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纪念日的读后感大全
《独立纪念日》是一本由[日] 原田舞叶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立纪念日》读后感(一):《独立纪念日》:生为女性不是原罪,请给予我们足够的尊重理解!
女性地位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关注过多就被诟病为女权主义,似乎只有女性们忍气吞声,成为男人的附属品,社会才能够正常运行,于是一代代悲剧传承下去。看多了日本文学,会深知日本女性和中国女性的地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需要釜底抽薪进行改革,然而哪怕在社会发展如此迅猛的当今世界,女性权利也没法保证。我们并不想要凌驾于男性之上,只是想要平等权利。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职场里,唯有男女平等,共同奋斗.
《独立纪念日》一书用24篇文章,24个故事,给我们讲述了不同女性的生活,有无法突破阶层界线,融入新环境的职场女性;屡遭家庭暴力却不敢离开男友的苦恋之人;经济危机中裹足不前,被职场吞噬的高级白领;被理想深深刺痛,看不到出头之日的漫画创作者;随丈夫调岗定居新城市,倍感疏离孤独的全职母亲;面临留在东京打拼还是回到故乡抉择的毕业生。
这些故事并不会因为不同国都让读者产生距离感,反而因为感同身受有更多的共鸣,也许所有女性成长的过程都是挫折重生,在这本《独立纪念日》一书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每一个故事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女性在社会上生存会多很多门槛,世俗舆论总是会压迫着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更多的只有自我成长,很多时候都是无奈忍受。作为女性,更是有太多不能说不能做的。就像要使劲逃离开酒吧的母亲身边,其实很清楚那种卑微的生活处境,母亲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我”不想要继续下去,想要逃离。
所谓的女性独立,除了在社会大环境下费尽心力的争取点权益,实际上更多的是心智的成熟,无能为力之时,唯有看看这本女性《独立纪念日》才能将自己从雾霾中拽出来,也许人生当中都会有诸多不顺,男人们会报团取暖,而女人们更多会在时间的犄角旮旯里顿悟。面对不顺,鼓起勇气踏出那一步,与过往的自己诀别,想要获得真正的独立,就是要摆脱内心的束缚,就像淋木太太家的女儿一样努力走出自己的人生。
年轻时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各种迷茫痛苦,只期望女性们能够团结一致,用心跨过这些坎,让自己真正独立起来!
《独立纪念日》读后感(二):写得尽的故事,写不尽的人生
接触多一些会觉得日本文学很有意思,当然也绝对不算多,毕竟细算一下就知道,读书破万卷其实是一个非常难达到的目标,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年下来能读百本,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何况这里头还包括许多谈不上好的书,真正有益、有意义的,可能一生接触到的就那么几本。
我看的日本文学当然连入门都不算,类型也比较杂,最多的大概就是推理悬疑类型,这也是日本大概是现代文学最火热也最专业的一个类型了,其他就是一些古典文学,是上大学时候看的。
因为多少接触这些,所以对于日本文学也稍有关注,知道原田舞叶,但也仅限于知道,对作品不了解,直到看到这本独立纪念日,可能是书名有些触动,加上都是短篇,放在桌上,累得时候拿来翻几页看完一个故事换换脑子也是好的,所以就选了这本。
整个书的基调都是比较清淡的,好像日本文学里头,确实都很克制含蓄,少有那种浓烈奔放外露的情感,至少我看到的大多数如此,可能更多是需要回味,即使像白夜行,感觉东叔写的也很克制,更多的感受都是沉浸其中之后内心的体验。
这本《独立纪念日》也是如此,24个小故事,个个都极为清淡简洁,有的更像是一段随笔甚至于呓语,非常平和,却又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有一种非常平静、朴素的美感,就好像是日常出门,路边随处可见的小雏菊,不张扬,但是很动人。
24个小故事,都与书名相切,讲述了二十多种不同形式的独立人生。尤其更符合女性现实中的困顿和迷茫,特别是日本经历过经济的飞速膨胀和泡沫的破灭,以及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重重围困、突变,甚至于可以说是变异般的发展,全社会的年轻一代,都经历过不同形态的思想冲击,最后生成了许多种不同的群体。而我们当前的社会,其实很像是这个阶段,而女性的地位、思想意识以及人生抉择,也更加类似,独立女性越来越多,不婚族、不育族、单身群体、组团养老等等,在身边都已经随处可见,那这本书就变得更加具有参考意义,看到人生的许多种其他可能,也告诉我们,独立的必然与重要性,以及,如何去一步步真正在心理和精神上做到独立,而在独立之后,如何去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种种困顿。
人生是很复杂的,独立也是很困难的,一本书是写不尽的,但是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种可能。
《独立纪念日》读后感(三):戴着时代的镣铐,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
