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哈佛岁月》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的哈佛岁月》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3 03:4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哈佛岁月》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哈佛岁月》是一本由李欧梵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哈佛岁月》精选点评:

  ●因为陈平原老师上课时推荐,课后就去借来一阅,果然没有失望。李欧梵先生在书中自述其赴美后的求学与教学经历,非常适合有志于学的后辈们。从中能了解到前代学者的治学特点、学术圈的场域面貌以及美国顶级学府东亚研究的大致情况,亦可对于人文领域的学问应该怎么做有更理性的认识。

  ●短文几则便打开了二十世纪末美国汉学研究界的脉络与现实,零碎但多元的课程体系也奠定了作者日后对现代文化的研究路径。李欧梵的经历大概是西方对中国了解“欲脱古典,未入现代”时期中国留洋知识分子的代表性困境吧。一方面作者对汉学大家流露的是敬仰与尊敬,这完全出于教授们的个人魅力和学术修养,说其溜须拍马实在颇为不公。但当作者在美打开了人脉,成为教授后不免又有些高高在上,洋洋得意。作者既想把中国文化研究推入西方主流视野,也顺路想把自己推销称为学术名人,受到冷落也难免满腹牢骚。文人之性情,无可厚非

  ●希望有一天能求学于哈佛此等名校。

  ●李殴樊是一个两栖学者。目前专攻文化人类学。

  ●希望这种震撼和感动能延续得尽可能长一些吧。

  ●艳羡不已。午后大雨忽至。

  ●多约会洋妹子好快速融入圈子.........

  ●看来在美国读书果真辛苦,但也能有大收获啊。

  ●作者处处谦虚却显得有些自傲。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浪漫与“轻狂”。书里关于文学的历史的内容我一概不懂,磕磕碰碰地读下来还是觉得有趣的。

  ●可能是年龄原因,我现在不太能静下心来听别人讲故事,特别是别人说的轻松,你却非常着急。

  《我的哈佛岁月》读后感(一):书的影响

  让我对芝大无限向往。。不学传播学,去学思想史。

  也让我在埋头读书中,偶尔憧憬一下未来在大洋彼岸的校园中徜徉,怀抱心爱的书,脸上满是微笑。

  虽然偶尔对自己摇摆不定或者说尚不明了的兴趣有些恼火,但这样才好。在This unknowing has its charms中,畅想未来,岂不是件很快乐的事。

  《我的哈佛岁月》读后感(二):哈佛

  作者在美国的求学和任教经历很丰富,几乎人生最美好的日子都燃烧在美国了。费正清,史华慈,这些大名鼎鼎的学者都是作者的恩师,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自己的学术研究,这样的人在现代不多了。

  有时间还是得多看看书,从书里面多看看这个世界。

  抬起头来,没有什么过去不了的事情。

  《我的哈佛岁月》读后感(三):还是很娓娓道来的一本书的

  其实美国东部和西部,尤其是美国西部的加州南部,真的是一个富人扎堆的地方。不仅仅是美国的富人,还包括国内的土豪们,移民的首选必然是洛杉矶这样的地方,李教授一介书生,受点歧视也没啥了,哈哈。

  东部则完全不同。你如果背着一个包,在剑桥溜达溜达,就会发现很多背着书包匆匆而行的学生,路边停的车大都是普通、甚至有些年头的日本车(加州真是豪车扎堆呀)。加上东部特有的气候,真的是很容易让你沉静下来,做学问一般都是一头扎进象牙塔,那哈佛自然是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了。

  书中关于狐狸学者与刺猬学者的论述,记得在哪本书里看到过,却也死活想不起来。看来我真不是做学问的料啊,总是不求甚解。

  《我的哈佛岁月》读后感(四):初入大学,力荐,只恨遇见太晚!

  5分满满的在于这样一部传记,语言平实特别容易接受。哈弗这样的国际一流大学,读完反复跟着随游了一次,蛮好。

  居家隔离中偶然在外甥女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可能源自一直有名校情结,所以一眼相中,成为我回杭旅途中的“读物”

  正如封皮背面所写“今日求学宝典”真不为过,自己当初读研时候没能遇到这样一本书,真的可惜了。

  Leo李欧梵先生内文中提及个人求学的三追求:

  1、旁听课,越多越好

  2、少与华人玩耍,与当地人打成一片,了解文化,融入当地文化圈

  3、与“洋妞”约会,改变自己腼腆的个性

  他一直围绕这样的flag,直到哈弗大学教授依旧旁听别的教授授课,跟学生们打成一片。

  对于初入大学的人,非常推荐这本。

  内文中还有一个内容,很受益;Leo李欧梵先生的学习习惯,包括其业师史华兹、费正清教授,都有一个统一的习惯:将碎片时间统一化,固定的时间固定做某事,且以身作则,活到老学到老~

  《我的哈佛岁月》读后感(五):李欧梵对理论的态度

  李欧梵把理论当作专业以外的兴趣来读,对于有兴趣的理论紧追不舍甚至走火入魔;对于不喜欢的理论则以玩票的心态阅读。更有兴趣的是这批理论背后的文化背景,把西方理论本身放在思想史的范畴来审视,特别是各家学说的谱系和来龙去脉,豁然贯通。解读文本时遵循的原则是史料在先,理论在后。注重文本背后的历史资料——资料越多,越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理论和史实的“悖论”恰是解读文本时的必备张力,有了足够的资料准备,再以理论照明,得益更大更深。理论和武功一样,越练越深,但千万不可随意出招,随意套用理论,而坏了自己的功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积累,积少成多,放在脑中冰冻不用,待到重读文学文本——初读文本不宜用理论,每遇到困难时,理论自会从脑中解冻溢出“照明”文本中内在枝节或文本背后的文化脉络。

  另: 李欧梵的英文学术文体来源于费正清、史华慈、夏济安、夏志清、Charles Lamb、特里林、巴赞、斯坦纳。方法:苦练;背诵;模仿和吸取。把他们的书翻来覆去地读,逐渐体会其行文和推理的妙处,然后为我所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