017-12-13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的读后感10篇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是一本由威廉·J.斯托克顿著作,轻工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09-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一):情绪清理术

  还没有看完就急着写书评,大部分都只是个人的看法以及感受。

  最近我也在持续现在精神分析的团体治疗活动,这本书就是咨询室里

  的医生推荐的,后来找来一读,也颇费了一番周折。推荐的老师和我说这本书很简单都是心理学的案例,不想精神分析的理论那样枯草难读。我想不如找出来看一看。

  精神分析这几个词我想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也都知道是与一名伟大的精神分析师佛洛伊德有关。精神分析的英文:Psychoanalysis,字面的翻译就是心理学上的分析,psycho-analysis 这个词可能也是由弗罗伊德所创.......在这里省略很多对于精神分析本质的说明。然而精神分析运用在心理治疗上便称作心理动力治疗,何谓精神动力学,我曾经请教过一位精神科的医生,他并没有说得很明白,可能是由于我觉得我不是专业出身的缘故,很难和我解释清楚吧,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的前言解释来看,精神动力学因为弗洛伊德借鉴了他同时代同僚一名生理学家伟大思想:有机体内除物理化学的力之外就再没有其他的力,能量守恒,这种动力学的理论深深影响弗洛伊德,至此他在他的治疗中运用这样的原理来研究精神病学,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这里不仅仅要有心理学的知识还要有生理学,精神病学甚至还有物理学的知识。

  而此书中却简单的将其认为是一种自我认识的疗法,也是由于这名

  精神分析的治疗师有着几十年临床的经验对于精神动力学的优劣悠然于心,很多人将心理治疗最后称之为一种心理治疗艺术,这就像工匠们完全掌握了手中的工具可以凭自我之力将一件朽木雕刻成一座极具

  各种形态的观赏品是一样的道理。作者将精神动力学在治疗中说成是一种将人的各种情绪整理干净的清洁剂,一名优秀的精神分析治疗师

  就是可以将各种情绪清洁干净,让患者自我理解,然后再任由新的“情绪”开始生长,而问题自然就可以解决。作者将其称之为“情绪清理”(emotional debridement)。怪不得作者最后将其比喻为一次心理学意义上的手术,标准意义上的手术是针对血与肉的,而自我认识完全是将情绪的创口处理清楚.......

  作者描写了十几个他运用“自我认识”方式的治疗过程以及来访者的心路转变,且看他们是如何发生转变的.......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二):用self-knowledge的方法认识深藏的自己

  *****************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

  ***小孩子在2岁时的生活状态,是否有充分且过度的发展攻击性的机会,是否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和信任,对其性格形成意义重大!***

  *****************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

  看过那些案例,说实话感觉没什么,因为在这两年,我已经在用自己的方法进行self-knowledge。收获很大!

  但必须要承认这本书的存在意义,虽然我是自发行为,但也是在30岁才开始有自我认识的意识,并且不可否认大学中那么多心理学课程对我的潜在影响。

  书中介绍了self-knowledge的操作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具体操作决不是这样的。 尤其是作为心理医生,这些技术手段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他要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不仅是态度耐心,还要有高超的语言功底,可以快速准确的理解抓住来访者话语中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他也要是一个细致的观察者,可以觉察来访者的肢体语言、微笑的面部表情、语气的转换及停顿。。。并从中发现来访者拒绝透漏或是无意识跳过,却有极大可能是自我认识的关键信息。

  : 看完书后,决得心理医生之于我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业选则。

  : 即时这辈子没有机会,还有下辈子呢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三):真正的力量来自对自己的新的认识。 Find strength from your heart!

  这本书很好,值得反复读。

  每个人每天都会有恐惧或者焦虑,或者情绪,但是通过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这些情绪产生的缘由,就能更好的理解他人和自己,生活中会更加从容不迫

  摘录一些我看的过程留下的mark.

  --------------------------------------------------------------------------------------

  34 P35:真正力量在于获得新的自我认识。

  71~P76: 如果否认和逃避问题,那就会阻碍我们对外界社会规则的反馈,会使情况更糟糕。

  否认机制是一种防御机制,在婴儿时通过否认可以抵抗令人恐惧的无助感,但坚持否认在成年阶段是极其有害的。否认机制会让人在面临痛苦现实时假装现实不存在,会通过幻想或者错觉来替代现实,这非常危险

  比如我个人的财务问题,没钱了都没有危机意识,总觉得钱总会挣到的,其实这是幻觉。

  这里就要说到否认机制的起因:就是外界给他的信息,尤其是早期发展阶段,他被告知他的行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他不管束自己的行为。 童年时这样子影响不大,父母亲戚都能包容,但是成年后外部世界没那么高的容忍度,所以必须改变自己的方式。

