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骑行中国》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骑行中国》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2-28 03:43: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骑行中国》经典影评1000字

  《骑行中国》是一部由Chad Ingraham执导,Ryan Pyle / Colin Pyl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行中国》精选点评:

  ●一般还行的纪录片吧…其实看第一集他们非要用宝马摩托的时候就感觉之后肯定会出现车子坏了修不了的情况。一般而言这种事情应该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车型,这样走到哪都能修。这样坚持的原因只能理解为宝马有赞助了…中国还是有很多美景的嘛~

  ●节奏太快了,这种纪录片看点其实是细节。更加坚定了明天暑假全家去内蒙自驾游的决心!

  ●晃得头晕,拍摄和制作比较粗糙。虎头蛇尾,从西藏出来一直到上海,总共一集就完了。

  ●前面四集还不错 后面两集有点烂尾 仅仅游了一个框就要65天 好比读书读了目录挑了几章来读 前几章读的细 后几章吞了枣 虽然并不是全面了解 但是也比许多中国人看到的更多了

  ●中国一圈两万公里,这六集跳跃性太大了,大部分镜头还给了摩托车.若不是对题材感兴趣,就只给3星了

  ●说走就走的旅行太单纯,先做好准备。

  ●两兄弟口才很好,看他们的骑行感觉自己也跟着走了一遭,燃!

  ●題材不錯 製作很一般 拍得也一般

  ●牛!

  ●挺有趣

  《骑行中国》影评(一):不错的旅行片,但有点夸张

  两兄弟行程2万公里环游中国,制作的视频比较精良。让我们从老外眼中看到中国各地风土人情,挺不错。

  但有点不喜欢的,他们总有意无意地把这个旅程说是史无前例,其实摩托、自行车、骑车乃至徒步环游中国的人不少吧?而且他们有后勤车跟着,有向导,吃住行都无忧,不能算是壮举,也弱化了摩托车骑行的意义。

  《骑行中国》影评(二):这只是旅行

  整个行程其实是很漫长的,但是由于篇幅关系作者有意压缩成了六集一共两个多小时的纪录片.许多人看后大呼不过瘾,太急太燥.其实这本身就不是一部旅行纪录片.要是想把这一路的风景都收录下来,每个地方的人情事故都介绍一次,估计能出一部"意难忘"了.

  不知道这次活动有没有赞助,但是BMW一定没有赞助.整部纪录片都是两兄弟和一两个后勤人员完成的.(有部摩托放入后勤车的时候,后排座椅放倒了一边,由此得出后勤不超过三人的结论)那么既然如此,观众们又何必要求太高呢?难道指望这部片能和央视那些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一起同台竞技吗?当然不可能.这整件事情由头至尾都是两兄弟受不了都市喧嚣而出去做的一场小旅行罢了.不管观众如何看待这件事,最少当事人觉得受到了心灵洗刷,又留下了一部作品以供回忆.实在是非常圆满了.

  回归事件本身,有山有水,有挫折有喜悦.一路与风景做伴,和自由为友.实在叫我等宅男好生羡慕.旅行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是生命就是一场旅行.

  《骑行中国》影评(三):这个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伟大古国,竟容不下两个轮子

  纪录片以被迫用危险的水壶加油开始,以中国地方政府“扇给全世界骑手的耳光”结束。

  这部纪录片的骑手是两兄弟,我由此想到过去听过的一个精辟的说法。“与国际接轨”和“有中国特色”是一冷一热两兄弟,爹妈遇到状况了爱上谁就上谁。我们不停地在这个国家看到中国特色与西方制度强硬结合后产下的怪胎,从基础产业到大学教育,从行政制度到道路管理哪里不是?生在此国的大部分人在享受两种制度和文化的负面。以最小的事例来说,在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一半是容不下两个轮子的。

  从“禁摩”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地方政府治理交通的决心,而是所有极权国家的共同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权力的漫无边际,作为政府“我们才知道人民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生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国民生产总值马上就世界第二的国家,公民连起码自由选择交通工具的基本权力都没有。

  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哪个国际化城市的政府在做禁摩这种荒唐的事?特别是台湾。短短六十多年后,两地不仅道德民风各个方面出现巨大差异,就是马路交通都已经到了截然不同的地步。到过台北的人会被市内惊人的机车数量震撼,这里的交通有条不紊,摩托车和汽车并驾齐驱。台北市政府制定了大量关于摩托车的法规,路道做了相应规划。于是我们看到这类轻便的交通工具缓解了城市拥堵,远超汽车数量的机车自由行走在台湾各个地方,人们带着头盔上班下班郊游,面色宁静自然。

  而在大陆不是这样,大陆的首都会规定外地汽车辆进京马上扣6分罚100,大陆最大的城市上海会规定发现外地摩托车进沪扣押车辆遣返回原住地。这样战时沦陷区都不会有的荒唐规定在新中国最大城市悄然执行。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执行这种荒唐规定的人民公仆竟然骑着摩托车,那是价值三十四万的宝马R1200RT警用摩托,而这三十万的售价主要由税构成。这种种荒唐至极揭示了这个国家繁华地标下的恶臭。

