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植物》读后感精选
《消失的植物》是一本由柯珊著作, 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植物》精选点评:
●我爱植物
●图片很爽
●不错
●讲了很多化石植物,译文不错,很好看。
●图不错
●植物的历史书
●五星顶起 排版都做得挺好的。科普好读物
●好看
●大自然 最美
●好精美 好魔幻
《消失的植物》读后感(一):蕨类植物的进化
最早登陆的蕨类植物是裸蕨,可分为莱尼蕨,工蕨,裸蕨三个不同类型。从中演化出现存蕨类植物的三大类:石松,木贼,真蕨。
在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时期,各种类型的蕨类植物都有高大乔木,石松类的鳞木,封印木,木贼类的芦木,真蕨类的树蕨类。现在只有真蕨类的桫椤残存了。
石松类现存的包括石松,卷柏,水韭,木贼类现存的木贼,都是草本了。
之后出现的种子蕨是蕨类和裸子植物之间的过度类型。
《消失的植物》读后感(二):看看你周围的植物吧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书中有很多彩页,先开始的时候我还是隔岸观火似的看历史上植物故事的消亡。再后来,我就看到因为人类的自私、贪欲,令无数植物、动物灭绝,忽然有种很心痛的感觉,很想哭。
没见过那些美丽植物的人或许不会惊叹它们的美丽,也不会认为他们的灭绝很可惜,但我们再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绿色植物,满眼不过是水泥钢筋而言。
看看你周围的植物吧,去感受每一片叶,每一朵花,你一定会感受到它们和我们一样是这个地球的生灵,而作为这个星球的主宰者,保护这些同我们一样的生灵是人类最宽容、最强大的表现。让我们今天就行动起来,一起环保,从身边做起,少用一张纸,少用一点能源……
《消失的植物》读后感(三):活在植物里的人
我是个对植物很着迷的人。喜欢树,喜欢绿色。
朋友过生日,想要送他一部植物画册。上面有大大的漂亮的照片,下面简短地写着植物名称、纲目、花期、用途等的那种。结果就在第三极里偶遇这本书。
最初吸引我的是她的封面,兰色,放大横剖图。仔细看旁边还有细细的线和蝇头小字:“如果你的存在和美丽只是一个迷藏,我将把这个探寻游戏进行到底:娇小、微弱,却不能阻遏你恢复并精致起来”;抑或是:“如果在从前,它们的高大与茂盛遮蔽了大多数陆地,恐龙曾经在树荫下乘凉、嬉戏、咀嚼那些叶子,曾经的辉煌都不见了……”,“闻香,会达到精神境界的享受和陶醉。穿行在时空中,各种香味的发散证明了一条真理:嗅觉也有饥饿感”……
这些让我瞬间爱上这本书。
我想无论她讲的是什么,至少态度是感性而认真的。作者抱有一颗怀忧而善感的心。
彼时我刚好正在关注三峡珍稀植物保护园的追踪报道,为濒危植物的一类类灭绝扼腕叹息。所以买这本书,正在那个当口。
植物是很懂得感恩的生物。只需要一点点的水和阳光,就能够开出很美的花朵来。
《消失的植物》读后感(四):地球上不光只有人
如太阳神阿波罗头像的蓝色圆盘,充满神秘的展示着生命的奥妙。这是一幅硅藻的标准像,辐射状的花纹和中间珠子般的一轮眸子,已注视了这个星球千万年的沧海桑田。没错,它来自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或更古老的侏罗纪,但与时光相对而视,它的美仍然让我们窒息。这是大自然的尤物,尽管渺小的为常人所不识。在这一封面的引导下,让我们开始认识那些消失的,尝未消失但濒临消失的大自然的尤物们之旅,就如同欣赏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一般开始欣赏吧!不过,它们可远不止四位。
本书由沉重的“历史书”——化石开篇,那灿烂灵魂一瞬间的驻留,已等待了太久。使人叹为观止的是,植物的化石并不如一般所知的化石般无味,低调。看那石化木材,你绝对想象不到它们变成了如碧玉的翠绿,或玛瑙一般结晶致密细腻的玉髓质。时间,使它们脱胎换骨,成为永恒的美丽。介绍了历史的记载物后,正式开始时光之旅,从微观世界,到登陆先锋裸蕨,到桫椤,一步步淘汰进化至苏铁,其间的漫长和艰险,植物们默默走过,仅是将这一过程勾画,都令人唏嘘不已。而最后的几章,则回到现实,细诉沉香,兰花等一些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却一步步向濒临迈进的尤物们。它们的美,它们的香,它们的种种诱人之处,都成为了它们魂销的理由。且如巴西国树——巴西木,以之为这个热情似火的国度命名的巨人,如今只有在原始森林最深处方可见少数。当聆听悠扬的小提琴曲时,可曾想到,一个上好的七八十克的琴弓就需砍倒八到十吨的巴西木。在如此的疯狂之下,可看到巴西木树心流的红色液汁吗?一滴滴尽是泣血!