  所以说 怎么治疗呢,必须重建危机反馈机制。 大脑重塑。

  这也映射了 穷养儿的道理。

  34 情绪清创的三个步骤,全书基础。

  12,被治疗者一定要保持诚实。治疗环境要放松

  217: 诺贝尔获得者为何会在得奖后得抑郁症? 就是因为得奖后那种荣誉和骄傲会慢慢消失,而他们原本期望那种荣誉可以在得奖后一直持续下去。

  287:青春期为争取自立和自尊而有的叛逆和斗争是正常的。

  216:临床抑郁症的原因:丧失感,无助感,没有价值感。

  192-194: 早期期望带入婚姻中,企图从伴侣那里得到满足,这种早期期望是婚姻的主要敌人。 婚姻中夫妻应该面临问题解决问题,放下自己的期望,尊重彼此的客观独立性。 而不是随随便便就离婚。因为婚姻是很难得的机会来发现并改正彼此的问题。不纠正自己的问题,再度结婚还不一定幸福

  **********************************************************************************

  另外大家了解点心理学基本概念,挺有帮助的,以下内容来自网页:

  http://web2.yzu.edu.tw/yzit/st/psy/people/people2.htm

  在与人相处时,先了解自己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知道自己在什么情境会习惯做出哪些反应。心理学大师Freud 认为,人类有一个很巧妙的机制,就是当我们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很焦虑的事情时,我们的自我会产生一个防卫机制,用来保护自我避免受伤。大部分的防卫机制有下列的缺点:(一)、治标不治本,问题仍然存在。(二)、只是逃避与否认,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三)、较不切实际,无法发挥真正的自我功能。(四)、不能学习更成熟的行为。

  然而,防卫机制不全然是不好的,你我或多或少都经常会使用到它而不自觉,有时它甚至有一些不错的功能,例如:(一)、提供时间,让我们能够解决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问题。(二)、防卫机制使我们有实验新角色的机会,因此可教导我们新的适应方式。(三)、和化可以使我们的行为更合乎理性。

  若是对自己常用的防卫机制更了解,并且不要让它变成你一个固定的生活形态,你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将会更顺畅,下面就是几个常见的防卫机制:

  防卫机制举例: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定义:制造一个自己以及社会较能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使它看来合乎逻辑。 例子:面试没通过,就说是自己不想要,没尽力争取。又或者:从有钱的朋友那里偷了钱,就告诉自己,反正他那么有钱,他又不缺这点钱。

  替代(displacement)。定义:满足动机的管道受到阻碍,乃转换到另一较安全的目标上。例子:被上司骂,不敢回嘴,回家后骂小孩。

  投射(projection)。 定义:把自己不希望的需求与特质归诸于他人,认为别人才有那些那些特性。例子:一个愤怒的人,总觉得别人都是不怀好意的,敌对的。 再比如:有外遇的先生限制自己太太外出,怕红杏出墙。

  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定义:将内心冲动用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来掩饰压制内心的欲望。例子:一位内心软弱的人,却装出冷漠强硬的姿态。

  **********************************************************************************

  再说明一个生活中很多见的现象: 有些夫妻大众,老公老婆特别不好,但是这个女的呢,反而在朋友面前哭诉说:他越是对我不好,我越爱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个其实也是被一种潜意识驱使,女的并不一定真的爱这个男的,而是对失去老公这种结果有所恐惧,没有安全感那种感受让她感到恐惧。尤其是男的越对她不好,女的就越觉得男的要离开她了,就越是讨好男的,欺骗自己我爱他。 其实呢,真正的原因就是女的童年有过失去亲人,失去爱 的痛苦经历,那种创伤在幼年时发生,并埋藏在潜意识里,成年后没有上升的意识层面,所以每次面临失去一个人的爱时总是恐惧,即使换一个男的她还是害怕失去。 所以只有这个女的理解自己的这种恐惧从何而来,根源是哪里,把这个潜意识上升到意识层面,充分认识自己以后,就释然了。 就不会再对失去她老公而感到那么难受和恐惧了。 这个例子当中男女反过来也一样道理。

  ***************************************************************************

  补充: P71,不要否认和逃避问题,那会阻碍我们大脑(意识或潜意识)对外界社会规则的反馈,会使情况更糟糕。

  人的行为都是由大脑驱动的,短期行为是意识驱动,长期行为是潜意识驱动。 人的行为是意识的奴隶。 不好的潜意识可以纠正。

  17:

