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救赎》读后感100字
《美的救赎》是一本由[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的救赎》精选点评:
●在此书中读到了韩炳哲相当多的对于近代美学的思考——“平滑”,“创伤”,“灾难”……他是如何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观察并提炼出“美”所生存的根基的呢?再次为由其卓越洞察力所创作的文章击节赞叹。我醉心于三岛由纪夫残酷和暴烈美学那一挂,所以察觉到韩炳哲的文字中时而流露出的官能性,不免心下一动。巴塔耶、布朗肖、韩炳哲,我今年读到的哲学最佳。
●消费主义的美:平滑,健康,拒绝病态、个性
●有种阅读公众号的错觉。
●为何在当下,个人越来越难以通过审美来获得美的超越性?一方面,审美并不一定能接近作为真理事件的美,另一方面,美本身是遮蔽的、沉静的、具有对抗性的他者,而在当下喧嚣的消费性中,所谓平滑美学落入了自我的真空中,变得没有边界没有约束了,而美的救赎看起来复古,但谁不愿意去寻找与后现代无关的永恒呢...
●「平滑」(das Glatte)是个很有意思的概念,但其实就韩炳哲的阐述而言,和他一直强调的「透明化」并无区别。平滑带来距离的消失、崇高的瓦解以及美的无限扩张。在某种程度上,以平滑为特征的现代极简艺术或生活方式的时代美学,却表现为一种僵化和毫无生机的物体,会变得如游魂般平滑。这种悖论并不是命题本身存在的,而是韩炳哲始终将一种「混同」的特性作为时代弊病,并坚持二元对立,诸如反平滑,以及其他书里的他者等概念,都是一种笛卡尔式的古典批判视角。而这种立场的介入也使得韩炳哲自身的文本变得「平滑」,过于绝对
●平滑就是研点,总是引起欢愉,刺激性欲,肯定自我,满足自我。美的即是刺点,常常引起痛苦,抑制欲望,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推荐可与作者另一部《他者的消失》并读。
●微信读书借阅。平滑是当今时代的标签。除去美学效果,平滑反映出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它是当今积极社会的缩影。平滑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也不会带来任何阻力。它要求的是“点赞”。平滑之物消除了自己的对立面。一切否定性都被清除。如今,不只是美,连丑也变得平滑。就连丑也要为了可以被消费和享受而变得平滑,失去了狰狞、可怕或恐怖带来的否定性。今天,肉体处于一种危机中。它不仅被分解成色情的身体部位,而且还被分解成数字化的电脑数据。整个数字时代的信念:生命可以被测量和量化。肉体被安装上数字传感器,它们可以捕获所有与肉体相关的数据。“量化自我”将肉体变成了一个监控大屏幕。被收集到的数据也会被放在网络上交换。另一方面,肉体也被拆分成一个个可类比为性器官的客体。透明的肉体不再是幻想的舞台,而是数据或一个个局部感官的叠加。
●第九本,可以说是他每本书都是在用不同的意象去描述所发生的事情,但同样的东西写多了,也给我一种缺乏张力的平滑感
●“在否定中,总有什么在那儿撼动我”
●最近准备日语考试忙到爆炸,有时间打笔记
《美的救赎》读后感(一):消费主义的摧毁对象是美(灵魂的追求)
我在学校library发现了这本书,花了远超这本书标价的价钱在香港买了本简体书。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它在香港的标价。整体上来说,本书的主旨和娱乐至死以及美丽新世界是类似的。他们都注重于对平滑和享乐主义的批判。美的本质是回忆约束与含蓄。只有在时间的检验之中才会产生。我认为美产生于文化之后,所以最开始从用叶子蔽体这一行为之中,我们看见了肉体的美,以后的所有美也存在于诗意和含蓄之中。正是这种无法言说的感觉营造了美的氛围。而消费主义所推崇的平滑快乐色情短暂高潮等等都是对美的亵渎。美本身是利他主义的,是脱离主体存在于事物之间的空间的。至于怎么找回美?克制自己,约束享乐的时间,减少生活中的刺激,美就会自然产生于时间之中。与此同时,作者为了文章的可读性减少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困难,也导致很多人在短评最终认为本书本身就是产生于速食主义文化的对哲学美的亵渎。我认为不需要这么二元论,只要作者的一部分意图能传达到读者,这本书就有存在的价值,也能在时间的洗刷下留下一点美。
