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宪法学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宪法学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30 03:02: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宪法学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

  《宪法导论》是一本由张千帆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页数:6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宪法学导论》精选点评:

  ●内容丰富,材料翔实。但有些基础概念没有清楚地解释,在校对上还有一些瑕疵。

  ●教材典范

  ●我們不用這教材真是傻逼!這比焦洪昌那版好多了~

  ●非常幸运大学生活伊始便能听千帆的课。也许每一个听过他讲课的人都会承认,千帆的个人魅力远非其作品能够表现。毫无疑问,他的责任感、使命感、洋溢喷薄着的激情能感染每一个人。但正是由于其感染力如此之强,似反而不宜于做本科生的老师。在每个学生个人的学术体系尚未形成之时,他便将其个人色彩极其强烈,却又无法抗拒的世界观加诸学生,以至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其思想的简单复制品,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其他观念产生的可能性——我不知道是否应该为此感到忧虑。然而抛开这一切,我还是由衷感激当年那个以壮烈之决心弃理从文的年轻人,感谢他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北大,在讲台上告诉一批又一批的后辈,一个人该如何有尊严地在制度下呼吸。

  ●最最喜欢的教材和老师了!喜欢到不小心考96吓到了自己…… 作为纪念,把千帆爷爷告诉我们的道理写进了致谢里:面对囚徒困境,不要为了理念而逃避现实,不要因为现实而放弃理念

  ●让我重新认识了宪法 !能把教科书写的这么有意思真是大佬 ! ! !

  ●咱家千帆哥可是物理学博士

  ●现在看上去不错。周围人的评价也非常高

  ●刚拿起来读就感觉跟美国宪法课的教材类似,看了下张老师的简介,果然。对于学习宪法的价值很有指导意义,但是对于纯宪法学的系统知识构架,似乎指导性不够。 其他的看完再说。

  ●太全面了 重新认识了宪法。我们都知道宪法是法,是最高法,是母法,但恐怕很少想过宪法的效力问题,对“宪法顶个球用”直接当做笑话一听而过。要实现宪法效力就要使宪法司法化,也就是要建立宪法审查机制,使之成为真正可用的法。

  《宪法学导论》读后感(一):读书笔记

  普通法律注重社会效率,(功利主义)宪法更强调社会公正。(社会契约论)

  一般法律强调社会秩序和多数人的利益,宪法则还要保障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权利。

  罗尔斯《正义论》“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 )(平等主义,差分原则「Difference Principle 」)

  宪法保护的是对公民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基本权利”(关系到公民人身、财产和精神)

  现代宪法的作用主要表现于对政府权力所施加的有效限制。

  宪法的基本条款“同意存在不同意见”(agree to disagree )

  “有限政府原则”只有承认每一项政府权力——包括立法权力——都有其限制,法国宪政才可能具备实质性意义。

  马伯里决定导致宪法“司法化”,使之成为国家法律体系中的一部分。

  《宪法学导论》读后感(二):我知道的最好的宪法理论教科书

  张教授有物理学的基础而后学习法律,在美国接受教育,这本书耳目一新。中国的宪法教科书基本上没有看的兴趣,意识形态的宣传而已。

  张老师的书是真正的学术教科书。

  张老师提出,建立中国宪法学体系还为时过早!原因是中国基本上还没有真正的宪法判例,

  《导论》中的宪法判例大多是西方国家的,但这并不妨碍作者通过大量的宪法事例来审视中国的宪法现状和走向,例如,《导论》探讨了有关重庆市劳动局发文剥夺劳动者司法救济权利、一位人大代表的“另类”经历、“非典”时期的宪法权利、兰州公安单方面限制采访、《人民日报》被封杀事件的探讨等等许多宪政事例。作者对个案实例的重视与其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研究路径是完全契合的。毕竟,无论是普遍的宪政原理还是国家的宪法条款,都必须经受宪法个案实例的检验。无法通过个案实例检验的任何“原理”、条款都将受到强烈质疑甚至否定。

  《宪法学导论》读后感(三):中国大陆最好的宪法教科书

  《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学新阶梯丛书》,三年前的张千帆先生写的一本宪法学教材,PKU的学生们现在正在用。

  特别的经历决定了这本书的与众不同。张千帆,1984在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之后,通过李政道博士主持的CUSPEA项目赴美留学。1989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从事物理学博士后研究。1992年,张千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前往马里兰大学攻读法学,之后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丁分校攻读政府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后担任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投奔北大。

  从张千帆的履历来看,一个在物理学上已经有所建树的学者转而学习一个陌生的学科,其对于宪法学的喜好可见一斑。

  张不同于国内其他法学学者的是,他的法学教育完全是在美国接受的,这使得他接受的是纯正的美国式的宪政思想而没有国内现在的意识形态挂帅的宪政观。

  《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学新阶梯丛书》一书可谓是一本美国式的宪法教科书,张千帆打破传统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在每一章节中引入了若干评注式的“讨论”以及他本身谙熟的美国的典型宪法案例,书的正文边有很大的留白,而张在这部分巧妙地在适当的位置加入了对于文章的点著,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由于张的理科出生,使得他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当强,书中很多地方出现了国内法学著作中极其少见的以哲学、逻辑学思维论证问题真伪的精彩文字!