  有些人的身体心灵会释放出痛苦的信号以提醒他们内心有些东西出现了问题。 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拥有成功的职业和健康,充实的人际关系,而不是无奈的接受失败,这种失败只因为他们的心灵没有为自己服务,而是长时间和自己的意志对立。情绪会削弱我们的力量。 只有通过更好的自我认识,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真正的力量。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四):既有大众可读性又有专业参考性

  。。。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

  专业性上有咨询过程的呈现,几乎是逐字稿,可以看到治疗师的淡定从容,以及如何不疾不徐的推进

  其中治疗师的话不多,提问也是很简单的句式“请多谈谈XXX?”。这提问方式并非技巧问题,而是极高敏锐度的抓住来访者防御的地方,并温和坚定的推进。

  过程中还大量描述身体语言,作为刚开始接个案的菜鸟,非语言信息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或令人困惑很喜欢这一点,学到很多。

  可读性上,例举的10个案例涉及到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主题,童年性困惑,拖延症,物质依赖等等,适合大众读者自我分析自我体验用。

  一个案例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完成,还要考虑读者的耐性,略去实际咨询过程中的大量冗长破碎的对话,挺难写的其实。于是看起来有点神奇化了,容易令人误解,怎么就忽然修通了?

  这一点上欧文亚龙那本《日益亲近》做得很好,没有那么多分析的篇幅,仅仅是一点一滴的记录,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些才是修通过程的真实样子。

  不过这真的很矛盾,像欧文亚龙那样写治疗过程,大众读者真没几个能耐心看完吧。。。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五):认识自我

  认识我自己,我对自己的认识,仅能发现表面。关于内心的自己,我到现在还无法将它从深邃的世界挖出来。

  我是善良的。

  小时候,不懂事,害了很多小动物的命,长大后,内心多有不安,常常在夜里惊醒。我一看到庙宇的神像啊,我的双眉马上低垂,心就不由自主平静,任由凡事纷纷扰扰。我不相信佛,但也不排除佛。回老家时,父母拜神,他们喊我一道,我必跟随。仪式环节,一个不落,一一做齐。香火燃起,眉头舒展,心开始平静。有时各地旅游,遇有神像,必停下敬仰,此刻内心便会安详。

  我是尊重内心的。

  我有很多欲望,喜欢炫酷的电子产品,我贪财,我好吃,等等,等等,每个闪现我内心的念头,我认为那是上天的厚赐,我会尊重它。于是,买电子产品,积累钱财,爱吃。我从不掩饰内心的欲望。倘若我掩饰,内心出现无名的困扰,到底是哪个才是我想要的,到头来,我就无法得知,什么才是我内心的真正追求。那结果,对人生来说,是可悲的。我不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的生命里。

  我是真诚的。

  我用一种简单得清澈见底的方式,直接面对人际交往。任何事情,我都愿意把最真实的面展示出来。在外人看来,是情商不高的一种表现,可是情商高,却显得世俗,虚假,过不了自己那关,就没有在那块修炼。曾经因为不所有真相全盘托出,让某人难堪。很多时候,我可以选择比较委婉的表达,但是,当我把这些委婉的表达在我脑力演绎一遍的时候,我马上鄙视我自己了。我放弃了那种表达。

  我因为这样的表达,多次碰壁。后来,我选择了一种稍显安全,却又不让自己恶心的方式,那就是,当和对方沟通的时候,我直接避开对方的话峰,直接抛出我的最高思想,秒他几个山头,等他攀爬,甩他几个后背,等他观仰。同时配合几个,大笑,以掩盖我的不尊重。他们往往无法get到我的点,而这个时候,我无意与之争执,放他一条生路,也让我活得自在。

  我真诚得把我所有的最真实的想法已经全部抛出来,你需要哪个,随便捡去,在外人看来,这种感受,有点假。虽然真诚,但是有点假,也许就是我能给这个世界最直接的感知。

  在喧闹的世界,你可以安静的做美男子,但是切莫希望所有人都喜欢你的另类美。你能做的,就是享受来自内心的那份孤独。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六):就是酱紫。

  一直喜欢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就不提了,科胡特和克莱因也是爱的稀里哗啦。但是一直对最后的修通怀疑,就像过去怀疑人会莫名其妙会被催眠一样。想着一个成人怎么就把自己的问题的原因从童年经历中扒拉出来,然后就幡然醒悟,“重新做人”了。

