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羊呆住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羊呆住了》读后感100字

2020-12-29 00:13: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羊呆住了》读后感100字

  《羊呆住了》是一本由李盆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羊呆住了》读后感(一):是先锋文学的尝试,还是对时代需求的追逐?

  

八十九篇没有全部看完,能看出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意图。原本看了文案和介绍是对这本书充满期待的,之前又没看过李盆的文字,初读《羊呆住了》这篇有一点震撼,在群体性的迷茫中有突然清醒的瞬间,这一瞬间却几乎不被发觉,就溜之大吉,是多么让人愉悦又痛苦的事。

李盆的确抓住了很多人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一闪念”,再用长镜头捕捉下来,把时间延长,让这些过眼云烟般的瞬间清清楚楚展现在人们眼前。不过,然后呢?

文字展现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场景,甚至是让人惊叹的场景,再细读一遍,文章内在却是词藻的堆砌和意义不明的词语堆砌。就像序言和文章里出现的“熵”,还有“虚无感”“异类”,都有各自明确且复杂的文化内涵。在故作高深的文章里,词语失去了各自的本来面目,更多是遮掩一些无从下笔的场景,成为对不易描绘的人群的,武断又模糊的判断。

  这些词语被拿墨汁写下,边缘处洒了水,洇开,支出无数小小的刺,像是荆棘丛。词语带着荆棘在人群里滚一圈,勾出些人们的皮屑和螨虫,再骨碌回纸上。螨虫挂在字边缘的刺上,吸饱墨汁,长成一只虎,将“虚无”整个吞下去。墨汁从它嘴边跳回笔尖,纸上留下一圈水渍,还有一只螨虫,被字边缘的芒刺刺穿,钉在纸上。人看到水渍留下的字的轮廓,和一只似有人形的螨虫躯壳,就把这词语,赋予人。

可能像宣传里说的,李盆是想要追求一种先锋的“无文体文学”。没有人能定义“无文体”的文学要以什么视角来评判。先锋文学又应该是什么样子,是情节的奇诡多变,还是类似戏剧电影一样,捕捉一个个场景。李盆的文字很像人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创意精巧的场景设计或者广告文案,瞬间,我们仿佛被其中的道理击中,要像广告里说的,冲破所有枷锁达到某一个高度。

  文学真的要这样吗,炫耀技法,调整语序,改变修辞,再千方百计把各个语言的片段,强行凑成一篇?李盆说自己的文字是从日常来的超现实体验,是日常的顿悟。但实际上,他的文字只有发现和表现问题的一步,“悟”的转变非常突兀,有“强悟”嫌疑。在表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也一直站在事件的边缘,既没有考察原因,也没有书写太深切的亲身体验,给人带来亲历的感触。即使是几篇描写自己的事件,作者仍然大部分采用上帝视角,让读者也很难有参与感。这一点,李盆完全可以参考昆德拉的写作手法,尝试在参与者和叙述者之间切换自如,避免将二者视角混淆。

换个想法,他写的文章展现了很多时代性的问题,虽然只是提出了几个表意不明的词汇,也很容易在网络平台引发大家的热议。他的写作方式,至少是受到网络认可的,可能会持续几年都有很大受众。纠结这本书作为文学的写法可能太过严苛了,这本书有意思,对读者和作者来说,就够了。

想了许久,暂时还是不打分了,感觉受到了文案的欺骗,又觉得文章质量还不算太差,勉强能给到四星,如果有三星半,应该是最合适的。

  《羊呆住了》读后感(二):呆滞时代?

  

草从哪里来?

羊吃着吃着就呆住了,

无法解释,它想不通。

这个执念摧毁了一切,这就是虚无感,也是心塞的一种。

这件事情反复困扰着许多羊,它们轮番地呆住,放空,又释然,又呆住。

特别是大雪过后,面对矢量的大地,羊慌起来非常可怕。当300双空洞的眼睛一起转向你,事情就不好办了。

没有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人类没有这种经验。

不能让所有羊群同时陷入寂静的古训,就刻在一座山上。

赶羊的人大气都不敢出,他尽量把鞭子藏在身后,扭过头去,小声地干咳一下。

过了很久,突然有羊开始恢复咀嚼,嚼嚼嚼嚼嚼嚼,咀嚼声蔓延开来,羊陆陆续续转过头去,恢复了羊群的样子。

事情闯过了一个未知的关口。在这个世界上,像出现在羊群中的这种毫无保留的、绝望的自省时刻,并不常见,也不太被人注意。

个别你知道的,就是那些搁浅自杀的虎鲸群,和在清晨纷纷击地而死的鸟。

一个人!

