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曹寅与康熙》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精选

2022-03-30 03:0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精选

  《曹寅与康熙》是一本由[美] 史景迁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曹寅与康熙》精选点评:

  ●我有罪,我对不住史景迁老师,我承认我是抱着磕脆皮鸭边角料的目的来的,结果就是在真正的学术面前自惭形秽,以后谁再说东亚文化研究水我跟谁急眼。

  ●扎实的史料,对概念的小心辩证,有趣的叙事,佩服。里面涉及到的一些问题太有意思了,比如1711年科场案,比如曹寅自称“臣”而他的儿子自称“奴才”(这一点尤可以在帝王系列中考察),比如康熙1684和1703南巡遇到传教士的不同反应。

  ●秘奏就是钱穆说的清朝统治的法术

  ●美国汉学家英语写作,再翻译回中文来,不知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西方历史研究视角和笔法的问题,读着不是很顺畅,味道有点淡。注释里面倒有些好玩的东西。

  ●曹寅,你就是块抹布!

  ●曹寅这样的心腹不可多得。

  ●很细致。可能作者的重点在包衣这种特殊角色在康熙一朝的重要性吧,其他部分不是很惊艳,我没有读出那种官场爬升的隐秘感。翻译不够流畅。

  ●有谁读过英文原版?162页,1705年康熙南巡,曹寅献上樱桃,玄烨龙颜大悦,说要先进给北京的皇太后佟佳氏自己才肯吃。但其生母佟佳氏卒于1663年,即便是其皇后佟佳氏也已经与康熙二十八年的1689年病逝。

  ●后面的注释占大篇幅,很佩服文本利用能力。通过档案,奏折,原始资料分析,理出曹家整个家族的历史,与皇家的关系。曹寅祖上包衣,从曹玺被派到江南,到他,深受信任,他和李煦,在正职上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两淮巡盐御史,帮皇家管理制造丝织品等各种御用物品,搜罗奇珍异宝进献,盐税补充花费。康熙南巡,四次住在曹家,各种花费用度,也需要花很多钱,造成曹家的亏空。总的来说,就是替皇上办事的。除了银子,还要充当耳目,密折制度建立,报告当地天气粮价,官员情况,案件实际情况,舆论问题。将曹家的事情,与红楼梦进行对照叙述,参考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展览上看到过李煦关于曹寅病情的密折,写得很是详细,原来康熙还曾派人送奎宁过去,可惜晚了。衰落主要取决于雍正,个人关系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卷入八九阿哥的关系中。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一):曹寅与康熙

  书中以曹寅一家族之兴衰成败之命运折射了自努尔哈赤入清以来满清贵族的政治体制。满人统治下的满汉贵族关系、满汉文化交织。更是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红楼梦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写照。鄙人能力有限,有些内容读起来还比较难懂。但这本书勾起了我看红楼梦的兴趣~决定看完红楼梦再翻看该书,相信感悟会更深~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二):406.16.50 《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宦的生涯揭秘》—【美】史景迁。

  冲着红楼梦去的,也因为在天涯上看过一个根据往来诗文分析康熙与曹寅和纳兰容若之间关系的帖子,所以一心以为这本书也是类似的作品,殊不知这是一本严肃的考证书,着眼点完全无关私人情感,而是从当时社会局势、朝廷制度、皇帝的性格与做事手段上,分析曹寅的身份对于康熙和他自己,甚至是对当时社会满汉关系的这样一部作品。

  几点收获:

  1、包衣:法律关系上隶属于各自旗主,无人身自由,在外即使已独当一面,在内仍是完全依附于自己的旗主,虽比奴隶社会的奴隶处境好,也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经济自由,但在从属关系上是一类。

  2、皇帝虽然拥有整个帝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所有臣民掌握生杀大权,然在主持政府工作中,仍然不可避免的被蒙蔽被欺瞒,因此需要与政府无关的私人力量,即家臣即包衣。

  3、清初,皇帝致力于平衡满蒙汉三股势力,曹寅身为汉人却是满人包衣,切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本人有精明能干厚道通达,成为了横跨满汉两种势力的不二人选。作为皇帝,以关外少数民族的身份统治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汉族,其艰难可想而知,康熙以尽可能中立的态度处理满蒙汉的关系,用心良苦。

  4、一朝天子一朝臣,曾经的劳苦功高在新君眼里也许是功高盖主,曾经的赤胆忠心也许是心怀叵测,曾经亲密的家臣也许是欺君罔上的佞臣,一切只因立场不同。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三):宦官·包衣·秘书——读史景迁《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

  一直以来都知道曹雪芹是满族,看了史景迁的《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才知道了些更多的东西。

  曹家原本是汉人,后来在努尔哈赤年代成了满族的俘虏,成了当时俘虏他们的正白旗的包衣,也就是奴隶,实际上是家奴。当时多尔衮是正白旗的旗主;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把正白旗纳入自己掌管之下,从而形成了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所谓“上三旗”,曹家也就成了皇帝的家奴。

