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心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悲剧心理学》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安徽教育出版的25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8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剧心理学》精选点评:
●一般沟通,不是很深奥
●黄金中庸,呵,黏糊糊的糯米粽子。对朱、宗两位老先生一向敬仰,但这本朱著为年少之作,揉合各家观点逐一扬弃,并无自成一家之学说,多处论证或软绵乏力或有断章取义嫌疑,实在不值当豆瓣上一溜儿五星或四星的高评价。
●影响了我大学三年论文的格调
●朱老的书没得说~
●书中涉猎了很多作家作品,延伸出很大的阅读量。对于悲剧+心理学的研究是一本很好批判性的理论著作,要沉下心来阅读。
●浅显易懂,说带有那么一点中庸色彩的也是真的。
●莎士比亚是从来没有回到基督教去的浪子,谁会说这是人类的损失呢?
●自己对于美学还是所知甚少,暂不评论吧。
●作为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的美学给现当代的文学创出提供了不少养分。
●对于悲剧来说,致命的不是邪恶,而是软弱,“心灵的伟大”正是悲剧中关键所在。
《悲剧心理学》读后感(一):外行人看热闹
老实说,没有深厚的希腊古代悲剧、近代悲剧和一定的哲学基础,根本就吧应该翻开这本书。可是既然翻开了,总是要硬着头皮看下去的。就好像那个《月宫》里的小子,将房间内几十箱书的每一个字都看完。
总结是,年轻时代的朱先生才华横溢,傲视群雄。而自己却虚度了那么多的光阴。
《悲剧心理学》读后感(二):读这本书可能会用到的概念:效果法则
效果法则
law of effect 这是桑代克(E.L.Thorndike)在《动物智慧》(1898)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原理。这一研究,在心理学中具有最早的动物实验的意义,就学习这一心理现象而言,在最早提出心理学法则这一点上,也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动物发生某种反应时,反应的结果若给动物带来愉快,则此时的刺激和反应就结合起来,以后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个反应就容易发生。这种观点是一种联想主义,不久与巴甫洛夫(I.P.Pa-vlov)的条件反射的观点一起,被瓦聪(J.B.Watson)所采纳,成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的原理。
《悲剧心理学》读后感(三):《悲剧心理学》:曾经看着有点意思的模糊道理已经逐一陈旧了
虽然顶着一看就很让人感兴趣的书名,内容也比较好读,罗列了很多在当时很新鲜又有趣的观点。但时至今日再来看这本书,我觉得哪怕拿它来当入门科普都不太合适,有太强的误导性,主要问题就是观点太陈旧了,加上这是朱老爷子年轻时的书,内容比较浅显,论述也不够清晰,使得这本书放在现在比较鸡肋:没基础的人不建议读,有基础的人没必要读。
但《悲剧心理学》确实也提出过很有启发性的观点,比如:
“ 直觉恰恰意味着没有现实与非现实的区别 ”
“ 自我与非我统一,一方面出现了把主观感情投射到客体中去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把客观情绪吸收到主体中来的倾向 ”
“ 主观经验与客观的虚构情节过分近似会导致距离的丧失 ”
(精华基本都集中在第二章)
所以虽然不推荐阅读,但还是可以保守地给个6分。如果放在20年前肯定是8分往上。
《悲剧心理学》读后感(四):悲剧的标准
书名带有“心理学”,可读来感觉更多的是从美学角度来写的。
书中涉及心理学的部分有对人们选择观看悲剧心理的研究,或者说是对已有理论的概括研究。看过之后,把朱先生的理论理解为:悲剧不同于现实,它夸张,它和命运有丝丝缕缕隐秘关系,它不屈从命运却总是被命运干预,用摧毁美,激发同理心产生悲壮感,又不完全否定英雄人物的努力,使观者品体会到振奋,抒发自身情感。
当然书中大部分还是对优秀悲剧标准的探讨,好的悲剧除了要有优秀剧本、出色的演员,观众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只有即有同理心又不将自己的道德观过度套入剧中的观众,才能品味好剧作之美,另外文化氛围对悲剧的产生也有重要作用,希腊自然是悲剧乐园,而朱先生认为中国普世的实用哲学和专信一教社会强烈的道德感会阻碍悲剧的产生,不知此说是否合理,存疑,感觉这种说法也就是把希腊悲剧定位悲剧的模板了,而对于什么是悲剧,悲剧的标准有或许是另一个课题了,有空可以再读一读其它著作。
《悲剧心理学》读后感(五):抛开学术,只谈悲剧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所引发的是惋惜,失落,是悲痛,是对现实残酷性的发觉。
正是悲剧的存在,挖掘了人的深层感受力和理解力,让人通过对痛苦的感知,意识自我的存在。
人只会快乐得忘我,而不会痛苦得忘我。
悲剧,以痛苦的方式影响人们面对世界的心态,让人看清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和不完整,看清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曲折前途。
悲剧,并不是悲观,悲剧并非一定会使人消极地看待事物。悲剧是把存在于生活内核的真相剥离出来,告诉人们,什么是脆弱的,什么是残缺的,什么是需要我们在现实中悉心维护的。
悲剧,就是要极端地向人们展示一个残酷的现实,以及残酷现实中未曾泯灭的希望,人性中的勇敢和坚强。
悲剧会有诸多遗憾,但是在体验这遗憾之后,是需要观看的人继续在现实中执着地行走,以弥补那些不必要的残缺。
而倘若悲剧被完型了,残缺的那一块被成全了,那什么还能刺痛你,还能震撼你呢。
有的悲剧,天生穿着悲剧的铠甲,撕裂着你的情绪;
有的悲剧,披着喜剧的外衣,让你在狂笑后挤出心酸的眼泪。
大悲美,总能让人痛个痛快。
当然,我更希望悲剧更多地出现在文学文本和影像里,更少地出现在每个人宝贵而有限的人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