如果没有狭隘的自然数规则,生活本该如此简单。

但人生没有如果,权利需要争取,观念需要涤荡。成为同一个人是一种基本权利,是一种较高级的意识形态,这些事情都需要耐心普及,应该写进书里。

所以他常常在夜里给自己打气,第二天去太阳底下静坐,像那些刚刚学会争取权利的人一样,又勇敢又怯。但他不会说 I HAVE A DREAM之类的。

他只印了一款T恤,打出一个牌子,写着”看我,拍我肩头,跟我开玩笑。”

路过的人匆匆忙忙,并没有人看他一眼,生活本身就是冷漠的一种。

经常有店员看他辛苦,给他一瓶水,他总是果断拒绝。因为如果不是有七瓶水,就等于一瓶也没有。但是也不能这么说,很难讲。

有时候警察也会来找麻烦,他们会硬着头皮和警察争执,甚至互相抓住头发,狠狠地瞪着对方,一直僵持到天黑。

这些都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让人们接受一些基本知识,比如七等于一,复数是虚无的。这简直遥不可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想想都觉得疲惫。

马的失焦!

马越跑越模糊,它不确凿。

不确凿是说,你戳它一下,往往并不知道戳到没有。

马背落下马背没有落下,马蹄抬起来马蹄没有抬起来,马头在摇晃马头没有在摇晃。

马跑在刚才也跑在现在,跑成了一匹以上的样子,马像是木星,像是一切气态星球的表面,像一个茶杯里的胖大海。

总之马失焦了,它找不准自己的轮廓。

这时候华北平原月明星稀,车夫在打瞌睡,霜落在肩膀上,马在车前悄悄弥漫。

车夫是我爷爷,这是民国十六年,他带上两件厚棉袍为北伐的军队送粮,但并不清楚要送给哪一边。这匹忧郁的马,拉着车沿着黄河故道直奔沧州,直到浑身湿透,鼻孔喷出血沫,慢慢变得涣散。

青砖坟上有磷火闪过。马的帧率越来越低,它几乎只剩几个瞬间和几个声音。

我爷爷要下车了。马是他的,他说了算。

他在马的面前用鞭子敲了敲地面,告诉它大地和远方这两个词的严肃性,提示它一匹马的存在应该是严谨的。

“紧起来!”

他后来躺在炕上回忆,当时就是这么吆喝的。

然后梳理马毛,一点一点修正马的轮廓,让它冷却下来。马逐渐变结实了,像一个列宾美院的学生素描。

拍拍马背,马背是温的,而且就在那里,所以可以继续赶路了。

从那以后的多年里,我爷爷反复告诫过夜里赶路的危险性。

跑得太久,人和马都会失焦,你可以喝止一匹模糊的马,但却无法救回自己。

失焦的人是可怕的,会变成七个人,会同时活在刚才,活在现在,活在十米开外,会爱在日出之前,爱在日落之后,爱在午夜降临时。

很有意思的文字,捡了几个段落,供大家与自己反复咀嚼!其实三星打底,四星是偏爱了~年轻嘛,年轻不应该这么颓得神气鸭

  《羊呆住了》读后感(三):我也嫉妒他的才华

  

带着欣喜甚至是有些迫切的心情来推荐一本刚出版的书——李盆的《羊呆住了》。李盆,本职从事广告行业,业余一直在探索无文体写作。这本书收录了 89 篇类似小说的作品——超现实,高度自由,充满诗性。鱼编们都很喜欢他。

《羊呆住了》由多抓鱼独家首发,购买可点击这里。

下面是关于本书的两封信。

第一封信来自李盆的忠实读者,也是多抓鱼创始人——猫助。

第二封信来自本书编辑,也是小说家——朱岳。

最后还是借用李盆在前言的一段话:

「人是无处可逃的,到处都是普通的一天。

没有另一个地方,也没有另一份更好的工作。没有改天没有来日,没有等一等再说。没有整块的时间,和阳光打在书桌上这种愉悦时刻。

没有灌好墨水的笔。

如果想写,就直接在胃里开始写,在脑子里也可以。在地铁上,会议室里,大中电器门口,交电费的时候,超市二层膨化食品区,都没有什么妨碍。

除了母语,和自己头上的一小块寂静,别的什么都不需要,用不着什么群山和地平线,也用不着喝酒抽烟。在这个社会上,用母语写字,是你唯一能完全由自己掌控的一小块事情,不大于一也不小于一。」

