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100字

2021-01-05 04:14: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100字

  《审美教育书简》是一本由弗里德里希・席勒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美教育书简》精选点评:

  ●美学经典著作,名家名著名家译。

  ●治虛妄,何以治虛妄

  ●2018.7.3 于北大 谷裕教授 审美修养 避免革命,改良国家和社会 弥合现代分工和国家机器造成的人格分裂 美,艺术,审美的特性决定

  ●读这种书还是不够得法,写了八百字笔记,一股子消化不良的味儿

  ●付出与收益不是太成正比,感觉黑格尔比席勒厉害多了……

  ●席勒提出的美育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席勒对他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经由主体意识的革命,具体地说就是 感觉,知觉方式的革命,摆脱感性物质和知性观念的束缚,实现心理上的和谐自由。提出的解决现实人格分裂的方案是经由非现实的道路。看到人性处于分裂状态会对国家,社会和人的生存本身造成巨大危害,要对人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使对立的冲动处于中和状态。体现了他要求重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设想,它不是过分暴力的,同时也是革命性的。这种具有折中性质的审美意识形态构成了席勒美育书简的重要政治学基础。席勒试图用观念或心理的自由来取代现实或实践的革命,其美育理论因而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但是正是这个理论曾对马克思的现实变革理论发生过众所周知的影响,而马克思的现实变革思想恰恰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

  ●读得我心力交瘁

  ●……目前读不太懂,明年再读一次

  ●这种书都要考试。老师你可真是逼格高

  ●基本上后来两百年他都预言了。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一):总结与疑问

  《审美教育书简》读完跟席勒奋战到底,几千字的摘录回归到一张图表,实在头晕,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一边是:感性,物质,多样性,主观,个体,状态,变化,实在,受动……

  一边是:理性精神,一体性,客观,类属,人格,不变,形式,自由……

  把两边对立且连结的就是美,游戏冲动,活的形象,有教养的人,完整的天性。

  感性冲动要以有限去尽量表达蕴含无穷丰富的无限,而形式冲动则要超越感性让种种状态回归永恒和一体。理性找到法则,因为有了时间和变化,通往神性(理想的美)的路在感性里打开,感觉与意志形成推动力。两种冲动一个负责立法则,一个负责感受。而游戏冲动让心情与观念契合,两种冲动达到对立而平衡,带来自由与美,使人性格完整,让人走向理性之路,共建伦理道德(理性)的国家。

  审美是中间状态,也是自然之后人的第二创造者。

  疑问点在于:这根从自然到理性的柱子到底是不是“美”?虽然理论能够自洽,但心中总还不那么清明。席勒这理想主义的政治理想,跟孔子老爷爷的“礼”一样悬在空中。反正看得是云里雾里毫无美感了。冯至翻的认真,提要也实在有用,不过还是能感觉到类似德语“Spieltrieb”这样的词翻译成“游戏冲动”是有一点概念的偏差的。

  倒是想找个读的懂的人来问问,不问别的,就问四个字:这是美吗?谁读过这本,指点一下呗~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二):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岁月流逝,但有些阅读体验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记得那时才十八九岁,刚进大学,在那满怀憧憬而又懵懂彷徨的青春岁月里,开始思考起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有三本书对自己今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直到今日,《1844年手稿》仍时时提醒我不要为各种形式的“异化”所迷惑,始终要以“全面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的人”作为最高目标,包括个人发展,包括社会批评。

  《美育书简》则让我从理性层面感知到审美教育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心灵解放的意义。”通过美走向自由、走向精神解放“,这是席勒给我们所揭示的崇高理念。

  康德的批判哲学艰深难懂,但那思想的冲击却让我朦胧地开始思考”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可以希望什么“,并感同身受般地与康德一同敬畏着”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令“,他的思想时时燃起我对精神自由(自律自为)的向往。