  本书中对于西方宪政思想的介绍相当全面且细致,相比之下国内现有的宪法教科书在此方面几乎为空白。

  本书的问题在于,不只是张千帆理科出生或是在国外受教育的经历亦或是我本人的阅读能力问题(本人为一法学院的高年级生),个人认为,文字在某些地方较为拗口。可能是张先生的很多观点是先有英文思维后再转为中文吧。但这并不影响本书的万丈光芒!

  《宪法学导论》读后感(四):宪法政治离不开文化基础

  本书主要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中国这五个国家为例,介绍了宪法学的原理,以及形成和实践的历史。我不是学法律的,但是受益也很多。

  结合近代各国的宪政历史来看,制度与文化是高度依存的。抛开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另一个都很难有长足的进步。

  这是日本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宪法,现在看来问题多多,但其实在19世纪末,也是许多中国人求之不得的。而日本二战后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型,也是建立在重写宪法的基础上的。

  国内许多做法学研究的人,这些年都在试图通过法律框架内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但是中国的权力社会从秦以来都是权力主导的,这种结构不同于西方任何文明。在推进革新的道路上,权力拥有者必然是反对法制的。因为只有在人治的社会,或者是表面法治,但实际政治中故意模糊化责权的情况下,权力拥有者手中的权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价值体现。

  人们追捧权力和利益,这可能也是人类的本性,法律学者也不会对此做过多道德上的指摘。但对社会契约缺乏基本的尊重和认同,则是民族整体性短视的体现。这种短视可能需要更多的思想启蒙,而不是空洞的某某自信、某某梦。今天我们向后看,以后会不会变好呢?

  《宪法学导论》读后感(五):四年写作史,五年考博情

  这本书应当始自千帆老师1999年回国任教南大,完工于2002年北上北大,此之谓四年写作史。

  我2008年硕士毕业,开始捧读此书,没有读完,就上了考场,结果可想而知。迄今,五个年头过去,我仍旧怀着包括张老师博士生的梦想,此之谓五年考博情。

  一本书值得用五年来读,虽然不是每天都阅读,但是一个萦绕五年的梦想能够始终与一本书产生关联,这就是一个超乎书本本身的事件,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乃至价值观的事件。换言之,这是一本超越知识和信息的书,它承载的乃是张先生的生命追求,不仅仅是逻辑和结构,更是赤子情怀。

  之所以称之为三观层面的著作,其原因应该是它所关注的主题:宪政。宪政是一种世界观,因为它关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众所周知,近现代社会,国家构成了一个人最大最有影响的外部世界和环境,一个人对待国家的态度基本上型构了其世界观:人是世界(国家)的附属?还是独立于世界(国家)的存在?宪政也是人生观:一个人的人生到底有何意义?是像官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功名利禄?还是张先生所谓的人格尊严?或是美国国父汉密尔顿等人践行的清教徒思想?宪政亦是价值观,人看待国家的态度决定了人对官职、物质以及精神等的价值评判,一个国家主义者视这个国家赏赐的官职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所以他们的人生价值是用官阶来衡量的,副科、正科……厅级等,退休时的位阶成为他们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一个宪政主义者谨慎的保持和国家的距离,始终视国家为必要的恶,紧紧信靠人是目的的哲学理念,对国家、官员和政府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决策都抱有审慎的、走着瞧的实证立场。

  张先生很高产,这些年作品更多,但我觉得他的思想、学识和精神气质在《宪法学导论》中基本定型了,后来的岁月只不过是在演绎、阐释和注释这本书中已经载明的道理、观点和理念。从这个意义上,张先生是法学家,但也因此过于具体,我是指有点遗憾不能将其归类为思想家层面,融二者为一身的宪政学者和实践者我首推汉密尔顿,聪慧,才情,和仁慈的汉密尔顿是我目前视野中最为优秀的宪政人杰。但这丝毫无妨张先生成为我心目中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宪政学者,前述的比较评价,有极多的基督信仰背景和偏好在其中,《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一书中对汉密尔顿的介绍使我产生了如上观感,从情感上来说,我喜欢他们二人,当然,从信仰的同质性来讲,我不得不表示对汉密尔顿的格外关注。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反复学习、评述和议论的书,期望有更多学子、法律人来交流,从这里我们都会学习到如何认真对待宪法,对待宪法学,对待宪政,如何保持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做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