  我们这一代人不仅是看不到选票的一代,而且还是连跨上两个轮子兜风都吃力的一代。

  纪录片里有句话印象很深的话,这两位高大的白人兄弟说“我们在这里被当成一等公民,骑上摩托车后确马上沦为三等公民”。在回家最后的一百公里,摩托车因为禁止过桥被放上卡车,渡轮行驶在海面,弟弟面容无奈又略带愤怒。

  至于纪录片本身,漫长的旅程被压缩成了两个多小时分成六集。每一集跨度在几千公里,不太明白他们既然有后备suv还有专业摄影师,为什么最终剪这么短,短到了幻灯片地步。短也不一定代表精华,影片与long way down 和 long way round两部纪录片在各个方面水平差距都很大。

  如果你是一名骑手,能敏锐发现两兄弟总是透露出一种中产阶级后代的循规蹈矩,对当地文化好像只有一种表面的兴趣。像观光客更多,像摩托车骑手更少。印象很深的是他们在藏区买了藏民的毯子竟然说“我想帮助他们”,让人大跌眼镜。

  从纪录片制作方面讲,除了部分延时摄影是亮点,很少有精美的画面。从设备看他们使用的是5d2+rode话筒,这样轻便的装备应该能拍出很多精彩的画面啊。可我们没怎么见到。头盔摄像机也没用gopro,导致第一视角画面画质很差,而且少地可怜。

  暂时只能认为现在这个版本是电视台版本,勉强徘徊在及格线水平。这每集26分钟有前后提示的段片子,可能只适合商业电视台面向普通观众,如果大家希望看到真正探险摩托车骑手纪录片,还是老老实实上advrider论坛吧。

  《骑行中国》影评(四):喜欢这种上路的感觉

  在微博上看到推荐从而去B站看的,讲两兄弟摩托骑行中国的事情。其实我一直分不太清楚摩托、机车、电瓶车的分类,作为一个妹纸,能体会到的就是摩托可能就是动力最大的那个吧。

  路线是环中国外围,内陆城市没有去,大多是无人区或者很偏僻的地方(但《骑行印度》去的城市感觉比较有人,无人区较少,不知道为什么),时间是60天左右,所以考虑到中国那么长的国境线,只能走马观花了。

  哥哥莱恩在中国上海生活了十年,娶了中国太太,职业是摄影师,感觉挺热爱中国的,说了几次中国是第二故乡。而且从后来的《骑行印度》来看,也可以看出莱恩是一个不太会给出刻板评价(比如中国常被黑的几点)的西方人,比较看重人文和自然风景(可能是因为本身是摄影师的原因),不谈意识形态和政治。而且有几个地方显然哥哥以前是去过的,过程中也担任了解说的角色。还感伤过每一次我来就会发现有一些老街道不见了,有一些老房子不见了,是一件挺遗憾的事情。但是他能够理解有些人想要住在整洁明亮的公寓里的心情。

  弟弟科林是金融企业家,卖掉了房子和公司什么的,决定和哥哥去骑行。我觉得他应该是陷入了人生的迷茫,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科科。对中国的印象不是很好,比如“制造业大国”,“人超多”,“脏乱差”,不理解哥哥对这个国家的感情,但没有从言语攻击过中国,偶尔有一些吐槽还可以接受啦~而且在旅行的后半段感觉人越来越放松,也很喜欢调戏哥哥。说实话,挺羡慕兄弟俩的感情的。

  关于中国的吐槽:

  我不懂为什么这里买不到***零件,他们不是生产所有东西吗?!

  这种程度,应该还好吧。(b站弹幕表示,谁让你买宝马摩托,不买国产摩托,那些小城市缺货可以理解吧。

  不过在b站看弹幕超多在讨论,禁摩的事情。

  比如“摩托车居然可以上高速!”

  “我们这里是禁摩的啊,外国人特权么!”

  “我们这里摩托可以上高速的,别地图炮动不动就洋大人!”