  以往关于精神分析的案例集,拉一帮脑袋秀逗到极端的人,表演一出列出甲乙就可以当剧本的故事。文字也如恐怖小说一样冰冷,最后的修通更是魔术一般精巧,让人惊叹,但只是惊叹而已。斯托克顿教授的案例主角,确如邻家大哥一样,虽然程度略有差异。看到求助者一步步走向思考的更深处,最终找到那问题的根处,自己也跟着唏嘘不止。甚至有了修通的感觉。

  一直感觉中国人受到更多童年的影响,由于高浓度的亲情观念和权威观念,以及各种主要教育理念明显的差异。不管是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都能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充分搅和,成长后都多多少少有些偏差。以至于感觉书中所写的各色人,自己在生活中不出百米都能找到对上号的人,从而咨询的过程更深入人心,更难能可贵的是,自己也能扒拉着内心把各块重新码一码,时而体验一下修通的舒畅。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七):需要一个专业鉴别

  这本书对我本人的意义非凡,但这里先不谈这个。

  既然是写书评,抛开个人收效,我想提一下其理论背景和理论地位。

  一位咨询业内人士,也就是推荐这本书给我的人,说此书的作者实际上是精神分析学派,但却很反对“精神分析”这个词语。

  我对精神分析所知不多,但该书中涉及的10个案例毫无例外地都要将所有的“清创”程序以及“修通”步骤导向当事人在童年时与父母和手足的关系。并且,在找到童年时期的相同经验与感受之后,一切问题宣告解决。

  另外,案例中所涉及到的被清洁的创伤情绪最终似乎都是指向一种:恐惧。

  再者,10个案例的当事人最后的结果都是成功愉快好之又好。

  以上是这10个案例的共同点。

  首先我并不怀疑这10个案例的成功性。但我着实有所怀疑。我所怀疑的是,是否所有人、所有情况都能通过该种方法获益?

  是否10个成功者还具备其他一些未被指出的共同点,所以他们才都能够最后成功“修通'?

  是否涉及到一些童年的亲密关系之外的其他问题,该方法就无能为力了?

  是否他们的成功也得益于他们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背景以及相似的组织文化这一些系统背景?

  毕竟,书中只有10个成功案例,极有可能却有100个失败案例没有被列出来。

  但无论如何,这是本既有总结出来的经验穿插之中,又有生动全面的自我发现过程案例的很好的理论书,它唯一的问题是该理论本身的价值和在体系中的地位是一个非专业人士所无从鉴别的。

  不过这种专业鉴别也或许目前并不存在,因为心理学似乎还没有发展到有统一的整合的理论的时期——这一点真是令人焦虑。

  鉴于此,我将毋宁把它看做工具箱中的其中一枚工具,比如螺丝刀,用它来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拧螺丝,它还是会圆满完成任务的,但或许不能指望它还能钉钉子——它或许不是获得幸福的直通道或者保障。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八):武志红图书推荐:现在全明白了

  图书推荐:现在全明白了 (2010-04-23 13:37:21)转载

  标签: 心理 现在全明白了 文化 分类: 图书推荐

  作者:威廉·斯托克顿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启迪性:5.0分

  易读性:4.5分

  趣味性:4.8分

  推荐度:4.8分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作者斯托克顿拥有超过10万个小时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经验,或许仅仅因为这一点,这本书就非常值得推荐了。

  1930年出生的斯托克顿现在已80岁,而他的职业生涯也长达50年,但在这漫长的50年中,能拥有10万个小时的治疗与咨询经验也殊为不易,这不仅要有数十年如一日做治疗与咨询的热情和耐心,还得要来访者愿意来。

  来访者愿不愿意和一个治疗师谈下去,是衡量这个治疗师水平的最低门槛之一,假若他的来访者多数都是来了一次就再也不来了,那么这个治疗师要么就是水平很有限,要么就是超级治疗师。

  能一次就很神奇地解决别人很大问题的超级治疗师,目前我所听说过的就只有美国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治疗师而言,来访者能否愿意再来找他,这是一个绝对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来访者不愿意来呢?

  对此,这本书的译者、国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李孟潮说,关键是心理医生“听得不够”。对此,李孟潮称:“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喜欢说、说、说,倾听已经濒临绝迹,是一种非常昂贵、异常稀缺的资源。”

  李孟潮在上海有工作室,每次咨询时50分钟,收费800元,他认为,“如果你能保证提供40分钟的专注倾听的话,那就值700块。”

  专注的倾听该是怎么样的?基督教牧师式的聆听算是专注的倾听吗?

