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读后感1000字
《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是一本由李光耀著作,世界書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560,页数:8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精选点评:
●我覺得還蠻客觀也蠻有可讀性~
●自傲,精英的人生,眼光犀利,思路开阔,聪明于各种远近大小国之间游走争取生存发展之道,纯实用主义者。李是大独裁者之一,追求的是名,政治舞台的个人名誉,国家历史的上的正面形象。
●幸好在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未删节版。。。欲盖弥彰向来可笑。
●很幸运在市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而且是未删版的。读的过程心里颇具澎湃激荡。 感觉真的是一位视野很有远见富有个人影响力的伟人。还未完全读完,但是每天读的时候都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其中那些文字当时所处的环境,还有出发的实际考虑点,很深刻也很引人思索。
●了解华人社会的一种方式是读一个治理华人社会的成功案例。
●政治中少不了权力斗争,想要做到白玉无瑕是不可能的
●you wanna have the right hero
●封面
●真正了解李光耀,是从有关中国问题的西方媒体对他的采访视频开始的。 他的很多言论一针见血,可以说很是震撼。 很睿智的一个政治家,西方很多国家政府和媒体都非常注重他对世界局势,尤其是中国的看法,都找他来寻求意见。 以前我们很多人对李光耀都有偏见,认为一个华裔为什么要把新加坡去中国化?读的越多,看得越多,才知道新加坡的心酸。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李光耀是非常注重儒家文化的,这也是他立国之本和国家法律道德的基础。 书中的内容,我是跳着读的,毕竟对东亚国家不是非常感兴趣。我着重读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有关中国的内容。他对邓小平是非常崇敬。 吐槽一下这个封面设计,红配绿,看着像冥币。。。
●新加坡至今仍不算民主社会,但却是一种设计精良的独裁。至少从现在看,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还是成功的。
《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读后感(一):烹大鲜如治小国
还记得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每天充斥荧屏的英模报告,而现在这段历史渐渐被淡忘,英雄的墓碑开始野草丛生。类似的事情经常在历史上演,一时间轰轰烈烈,过后被人遗忘。
读李光耀的传记,里面有东盟、越南和中国的关系的描述,中国、越南和柬埔塞之间的剪不断的联系,印尼和马来亚大规模的排华,以及东盟长期和中国之间存在的矛盾,皆能从历史找到原因,有的原因很简单,只是我们从来不愿公开去说而已。
李光耀是一个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继承了英国的管制风格,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新加坡的管制风格仍然有儒教家天下的影子,中国是一个大国,无法理解一个小国生存的压力,读这本书,能深刻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对新加坡是多么大,因此也不难理解新加坡在各大势力夹缝中生存的压力。同为华人文化的新加坡能长期充当中国和东盟,中国和台湾的中间国也是我们的幸运。这些都得益于李光耀的现实主义,他是坚定的反共主义者,但是又能基于国家利益游走于各种外部势力之间,坚持国家的独立和发展。
李光耀的传记横跨40年,与各国的关系都有描述,在几个时间段都涉及和中国的关系,50-60年代的中国在他眼里是激情四溢的,那时的中国领导人洋溢着个人魅力,但却对周边国家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文革后,中国开始和新加坡和西方国家有了的利益共同点,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开始以合作为基调的新的博弈。
传记中多次提到和中国当时领导人的交往,对和华国锋和邓小平等人的交往都有细致的描述,一些细节读了很有意思,为什么邓小平能称为政治家,而有些人永远不能,读了让人感叹不已,如今国已强大,而政治家不再。书中还有一些细节,比如对于苏州工业园的描述,写到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同思路,很有意思。
