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读后感1000字
《传染》是一本由[英] 亚当·库哈尔斯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传染》读后感(一):揭开“流行”二字的神秘面纱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世界,至今没有消停。从病理学上这是疾病的传染,那么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疾病缘何就能够流行起来呢?《传染》一书试图帮助读者揭开这样的神秘面纱,带领我们走进“流行”世界的内部去窥视究竟。
“流行”,不仅局限于自然界的疾病,甚至在社会领域更是有流行风尚存在,甚至连打哈欠和肥胖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都可以能够流行起来。那么,它们背后到底有没有相似地方呢?而这正是作者试图诠释的内容所在。
流行即传播。传播即有传染源等细节。而从自然界的病例到社会领域的割裂,甚至将两个世界完全绝缘。这是过往的做法。而在该书中,作者却试图将两个世界磨合起来,打破自然和社会的割裂关系,建立一个超越自然和社会的分析框架,揭开流行的神秘面纱,这是该书的思路所在。
但需要警惕的是,关注事件的爆发,输入到数学模型中,揭示流行的内因,这些均是作为一次科学的尝试,到底成功与否,也仅仅存在于该模型之内。
如果逃离出作者构建的完美分析模型,已经不再适用。这对于任何科学分析来说均是一种缺陷所在。尽管如此,当《传染》这样的书籍来临时刻,人们又均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割裂起来的领域,看到了所谓流行的共性,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想通,这也算是可贵的吧!
疫情,风尚,还会再次流行起来,而在作者塑造的模型里,人们均能够找寻到源头所在,媒介所在,目的所在,这些都是需要科学进行诠释。
但需要警惕的是,任何诠释均为一种解释,而不是唯一解释。这也是该书带来的启迪。
《传染》读后感(二):可控的传染
幼时自认运气不好,同学中有患流感、水痘的,总是第一个传给我。长大方知,自己就是流行病学中所谓的“易感人群”。看到英国流行病学专家亚当·库哈尔斯基的《传染》一书,自是急于一窥堂奥,而它的副标题又戳中方方面面的“易感人群”:“为什么疾病、金融危机和社会行为会流行”。 库哈尔斯基认为,很多问题的发展、传播、流行、控制都与传染病如出一辙:一家公司的崩盘可能蔓延至一堆公司,乃至引起金融危机;少数人的行为可能成为群起效仿的对象,愈演愈烈;甚至在我们生活中也会不自觉浸淫身边人的习惯,比如朋友的肥胖也能“传染”……我们大可以用研究传染病的方法来研究其他“传染”,拓宽思路。 我们能够系统地研究传染病,不过是近百年的事。在19世纪末,蚊子会传播疟疾的想法还只是一些医生的猜测,遑论厘清其中因果。英国微生物学家罗纳德·罗斯为印证这一猜想,让蚊子叮咬感染了疟疾的鸟,再解剖蚊子的唾液腺,从中发现了疟原虫。此举让他斩获了诺贝尔奖。然而库哈尔斯基在书中着墨更多的,是罗斯获奖之后的贡献。罗斯用模型思维对疟疾的传播趋势进行了分析,这一理论被称为“蚊子定理”。倘若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帮凶,那么将蚊子控制在多少数量之下,可以有效减少疟疾的传染呢?罗斯假设,一群蚊子中有四分之一可以叮咬到人,这其中又只有三分之一能成功叮咬到下一个人。那么在一个1000人的村庄,出现一例疟疾患者时,需要有48000只蚊子才会出现第二例患者。当然,罗斯略去了现实中的复杂变量,但从中不难窥见,控制疟疾传染未必要将蚊子一网打尽,是付出适度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类比“蚊子定理”的思维方式,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概念是再生数(R值),它指的是一个感染者预期导致的新发感染人数平均值。决定R值的关键因素有:疾病的传染期、传染机会数、传染概率、人群的易感性。控制传染往往从上述一个或多个变量入手,譬如灭蚊就是降低了疟疾的“传染机会数”,接种疫苗则是降低了“人群的易感性”。 库哈尔斯基指出,在其他领域,R值也颇有借鉴意义。在金融领域,就有人设想出预防金融危机的举措。如,让居于联结网络中重要位置的银行有足够资金,即降低其对“疫病”(被倒闭潮波及)的易感性;对风险较大的交易活动设置“隔离保护”;干预金融网络的结构,尤其是移除其中隐蔽而纵横交错的环形连接,以降低“传染机会数”。用传染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会产生新解。书中举了暴力犯罪的例子:很多人会将暴力视作道德问题,简化成爱好和平的好人和诉诸暴力的坏人这类二分法。但有研究发现,产生暴力的最主要因素不是道德水平,而是之前发生的暴力事件,即便只是在媒体上报道自杀和枪击事件,都会导致局部地区同类事件发生率上升。