所谓自由,最后都要归结到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独立纪念日》原田舞叶 当说到“独立女性”时你最先会想到什么? 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情感独立,这三不靠原则几乎成了默认的定义。我们如此坚信这些原则,可能以致心怀“独立”的刻板印象而不自知。 《独立纪念日》,用24则短篇小说解构出“独立”的24面含义:
·独立,意味着从那个依赖于父母作决定的自我觉醒,跨出为自己负责的第一步(STORY 1); ·独立,意味着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获得更广的气度去接纳和给予(STORY 2); ·独立,意味着不是得不到甜就沮丧的人,而是能像调酒师一样把五味变美味的人(STORY 3); ·独立,意味着即使没人能给我们积极回应时,我们能回应自己(STORY 4); ·独立,意味着不是只用“自己”这一个锁眼窥视生活,而是成为“值得信赖的人”去照见他人(STORY 5); ·独立,意味着待人接物也以能保证彼此独立健全的方式,而不让变质的“需要”滋生(STORY 6); ·独立,意味着停止通过比较去确认存在感,停止利用那些不如我们的人获得廉价的优越感(STORY 8); ·独立,意味着不让成为束缚的过去困住我们,不管它有多美丽,也勇敢诀别(STORY 9) ·独立,意味着追求梦想的同时,认清梦想的相对性,不为无法实现的部分沮丧,而让可以实现的部分发光(STORY 10); ·独立,意味着时不时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用更长远的目光寻找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STORY 11); ·独立,意味着停止自怜自艾,积极适应生命进程赋予我们的新角色和新环境(STORY 12); ·独立,意味着懂得,生命无常,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爱的能力(STORY 13); ·独立,意味着生活总有起起落落,怀抱爱与努力的决心的同时,更要保持平常心(STORY 14); ·独立,意味着知道奔跑不是全部,顾及生活的平衡,敬畏工作也珍视休憩(STORY15); ·独立,意味着明白不依靠他人不等于自我孤立,而是与人建立坦诚平等的健康关系(STORY 16); ·独立,意味着懂得内向也是一种力量,它虽不以进攻著称,却保护我们与纷扰隔绝(STORY 17); ·独立,意味着生活中有人依靠依然是美好的事,而能回馈这种美好,则是更丰满的“独立”(STORY 18); ·独立,意味着不排斥爱的到来,而是当爱时投入,当分时痛快(STORY 19); ·独立,意味着即使我们不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却能沉住气与未知共存,拥有静候的定力(STORY 20); ·独立,意味着不再作生活的客体,我们虽无法控制生活本身,却能控制我们感受的方式(STORY 21); ·独立,意味着不再被流行的“独立女性”含义所指挥,主动成全自己最深切的生活愿望(STORY 22); ·独立,意味着把目光从别人的生活中抽离出来,专注于经营自己的生活,始终保持清醒(STORY 23) ·独立,意味着当衰老降临时,我们依然会思考独立的意义(STORY 7) ·独立,不会一蹴而就,它是我们一直都要去思考其含义、践行其内涵的东西(STORY 24) 人生是无数境遇的组成,也是无数我们应对这些境遇的方式的结果,于是“独立”也就拥有众多的层次,追求它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冷若冰霜,而是为终将收获饱满的灵魂。 这是一本从局部情节选择到总体世界观的呈现都巧妙而用心的书,是一本拒绝将“独立”扁平化而饱含力量的作品。
《独立纪念日》读后感(四):为所有女性的反抗呐喊予以敬重和掌声
事实上,女性仍然是存有很多疑虑的群体,欣赏的第一部女权电影是2015年上映的《妇女参政论者》导演莎拉·加芙隆,编剧艾比·摩根均为女性,这是一部以全女性视角为主题的片子,讲述着多世纪前英国妇女为了争取选举权而不懈斗争,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反响的故事,影片一经上映赢得女性的深刻思考和讨论。
2019年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同样是站在女性视角看待社会与自我、家庭、婚姻交织于一体的人生境遇。职场和婚姻、婆婆和丈夫、男女的区别对待、男权社会的劣根性等。
因为想拥有和男性一样选举的权利,因为家庭而放弃工作的名牌大学毕业的优秀的职业女性。
女孩、女人、母亲、社会人....
必须要面对的是,这些问题至今并没有被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在东方国家的社会中,依然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所谓口号响,动静小大概就是如此了
女性的压力由来已久,这和性别压力无关,而是一直以来,女性有着和男性同样负担在精神和身体的责任和生活。不论在任何领域、环境,市场对于女性的定位总是会出现偏颇。
前天同事吃火锅,说着娱乐场所,女性的收入远没有男性来的丰厚(不要想歪),偶然一听,不觉得感到社会对于性别的“恶意”,以及很多人无奈下的逆来顺受。
同样一份工作,优秀的男性和女性也会被人暗自给上不同的评价,当然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让一部分优秀女性开始崭露头角并赢得大家的尊重,但更多的还是没有摆脱原生、环境、以及自身的女性,在承认和自我承认中苦苦挣扎。
我们到底还要被这个社会定义多久?
我们需要丢掉些什么?