厚厚一本专家,读来一点不吃力,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风格,简单、直接、包容而又善平衡,几十年治小国如烹大鲜,一盘菜烧得有声有色。
《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读后感(二):政治大师李光耀
从李光耀先生去世那天开始阅读此书,终于读完。此前对李光耀先生以及新加坡这个国家都没有一个清晰的完整的印象,直到通读此书。
一无所有,一穷二白的地区建成现在的样子是有多么不容易,李光耀先生的伟大正是由此体现。面对纷乱的国内国际局势,步步为营,殚精竭虑几十年年,新加坡以一个中国普通县的面积创造了相当于中国最富广东省的GDP。
回忆录中还记录了中南半岛的相关历史,这是了解我们邻居的一个好渠道,以及台湾香港等,从他的回忆可管中窥豹,掀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到底什么模样。
新加坡政治上一党专政,思想控制,媒体控制,打压异己,是那个时代政治大师,是有主义的人,同邓小平,蒋经国同为实用主义的拥趸。
以下为有感触的书中摘要:
我强调自由只能存在于一个秩序井然的国家,一个斗争不断、处于
无政府状态的混局,自由不可能存在。在东方社会里,最重要的目标
是建设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让每一个人都能享有最大的自由。当代
美国社会的一些东西,是完全不能为亚洲人所接受的,枪械、毒品泛滥,暴力犯罪活动,人们居无定所,粗野的社会行为,处处反映了公民社会的崩溃。美国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它的制度强加于别的社会,这一套在这些社会根本行不通。
o,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实用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不是万能,也需要check banlance。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光耀先生的组屋计划——居者有其屋,不仅为了人民的福祉,更使新加坡人民有主人感,爱他们的国家。
总之,这是一个人眼中的历史,只是这个人站得很高,看到的东西更多也更深。当转换视角,不再以上帝视角观察,而是从他的角度看待当时的世界,当时惊才绝艳的人物,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才会明白许多历史的真相,才会体会到历史的复杂。
《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读后感(三):事无巨细
看得出新闻界的资料收集人员下了苦工,但可能缺乏优秀的文学家参与编撰。
摘录有意思的几段:
我和拉惹是受西方教育的激进派,不了解游击队叛乱和暴力革M的原动力。只有到后来我们才认识到,只要民Z方式使共CD人夺取不了政权,他们永远也不会放弃武装斗争。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指导思想不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虽说是出于无知,在很大程度上却可以追溯到亲GONG分子善于操纵群众大会。
后来我才知道,任何演讲者如果违反马G路线,无论他口才多好,鼓掌捧场的一伙人突然冷落他,发出尖利的嘘声、喝倒彩,以及各种各样的噪声,以转移群众的注意力。
《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读后感(四):李光耀读书笔记
《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读后感(五):新加坡的前世今生
想要了解新加坡的前世今生,就一定要看《李光耀回忆录》;因为新加坡的繁荣,和“李光耀”这个名字密不可分。
《李光耀回忆录 1923 - 1965》主要讲述了新马分家的故事,新加坡如何历尽千辛并入马来西亚,结果因与马来西亚领导人持不同国家发展政见,不得不宣布独立。
《李光耀回忆录》下册1965 - 1999,则讲述了新加坡在建国道路上制定的政策和经历的困难,如何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没有任何天然资源的弹丸小国,一跃成为亚洲发达国家的。
新加坡虽然国土小、没资源、又地处热带,但是凭借一己之力,一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至少在那个时候,新加坡的成功模式一直都是中国政府学习的对象。直到目前为止,新加坡依然是东南亚地区的龙头老大,西方人心目中向往的”亚洲发达地区“。(看看其他东南亚地区”地大物博“的穷亲戚,就知道要做到这些是有多么不容易)
它是怎么做到这些的?
