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贸易的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贸易的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2022-03-30 03:0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贸易的真相》的读后感大全

  《贸易真相》是一本由[土]丹尼·罗德里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贸易的真相》精选点评:

  ●副标题更准确。可做“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的教材,通俗易懂。

  ●居然坚持读完也不容易

  ●仔细看了1-8,浏览了9-12。标题直译是“关于贸易的实话:构建一个合理世界经济的想法”。从经济学研究者的角度,会发现有大量关于理论如何不符合实践、政策设计应该强调因地制宜、主流经济学如何与大众对话的反思,也总结了主要国家的成功/失败经验。我对“逐步启发学生发现自由贸易缺点”和指出rational-choice political economy不够这两个地方印象最深,但是其他很多评论也富有insights,能比一般教科书多想几步是很大的价值。特别适合做development/international/poli econ的人读(难怪我喜欢)。能看英文版其实是最好的——尽管翻译流畅,不清楚是否有删节。

  ●还是不错的,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所谓全球化

  ●囫囵吞枣读完,和《民粹主义大爆炸》不同的角度回答了民粹主义抬头的原因。全球化的推进中,经济比政治的推进快的多,这两者的不平衡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而欧洲货币一体化,而政治权利的部分一体化都无法实现。希腊式的问题在加入欧元区后,政治上失去了改革的意愿,只是不断地提高民众福利,造成如今各方面压力下妥协式的改革,同时让国家付出更大的代价。

  ●暂不评分吧。看完全书的总的感受是:贸易的真相,需要我们理性地看待世界经济,一味地鼓吹全球化,不是件好事。全球化的受欢迎,除了真的有部分利益外,还有诸多考量,民主、政治、经济学家行为、制度、民族国家的权力要求、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学理念的影响、时间等等,都是全球化可能被左右的因素。未来世界的发展,除了包容,只能是更包容。

  ●作者并没有站在高点,批判全球化或者为其背书。相反,作者觉得,有些国家太过全球化,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国内经济环境。无论经济能否一体化,受制于地理、民族、宗教等因素,政治一体化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是。所以,如果没能处理好全球化与国内经济的关系,或者是政治一体化远滞后于经济一体化,这里面就会产生冲突。身份认同与右翼民粹主义,贫富差距跟左翼民粹主义,解决不当都会带领世界走向更深的分裂和更频繁的冲突。无它,只因超级全球化,民主跟国家主权,不可能三者兼得。

  ●读到60%弃,大概意思主要就是因地制宜的实施政策。老外的书,还是比较啰嗦

  ●有一些很有趣的观点,换个角度看惯性思维的事物总是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个人质疑本书的标题,因为似乎并没有把“贸易”抓的很牢,而讲了很多其他概念和观点。

  《贸易的真相》读后感(一):所谓一体化。

  

本书的讨论情境立足于如今随处可见的“全球一体化”这一词,着重探讨其中的“政治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两个方面,并以最能说明“一体化”的欧洲作为重点例子,来分析“一体化”之后会产生的种种境地。本书的成文历史节点在英国脱欧之后,所以“英国脱欧”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在文中多次作为例证被提及。

说到底,也还是所谓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盲目遵从所谓全球大势的“一体化”反而不利于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固。作者也对很多中国在“因地制宜”、根据国情来制定政治与经济规划给与了国家发展层面的肯定。

最喜欢本书阐述经济学家与其制定的经济学模型的部分。“它并不能提供一个适用所有情境的模型”、“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对哪一个模型是正确的达成共识,而是要明确在给定环境下哪一个模型最为适用”、“经济学在科学意义上的进展不是以更好的模型取代旧模型,而是将其模型库进行扩展,使每个模型都能解释社会不同的一面”。新知识get!

  《贸易的真相》读后感(二):贸易的真相

  超级全球化经济与社会凝聚力之间的冲突是真实的,但主流政治精英危险地无视它们的存在。商品、服务和资本等市场的全球化,挑起了善用全球市场的国际化、专业化、技能化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一过程将加剧两种类型的政治分化:一是与国家、族群或宗教身份认同有关的分化,二是与社会阶层收入有关的分化。民粹主义者正是利用其中一种或另一种分化蛊惑人心。特朗普等右翼民粹主义者主张的就是身份认同政治,而伯尼·桑德斯等左翼民粹主义者则强调贫富差距。 在以上两种情形下,愤怒总会被引导到一个明确的替罪羊身上。你只能勉强维持生计?那是因为中国人抢了你的工作!你深受治安环境恶化之苦?是墨西哥人和其他移民把帮派斗争带入了这个国家!你担心恐怖主义?哦,那当然是穆斯林的罪过!你痛恨政治腐败?当大银行为我们的政治体系提供资金支持时,你还能指望什么!与主流政治精英不同,民粹主义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揪出陷民众于水火的“罪魁祸首”。 如果说历史启示我们,全球化过速会带来危险,那么它带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资本主义具有可塑性。正是罗斯福新政、福利国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可控的全球化,最终为市场导向的社会带来新的生机,并促进了战后的繁荣。实现这些成果的努力并不是对已有政策的修修补补,而是开启相当激进的体制改革工程。如果没有更大胆、更宏伟的改革理念,我们会发现当前共识带来的益处(特别是自由、民主秩序),将被其过度发展引发的抵制一扫而空。