这种“传染性”可以反过来作为突破口,反制暴力。名为“治愈暴力”的组织就从实施暴力者、被施暴者、双方身边的社交网络着手,锁定高危人群、阻断传播链条、对潜在的受害者提供帮助。 今天,各式各样的“传染”带来的挑战较之过去更为严峻,这与今人所建立的复杂的、实时的、远距离的联结有关:全球贸易建立起错综的经济网络,须臾不离的社交媒体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便捷的全球旅行让地理距离不再是疾病的屏障……然而“传染”的底层逻辑是不变的,无论是病毒还是金融工具,一个观点还是一组行为,都是加入了许多新变量的老问题,一样和传染期、传染机会数、传染概率、人群的易感性有关,一样可以针对这些因素来调控。同时,也新增了许多技术手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洞悉传染链上的薄弱环节、缺失环节、特殊环节,传染未必不可控。
——庚子年读亚当·库哈尔斯基《传染》
《传染》读后感(三):这本硬核的书,将颠覆你对社会的认识
流行病学调查,是今年疫情期间非常常见的一个名词。我们从一个出现病症的患者开始,沿着他可能接触的人,构建出关系网络,用技术手段排查关系网络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节点,将传染范围控制在一定的人群中。
疾病问题和社会问题,看上去是完全不相干的两类问题,也应该用两种思路来解决问题,但《传染》这本书,开创性地将两者统一,同时考察模型和参数对两类不同问题的效果。在书中,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社会传播的途径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疾病一致,换个思路,可以说,疾病的传播,也是社会活动的一种体现方式。
《传染》封面从第一章讲解蚊子传播的流行性疾病开始,这本书就带读者进入研究者的视角,展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机制驱动的模型如何取代寻找统计数据的规律,走到人们视野中,随后,作者将视线转移到金融危机、网络传播等社会问题,模型也由原本理想化的“蚊子定理”,转而考虑更多社会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提出流行病学家和社会学家在新的挑战下,设想的网格图、参数、变量……
在文字和理想化模型图的引导下,我们不难发现,原本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因为这些清晰的量化描述,变得能够让人把握发展脉络。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也能够发现,模型在应对不同问题时考虑的重点不同,作者在最后也提出了模型的局限性,让读者不断反思,推翻已有的思维框架。
环衬,书中出现的模型图不难发现,近年来社会学调查很多会采用科学问题的研究思路,越来越依赖于数学模型。这本书考虑到适应大众,用了很多事实来支撑理论,叙述则采用讲解研究故事的方式,将理论融入到事件发展中,事例之间连接紧密,逻辑转换恰切。虽然阅读中仍然需要读者进行很强的逻辑思考,但在跟随研究者脚步的过程,读者看到事件的转折点以及重大突破口,会和研究者一样,有峰回路转的庆幸。再去翻阅前文,更有豁然开朗之意。
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去做社会学研究者,但在这本书的引导下,读者能够更加理性化地进行反思,认识到流行现象的运作规律,尝试去以各种角度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读透这本书固然不太容易,不过,每读过一章,看待社会上各种现象,就会有一个新的思路,用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思索世界。
《传染》读后感(四):肥胖也会传染?这本书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传染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年以前,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在经历了今年的新冠疫情之后,想必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传染意味着什么了吧。
可要是我们看一下亚当·库哈尔斯基的这本《传染》,或许不少人会猛然发现,对于“传染”这个词,其实人们依旧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多数人的想法中,传染基本只和各种疾病、细菌之类挂钩。难道传染只有这一种形态吗?传染只是一个医学概念吗?它会不会以其他形态影响甚至操纵我们的生活?传染过程又是怎么进行的?