虽说华人可以继续在学校学习中文,和家人朋友讲中文,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两种语言中自由切换的。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要有效地使用两种文字,他的智商至少要达到110;如果要有效地使用三种文字,他的智商则至少需要125。这样一来,很多人在无法同时使用两种文字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放弃了中文。再加上不会中文,在新加坡也一样可以生活地很好,中文没有了“利用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动力去学了。现在在新加坡,90年以后出生的小孩很多中文都已经很不流利了,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蹦,根本无法顺利用中文交流。
双语政策虽然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讲是成功了,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看,我还是忍不住要惋惜。一个国家必须放弃自己的文化去迎合大国的喜好,才能成就所谓的“成功”。
当然了,在评论新加坡的时候,切忌用中国人的思维。毕竟新加坡是小国,在各大国夹缝中生存才是立国之道。而且新加坡人种相对多,使用英语也是考虑到了各种族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李光耀本人从小受的是全英语教育,成年之后为了拉华人选票才学的中文,对中文自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对他而言要说放弃也并没有很难。至于这个政策是好处多于坏处,还是反之,就留给大家自己去评论吧。
西方人之所以喜欢新加坡,除了可以无障碍用英语交流之外,安全有序的社会制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新加坡的法律制度很健全,而且执法力度很强大。因为这样,新加坡的犯罪率很低,走在新加坡的街头,完全不用担心小偷,抢劫,人生伤害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人愿意到新加坡来投资生活,以及东南亚周边国家的公民都很向往在新加坡生活工作(相对东南亚其他周边国家,安全问题和国家稳定是困扰公民和外国投资者最大的一个议题)。
因为新加坡地处热带,需要严格控制卫生问题以及蚊蝇繁殖,防止传染病大面积爆发。在这一点上,新加坡也是靠着它严格健全的法律制度做得非常出色。在新加坡,到处都是餐馆和没有空调的熟食中心,靠着有效的管理以及民众的自觉,基本可以保持食物的新鲜以及垃圾的及时处理。另外,在新加坡禁止贩卖口香糖,禁止乱扔垃圾,在公交地铁内禁止携带榴莲(因为异味大),家里不能有积水(防止蚊子),触犯这些,都需要付高额的罚款。这些看似“奇葩”的法律条文,都是保证新加坡卫生环境最有力的保障。
此外,在建国初期,李光耀力排众议,在新加坡种植了上百万棵树,并教导人民爱护树木,才有了今天的“花园城市”,让新加坡的公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随时有树荫避暑,上百万棵的树木也改善了新加坡的空气环境。
保障国家安全有序稳定的另一个要素,是廉洁的官员。“高薪养廉”是新加坡的政策。另外,贪污调查局也有相对强力的执法能力,保障政府的廉洁。
另外一项让新加坡社会相对稳定的,是他的组屋政策。在新加坡建国初期,新修建了很多各种类型的组屋(相当于公寓,一房一厅,两房一厅等),新加坡公民可以以比较低的价格购买组屋,基本可以保证每个家庭都至少有一套可以自住的房子。如果稍有闲钱,则可以在二手市场以较高价格卖掉组屋,赚个差价,然后再购入一套较好的商品房。虽说新加坡也有贫富差距(而且还挺大),但是通过组屋政策,保证每个公民都可以至少有一套自己的房屋,对于“家就是根”的华人来说,还是有很好的激励作用。
双语政策、健全的法律制度、组屋政策等,都是新加坡能成为“亚洲四小龙”的催化剂。不得不说,新加坡能走到今天,几乎都是李光耀(或者他的政府)一个人的功劳。你可以说新加坡是个小国,因此比较容易管理。的确是这样,但是尽管如此,能做到如此傲人的成绩也非常人能为。如今李光耀不在了,人民行动党有快要失势的趋势,李光耀在临走之际力荐自己的儿子做了国家总理,亚洲老大的地位早被中国取代了,新加坡还能延续上世纪的神话吗?
我觉得至少在未来50年内,新加坡不用担心自己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地位。因为它的老本足够再吃50年。直到今天,很多西方人谈到新加坡,还是很向往的。我认识的所有去过新加坡的德国人都对新加坡有很高的评价,还有人放言,如果要在亚洲选一个城市居住,那就是新加坡。如前文所说,可以无障碍地语言交流,整个社会制度又和自己国家一摸一样,却又充满着浓浓的异国风情,而且每天都是阳光墨镜,谁又能拒绝呢?正是这个原因,就冲着“新加坡”这三个字的金字招牌,每天投入新加坡的外资以及进入新加坡的外国劳动力持续在增加,在至少未来几十年内不用担心短缺。
然而一尘不变绝不是上策。随着中国的崛起,新加坡的亚洲金融地位早已不保,外资也有可能逐渐向中国转移,新加坡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来继续保持经济的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