  《贸易的真相》读后感(三):市场不是万能的!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比较认同货物、服务、资本和信息的全球流动,认为市场管制和民族国家是过于狭隘和过时的概念。以为取消进口关税、资本管制、签证管理等阻碍商品、资金和人员的全球流动的限制措施后,全球经济都会从贸易中获得收益。

  实际情况是:贸易开放虽然扩大经济总规模,但并不是人人从中获益,有的人和群体甚至失业处于绝对损失的境地。贸易并不会创造就业机会,它们只是将就业机会在各行各业甚至各个国家中重新分配。之所以会形成贸易,就是在各个经济体之间原材料、生产率、劳动力价格之间存在差异,形成差异的原因有些是客观现实,有的是国家进行产业引导实施了出口补贴,有的是国家福利水平不健全导致的劳动力价格偏低,有的甚至是由于法制不健全使用童工和污染治理等执法力度导致的成本低,全球化让那些有能力和资源分享全球市场红利的人获益更多,从而加剧了阶级分化,在各个经济体内部撕裂了社会。

  经过长时间的加强后结果就是发展中国家大量承接了低端制造业,抓住机会进行了工业化,刺激出口、充分就业。与此相伴的是发达经济体的去工业化和低技能岗位的流失。全球化贸易的确重新进行了分配就业机会,这也是欧美国家低技能岗位流失,工资水平持续低迷,失业水平十多年来一直上升的原因,甚至也成为了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因素。

  资本自由流动也并不全部带来的是好处。巨额资本流入增加了流入国的消费而非投资,加剧了经济波动,提高了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资本自由流动也让利用跨境资金流动逃避国内管制成为可能。反而推高了市场中的债务可得性,放松了挥霍无度的政府和过度扩张的银行受到的预算约束。世人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

  市场的运转依赖于非市场的制度,因为市场无法自我创造、自行监管、自动稳定或自主立法。任何超出邻里间简单交换的交易,都要求对运输、通信和物流进行投资。市场还需要一个有利于合同履行、信息提供和防止欺诈的环境,一种稳定可靠的交易货币,以及使成果分配符合社会规范的各类制度安排等。一个运行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要各类体制机制为市场提供监管、再分配、货币和财政稳定以及争端管理等重要功能。市场需要规则,而全球市场需要全球规则。但是寻求广泛的全球治理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国制度并不相同, 各国政府不太可能将重大控制权拱手交给跨国机构,任何一个国家均无权将其制度强加于其他国家。一个能管理全球政治共同体的世界政府永远不可能出现。

  《贸易的真相》读后感(四):一本评论文集,结构、观点太散

  这本书似乎用“全球化的真相”更符合本书的主要内容,因为论述所及已超越了贸易的范畴,不仅在于澄清贸易的种种谬误,进而纠正金融全球化、欧元区、经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移民问题等其他领域的经济学见解。实际上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他原来在报刊发表的评论文章,有观点展示但缺乏完整的逻辑框架的呈现,并不是一本典型的学术著作。

  作者提出了世界经济的政治三难困境,超级全球化、民主和国家主权不可能同时兼得,三者最多得其二,很难有折中方案。

  作者提出“当今的低收入经济体能否复制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道路”的担忧。作者回溯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变迁对就业的影响。制造业是低收入国家通往高收入水平的快速电动扶梯。认为制造业的赶超是容易的,模仿和应用外国生产技术是相对容易的。但现代服务业活动需要依靠一系列技能和制度能力的积累,要赶上发达国家的制度水平,少则数十年,多则几个世纪的差距。现在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这条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体系的传统通道因为过早去工业化而关闭了。服务业是需要制度积累,制度模仿很难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组成要素通常是互补的,只关注局部的改良会失败,世界上不存在一套最佳的制度组合模板。在形成足够的人力资本和制度化能力之前,提早向服务业转型会极大恶化劳动力市场的不公平和排外现象,这正是发达国家正面对的政治难题。未来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基于服务业的模式,更多关注学习和制度能力这样的软基础设施。

  书中第九章也谈到了美国是全球化的后来者,美国有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以及与全球市场在地理上的相对隔离,其建国200多年的历史,具有贸易保护主义的传统,而且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理论自成一派。美国只是在1945年以后有能力和意愿为国际体系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建立自由贸易秩序,这一进程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逐渐结束。我们不能误以为逆全球化是一种美国的短暂形态。

  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创造了无缝融合的世界市场,却在国家内部撕裂了社会。逆全球化强调的是地方和民族认同,要求扩大民主和加强问责,中间派政党在选举竞争中出现颓势,对精英和专家的不信任。

  作者第十章开篇提出了全球经济新规则的七项基本原则:1.市场必须深植于治理体系。2.民主治理和政治团体大多是民族国家内组织起来的。3.没有通往繁荣的“统一路径”。4.世界各国有权保护自己的法规和制度。5.任何一个国家无权将其制度强加于其他国家。6.国际经济制度必须为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体制而订立规则。7.非民主国家不可指望在国际经济秩序中享有与民主国家相同的权利。

  最后,作者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的政治影响表达了担忧,指出不应该继续停留在技术变革或全球化不可阻挡的陈词滥调中,而必须开启国内体制和全球经济运行方式的大规模改革,重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