  我生活的地方是中国小城市,摩托的代名词就是不遵守交通,常常载人也不戴头盔,但是比打车方便很多,随叫随停。然后近几年打击力度加大,发现摩托载人就要罚款,导致摩托越来越少。读书的城市是杭州,看见的比较多的是电瓶车,摩托车就见过一次,也只坐过一次,而且还是穿梭在各种小巷子里躲避交警开的。电瓶车倒是很多。

  鉴于这个前提,我特意去百度了下,禁摩的问题。

  我国交通法规和交通管理条例规定:

  1.摩托车驾驶速度不得低于60公里/小时,并且最高速度不超过80公里/小时。由于最低时速的限定,所以排气量50cc以下的摩托车被“拒之路外”。

  2.驾驶摩托车在高速路行驶不得带人、必须佩带头盔。

  3.除了国务院规定的节假日免费外,其他时间按7座以下小客车计费标准缴费。

  4.根据高速公路不同车道的规定速度限制,摩托车应当在高速路最外侧车道行驶。

  所以摩托是可以上高速的,但是兄弟俩有段时间一直都在路中央行驶这个就迷之尴尬了。

  于是引发了b站另一个问题,加拿大是靠右还是靠左行驶?可能b站最近小学生太多吧,没有权威回答,我也不知道加拿大什么情况。

  百度之后,总结如下:

  1.英国靠左行驶,法国靠右行驶,所以英联邦国家大部分靠左行驶(日本、印度、泰国、澳大利亚等),而法国大革命之后被影响的大部分欧洲国家都靠右行驶,包括美国、德国。而之后被德国影响的很多国家也靠右行驶了。

  2.加拿大除英语区外还有有魁北克省-法语区,最后靠右行驶是由于何种历史原因不追究。

  兄弟俩从上海出发,买了宝马摩托,挂着沪a的牌子,后有补给车跟着,还有摄影师,不管是个人装备还是周边装备都很完备。有些人评论“过于土豪”“并没有很艰难”“辛苦了就可以上补给车不是吗”等等,看个人想法吧。一个企业家,能有这身材和体力,我刮目相看。从后面可以看到,只有摩托坏在中途,或者路段无法通过,下大雨到无法安全骑行这些种情况时,才采取其他办法度过。弟弟卖掉房子卖掉公司,去寻找自己什么的,又不是去丢掉命。另外知道了一个知识点:骑手的服装,有那种特殊材料做的,在人摔倒的时候会变硬,抵抗冲击,保护骑手的身体。

  经过的路线比较粗糙,到达的城市也是很偏远的,甚至有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人的,特别荒凉。但是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基建做的真的不错。尤其是对比后面的《骑行印度》,可以完全体会到中国政府把“要想富,先修路”贯彻到了什么地步。

  不过想看人文记录片什么的,可能会失望,因为这部片子就是讲两兄弟骑行,很多画面就是两个人飚着摩托,身边的风景,不管是大漠还是青山就这样咻咻的过去,两个人通过对讲机之类的交流,偶尔吐槽偶尔调戏什么的,不是喜欢骑行的人也许体会不到那种快感的。个人爱好自行车骑行,所以完全能体会那种感受,就是很想发出“哦hoho~”的声音的那种心情。

  如果路线到达了某些个计划中要停留的城市,就会留下来住一晚或者逛一天,比如在桂林划船,去看天池什么。但是我觉得这俩兄弟要么是出门没看天气,要么是出门没看日期,各种大风大雨大雪极端天气,还遇到了“中国政府限行”(b站说是西藏自治区建立50周年庆典导致的),最大的遗憾是没去最漂亮的滇藏线川藏线什么的。

  但是旅途嘛,一切都是未知,毕竟卖掉房子卖掉企业出来和哥哥骑行中国,上路了,最后完成了,那种感觉很棒。最后兄弟俩回到上海,觉得一切都好安静。

  就是那种,唔~结束了~

  最后,他们也提到过,骑手的地位在中国似乎很低,比如摩托要装在卡车上才能上渡轮什么的。作为一个骑行过的妹纸,知道的是刚开始杭州的火车,自行车是可以拆卸前轮后带上去的,现在已经禁止了。真的造成了很多不方便。能不能想点什么办法解决,不要觉得不方便就直接一刀切禁止啊....

  关于吃东西方面,弟弟还吐槽过,为什么他们要吃鸡爪,脸上表情是“咿~”和“不能理解”。在《骑行印度》中,弟弟说,吃香蕉最安全了,因为要剥皮,要吃下去的东西没有被人碰过,脸上是幸福的表情。然后就食物中毒了(并不是香蕉的原因,科科)。

  :关于《骑行印度》,印象最深刻的三点是:

  1.基建真的不是很行~参见《骑行中国》原名是The middle kingdom ride,《骑行印度》原名是The tough rides:INDIA。(just joking,不黑真的。

  2.在印巴边境每天降旗仪式的时候,我真的不懂为什么要踢腿诶!还对踢!

  3.有一个庙叫做鼠神庙,里面是供奉老鼠的。进去庙里全是老鼠!!!有各种吃食供奉,地上各种恶心的东西屎啊毛啊什么的,最后我看到有一圈老鼠围着一个盘子在喝牛奶,然后去庙里的印度人捞了一把牛奶喝掉了,还做了一个仪式。哥哥解释了一遍“这是印度教的一个分支,他们相信过世的亲人会转世为老鼠,然后老鼠的转世再为人”,但是弟弟仍然被恶心出去了,最后哥哥按照礼仪摸了一把老鼠出去了。最后两个人都丢掉了袜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