  或许那是一种,但若想看到心理治疗师的专注的倾听,斯托克顿这本书是极佳的例子。

  最能说明斯托克顿的倾听能力的是,你会发现,这本书中他说的话多数都非常简单,而书中精彩绝伦的话,多是来访者说的。

  我读了这么多关于治疗的书,我得说,这真的不容易,因我发现,绝大多数治疗师的书中,都是治疗师的话比较精彩,而来访者的话不够精彩。

  那么,到底是自己说得漂亮的治疗师厉害呢,还是让来访者说得漂亮的治疗师厉害呢?

  答案自然是后者。

  甚至,如果让我在斯托克顿和艾瑞克森之间做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斯托克顿而不是艾瑞克森,因我不仅希望解决问题,我更希望是通过我的努力去解决问题,我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中世纪时,人们向教会交钱,由神职人员在上帝面前说情,好去免去人们身上的罪,这样的事情,总是有些不靠谱。

  更何况,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会不断涌现的,所以关键不是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否提升了自己的觉知力。

  谈到觉知力,我得承认,斯托克顿这本书将我的觉知力提升了一个层次,令我在咨询和治疗中变得更加从容。

  从容,或许是比觉知力更重要的因素,对于治疗师而言。因为,有了这份从容,意味着我真的相信,来访者一定能找到他的答案,所以不是我去找答案,而是我陪着他、偶尔提醒他,去发现答案。

  譬如,几天前一次咨询中,来访者谈到了一个不公平的事情。按照道理,他应该是充满愤怒的,或至少会有很多怨气,但他没有。相反,他心中倒是充满了内疚和自责之情。

  以前,我可能会鼓励他去抱怨,但这次,我更加耐心地听他讲话。期间,我发现他将左手捂在脸上相当一段时间,于是问他,将左手捂在脸上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他很惊讶地问,我在这样做吗?当发现自己的确这样做时,他细细地去体会这个动作时的感受,但这感受很细微,不易捕捉到。于是,我继续和他聊天,聊这件对他不公正的事情。

  聊着聊着,他说起了一件类似的事,说那件事让他觉得自己“很丢脸”。这几个字一说出来,他立即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不会有怨气乃至怒气,因为他对于这类事潜意识中先会觉得丢脸,那自然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表达愤怒了。

  这个小小的发现,令他有了相当的转变。

  很多来访者的更重大的转变,常是在这类发现后产生的。读斯托克顿这本有10个治疗故事的书,你会看到,一个懂得倾听的心理医生,是如何在谈话中像四两拨千斤一样帮助来访者产生重大领悟的。

  很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无论这10个故事中人与人是多么不同,他们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一样的,而疗愈之所以能发生,也是源自一个道理。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心理问题,都是在关系中发生。最早时,我们和最重要的亲人——尤其是妈妈,通过某种方式产生了亲近,那我们就会对这种方式产生执著。同时,当亲近的愿望发生阻碍时,我们会产生很深的受伤感,而这时我们就会使用某种方式来防备这种受伤感的产生,于是对这种防备方式也产生了依赖。

  儿时,我们需要这些方式,但成年后,当真用成年人成熟的视角去看这些方式时,即便作为当事人,你也会觉得有些荒诞。然而,前提是,你得发现这些方式以及埋藏着这些方式中的贪爱与恐惧,那时,疗愈自动会发生。

  这个道理,和我在咨询与治疗中体会到的道理一样,和我在自己人生中体会到的道理一样,而看一个80岁

  《“现在全明白了!”-你我他的自我认识之路》读后感(九):人终生努力认识自己

  题目就很棒。现在全明白了!英文是Now it works sense!给人当头一棒,如醍醐灌顶一般!

  给我的感悟是:

  1、赞美生命。每个生命都是奇迹,不管当下你是抑郁,是开心,是低谷,是高峰,享受当下。功成名就、鲜衣怒马固然好,一无所成也无所谓。(事实上人若能真正认识自己,赞美生命,绝对不可能一无所成。)

  2、找到人生使命。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泥坑里,马上跳出来。马上!

  3、语言有魔力。早前看过萨提亚的书,全是语句,萨提亚说照着念,你会得到力量。彼时不懂,今天看这书突然顿悟了!确实,语言是有力量的。有些词汇比有些词汇更有能量。低能量的人可以通过读高频能量的句子来提高自己的能量。男友看了了凡四训后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号(比如“阿弥陀佛”)。我这些天睡觉休息都在配合呼吸频率默念,不知最近的好状态是否与此有关(笑)。

  4、人终生奋斗目标是认识自己。

  5、明白了古希腊深化中蕴含的逻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