我想这本书适合所有人,对业余写作者,它的前言就像业余写作者同盟的宣言。对所有活在日常之中的普通人,这 89 篇不好归类的作品每篇都是头顶的那一小块寂静,是羊吃着吃着呆住时的一瞬,是会议室里无聊抠手的出神。它们是胃里的,脑里的,哪怕被印到了纸上,也终究是漂浮的流动的,悄无声息的,在朴素又广袤的日常之上。它们让我觉得这日常也挺好,羊挺好,苍蝇挺好,发酵的鹅挺好,狂奔的鸡挺好,失焦的马挺好,淡绿色的河北人挺好。建议随手翻开一篇无头无脑地开始读。

  《羊呆住了》读后感(四):为了不为什么的写作(完整版)

  

为了不为什么的写作

朱岳

我们正处于书面语言崩解的时代。在古代,因文字载体昂贵,书写艰难,文字作品从物质角度看便具优越性。且因其持存性,以征服时间的姿态而显得神秘,加之贵族阶层乃至普通读书人对文字的种种神化,书面语(文言)得以神圣化。

而今,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或平台,书写变得简单了,打字比说话还容易,成本还要低廉。很多人宁可用微信也不愿意打电话,为了便宜,也为了规避社恐。在网络上,只要不带敏感词,可以随意胡言乱语、吐槽、谩骂,承担的成本微乎其微,口头交流则不然,面对面说话,你骂别人就有可能被揍一顿。总之,书面语变得比口头语言更不值钱了。

书写变成了打字,每个人都在不停打字和阅读别人打出的字。写作者的角色变得很模糊。这反过来导致,任何人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受关注,就要拼命强化语言效果,使之醒目,得学会掌握、利用、引导大众心理,同时争夺话语权和各种资源。

李盆,作为一位资深广告人,对此一大势无疑比一般写作者有更为清醒的认识。但如何才能与之对抗呢?对抗也许并不明智,甚至是痴人说梦。先知麦克卢汉在《机器新娘》的前言中曾提到爱伦·坡的一篇小说叫《大漩涡》,讲的是一个水手被卷进大漩涡后通过冷静观察漩涡的回旋规律得以逃生,麦克卢汉从中获得了一个启示:“水手以旁观者的态度观察自己的处境,这样的理性距离使他从中得到了乐趣,乐趣又给他提供了逃出漩涡这个迷宫的线索。”

李盆正是采取了此一“旁观者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是最为智性的态度,杜尚之于艺术,维特根斯坦之于哲学,都是旁观者。

作为一个旁观者,李盆写出了“业余作者如何摸索出路”一文(《羊呆住了》自序)。“业余作者”是写作者,但相对于“职业作家”又是旁观者。职业作家必将被卷入大漩涡,在语言洪流中削尖脑袋彰显自我,强化自我,压榨自己的大脑,参与竞争,被包装成明星去混名利场,被赋予种种光环以争夺话语权,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人性的堕落,随时向各种政治不正确扫射。赢的人沾沾自喜,以“大师”(也就是某类成功人士吧)自居,死后灵位被摆进万神殿,逢年过节可能还有个把粉丝路过给送两朵花儿;输的人成了孔乙己,被打断腿,还欠十九个钱就消失了。

业余写作者远离这一切,代价是得像别人一样去打工,运气不好可能还得指纹打卡;虚荣心得不到满足,被质问“你为什么要写作”时,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没机会幻想自己像历代大师一样不朽,没理由自恋;最难以接受的也许是没时间写作(但成天在家待着你可能也没那么多可写的)。

业余写作的最大好处是,你可以尝试各种职业作家(或职业向作者)无法尝试的写法。有的写法更符合你的心智类型、审美倾向、生活习性,不去违背它们对身心都有好处。我想,李盆的“无文体写作”,也正是以其“业余”为前提条件的。

李盆在自序中批评了当年“破壳计划”的公告,批评角度很奇特,他认为破壳计划“没法突破那种既定的模式:就是搭建一个由经验、权力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小圈子,来审核一些类型化的作品。”具体而言即区分了“小说组”、“诗歌组”等类别。在这种分类基础上再进行判定工作。

