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2:懒人解决方案读后感锦集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2:懒人解决方案》是一本由盖兆泉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2:懒人解决方案》精选点评:
●就是个资源列表。
●目标明确,规划清晰。规划的学习节奏高强度、高密度、节奏快,哇!
●第一本之前就看了,今天趁着宝宝睡觉把2翻了一遍,真的是手把手告诉你怎么做了。宝宝的英语启蒙看这个就够了。作者说孩子的英语学习,家长应该做到“心中有目标,脑中有理论,手中有资源,脚下有路线”,其实可以参考到做任何事上。
●被吓到了,八岁零起点一年学完六册efl,这需要多么强大的配合,付出,家长的专业,规划,陪伴和坚持。不过盖老师提到了大量阅读作为背书,只是在少部分家庭可以实践
●目前看过最好的这类书,教如何给孩子做英语学习规划的。适合懒人和伸手党,手把手教。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2:懒人解决方案》读后感(一):是一个好的资源列表
豆瓣上的评分不科学,很多好的书评分很低,一般的书籍评分又很高。
确实这本书提供了很多专业的资料,以及非常细的执行步骤。但是里面的内容不接地气,比较适合那种父母能说英文,孩子读国际学校的家庭,不适合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里面给孩子定的目标也比较高,要达到与国外孩子同水平的英语阅读水平,这个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是没必要的,没必要花那个时间。因为大部分人也不是想去出国读本科。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2:懒人解决方案》读后感(二):8.4分
4星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详细的指导书。以孩子为核心,目标是达到英美国家同年龄小孩的英语水平。本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都没有问题,严格按照书中的方法一步一步走下来,是一定能达到目的的。 但是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实在太小,完全不是什么懒人解决方案,而是强者解决方案。因为书中的方法对家长的要求不是高,而是非常高。完全考验家长的能力和付出。从这点看,最终能达成的孩子是极少数。 当然,对于稍微有点能力和心思的家长,则可以把本书当作参考书用,选择部分合适自家孩子的材料使用即可。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2:懒人解决方案》读后感(三):还有妈妈没看过这本书吗?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1+2 大名鼎鼎,如果哪个英语启蒙书单没有这本,可以直接断定,这书单不行。 是我读的第一套英语启蒙书,也是读完一圈下来最喜欢的,并且实践了一个多月证明实际有效(对的,一个月就包见效了)。 同类书看得越多,越想回头夸这套。 “直男”写法,没太多(多余的)情绪和故事,干货多,可供copy的方法论和资源管够。 很多书会让人感觉:“哇,他说的好有道理呀!” 但是合上书还是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套书绝对不会,方法实用(甚至替大多数家庭考虑省钱),看完就能懂,懂了就能做,做了就有收获。 而且写得心态特别好。 很多启蒙书上来就会给一个非常权威(强势)的断定,你必须要从xx岁用xx方法开始启蒙——感觉如果不这样,这个娃好像就养废了。这本的心态是,方法总比问题多,亡羊补牢为时未晚,368岁零起点都还有得救。 如果英语启蒙书只能看一本的话,看这本就够了。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2:懒人解决方案》读后感(四):英语应该学到怎样的地步
作为一个外语系毕业生,我可以总结很多英语小套路给下一代。比如发音:
英语要说得听起来有那么点英语味儿,首先要改变说英语时候的呼吸习惯。说中文是一边呼吸一边说,英语是先吸气,气成丹田后说完再呼气。如果说长句子,用呼吸把长句子切开。用鼻子后面的喉咙发音,就跟唱歌跟平时说话的声音不一样同理,说英语和说中文说日语的声音会和平时听起来不一样。和说中文相比,说话时肌肉变化比较大,发音比较饱满。不要省略尾音。特别是r和l。r的尾音一定要卷舌,比如for不是fo,是fo+卷舌,佛儿。roar是ro+卷舌,若儿。school不是死顾,是死顾呕。连读分轻重,重读名词动词,轻读istheaand这种不是很重要的介词连词。熟练以上5点,发音不会Chinglish。
大且抽象一点说,学语言不是大脑记忆,是肌肉记忆。什么是肌肉记忆?就像你学会了骑自行车,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丢久了最多不熟练,但在车子上蹬两下找找感觉你还是可以跑起来。
学语言听、说、读、写,听和读是大脑记忆,是输入;说和写是肌肉记忆,是输出。如果平时我们只做输入,输出得比较少,那么你的英语属于大脑记忆,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忘记。如果平时我们做较多的输出,大脑记忆会转化成肌肉记忆,即使以后长时间不用,只要稍微熟悉熟悉,这个语言能很快重启。 所以学语言要多输出,转化成肌肉记忆,才是事半功倍的。
学语言不需要追求极致,不需要追求像本土人一样的发音,不需要什么俚语都懂。学的时候就要想清楚为什么要学,我认为,做到认知能力范围内的输入输出都可以就可以了。学语言更多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装土著。 作为一个外语系学生,到外语已经可以达到交流和阅读的能力的时候,心情是迷茫而又复杂的。因为你会发现,学外语就像剥洋葱,当你忍着痛苦流着眼泪一层一层剥开它之后,它里面什么都没有。 就像当年毕业时留学或者工作的选择,我们留学几乎没有匹配专业的选择,因为本国语言人人都会说,要选择另外一个专业,比如法律或者商学,就要花极大的代价从头开始。工作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当老师教下一代--这是目前行业内卷的标配出路;也可以去做翻译开始,慢慢接触一些别的,但翻译几乎无法注入自己思想,翻译做久了如同机器,当翻译超过几万字以后,坐在电脑前打字几乎不用动脑。 未来外语一定是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的,我一点也不怀疑。 所以,多留一些时间用来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创造,让更多的外语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用来帮助思考和创造,对于普通人而言,才是更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