《美的救赎》读后感(二):几点想法
1.作者想尽可能将美阐释周全 从正反两面切入,但却因为当前消费审美的指向而否定掉美积极肯定的一面。个人认为未免太绝对了,既然肯定了美的痛苦和否定面,同时也应就事论事地保留对积极面的解释。积极肯定的美——作者口中的“平滑”未必就一定指向媚俗,屈从于消费。虽然现今社会这样的状况大行其道,但作者太过敏感紧张却遮蔽了它的本质——只是美的一种存在形式,只有当肯定性与否定性并存时才是完整的美,它意识到并同时包纳生命自身的局限性和自然性。
2.作者认为美是去主体化的,身处其中我们同时处在一种不自知的敞开状态,被感染净化震撼启发,它会激发我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不是消费性,更不是自恋地单一独白式的主体表达。
3.是作者与多变不稳定的现代性的对抗,“美不是瞬间的光芒,而是沉静的余晖。"他认为漫长与缓慢是美的姿态,它是渐渐渗透的,我们不知觉下被带走并一度梦中与它重逢,他赞同本雅明的观点,认为回忆是美的本质。这些都在表明作者认为美是一个碰触之后漫长的消化过程,需要时间稳定地把握它 才能深入它的本质 进而真正懂得它的美。它在这种稳定存在的时间里会不断出现(重逢)在我们个人生活的经历体验中,去印证 感知 思考 获得启示。所以在本书结尾处作者将美回归到“约束”与“忠诚”。他引用巴迪欧的观点将忠诚从日常语境中分离,并作为哲学术语加以解释——认为美的意义建立在“从偶然的相遇到形成坚固到仿佛无法被破坏的结构的过渡。”最后说当今世界的易变性波及整个社会,没有什么是固定持久的,而美的救赎就是对约束的救赎,也是对忠诚的救赎。
所以把握美需要忠诚的时间,也只有忠诚的时间可以与美匹配,妄图快餐式的”吸收”与体验式的审美愉悦只是彼此的过眼云烟,不能深入,也不能感知。
《美的救赎》读后感(三):美 需要回归到审美的能力
《美的救赎》及韩炳哲的系列,是霍普先生馈送和推荐的。
说老实话,这本书我只是浏览了一下,与我近十年一字一句的读书泾渭分明。
回头,细读那是肯定和必须的。
为什么,选取此书首读呢,只是刚刚听了网易公开课台湾大学杨植胜教授《当代美学》的缘故。说实话,杨教授的课确实好,尽管我是门外汉。
《美的救赎》一书,我盲从大家,给了个四星,浏览之后,认为可读。
首先,书名就够吸引人的。
其次,像“平滑”“消费”等字词,紧扣时代热点主题,没有理由不近亲此书。
再是,书中知识点很多,足显作者的渊博,或许还有深邃。
当下,常常说到“审美疲劳”这个词。在美泛滥的时代,的确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审美。审美能力出现了问题,美也就圆滑、平庸、娱乐起来了。
从前,美是崇高,是敬畏;之后,美成为欣赏甚至娱乐;今天,美变得平庸直至消费,在今天网络、数字、经济的时代,一点也不奇怪。现在的奇趣应该不是曾经的奇趣了,这理所当然。
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谁又能清楚了?欣喜的是,肯定有人懂得。
说起平滑,按照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思维逻辑,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祖上,我们就是圆融文化,当下,我们也不缺少流线型器品。
有关美的政治,也不知道与时下政治正确有没有关系。只晓得,希特勒们,借用美学的崇高敬畏,搞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儿来,今天某些地方类似的事情犹存,并将长存。
作为一个常人,淹没在时代中,把美与艺术与娱乐与消费甚至于与不可告人的目的混为一谈,改变了或者丧失了审美的能力,难道很奇怪吗?