当初我也参与了“破壳计划”,是初审评委,对于这种分类法并没产生过疑问,因为这种区分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背景,似乎不这样就无法开始。所以在读到李盆这段话时,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在卡夫卡、舒尔茨、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芥川龙之芥、胡安·鲁尔福、布朗蒂甘、托卡尔丘克、莉迪亚·戴维斯……之后,这种区分原本应被打破,但我们仍会一次次回到那个简单粗暴的编码系统之中而不自觉。

李盆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归类的,虽然在CIP分类上我们还是要将之归为小说。还好,“小说”是个包容性极强、弹性很大的概念。

本书所收八十九篇作品,绝大部分介于诗与小说之间,而像“苍蝇为什么会搓手”则以诗的本来面目出现。

李盆还有一个主张:“去世界底部,阅读日常事物”,但阅读他的作品,你会感到这个“日常”并不是日常我们理解的“日常”。在无文体写作中,由于写法上的空前解放,我们习以为常的叙事方式遭到破斥,基于这一破斥,我们的日常被以反常的方式书写出来。

于是,李盆笔下的“垡头”成了“北京深处的一个孟买”,而这里的所有建筑都源于拷贝,除了一家神秘的地质影院。他的亲人、熟人、老师、校长等,一个个跌跌撞撞地出场,笼罩着略显忧郁的蓝光,带点现实感,但很快就露出超现实的真面目,比如苏老师“死于一条黑狗”,张牧师“后背里长了一个托尔斯泰的头”。但你会感到,这种“超现实”的确来自日常体验,只不过,在语言的欢快跳跃中,“日常”经过高度变形而获得了陌生感。

李盆的许多短小作品,相信很多人读后会说“看不懂”,因为它们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最近和一些朋友讨论机器人是否能写诗的问题,我的想法是:如果把写诗理解为一件有用的事,那么机器人迟早可以超越人类、取代人类,但机器和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机器没法做无用的事,否则它就成了装置艺术,所以当你将写诗理解为无用之事,机器和人类竞争的问题便自行消解了。我们的日常本来是充满“无用的”,试想老板没找你,又没人注意你的时候,你一个人坐在那儿抠手,这种无用的时刻才是最宝贵的,也是全宇宙最大的奇迹。那么你又为什么非要认定一个文本表达了这,表达了那呢?

还有一类作品,以“农村图像学”和“城市图像学”为代表,它们很像结合了多种学科的论述性文章,但在推动一种宏观叙事的同时,作者会不时返回日常经验,在“流域”、“土的界线”、“星纹”这样一些煞有介事的小标题之后,出现了“被子与暖瓶”、“方便面与尼龙”等日常意象。

而在“通惠河考”、“最大的静物”等一系列戏仿历史叙事的篇章中,我们能读出某种荒诞感,这种荒诞或许正是“历史”的实质。在宏大叙事下,被夸大、扭曲、粉饰,从而遭到遮蔽的历史的日常性,通过不按常理出牌的超现实书写,反而得到了呈现。

你或许会说,业余写作并没什么新鲜的,从鼻祖卡夫卡开始就是业余写作。但是,李盆的业余写作更为自觉,它不仅是一种立场,而且成为祛魅的方法,直接渗透进作品,最终把握住了“日常性”的微妙之处。这是一次知行统一的写作实践。而所谓的“业余”并不意味着“打折扣”,李盆所调集的智识资源,其语言的轻逸与富于变幻的形式感,决不逊于任何一位职业选手。

较之出版,业余写作可能更适合于相对灵活的传播方式——论坛、公众号、民刊、自印小册子等。文学出版的门槛由于人为限制,比如书号限制,比如发行渠道的限制,被提得很高,但这又非针对作品质量的门槛,而是定价和销量的门槛。

作为一个图书编辑,我一直希望出版不要与特立独行的写作形态分离,若分离,则文学出版将失去多元、多层次的原创活力与实验性。所以要寻求平衡点,在可读性与先锋性之间,在功利性与纯粹性之间,在旁观与参与之间,在无文体与CIP之间,在自由与ISBN之间,在抵抗虚无与接受虚无之间,在为了什么和不为什么之间寻找平衡点,为此我已经摔了很多个跤,鼻青脸肿,轻微脑震荡,受人嘲笑、羞辱……

这一次,《羊呆住了》,希望我找准了。

2020年11月10日于西什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