  回首往事,这三位哲人对我之后的心路历程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借此短评,我想表达对人类伟大精神力量的由衷敬畏,也想怀念逝去的青春时光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现在藏书满架,但可惜我一直没能买到《1844手稿》的单行本,也算是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三):剑和刷————席勒和鲁迅

  剑和刷

  ————席勒和鲁迅

  近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版 冯至/范大灿译),此书由27封信组成,是写给资助他的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的,但是译者觉得信里只论述了“溶解性的美”没有论述“振奋性的美”,所以又附上了他的《论崇高》一文。关于内容我就不说了,因为作了摘记卡,这里只谈感想。

  席勒首先是个诗人,其次是个哲学家。作为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概念,所以他被恩格斯批评;但是作为哲学家,他的著作中又充满了诗一般的语言,造成他表达的含混,这是他经常为人道及的缺点。过去我比较推崇空灵的文字,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了痛苦,一个人的想法最好使用通俗、明了的语言平平写出,不然会造成巨大的接受困难和意义的失落。所以,我相很多人转述的席勒思想大概都是粗疏的,因为这种文风很难被归纳和简化,要想了解货真价实的席勒还是要读原著的。

  他的书信中能看到康德、费希特的影子,可以说,他的关于“崇高”的论述在康德的基础上并没有前进多远。但是有一点,就是席勒的思想比他们更可信,也更可行,在创新性上也毫不逊色。作为思想家,他们都想解决人生或人自身最根本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席勒和他们一样伟大。在一个神性丧失的社会里,人的生存很成了问题,这些思想家想靠理性和精神性来挽救人,并不是简单地把人推向非理性的深渊,他们眼里非理性的人就成了动物。

  这使我想起中国,缺乏宗教的中国,活在这个区域里的人怎么解决自己有意义的生存问题。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代宗教说”,但是并没有在世上推行。可以说,我们中国还没有人把这个问题思考的像席勒那样透彻,也许,这的确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国度!!

  这使我想起鲁迅,被尊为“民族魂”的鲁迅,被封为“思想家”的鲁迅,较之于同时代文学家和学者,他的确是有深度的,他看待国人的眼光和其他人很不同,但鲁迅所达到的深度究竟怎么样呢?以精神胜利法为例,他没有看到这来源于人的动物性。凡是动物都有自我保存的本能,都想不顾一切地活下去,都想有一种安全感,所以,自己克服不了的危险来了,动物要么逃要么死,但作为人却可以用精神去“胜利”,通过精神上的转化把否定人的生存意志的东西轻轻化去,从而达到一种自我肯定,所以人还能继续活下去,不然,人就会自杀。在这个意义上,精神胜利法是人的精神性的一种表现,我们说“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不是在精神胜利么?“战略上藐视敌人”不是精神胜利吗?康德意义上的“崇高”不也是一种精神胜利吗?阿德勒讲的 “补偿原则”不也是一种精神胜利吗?经常把四大发明挂在嘴边的 中国人不也是在精神胜利吗?人人都在夸自己的家乡时不也是在“精神胜利”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有人,就有“精神胜利”,它不能简单的被归为愚昧的表现,这是永不消亡的人类的精神之花,当然,它源于动物的生存本能,当然,它也有美有丑。 和它相对的是一种“批判精神”,是对丑的一面的扬弃。但这正是中国人所缺乏的。

  在这个问题上,鲁迅先生没有看清楚,当然也不会看清楚。从根本上说,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大都是错误的,他把矛头对准的可能不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社会因素带来的东西,他对准的是人自身无法改变也不必改变的一些东西,这源于他由精英主义形成的偏执。

  鲁迅在这个意义上不能算作一个思想家,他的地位被捧的太高了,他只能算是一个有深度的文学家。他所达到的深度没有触及人的自身,而是围着人的外围饶行,和德国这些思想家相比,他只能是一把刷子,刷掉一些皮毛和藏在皮肤皱褶里的污垢。而席勒他们是剑,能刺入人的骨髓,能挖掉人的肿瘤。

