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法] 古斯塔夫.勒庞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1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减少群体情绪化,增加个人掌控力。不过确实群体往往是一群乌合之众!
●1895年的书 我们国家正经历马关条约的时候 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诠释 想想文革时期 就只剩下叹息了 那真是妥妥的乌合之众
●读来让第一次接触心理学书籍的人感受到,心理学不是云端不可触及的知识,它源自生活经验,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它,表象的心理学更加是经验学,内在的逻辑和原理却让人触不可及。
●得换个译本再看
●不是说读乌合之众,就可以鹤立鸡群了。永远逃不出自己愚昧的城乡结合部的思维。
●学传播学的时候作为延展读的,群氓,大概是思维的惯性和惰性造就的吧
●出版社已拉黑……
●人群往往是堕落的开始,可有多少人能够守住清净呢?当你开始在人群中自在泰然,或许愚蠢已至。
●咋没被禁???
拿法国大革命作例子来证明作者对于群体情绪化,无理性,易受群体领袖影响,低智商化,民族性格是决定因素等观点还是妥帖的,我在《双城记》里读到的当年的法国群众确实就是这个样子。 对于陪审团的分析也是相当精彩(正确与否另说)的,法庭辩论,法庭演讲是门学问也是艺术。不可否认司法审判体系确实是无论怎么设置都不可能有万全之策。 对填鸭式教育的批判看的很爽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乌合之众
2019.8.10 --- 2019.8.13
这本书成书于100多年前,一些观点不太严谨,并且有明显的偏见(对性别、民族、社会主义等)。但是整体而言,这本书的许多观点永远都不会过时,甚至还可以完美地对当下部分新闻和现实情况进行解释——比如第九页上,“会仅仅因为变成复数而获得一种无所不能的强大感,使他敢发泄本能……他会考虑到群体的匿名性及相关的无责任性,不再想约束自己。”就可以来分析网络键盘侠。总的来说,收获很大!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群体的非理性
该书的主要观点是:群体对个体有不可抵抗的影响力,即便是一个理性的人进入群体当中,也会容易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尤其是对于选举这一行为而言,一个领导者,只要掌握了民众的心理,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操纵选举结果。
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及其富有预见性的,因为那是西方崛起的时期,东方在没落,也就是说西方民主形式开始向全世界扩张,且并没有发生像现如今极右势力增强的状态。讨论这样一种观点,是对西方民主形式的反思,事实也证明了,这样的状态已经成为现实。
该书可以完善的地方在于:群体变得愚昧的过程还不够细致,也就是现代社会科学量化研究里面的mechanism作用不够清晰。
总体而言,是一本引发人思考的书。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不要沦为被愚弄的群体成员,但身处社会不可避免。
过完年工作还不忙,两个下午读完了。这本书不像快销书读的那么顺畅,但是难读的难以理解的正是自己所欠缺的,抱着这个态度囫囵吞枣式的读完了。书中的观点是群体是容易被愚弄的,很傻的。但是有一些观点还是有些醍醐灌顶的。 “读一些深深打动听众的演说词,你会吃惊地发现其中漏洞百出。但人们忘了一点,那不是给哲学家读的,而是用来影响群体的。与群体精神相交的演说家,能够唤醒有诱惑力的形象。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就能达到目的。要说服群体,20场长篇大论,只要是深思熟虑的产物,就不如几句口号更能取悦群体的大脑。 所以无须赘言,既然群体没有正确推理的能力,也就没有丝毫判断力,因而无法分辨是非以及对任何事情形成准确的判断。群体接受的判断都是直接告诉它的,绝不是跟它商量出来的。在这个方面,没有高过群体水平的个体也不在少数。有些观念很容易得到普遍认同,尤其因为大部分人觉得不可能靠自己的逻辑推导出什么独特的见解。”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乌合之众》小感
作为不甚了解心理学学识不渊博的普通人,读起来也不是觉得很吃力。阅读之前也看到一些网友的评论,有的人认为这本书表达的意见过于偏执刻薄,个人感觉此书的整体观念、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我还是比较认同。此书以法国大革命作为主要背景,分析群体的心理、行为、认知,从时间上来看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但放到现代社会,有的观点我认为也是同样试用。书中一个观点认为当一个人的角色从个体变为群体中的一份子,他就会变得盲目、暴躁,群体智商以个体作为基准是呈下降趋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段日子比较火的“小凤雅”事件,作家陈岚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她的言语会产生影响力。且不评价她个人如何,按照书中说法其实她扮演的是一个“领袖”角色,当言论被带动起来,群众正如书中所述变得盲目被动,是否可信有理已不那么重要,旗帜已屹立。现代的网友集群放在19世纪背景也同样试用,本质变化不大。总而言之,个人认为此书有很多启发之处,值得仔细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