  康熙时代,清兵入关不久,天下尚不太平;皇帝必须派出亲信人员掌管天下钱粮织造。在明朝,宦官是大受皇帝信任的,所以派遣了大堆太监代表皇帝,象郑和、魏忠贤;清朝认为,重用宦官是明朝败亡的原因,所以不用宦官。当时的汉族对清朝还是口服心不服,满族人又少;早已归化满族,却又是汉人的包衣,同时又是皇帝的家奴,这些人成为皇帝可以重要的力量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康熙对自己的奴才——曹家处处重用,替自己大力小金库,还兼任密探。到了雍正,汉族大都归化了,包衣的地位被弱化;雍正本来也没有多少包衣,那个李卫大概就是少数的几个雍正时代的当红包衣了。曹家也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再看当代,有所谓的秘书现象,老领导的秘书往往能一帆风顺。究其原因,其实和宦官、包衣与皇帝的关系相类,那就是领导的信任,毫无保留的信任。当这种信任还得以维持的时候,就可以略优主动;当信任消失,黄花也成昨日。于是,和重要人物构建健康的信任关系,彻底的信任关系,成了一种方便之门。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四):红楼以外的不朽之魅——评论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

  史景迁有足够的史料来写关于曹寅的生平,重要的一点是因为那么多红学家的努力——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总有基础在背后支撑,红学家们不惜毕生心血去研究他的家世,很快挖掘出相关的丰富史料。

  读此书前,我并没有意识到红楼二字已经成了多数论及曹寅生平的文章的禁锢。红学家们要考证的是曹寅生平对红楼的影响,却往往忽视了其独立性。

  而史景迁的书告诉我们,曹寅的故事足以独立于红楼之外,成为历史一个迷人的章节。在这本书里,清皇帝和他的汉族旗人奴隶(史称包衣)曹寅之间发生着某种隐密而微妙的交流,有时甚至不失亲昵。地方官僚和中央集权间的信息沟通方式既规范又随意。而在黄仁宇所谓“缺乏数字化管理”的清朝财政制度中,管理者又用今天看来极度混乱的方法来努力维持其脆弱的平衡。亲情中搀杂着政治企图,金钱中夹带着清明的政治愿望,曹寅的汉人风流才气背后是他旗人英武的霸气,这一切竟然十分和谐地共存着。那个时代的风情满纸流动,曹寅的个人魅力叫读者击节不止。

  当这一切随着皇帝的去逝嘎然而止时,《红楼梦》的诞生就不足为奇了。

  史景迁把目光伸向足够远的时代,却没有忽视任何细节上的科学发现。此时此刻,红楼本身似乎不那么重要了。这种自由的态度给了他某种特权,使他在一本研究红楼背景的书里向观众呈献上一种奇特的美丽,这种美丽独立于《红楼梦》,却又当之无愧地解释了红楼不朽之魅的原由。

  因此,在本书发表之后二十年,很多史实已被进一步廓清的今天,我依然视之为一本杰作。

  《曹寅与康熙》读后感(五):太监的替代:包衣

  1,清吸取明亡教训,认为太监干政是明亡重要原因之一,限制太监。但明太监的内务府采办,皇帝个人金库,东厂西厂的情报搜集工作等等都需要人去办。太监不能用了,就只能用早期降清的汉人包衣担任原本太监做的工作。给了曹寅这种世袭包衣以成就自己,发达的机会。

  2,情报搜集,皇帝和现在的领导人关心的地方情报大概是一致的,物价:老百姓能不能买得起粮食吃 2 盗匪:有没有阴谋颠覆政权的小股武装势力 3 官员:官员的腐败官声如何 4 谣言:有没有造谣生事的。

  3,清朝入关,至康熙帝,皇帝对于其统治的区域的权威性不自信。早期南巡甚至不敢进城,只敢住进城外满人兵营。后期随着政权稳固,才开始有进城,与百姓,传教士交流

  4,康熙对于腐败,尤其是满人官员的腐败是迁就的,因为政权不稳,遇到小型的反清复明的地方群体事件,还必须依靠这些满人官员果断行动,卖命弹压,而这时候汉族官员是不可靠的,实际上也确实是不可靠的,他们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都是转移财产带着家属出逃。既然如此依赖于满人,当然是要对他们一些不法勒索摊派贪墨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对我们思考当今腐败为何屡禁不绝有参考意义。

  5,曹寅不仅仅因为其母为康熙保姆原因,个人也很有能力,基本没有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才能任职多年。但他提出的盐税杜绝摊派,减轻盐商的改革方案却未被采纳,导致合法该收的盐税收不上来,而各种摊派却落入私人腰包,为康熙末年的财税混乱亏空埋下伏笔,而最终这也成为了曹家败亡的重要原因。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儿子们失去了康熙,雍正皇帝的信任,表现的不尽人意。再加上雍正朝的加强财税管理,淘汰腐败无能官员的举措,使曹家走到了气数衰败的路上。奴才就是奴才,比官员的处置可能就更随意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