这些问题正是《传染》一书重点讨论的。
01.什么是传染
既然要谈传染这个话题,那首先我们肯定得知道传染是什么意思。我们所理解的传染大多数时候特指传染病,这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传染形式。
但本书的作者在一开头就罗列了许多其他形式的传染:孤独会传染,打哈欠会传染,暴力行为会传染,自杀会传染,甚至肥胖也会传染!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会发现,这本书绝不仅仅聚焦在医学概念上的“传染”,从传染病疫情到暴力行为,从艾滋病到自杀传染,从金融危机到网络谣言……
作者试图让我们重新认识“传染”这个词。它绝不仅仅只适用于医学范畴,我们所经历的传染,也绝不仅仅只发生在今年的新冠疫情当中。
将“传染”这一概念拓宽,是这本书的优点,同样也是这本书备受争议的矛盾点。从作者的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他形式的传染并不容易界定,就比如书里这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肥胖会传染。
有研究证实了这个论题,但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者对此仍抱有异议。但不管真实结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承认,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传染这个词被赋予了更大的概念范畴,新技术不断产生,也就意味着新的传染形式不断产生。而且我们无法预料,这样全新形式的传染,会为我们带来福祉,还是将引发巨大的灾难。
在本书的理论当中,传染在很多时候等同于传播,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下一个异常突出的问题——谣言的传播。
书里写到,新闻业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具有“传染性”的观点更容易带来关注度,于是媒体们大开方便之门,无意甚至有意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谣言因此更加流行,这种“传染”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
02.传染如何被推动
从艾滋病到埃博拉,再到今年的新冠,每一次传染爆发,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将责难的手指头戳向那些染病的人,继而引发歧视。被歧视的人群当中,艾滋病患者遭遇的困境尤为艰难。
然而本书当中却出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观点:传播更可能是特定社会群体的治疗被延误,而不是过高的性行为活跃度导致的。
舆论的污名化,人们歧视的目光将那些患病群体推到了世界的对立面,疾病因此更加难以控制,传染因此被变相推动。
政治手段的介入也会变相推动传染,这一点在美国新冠疫情的传播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三月份开始,该不该戴口罩就成了美国民众甚至是相关专家讨论的话题,现在半年时间都过去了,这个本应该毫无置疑的问题依旧没有说服所有美国民众,政治手段让民众成了新冠疫情下的牺牲品,新冠在美国逐渐失控。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于“戴口罩”的争议,在一百多年前也曾发生过一回。20世纪早期,苏格兰医师罗斯发现灭蚊有助于控制疟疾的传播,然而罗斯的这一发现在当时遭到了很多医生同行的质疑,这项卓有成效的疟疾防控措施直到很多年后才被接纳,然而罗斯并没有活到目睹疟疾患病人数大幅减少的那一天。
罗斯曾写过一句话,人类需要至少十年才能理解一个新的观点,不管这个观点多么重要,多么简单。美国人对于口罩的争端再度验证了罗斯的这句话。
03.无处可逃的传染
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革新的时代,新的技术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在遭受着各种潜移默化的传染。
书里面提到了一个词,社会濡染,指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朋友之间会相互习得行为。传染以朋友关系进行,这种形式的传染让我们无处可逃,而且防不胜防。
肥胖、自杀、孤独,这些看似和传染病无关的概念,都可以通过社会濡染悄悄进行,我们全都生活在无处可逃的传染当中。
这些新形势下的传染方式,和曾经医学概念上的传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更难掌控。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会发现现在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莫名其妙”走红的人或事。
本书当中也提到了这样的一些案例,甚至总结出了一些能够引发传播的特征。但事实上,关于这些网络热点,我们所得出的大多数结论,几乎都是马后炮式的结论,我们只能在一个热点引发传播,走红之后,总结其中的经验和特征。有心人则会及时挖掘热点背后的财富密码。
各种网络热点的走红,通过我们每个人的社交网络影响到了我们自己的个人生活,我们也因此参与到了一次次的网络狂欢当中,被迫或主动。
于是我们会发现,“传染”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根本无法预料,这个词带给我们的是蜜糖还是砒霜……我们或许能从各种热点中收获快乐,但同时也有可能成为压死别人的雪花。
网络让传染变得越来越容易,也让网络中的人越来越难置身事外,我们总是会猝不及防地被各种热点新闻轰炸,继而成为推动传播的一环。
那传播的尽头是什么?又是谁导演了每一次传播?被消费了热情的我们,该如何从传染中脱身?
这些问题你想好要怎么回答了吗?如果不确定,不如就从《传染》这本书当中寻找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