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读后感100字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一本由黄小峰著作,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精选点评:
●作者大有前途,虽然这是本通俗读物,但是知识积累和花费的心思,明明白白,童叟无欺。
●哈哈,我相信女扮男装那位是虢国夫人。
●其实是想给四星半,围绕单体材料的系列考证,黄小峰老师做学问真的很细腻啊
●一无所知的人的很好的科普读物啊!还想看别的画的解说!
●讀圖與訓詁
●有意思
●像解谜探案一样,考证充分,很有意趣~~涉及到的几个问题都还可以继续展开,比如绘画中的岁时节气之类的,意犹未尽。
●值得一读,准备get感兴趣的同系列其他书
●文字平实易懂。围绕一幅作品牵出从内容到作者到流传方面的诸多艺术史问题。但写的非常浅显,对于非专业人士也非常有可读性。
●扎实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读后感(一):《虢国夫人游春图》推理
受海外汉学家影响颇深;角度蛮好,好为否定,文气略过。从画面构图、马具、发式、画谱中的只言片语(如女童画法)等角度去推理论证,“证据”虽不充分,但娓娓道来,却引人入胜,有新晋警官的鲜活气息。《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李公麟(传)《丽人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比较较为草率。赵佶代笔的论证更有说服力,但此观点史上似乎已有确论。2013.7.6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读后感(二):女性视角下的唐代贵族虢国夫人的命运抗争
虢国夫人的这一切,我们似乎早已耳熟能详,但揣度每个细端,又似乎都欠缺了一些通透。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当然首先是对她的关注与研究不够,在目前的研究中,虢国夫人要么只是杨贵妃事迹的陪衬,要么就仅止于对《虢国夫人游春图》一画的讨论。除此,还有另一重要原因,那就是她的生平事迹记载纷繁、杂沓、历史与演义交错,这使人们无法确定自己眼中的“真实”虢国夫人到底怎样。其实,目前的史界已完全认识到,由于“过去”这个客体本身是不可再现的,故人们只有通过“想象的”方式,来使它再现于意识或话语之中,所以一切历史的再现,都不可避免地含有想象和虚构的成分。而本书首先要做的就是,追索历代文人、特别是唐宋文人笔下“真实”的虢国夫人及其成因——文本的衍进,在此基础上,进而将虢国夫人的“历史”进行整合。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读后感(三):一幅画一本书
最早知道黄小峰缘于汤师惠生的推荐,因为我的博士论文选题是《竞尚清雅: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而黄小峰的硕士论文则与清代的书画消费有关,题目是《隔世繁华:清初四王绘画与晚清北京古书画市场》,这篇论文后来刊于中山大学的《艺术史研究》集刊第九辑。
后来又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女性的四季》、《王熙凤的眉毛》等论文,才发现他是值得关注的新生代美术史翘楚。
《虢国夫人游春图》卷帙很小,大约不足四万字,却涉及到中国绘画史上很多重要的问题。如《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作者、《游春图》与《捣练图》的题材寓意、宋徽宗的代笔画、宋画中的金章宗题字等等。
最值得关注的是作者根据人物发型和服饰为画作重新断代,得出该作底本作于中晚唐的结论,从而纠正了为美术史书沿袭的、该画作者为张萱的谬误。
黄小峰的博士学位论文《从官舍到草堂:14世纪“云山图”的含义、用途与变迁》也值得一读,该文获201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艺术学的最高奖、美术学仅一篇)。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读后感(四):行文逻辑梳理概括+书中参考书目不完全整理
《虢国夫人游春图》全卷高清大图1.2G,提取链接在此~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w-FgwUrAyn8KHJvNPlOBg
提取码:hub2
虢国夫人:若隐若现的主角
历史中的虢国夫人;虢国夫人之死的戏剧性
画中九人,谁是虢国夫人?有无其他两国夫人?
3位男装骑手实为女性
9世纪张祜《集灵台》对于虢国夫人的描述:淡扫娥眉
文学诗歌描述的不确定性以及宋人的“添油加醋”
张萱:消失的原作者
三重作者:原作者-张萱;临摹者-宋徽宗;临摹者的代笔人-赵佶的某位宫廷画师
唐、宋绘画史籍中对张萱画作的记录:宋《宣和画谱》记录作品件数增长数倍,不一定全部为真迹
游春图、踏青图、夜游图考
画面中女子服饰(无半臂)、发髻(坠马髻)、幞头(直挺)风格时代偏向中晚唐
马具马饰;马的姿态及图像史
画面中早熟的“儿童”
画面一处细节错误
赵佶:画画的皇帝
公元1127年,二月七日,东京汴梁,人马嘶叫,黄尘蔽天。(P62)金章宗题“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及印章
是否为宋徽宗亲笔?宋徽宗绘画水平如何?
