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的读后感大全
《大众传播理论》是一本由刘海龙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得开心到飞起的一本书,理想教材范本。#特别喜欢看教材的我读过 top 的#
●考研没考上,嗯
●工作需要开始入门传播学。应该设为通识教育课程,不然很多社会议题没有共同讨论基础,鸡同鸭讲,难以为继。知识对等的讨论才有深入的可能。
●本应该是“一年读两次刘书,每次都有新感觉的”,这次觉得读的却并不好。可能因为自觉哪哪儿都知道一点,结果是并不能沉下去,回到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中了解理论生成的脉络,更别提再以更宏观的视角去关照了,尤其是那几个重要的实证研究。Sad,不知道是不是失去新鲜感的缘故。
●编的非常好这本书。看完真是意犹未尽。就是要考试挺烦的= =也不给题···另,海龙哥哥人真的很好很帅讲课也很棒。学术范儿魅力无穷。
●中文世界最好的传播学教材。其实不能算教材,应该是专著,据说出版时海龙果作为青年学者无钱无势,所以只能作为教材出版以申请补助填补出版费用。要完全读透这本书大概还需要几年积累吧。
●以前只知道传播学是以新闻学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的十字路口;读了本书才意识到它还是哲学和政治学的共同场域。看的过程中一直在被颠覆和重建三观,感觉我前二十年都白活了
●这本书内容之广—涉及传媒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等,作者对各学问先驱的思想理论的总结和延伸,架构了一个非常全面和系统的传播学网络,激发了我浓厚的研究兴趣(官方赞扬)。写得太好了!增加了我去解决那些我曾以为的不可解问题的信心。而且作者并没有贪心到囊括所有,很多观点点到为止但又十分引人入胜,一本书下来已经列了一份长长的书单—任重而道远啊哈哈哈!
第三章说明了两种说服理论––麦圭尔的线性说服理论和当今流行的“转发就送钱原理”非线性说服理论。读罢全书对两者历历在目。
确实是教材类读本,不适合投机取巧的功利者。需要根据书本里引用的书本继续深究才能读懂全书。
总之,对于我,本着研究如何快速传播作品的态度,读罢此书,收货颇丰。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二):看第一章 我就傻了
首先感谢亲爱的老公,对我不靠谱的决定大力支持,周末拖着咳嗽不停得病体跑到清华图书馆给我借了一堆书。
翻开刘老师这本耳闻已久的书,看到第一章我就傻眼了。读了七年的新闻传播,十一年在这个行当摸爬滚打,却从来没有从话语研究的思路考虑过传播学。
抄录如下:"话语研究不关注我们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关注我们的知识是在什么前提下获得的,它是否可靠。"
“话语分析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那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慢慢揣摩,回头再写读后感。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三):诠释的灵光
海龙老师话语分析和诠释的思维是整本书天才的灵光所在,因为习惯了本质主义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所以一开始很难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导致自己觉得略显凌乱,但细究之后会发现整本书布局极其巧妙,真的懂得了老师说的"去理解而不是去定义"的内涵。经验主义理论相对而言没有太大理解难度(符合自己固有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在深度上对教程做到了全方位的拓展(尤其是对于语境的诠释),但批判理论对于缺少一定哲学和社会学人类学基础的自己来说,局部理解障碍还是很大(尤其是关于文化研究历史发展诠释的部分),但至少做到了一个比较整体的把握。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多伦多学派的论述,感觉刘老师的诠释精神在这一章出神入化,解释了自己以前对麦克卢汉狭隘且片面的理解,在读到一些段落的时候甚至后背发亮。有幸拜读过这本难啃的书,也很遗憾这本书没有达到他应该具备的影响力(当然,用影响力这种方式去衡量学术作品,实在不公平)。 个人感觉第一章关于传播的话语和第十一章(好像)关于文化研究的内容是理解障碍最大的部分,前者作为线索和底层的一个思维贯穿全书,在读完之后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后者则完全是因为缺乏跨学科的视角和阅读经历。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四):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传播学入门
6,7,8,9章,本人比较受启发。其他的章节,特别是最后一章,真的很晦涩。6,7,8,9章,本人比较受启发。其他的章节,特别是最后一章,真的很晦涩。 书摘/ 笔记 大众传播研究,就是以信息产品为起点,向前研究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向后研究信息产品的消费过程以及影响,同时考察技术、个人、社会、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每个理论都有前提,正如真理都有适用范围。 三种方法证明一个理论:归纳,演绎和对比。 大众媒体的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改变是教育系统做的事。 认知不协调理论,前提假设是,个人总是努力追求认知上的连贯和意义。 自我知觉理论:通常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我们会像旁人一样,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环境等外在线索,推断自己的态度。 大众传播的三个功能:地位授予功能(关注就是重视),强制执行社会规范(曝光),麻醉的负功能(娱乐转移了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 knowledge gap 信息也是权力的一种,信息的接受量也存在贫富差距。因为经济,学识,关注的问题的趣味,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而造成这个问题。 数字鸿沟的原因:社会结构+文化程度 社会地位悬殊,空间距离较大,具有异质性的裙连接更能传播信息。 我们的思维里面,因为媒体经年累月的宣传,其实已经形成了很多基模。例如角色基膜,认为外科医生就该是成熟,多金的男性。
《大众传播理论》读后感(五):揭开魅惑世界的一角
在读完《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后,我又翻回前面的第三章,把对理论和研究范式的介绍再看一遍,亲切感提升明显。在这本书里作者介绍了很多传播理论,如果说这些传播理论是对现实问题的抽象,那么第三章则是对这些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抽象了。
这本书是我第一本认真读完的传播学著作,也是我读的第一本糅杂了如此多理论的书,读来很是过瘾。在读的时候总是不禁惊叹,原来自己偶尔思考过的问题,前人已经把它研究得很透彻了。
读这本书另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它揭开了这个魅惑世界的一角,击穿了笼罩在世界外表的美好面具,加深了我对世界的悲观和现实认知。在看视频成为一种消遣的流行中,我在同龄人中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久前在和几个同学的吃饭聊天中,一个同学表达了对某电视节目的喜爱,当我跟他说节目背后可能存在的人为操作时,他一副怀疑的样子看着我,并说很多意想不到的瞬间是演不出来的。我不置可否。因为我觉得,自以为知道很多反而会蒙蔽了自己。
看传播学的第三个体会是不要轻易相信被传播到你眼前的东西。在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每天都上演着各种真真假假的戏码,而通过媒介得到传播的东西是少之又少的,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你的朋友圈满屏的世界杯,你就以为全世界都在看世界杯?媒体报道大学生初入职场工资低,却忽视了存在另一个非大学生的群体,他们如何靠着父辈或者自己已然过上小康生活?在拓宽自己的消息源的同时也要警惕这些二手、可能是片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