首先对于“原罪论”的推翻,比如美丽、聪颖、天赋异禀,好强......这些放在一个女性身上是恰如其分且不该被过度放大化的特点,女性需要的不是包容,而是确定自我时的坚定和不迷茫。
为自我而活,而不是为情感依赖而生。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谈论起女性题材的电影,市面上有很多选择就像书籍一样,这本由日本作家原田舞叶缩写的《独立纪念日》就是日本环境下女性缩影的故事集,读起来类似于《北京女子图鉴》,同样也会想到《东京女子图鉴》中的某些场景。
《独立纪念日》讲述了女性的友谊、生存、爱情、亲情或是以第三立场的视角平视着他人的感情等等,花店店员、生活环境差别很大的闺蜜、被男友长期感情捆绑暴力的女性、始终渴望搬到对面高档住宅生活区的平凡女孩、丈夫交通事故去世独自生活的女性在生活中找到另一份爱情......
生活中类似的场景和情形有很多,而那些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心理被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在一个个故事中娓娓道来。
到河对岸的车站去、月亮与松饼、下雪的预感、隆冬的花束、一二三,金平糖......,每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都烘托出了不同性格的女性面对生活和感情,内心丰富的活动和对话。
朋友和家人也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故事风格整体有一种安静的爆发,悄无声息的崩溃,沉闷的反击,没有嘶吼、也没有激烈反抗,只有改变的决心和行动。
未来会怎样,她们并不知道,但行动已经开始。
全书包涵24则短片小说,24位女性故事所组成的一部作品,为什么书名是《独立纪念日》,大概在精神独立被唤醒的那一刻,就是女性的独立纪念日,值得被铭记。
故事中有无法突破阶级界限,融入新环境的职场女性、屡遭家庭暴力却不敢离开男友的苦恋之人、被理想深深刺痛,看不到出头之日的漫画创作者......
爱情、婚姻、事业、挫折与离别,每一位女性都被生活压的喘不过气,但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摆脱束缚实现真正的独立。
生活之难,对于女性来说总有不可规避的不公平客观因素,但我们最终会发现。
原来,只需要一点“走出这一步”的勇气啊。
每一次感受到“独立”的瞬间之后,都会比从前更喜欢自己一点。
《独立纪念日》读后感(五):《独立纪念日》,女性推开虚掩大门勇气,让感情生活更加安全理性
导语:
不懂得拒绝的女人,永远是被动的。
你把这个衣服拿回去,不穿的话就扔垃圾桶吧。一个女人毫无表情,而又很霸道地说。
不要,真的不要,我不喜欢这样的风格,这个颜色我也不喜欢。另一个女人很无奈地拒绝着,然而一点效果也没有。
作为朋友,不懂得拒绝会带给自己很多麻烦和痛苦,然而,这就是生活里的琐碎,一面是自己相处了多年的朋友,一面是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做出抉择对于通常不易下结论的女人来说,真的很难,对于我来说亦是如此,曾经在工作岗位上,不懂得拒绝,一味的接受,当自己做得好的时候,人家夸奖你,做得快的时候,人家嫉妒你,轮到你做错的时候,人家就会说三道四的。
对于这样的事情做出的总结就是,能够做的情况下可以帮忙,不能够做的情况下直接拒绝,不要让自己有太多的心理负担。
被背叛的女人北村,应该接受男人的道歉吗?
在《独立纪念日》里,我获得了同样的讯息。一个叫北村工作室的屋子里有一个比较优闲而漂亮的女人,独自打理生活,而有一天周六的早晨会收到一束名字叫``对不起``的鲜花。
花店的本质工作就是将客人的鲜花送到要送达对象的家中,然后告知对方,客户要转达的话语。
相对于田高先生的对不起,送花的小姐姐当然不知道缘由,而对于收花的北村来讲,表面上是一种接受和原谅,而实际上是一种委婉地生活态度。
无法拒绝又得不到承诺的等待,真心是折磨人内心思想的一种方式,直到有一天,小姐姐再也找不到北村,而是得到她搬家的消息,且收到了一份她要求帮忙送花的信息。
相对于别人的对不起,一般的人都会接受,而北村不再接受的缘由再简单不过,她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原本根深蒂固地感情被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之后,只有勇敢地拒绝掉,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心灵上的自由。
拒绝别人产生的心理阴影,内心的挣扎和思考,摇摆不定。
往往,我们在生活中,不懂得如何去拒绝,害怕得罪别人,又担心别人因为自己的拒绝而伤心。
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一直长此以往的话,那么内心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内心十分的痛苦。
产生一种,为什么我一直都在为别人着想,而为什么没有人替我来想一想,为什么别人让我东,我就不敢往西,而且别人的请求,道歉,和责骂,我就一力承担下来,而不敢反驳。
这些都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本质,只有内心的思想发生变化,才会改变自己的内心想法。
适当的拒绝,只会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如果一味按照别人的思路前进,那么思想就会进入到懒于思考的地步。
学习使人进步,思想的更新迭代,才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通过《独立纪念日》里北村的决定,我们深深地懂得,接受道歉是可以的,但是做错事情的方法表达歉意的方式和做人的准则不行的话,那么拒绝掉,会让女人更加的轻松自在。
做人固然如此,倘若,曾经,我们的思想狭隘,固执,如今,我们通过学习,改进,让自己的思路拓展开来,让进步的思想充斥在脑海里,人生的路,靠自己走。
品读一番这本书,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在这个年代,书还是人类的精神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