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青年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的青年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26 01:2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青年时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青年时代》是一本由阿图尔·鲁宾斯坦著作,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6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青年时代》精选点评:

  ●鲁宾斯坦爷爷 如果不是个记忆力超群的天才 也至少是个写小说的人才!(好多段子实在是吹牛和逗乐大于真实吧,也许真实就是这么传奇也未可知!)一个爱读普鲁斯特 精通八国语言 熟稔哲学艺术的 钢琴家!当然也爱花天酒地 爱旅游和冒险 无法拒绝任何女人的诱惑。。。不读一生遗憾的自传。

  ●虽说是自传,但我以为对于这部书中情节的真伪,实在犯不着太当真。基本上,我是当作小说、八卦,甚至是笑话集读下来的。这位大师实在太有意思了。可惜啊,我依旧无法喜欢肖邦……

  ●奇书!

  ●实在是非常长的回忆录,还有一本《我的漫长岁月》我已经没力气看下去了。不过就这一本来说,虽然长,但并不无趣。可以说,艺术家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又出现了,那种好看到舍不得一口气看太多的书。有趣的人太多,何必非要在现实中将就。

  ●钢琴与生命

  ●他的潜台词是:老子天赋第一,只要肯练,你们都不是个儿。可他要肯练,就不是鲁宾斯坦了。

  ●刚看开头的时候,我觉得作为钢琴家,写得非常不错。童年时的故事写得非常栩栩如生。然后读到中间,作者让我觉得他是一个贪恋财富,奢侈和生活混乱的人。我原本想拿这本书作为励志书来读,我希望读到作者是怎样刻苦努力的练习,并且取得辉煌成就的。结果作者却是个神童……并且不断地讲述自己如何认识各方名流,基本上,这是一本鲁宾斯坦的社交记录。

  ●太无聊

  ●在鲁宾斯坦率真的自传前,卢梭的忏悔录算个屁呀。奇闻异事层出不穷,过最浪的生活,弹最温柔的肖邦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还是留给塞尔金好了,哈哈哈哈哈。

  《我的青年时代》读后感(一):爱音乐到盲从

  美籍波兰钢琴家鲁宾斯坦回顾了自己从琴童到优秀钢琴家的成长过程。我喜欢其中鲁宾斯坦谈音乐的部分。

  俄罗斯人对音乐的酷爱和热情几乎要到盲从的程度。当时没有任何名气鲁宾斯坦去参加钢琴比赛时,演奏技巧并不高明,但对音乐的理解独特。他演奏没有结束,就有观众发出赞美声,演奏结束时赞美发展成了欢呼。激动的人群向他涌去。有评委突破人群的包围,挤进他的休息室想向他表示祝贺时已经衣衫不整。

  《我的青年时代》读后感(二):无条件地爱生活

  这个版本,别看装帧和序言很地摊货——很怀疑作序的这个人有没有读过这本书——正文本身可是诙谐有趣,张弛有度。

  我说的是这个版本

  《我的青年时代》读后感(三):卡萨诺瓦 鲁宾斯坦

  茨威格写过卡萨诺瓦的传记,前者说后者称不上是文学大家,但后者极其艺术的生活方式使得无数文学大家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才能写出大作,卡萨诺瓦只要把自己的经历稍加润色就可以轻松成书。

  阿图尔.鲁宾斯坦这本自传也是如此,妙趣横生,内容丰富,生机勃勃,真实自然,他的学习经历,奋斗过程,于社会名流贵族的交往,与同期的音乐家的友谊。他的热爱生活,乐观天性,他年轻时的天马行空的生活方式,都让我们看的心摇神驰,心向往之。

  我之前听鲁宾斯坦的唱片不多,只喜欢他弹得肖邦的一些玛祖卡和贝多芬。后来看了他的这本年轻时的自传,觉得我听的唱片时候的风格应该跟他年轻时有些不同。不过这本书里讲音乐占的篇幅很少,大部分是他的生活经历,可能是鲁宾斯坦年轻时主要是过生活去了,钢琴在他的生活里占的比重不多,但是他无疑是热爱音乐的,热爱生活的人怎么可能不爱音乐呢。

  《我的青年时代》读后感(四):可以失去一切,但还有爱与艺术

  世界上总有那么一小撮人,生而天赋异禀,而又极其幸运地在年幼时即在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领域中潜心修炼,是上帝的宠儿么?天赋+努力+机遇 才能造就奇迹。

  阿图尔·鲁宾斯坦,从小就接受量身定制的全面教育,除却天赋 音乐,也同时在各科目均衡学习,广泛涉猎:宗教、哲学、戏剧、文艺......年纪轻轻便有机会接触到各知识领域的核心精华,也构筑起广泛地语言结构。与各个大师的交流、书籍和旅行也远远开阔了他的视野。

  而其一生中的无数挚友也都建立在相同的鉴赏能力与知识架构上。青年时代的一生,笼统看来还是基本平顺的,但也不无挫折和磨砺。在他自杀式悟出的道理使其在之后的日子里 在接受与无限创造中 愈趋愈势。

  热爱生活,不提任何条件!

  作为一本译本书,翻译质量直接关系读本的好坏,而这本自传却让我体味到高超译文阅读的快乐,感谢译者 梁全炳,以及所有爱乐人士。

  2015.09.02

  《我的青年时代》读后感(五):天才的恣意人生

  先看了《我的漫长岁月》——以为是他的一生,那么厚一本!谁知道只是半生,主要是不知道他活了那么久。讲了他的巡演生活以及后来的家庭生活。但我想知道他是怎么走上钢琴家的道路,于是买了这一本。

  前半部分看得很开心。鲁宾斯坦的文笔不错,他的生活仿佛在眼前一一闪过。从小就是个天才,姐姐学钢琴,他在旁边把老师教的默默记住了。如果有人不让他待在有钢琴的房间,他就会哭闹,因而天赋很快被发现。虽然家庭条件一般,但他很幸运,很小就有人资助他出国学音乐。他不到10岁就离开父母,一个人在国外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可能很多伦理方面的问题产生于此,他没有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

  他和寄宿家庭的女主人缠夹不清我可以理解,他和母亲决裂,和恩师决裂,在外面风流,花天酒地花钱如流水,总是欠债借债等等,我都能接受。但看到波拉被家庭抛弃,甚至送进精神病院这一段,真的不能接受 。这种勾引有夫之妇的事情公众明显是谴责的,但他好像没有这种道德压力,所以才能诚实的写出来。

  看到最后也没了脾气。人家就是有才华,轻轻松松学会好几国语言,轻轻松松琴弹得那么好,轻轻松松赚钱,恣情纵意挥洒人生。整本书在音乐上着墨不算多,更多都在写他的游历和交友。也许年纪小的朋友会被误导,音乐家原来过的这种日子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