  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呼唤者真正思想家的出现,不要自封的和他封的所谓思想家。

  李荣博 于2007年12月11日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四):感性理性交织

  总的来说,席勒在这本书中阐述的最多的原理就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单纯的从哲学上来说,就是所谓事物的内外因。即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

  席勒以高度抽象的解释方法解释了一种所谓的“和谐美”。从人、神、以及自然精神等方面阐述了这种美。抽象的人格就是字我、绝对主题、形式或理性,抽象的状态就是现象、世界、物质、材料、内容或感性。即所谓的精神与物质。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

  感性冲动来自人的物质存在或人的感性天性,把人当作个人放在时间之中,要求变化和实在性。感性冲动不能离开精神,他需要存在与具有媒介物的事物中,因此也可以称之为物质冲动,他使人变成物质,而不是给人以物质。他需要依托时间,是一个纵向的发展过程,他具有极其主观的特征,以人作为基本的寄托,要求不断的变化。感性冲动的普遍感念是最广义的生命,这种概念能指一切物质存在以及一切直接呈现于感官的东西。

  形式冲动来自人的绝对存在或人的理性天性,把人当作类属,超越一切感性世界的限制而达到人格的自由,在认识中要求真理,在行为中要求合理,他扬弃时间和变化,把个别时间当作永恒,存在可以得到最大的限度的扩展。形式冲动要求的是一种法则、规律,这种法则与规律是客观上存在的,不需要依托物质而存在的。形式冲动独立与时间,是一个横向面的发展,是客观的法则。形式冲动的普遍概念就是本义的和转义的喜欢能够乡,包括事物的一切形式特征以及事物对思维的一切关系。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都有各自的领域,彼此不可侵犯。感性冲动可以看作一种 “变”,而形式冲动可以看作为一种“不变”。变与不变看似相互矛盾,实则在一种对比与冲突中产生一种“和谐之美”,这也是席勒美学的核心。因此,两种冲动需要摆在一起看 ,单独分开后,只能看见一种状态,合并之后即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凸现出1+1>2 的效果。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与“阳”的概念,极力追求一种平等与和谐,但是却又是相互矛盾的,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在这种包容与矛盾达到一种程度后,两种冲动达到升华。由此产生席勒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游戏冲动”。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见的结合体,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等的统一。这样的统一使人性得以圆满完成,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天性同时得到发挥,而人性的圆满完成就是美。游戏冲动实质上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一个交集,是他们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即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席勒心中的美便蕴藏于这种级至的“和谐”当中。游戏冲动则成为太极中的那个八卦的图案。

  虽然也有的艺术品追求的是一种残缺的或者是不规则的,然后,这些都只是一种主观上的解释。比如著名的“断臂维纳斯”,虽然被认为是一种残缺美,追求的只是感性上的,但是没有哪个观众不想知道原版的维纳斯是怎么样的,这种潜意识里的美学的追求是必然的,不能称为所谓的个性或者风格,因为这是一种真理和规律。又好比世界各种文明的建筑中,一直追求着一种对称与平衡,中国的宫殿,西方的教堂,埃及的金字塔等,无不体现这这一个原则。这变是一种意识与外在的统一,既所谓的游戏冲动。说到底,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席勒的美存在与对立与统一之中,追求是完美的和谐与平衡。这样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因为没有东西能够达到真正的平衡,所以也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美。但是矛盾的是,美又是的的确确的存在着的,没有人说过建筑对称之间相差一毫米就不美了。所以虽然纯粹的平衡寻找不到,但是主观意义上的平衡还是能够实现的,因而能产生各种和谐与对称。

  http://www.geye.me/2010/01/shuping-xile.html

  《审美教育书简》读后感(五):席勒和浪漫美学传统

  席勒是作为诗人和美学家为大家所熟知的。席勒喜好沉思,始终在诗与哲学间徘徊。正如他的朋友韩波尔特说的那样:“没有人能说你究竟是一个进行哲学思考的诗人,还是一个做事的哲学家。”这种情形使他在哲学思考和诗的领域都显得勉强。他跳跃的想象干涉抽象的思维,冷静的理智干涉诗的灵动。席勒没有成为哲学家,而只是美学家大致源于此。而席勒的诗歌则热情有余,而灵动不足。席勒因此显得如此不同。他开辟了一个诗人与哲学家结合的时代。

