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童日記读后感摘抄
《惡童日記》是一本由雅歌塔.克里斯多夫,譯/簡伊玲著作,小知堂出版的20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930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惡童日記》精选点评:
●我们想要一个好的分数,努力学习,用功做题就可以;我们想要一件漂亮衣服,一辆拉风的车,一套舒适的房子,努力工作,加班挣钱就可以。可是,对于感情,对于爱,我们却无能为力
●一开始拿到书,看到封面以为是类似于“哈利波特”的魔法小说,可能是错觉,其实是一部有关于“战争、人性善与恶”的思考,孩子原本如此的纯真,都是时代、战争与生活改变了他们,外婆的形象深入人心,描摹的尤其真实,从最初的抵触到最后的看着外婆离开,我也仿佛置身于故事中,那种亲情,那个时代的刻画让我心里如同针扎。。。还有两本需要缓一缓再读来。。。。
●好看 值得深思
●残酷成人童话
●恶童三部曲里写得最好的一部。两个孩子简直是天生的记者
●最简单的谎言。
●18062010
●eternal beauty of living
●愛不釋手。
●语言很有趣,可以编成游戏玩。
《惡童日記》读后感(一):練習的一生
如果年輕十歲,我會很羨慕兩兄弟的生活,練習禁食,練習挨打,練習心靈之痛,練習殘酷,練習瞎子和聾子,練習靜止不動...全部都是我所缺乏的,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在人世中不為這些東西所動,而現在三十年過去了,軟弱之軀已經塑成,只能用自己的一生去慢慢彌補練習。也許到死也不能練成。
《惡童日記》读后感(二):別太入戲
(2001-11-27)
這是一部三本的書看第一本時, 覺得哇塞贊極了以雙胞胎的人稱, 不分彼此的說話, 好酷嗯啊啊啊啊真是好棒我愛死了看完立刻買了第二本第三本第二本, 哎有點不怎樣, 但還是ok啦可接受有點紊亂到第三本, 我忍不住怒火上升尤其看到後半段, 真是連聲幹我覺得自己被作者愚弄了
《惡童日記》读后感(三):你要不要听我七年以后的观点?
我第一次读《恶童》是我小学六年级。
那时候我是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皮薄馅少,大把浪费时间。
我读不太懂,把握不了其中的妙处,就是小孩子走马观花的状态看个稀罕。
这本书的奇妙之处是,平胸小姑娘读完以后能记得它。以后的好几年我没再碰过这书,毕竟被爸爸妈妈发现的话蛮羞涩的~它被我一遍过了,但这几年我老惦记它,剧情记得清,渐渐悟出好多门道。
大约书里的人物陪我长大又给过我震撼,我总觉得他们特真实、形象特饱满,后来就理解每一个人,觉得大家都蛮可爱。
个人观点不多说,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感悟。说一个觉得能拉共鸣的——这本书前半段比后半段的艺术成就要高。
初二高二我又看了两次,长大了看见更多人性,此外一直这样觉得。当初吸引我的也是他们老鱼跳波瘦蛟舞的童年。
好啦,酸完了,反正长大中以前感觉新奇的事情变得平常了,SM等已经不入眼,看到的是很多可爱的人,看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渐渐明白了。
《惡童日記》读后感(四):你说,他们是不是天生的记者?
摘抄文章段落如下:
“我们评定文章好或不好的标准很简单:一切须属真实。我们所描述的是我们所看见的人、事,所听到、所做过的事。
就举个例子来说吧!我们不能写“外婆像个巫婆”,却可以写“大伙儿都叫她老巫婆”。另外,我们不能写“大城市很美”,因为也许我们认为大城市很美,而别人却不这么认为。
同样地,假如我们写“传令兵很和善”的话,这不一定是真的,因为传令兵很可能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狠毒的一面。所以对于他,我们简单的写着“传令兵地给我们两个毯子”。
此外我们还写“我们吃了很多核桃”,这并非表示“我们喜欢核桃”,因为“喜欢”这个字眼并不明确,而且不够简明、客观。就如同“喜欢核桃”和“喜欢我们的母亲”是两回事:前者意味着令人愉悦的口感,而后者则是一种感觉。
表达情绪的字眼太含糊不清,所以最好避免使用这些字,而尽量去做事物、人物、自我的描写,也就是忠实的描绘事实。”
老天啊,他们才不到十岁……
《惡童日記》读后感(五):谎言的开始
《恶童日记》顾名思义是由日记体写成,叙述者是一对双胞胎男孩,背景是一场战争,由于原先居住的大城市被敌军占领,男孩们的母亲将他们送到乡下交给外婆照顾。这位“外婆”对待他们极为凶恶,不仅藏起男孩母亲给他们的衣服、金钱,并且动辄打骂,强迫他们劳动以换取食物。男孩们在严苛的环境下只能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同样冷酷,学习残忍的生存之道。他们做各种能让自己变得坚强的练习,互相殴打、辱骂,练习禁食。然而即使在学习冷酷的同时,他们仍不断对身边的人伸出援手,照顾年迈的神父以及贫困的邻居母女。这部小说用孩童不带感情地口吻带出了黑暗的战争时代,人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被扭曲变形,却也可能存有光明善良的一面。
作者雅歌塔•克里斯多夫文笔简单、直接、易读,小说中提到双胞胎兄弟自学作文的过程,两人自我规定在写作时不可使用表达情绪的字眼,而要忠实的描绘所见所闻的事实,例如不可以用《我们喜欢核桃》而要用《我们吃了很多核桃》的方式表述。这样的原则也是作者给书中两位男孩定下的叙述基调,以传达给读者一种不带感情的冷酷语气。然而在这样冷调的叙述中,章节的安排又高潮迭起,让人忍不住顺着“日记”一章章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