《美的救赎》,或许能引发思考,救赎不救赎那是另外一回事。
《美的救赎》读后感(四):平滑就是研点,美的即是刺点。
通读一遍,总结至此。作者这几部书都以“担忧者”和“号召者”姿态,呼吁世人莫要屈服于新资本主义的消费奴役,唤醒世人越发迟钝的思辨力,重塑独立人格。
平滑总是引起欢愉,刺激性欲,肯定自我,满足自我。美的常常引起痛苦,抑制欲望,否定自我,反思自我。推荐可与作者另一部《他者的消失》并读。
封面1. 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消费,最显著的例子是杰夫•昆斯,其自认作品只为被欣赏并取悦于人。艺术被剥削者包装成为树立自信的一种途径,作品是被消费或聊以自慰的客体。平滑则是附着于作品之上的外型特征,平滑包涵顺从和不违抗,表现为频繁地喜欢与点赞,成了随意和舒适,缺乏约束。
2. 美的本质则是被感知和被认知,而非单纯地被看见和被触摸。美是人达到的一种思想状态,其过程虽然必须借助艺术,但人并不与艺术结合,艺术也不为人所融合。艺术对于人来说意味着经历痛苦,表现为被约束。
3. 比如摄影:遮蔽是情色的手段,特写是色情的引诱。自拍,尤其是背景虚化的照片,就是一种完全袒露;它不再展示世界,它只为强调存在。自拍成瘾表现出自我的空虚与迷失,消极地自恋我存在,消费自我。
4. 比如数字化生活:美通过痛苦得以体验,而不是信息的无限叠加。痛苦使主体摆脱自淫的内在性,使之面对完全他者的入侵和碰撞。数字化信息的飞速传播和叠加使得他者消失。
5. 比如潮流与人格:美容的本质即是将肉体与自我分离,使之成为可被欣赏的客体,从而推演出可被消费的需求,其后果也就是肉体的改造,也即外型趋于平滑。潮流的本质就是消费的轮回,消费不来带任何新事物,消费不会引起任何痛苦,也就无法引发自我思辨,也就愈发失去人格。
《美的救赎》读后感(五):平滑·舒适·小鲜肉
《美的救赎》需要慢慢读。
兑现诺言,一字一句的读了《论平滑》《平滑的身体》和《平滑美学》。让我想起了美、崇高、安全、舒适、恐惧、自拍、小鲜肉、直至男大妈女大妈们,也联想起了微信以及这群那群,等等,种种。
书中所涉及的平滑及平滑美学,平滑已是当下的普遍现象,平滑美学埃德蒙·柏克是倡导者。柏克是法国大革命的反对者和批评者,他是政治思想家,也是保守主义者。他的平滑美学是政治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也是大众的需要。当崇高让人震撼、恐惧甚至产生“消极”情感乃至感到不安全的时候,平滑肯定是诱人的。
平滑,首先是舒适的感觉。流线型的汽车,圆滑的苹果手机,胖嘟嘟的婴儿,谁不喜欢?平滑不只给人舒适感,也与流畅、行云流水甚至速度相提并论,像和谐号机车,像无人飞机,有着相当的实用价值。
按照马斯洛层次理论,芸芸众生大都在1-3层次中享受或者挣扎。当温饱基本解决了的时候,寻求安全提到了议事日程,寻求安全就可证明有一种不安全感或者恐惧感存在,担心失去,担心落后,担心不被接纳,担心一切。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直白一点就是刷存在感,于是乎,自拍,朋友圈,男大妈女大妈,凡尔赛,等等,应运而生。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当这些层次充斥社会的时候,平滑,不正是共同的需求吗?
作者有着相当的察洞力,也有深厚的哲学美学功底。书中所指,历历在目,几近肌肤。正因为缩短了甚至没有了距离,所以平滑更显得急迫和重要。跑男,一群小鲜肉,风靡一时;歌坛,走了靓妹,来了俊男;周遭,男男女女,难分雌雄。在一个挣扎与消遣交织的时代,焦虑之下,填补心灵空白的,最好可能就是这些少楞缺角无滋无味的东东。现实的骨感很残忍,惊讶的“崇高”就成了雪上加霜,平滑自然就有了新的市场。
不要消极,至少不要太消极。
现实当中,也不乏崇尚峻美者。有的热烈,他们挑战自我,或许事业,或许兴趣爱好;有的闲静,他们寻找自我,或者捧起书本,或者默默朝圣;有的在运动中强健自我,有的在忙中偷闲中塑造自我~
世界上不缺少美,怕的是泛滥。
世界上也不缺少美的发现,怕的是弄错了方向。
平滑的美学,没有毛病。问题在于芸芸众生中的每一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