  众所周知,席勒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但席勒绝不仅仅是康德的注视者。他巧妙地发展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在康德那里,美是调和,是调和自然界和精神界的中介。而对于康德自己,诗和哲学似乎没什么相干。读了他的三大批判,就知道了。而席勒自己就是一个诗人。他身体力行实践着诗与哲学的结合。

  席勒开辟了浪漫美学的传统。浪漫美学是与理性主义背道而驰的,与数学和智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思潮抗争,竭力的挽救着被技术文明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挽救数学性思维浸渍了的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席勒和浪漫派的诗人哲人一样,认为真正的诗不是个别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宇宙的本身——一个不断完美的艺术品。面对工业化造成的人性的分裂,面对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面对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的亵渎与沦丧,他无法忍受生活中诗意的丧失。我们不妨把这看做或概括为现代性的第一次批判。

  席勒希望可以通过美和艺术,或者诗,把人从堕落的俩极引导上正路,克服人性的分裂,如此才能完成人类崇高自由的理想。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详细的介绍了他的浪漫美学思想。席勒第一次高举起了审美的旗帜,超越了时代与启蒙。当同时代的人们在欢呼理性世界,他却早已洞察出了理性终究无法抗拒世界的丑恶。他将康德的调和品美拿来,试图用它来拯救这个分裂的世界。他宣称只有诗、艺术,才能将人们引入道德,最终步入自由王国。所以,有人嘲笑席勒在费尽心思尽力审美的“乌托邦”。这样的嘲笑,当然是幼稚的。

  面对世界的丑恶,谁也不能置若罔闻。文人们都不能不选择道路来承受世界之恶。无非四种,一坚持启蒙,坚信理性可以战胜世界的种种弊端:二用审美及艺术,此为席勒开辟的浪漫美学的传统;三是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在人性丑恶的世界里不停呻吟抗争着;四是重新回归基督教的传统,回归神性,如陀思妥耶夫斯基。

  谁也没办法说那种更为可行。但是事实上已经证明了理性根本走不通。工业化带来的种种人性的分裂,理性何以弥合?战争带来的创伤,理性何以医治?于是许多知识分子纷纷走向了虚无。可是虚无又怎样,问题依旧存在、重回基督,看起来也很荒谬,形而上的上帝早已死亡,而肉身的基督又有何为?重回神性是那样渺茫。所以审美未尝不是一次具体可行的办法。

  事实上,二十世纪纷繁复杂的种种社会思潮,无论是生命哲学、存在哲学、解释学,凡此种种都是各种审美的思想。或许中间夹杂着虚无主义,夹杂着马克思主义,但根本依旧是审美。尼采不就大胆地宣称着上帝死了,紧接着宣称诗是人生之源。

  而且审美——诗、文学、艺术总总抓住人生生存的意义。他们出来反思人生的苦恼。诗人们、艺术家们仅仅贴住生活的体验,竭力想要领悟生活之谜,揭示着人们感受和领悟生活意义的可能,使自己在混乱的人生观众找到一个位置。

  席勒就是这样的开创者。蔡元培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也是席勒的美育思想在遥远的中国发出的回响。政治美学的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因承担了表现人们的希冀和愿望,永远保持着对一个光明社会憧憬的任务。在美学领域里,异化的人们预先体验着解放。”哈贝马斯认为“审美教育是毁掉的公德心的一种复活。这一目标唯有通过一个教育的过程才能实现。这一教育过程的媒介就是艺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