宋徽宗及时代背景。接续正统的思想:制青铜器、摹古书古画
古画的证人
中国古代的绘画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在画家完成最后一笔的时候,只有画面,逐渐地,画有了越来越多的欣赏者和收藏者,于是画面中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印章和题跋。每一个印章,每一段题跋,都意味着一道目光,是画作穿越时空,被人们不断欣赏的证据,而每一个印章的钤盖者、每一段题跋的书写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成为了后来的人认识这幅画的向导,是这幅画的价值与可靠性的证人。(P78)金章宗如何认定此画为宋徽宗摹?
画面上曾有宋徽宗的题签等文字记录,金章宗重新装裱时去除。→ 证据不足,且有证据表明金章宗往往会保留宋徽宗的题签印章等。
周密的记录及误判。
无名的宫娥
猜测:宋内府《虢国夫人游春图》与《捣练图》本是一组/一对
证据:装裱方式、画卷尺寸、画面人物尺寸类似
宋内府摹原作是否本是一对?如果不是,为何临摹时组成一对?
-
“捣练”的本意及延伸的文化含义。
捣练图式:多处捣练图像的联系
《捣练图》制衣步骤。
捣练、熨烫、缝衣步骤在绘画和诗歌中出现的时间:9世纪前的捣练图式都以“捣练”为中心,不包含缝衣和熨烫。
《捣练图》妇女衣饰发髻接近中晚唐。
总结:两幅画如果有祖本,不会早于晚唐。
-
周文矩:“贵戚游春”、“捣衣”、“熨帛”、“绣女”等图传世
阮惟德画有《宫中熨铁图》
推测:“熨帛图”是五代流行的新画题
波士顿《捣练图》将捣练、熨烫、缝衣新组合在一起
-
周文矩“捣衣”、“熨帛”对应波士顿《捣练图》;
“贵戚游春”对应《虢国夫人游春图》;
“绣女”与《纨扇仕女图》
“绣女图”的诗意来源:白居易《闺情》
范成大诗:欠伸、倦绣、倚竹、嗅梅,四幅仕女画对应四季
周文矩的仕女画是否也与四季有关?那么《虢国夫人游春图》(只是描绘女性活动)与《捣练图》的原创者更可能是五代后的画家。
-
仕女画与特定季节、时间的联系。
“岁时行乐”:元宵夜游、上巳春游、清明秋千、寒食冷餐、五月倦绣、六月采莲、七夕乞巧、初秋捣衣、中秋望月、冬天寻梅……
长恨歌:文人的道德咏叹
诗人描述唐玄宗宫廷传奇、画家描绘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为题材的故事
白鹦鹉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南方属国进献)与后人的想象(隐喻,鹦鹉与贵妃相同的宿命)
宫廷画家张萱不太可能关注宫廷内苑的私密生活,故多数画作应该是后人伪托
-
《虢国夫人游春图》唯一一段题跋:将图像与政治劝诫相联系
仕女画的历史地位
苏轼见《虢国夫人夜游图》并题诗,后人未曾见画也作唱和诗
画让位于诗,画中的女性让位于男性题画者,唐代虢国夫人的美艳奢侈让位于宋代文人的道德沉思。(P151)-
古代的文人们把文字置于图像之上,把图画当成历史。如此一来,一件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艳丽的绘画便被与特定的历史联系起来,被不断附加上历史与道德的含义。可是,画只是画而已,虢国夫人是谁,她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中由色彩和线条所描画出来的形状。毫无疑问,这些形状是历史的产物,但绝非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倒影。这些形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需要观者的仔细揣摩与解读。(P153)参考图书不完全统计: (按照在书中出现的顺序做一个简单非正式整理,大致一览作者的引证体系)
古籍: 《诗经》,《旧唐书》,《新唐书》,《云溪友议》,《杨妃外传》,《韵府群玉》,《山堂肆考》,《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寺塔记》,《宣和画谱》,《翁牖闲评》,《攻媿集》,《图画见闻志》,《图绘宝鉴》,《癸辛杂识》,《志雅堂杂钞》,《齐东野语》,《翁同龢日记》(册三),《秋涧集》,《益州名画录》,《东京梦华录》,《明皇杂录》......
近现代: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舆服论丛》,《傅熹年书画鉴定集》,《唐代墓室壁画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第九辑),《台湾学者中国史论丛·美术与考古》(下册),《中国书画研究十论》,《开创典范:北宋的艺术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美术史论集》(上册),《中国丝绸艺术史》,《中国文哲研究集刊》,《逝去的风韵:杨泓谈文物》,《国宝沉浮录》,《古书画伪讹考辨》,《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唐宋女性与社会》......
外文: 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 Zhou Mi's Record of Clouds and Mist Passing Before One's Eyes: An Annotated Translation, 《东洋美术xxxx风俗表现》(日文的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