本书的讲解十分专业,举例也十分精确贴切。语言在科学朴实之中,也流露出对如此生命的欣赏和担心。尤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插图,涉及很广泛,有宗教,有各种分布地图,而图片,更是精美无伦。其中的绘图,看的出都是出于中外名家之手,符合写实和解释的双重功效。值得指出的是,在生物中,手绘图的要求和一般绘图的大有不同,其一是逼真,物如何则画如何,就是细胞图,也要一个个仔细认真的画,不能主观加以变动,以符合“审美”;二是绘画者必须有相当的生物知识,绘画往往是要表现其一定的生物结构,手绘图能使其结构特征更加突出直观,易于明白,这是单单摄影所无法达到的,也就是为什么尽管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手绘图仍是每一个要深入研究生物的人必有的技能之一。当然,对于一本科普读物,如同教科书一般以手绘图为主,则不能打动一般读者,使之信服。因而,此书的照片更加值得称赞。首先是详细,大可见比纽约自由女神像高二十的“国家圣诞树”;小可见把它们的照片挤成一页,实际体积也不过3mm的各种硅藻;具体可见仅一个红豆杉的果实,都有从不同角度,时期的数张特写。这些优等的图片,如此集中于一本书内,于今天众多的科普书中,也属少数。此书不仅可以使人了解这些静默家族的过去,更提供了优质的视觉大餐,用自然的清新,吹去了种种世间的尘埃。
这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那些植物,消失的,趋于消失的,或正在繁荣的,在地球的怀抱中永感着造物主的温暖!
《消失的植物》读后感(五):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
花了不到三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同学推荐的书,自己承认开始是有点奔着题目《消失的植物》去看的,但读到一半时,发现并没有怎么大篇讲解那些灭绝消失的植物。
作者更多的从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植物进化角度去剖析那些现存和灭绝的植物现况。考虑到这是一本大众科普读物,所以书里多次引用历史典故,宗教神话,科学事实去进一步深化植物本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大量的真实图片更是区别于同类教科书,将那些枯燥的课本知识,融会贯通于大自然神奇美丽的赞叹和敬仰之中。
不知道是因为译者翻译的原因还是作者本身是个文学能手,书里的语言带着鲜明的文学气息。颇让我惊喜,嘿嘿。
高中最后一年,我住在舅舅家一段时间。每次当我跟别人提起我住过的那个房间时,他们都惊叹不已。由于舅舅对于兰花达到几近疯狂的嗜好,我的那个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各样或是普通或是名贵的兰花兰草。地上摆的,墙上挂的,顶上吊的,连那房间的一侧靠着窗户的墙被挖空,被一片植物紧紧包围。房间的左边还有一片贴满整个墙壁的水族箱。鱼儿们目中无人的畅游在自己王国。有时候,我会学着舅舅,用喷壶对着植物小心翼翼的浇水。有时候,我会偷偷的拿起鱼饵料,往水族箱里洒满大大小小的的食物,看着花花绿绿的鱼儿抢来抢去。有时候,当我奋斗于书本题海当中时,我会产生幻觉。当我对着满屋子的绿色,我在问自己,是不是到了某个野外,或是热带雨林,我在里边迷失,同植物、鱼们一起嬉戏,甚至消亡。
“第一章 植物化石:从煤到宝石 这些‘石头书’是你的照相簿,是你灿烂灵魂的一瞥间的驻留。你的生长,你的快乐鱼肉上,都在这印记里隐藏。从这里阅读,从这里望向时间未知的尽头,从那时起,你一直在等待。这漫长而寂寞的等待,消磨不掉的是你的耐心,你耐心的渴望,渴望被认知……”
翻开书的第一章,红红的植物茎干截面化石确实吸引不少眼球。一直都以为,化石,只是那种像浮雕画似的三叶虫截面。化石可大可小。由于植株的死亡,在植株体还没腐烂之前,一些硅质盐类填充进植物组织间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植株残体开始分解,原先被硅质盐填充后的植株形成一个大大的模体,其他的砂石盐类再填充进来,经过成万上亿年,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纹理清晰可辨,五颜六色的化石体!
“化石的美是对死亡的一种非常规的修饰。”什么叫非常规?
对于死亡,大家是怎么看的?当我们端详着那些千年万年甚至亿年前的美丽时,你还恐惧死亡吗?我们不止一次地承认人类太渺小了。
书里不光提到各种植物,动物也是本书不可缺少的成分。第51页的一个字:鲎。由于上课睡觉的后遗症,动物学课上已经学过这种必需掌握的节肢动物门的肢口纲动物,我已经模糊忘记了。鲎,海产,用书鳃呼吸,我国仅存中国鲎一种,分布浙江福建广东沿海。
书里提到很多低等动植物,藻类,苔藓,蕨类,包括这种鲎。谁说它们低等,功能不完备,就早该遭到淘汰灭绝呢。
陆地的先锋者——裸蕨,凭着自己高大挺拔的身躯在距今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霸占着植物界的统治地位,它们的高大与茂盛遮蔽了大多数陆地,恐龙曾经在树荫下乘凉、嬉戏。而到了今天,曾经的辉煌灰飞烟灭,裸蕨早早的灭亡了。同时期矮小低等的苔藓植物却顶过了冰河白垩纪冰河时期的寒冷,第三纪新生代的干旱、酷热,而顽强拼搏到了今天。从“优胜劣汰”的角度来说,一点点干旱就可以致死的苔藓,早就该被淘汰掉,但为什么偏偏生存至今,而且还有越繁越盛之势呢。高大挺拔的裸蕨,当了地球整个生物界从水生环境登上陆地的开拓者和勇士,本该说,正式由于它的高度适应才让其拥有其美誉,可事实上,它们却成为此次生物界变迁最大的牺牲品。
。
就像书中多次阐述,现在生物的大量灭绝,矛头更多指向那些更进化的生物,不管是娇嫩欲滴的拖鞋兰,还是高大威猛的红豆杉。正是由于人类的贪婪和利益趋势,进化生物的价值被人类肆意开采和践踏,才导致它们濒危的命运。
书里还有好多美丽而精彩的语句:
第100页 第五章 种子蕨:大陆漂移的证人
“为什么奋力,天各一方?这是一场没有翅膀的宿命。拼图,还原一个完整,还原的不够清晰却顺理成章。他们的家园,他们的身体,他们的命运牵带了许多更为深远的故事。他们丢失了自己,却又像船票一般见证了更大的航行。他们在过渡,整个剧情正在幕间,却不休息—— 一挑帘子,新的角色即将登场。”
第113页 第六章 松柏类:巨人的家族
“向这些英雄们致敬!没有一个球果或者琥珀发出呼喊,默默的承受痛苦和杀戮。在这些‘将军’和‘神’的面前,人类的贪欲显现出猥琐和渺小。每一株松柏都有自己的骄傲,当他们的快乐被斩断,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去忧伤。死亡,对于居然而言,如同他的体积那般猛烈。”
第141页 第七章 苏铁和本内苏铁:两性“花”之辨
“是谁显着着美丽?是绽放的花朵或者生命深处的回响?他们为我们舞蹈是神的旨意。他们目睹恐龙告别的真相,只把心事付助庭院。花和果实,俱是真实的谎言;难得糊涂之际,已逾千年的风霜!这是情感的误读,这是绝妙的装饰!”
严重怀疑本书作者是不是写散文的。呵呵,这几句着实让我眼前一亮。
生态学讨论课上,由于紧张和刘洁同学一直在催促我赶快下台,我没有把我想讲的东西给说出来,颇感遗憾。对于孙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说的问题:为什么要保护大熊猫? 经过大量文献阅读。才发现,原来问题不仅仅在于此,更多的牵扯着各个学科的核心问题。不管是从进化学,生物多样性,人类社会性质,还是经济学角度,保护大熊猫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一篇论文可以搞定的。
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爱丽斯漫游奇遇记》书里说道的渡渡鸟,本书也有提到。确实,第一次读这个书时,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复杂的问题。要是那个时候我知道了这种渡渡鸟在300年前已经灭绝,我可能会伤心扔掉这本童话书。
释迦摩尼曾经说过:“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神奇的生灵,它甚至荫蔽那些提着斧子来砍伐它的人。”
所以,终上所述,我会越来越爱上大自然,爱上这个世界。
希望我有一天能找到我这篇书评题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