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之隐忧》读后感摘抄
《现代性之隐忧》是一本由【加】查尔斯·泰勒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0.00元,页数: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之隐忧》精选点评:
●写得很雄辩,但翻译比较烂。泰勒从三个已经被讨论到烂的话题入手“个人主义”、“工具理性”和“由于参与性降低而导致的政治独裁危机”。但又可以谈出一点让人惊喜的新意。 “个人主义”部分,对相对主义的谴责真让中国人唏嘘。他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正在承受双重的折磨:一是在“肉体”上承受这个国家的极权政治制度和文化习惯的煎熬,另一方面是作为新生代由于在精神上已经接纳基本的西方现代理想,因此陷入个人单子化的寂寞深渊。
●2014.5 这类哲学书籍还是浅显易懂的。
●出于对程炼老师的信任读了中译本。泰勒的思路在于说明,个体主义并不必然导致虚无主义的结果,个体同一性作为一种自我理解必然根植于something bigger,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如此。与个体主义相联系的各类统治技术也并不一定导向不可战胜的监控权力,真正的隐患在于分裂而非控制,因为人民实际上无法作为一个整体时,他们才无法抵抗庞大的监控权力。现代性隐忧的解决最终依靠一种更好的共识,La lotta continua, rather than revolution. 泰勒的每一个观点单独拎出来都并不惊艳,但是他能够谨慎地将黑格尔、现代诗、美国政治、伦理学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喜欢泰勒的地方。也恰好因为议题的庞大和繁杂根本不可能在这一本小书中得以处理,所以扣一
●好书,不太好读慢慢啃,读下来真觉得好书就是这样贴近内心深处的
●当自由败坏道德,谁还在为这个无能为力的时代愤愤不平
●别看这本书很小,但是逻辑真是好,见解也很棒!
●现代性三个隐忧:①个人主义(意义的丧失);②工具主义的猖獗(思维);③自由的丧失(政治)。本真性的理想值得辩护,但是也容易滑入柔性相对主义和个人主观主义,从而成为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为此必需①视野,即针对事物具有重要性的可理解的背景;②认同的需要和使这种需要可能的条件。这个版本的翻译比较烂,很多别字。《本真性的伦理》和这一本是相同的内容,翻译应该会更好(待看完再来)。
●同一性 对话
●否定之否定的批判~
●翻译略有些问题,内容不错,问题意识精到
《现代性之隐忧》读后感(一):需要评论
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
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
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
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需要评论
《现代性之隐忧》读后感(二):这本书的译者信息不对
参看当当 的链接。。
是程炼
不是这个杨某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我看成了“你的评论太逗了”
很巧,这本现代性之隐忧也是一本很短的书
从定价就能看出来
尼玛还嫌短吗
参看当当 的链接。。
是程炼
不是这个杨某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我看成了“你的评论太逗了”
很巧,这本现代性之隐忧也是一本很短的书
从定价就能看出来
尼玛还嫌短吗
参看当当 的链接。。
是程炼
不是这个杨某
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我看成了“你的评论太逗了”
很巧,这本现代性之隐忧也是一本很短的书
从定价就能看出来
尼玛还嫌短吗
《现代性之隐忧》读后感(三):个人主义的真实性理想
泰勒指出,现代性的三个隐忧分别是个人主义、工具主义理性和政治自由的丧失。限于篇幅等原因,他只对个人主义展开了充分的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泰勒所说的个人主义是什么。他在很多地方对这个词做了阐释,多是描述性的,我们可以在其中窥见有关“个人主义”边界模糊而相对全面的定义:“人们有权利为自己选择各自的生活方式,有权利以良知决定各自接受哪些信仰”(2);“人民有责任真实地对待自己,寻求他们的自我实现”(16);“每个人必须确定自我实现取决于什么,任何别的人都不能或不应该试图规定其内容”(16);“这种个人主义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那些更大的、自我之外的问题和事务的封闭和漠然”(17)……
在“三个隐忧”和“含糊不清的争论”两章中,泰勒提出了关于“个人主义”的争论,这一争论是各执说辞且旷日持久的。支持者认为,个人主义是现代文明的最高成就,人们获得了许多由法律保障的权利,不再需要被原始秩序所绑架。而反对者则强调秩序的重要性,即赋予世界和社会生活以意义,同时它还维系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之外的宽阔视野,建立了一种可歌颂的英雄维度。互不相让的格局已然形成,而泰勒则试图在争论中寻找第三条路,但需要说明的是,他并非采取了投机的折衷方式,而是遵循哲学的习惯,向深处追问个人主义的根源,最终揪出了“真实性”这样一个道德理想,对比理想与实际的道德存在,并从事挽救性质的工作。
在解释“真实性”是什么之前,泰勒首先对“真实性”被遮蔽之原因进行了反思。他提出了三个因素:道德主观主义,亚里士多德式的理性标准,常规样式的社会科学解释。其中,第一个因素所占篇幅最多,也最引人深思。在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横行的时代,每个人都持有属于自己的不容侵犯的道德立场,中立的自由主义广受支持。泰勒对中立的自由主义做了说明:“一个自由社会必须在关于善的生活由什么构成的问题上保持中立,善的生活是每个个体以他或她自己的方式追求的东西。”(21)看似自由选择,实际上却让道德理想成为不可讨论不可交流的东西,一句“你有你的观点”就将所有的争锋与辨析拒之门外,而人们却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也没有真正反思过自我的道德选择。相对主义的矛盾之一在此显现。基于此,人们似乎一直将个人主义视为道德选择的一种,视为出于利己主义的道德败坏的选择,但从未想过其后蕴含的道德理想。泰勒则指出,个人主义背后存在伟大的道德理想,个人主义是“真实性”理想的低级变种。
在“真实性之源”一章中,泰勒对“真实性”的起源做了考察。可以看出,它伴随启蒙而生,或者说,它是启蒙的一部分。赫尔德作为其最初的阐释者,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到的做人方式,都有他自己的尺度。“真实性”要求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去模仿其他人,所谓忠实自我。特别的,泰勒提到“自决自由”这个概念,它由卢梭提出,要求人们打破所有外部藩篱的禁锢,独自作出决定。这与“真实性”不是一个东西,因为它否定了外部社会的作用,但在其后章节中,泰勒指出,“真实性”必须有超出个人的视野作其依托。
忠实自我,以定义自我为前提。而“我有1000根头发”这样的断言是无法定义“我”的,那么什么可以呢?“定义自我意味着找到我与他人的差异中,哪些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40,41)意义的判决,需要在社会中、历史中,即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寻找依据。价值选择是个人的,但是选择背后的视野是相通的,这就使得讨论价值与道德成为可能,也给了主张混沌的相对主义一个反击。做选择本身并不值得多少赞扬,否则任何选择都会失去意义;考虑选择背后的内在机理和实际体验,差异才变得有意义。另外,泰勒指出,对话是自我定义的背景,只有在对话中,我们才能得到承认,才能更好实现同一性。
在“滑向相对主义”一章中,他尝试建构了一个模型(76)。我将它贴在这里。
“真实性”模型这个模型的结构很简单。我们可以依据它,对生活中的价值选择做剪贴式的对照,泰勒在文中以“解构”学说为例,认为其强调A而忽略B。
“存在张力和斗争的事实意味着社会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发展……我们永远不可能回到这些自我中心模式吸引和诱惑人们之前的时代。像一切形式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一样,真实性开辟了一个责任化的时代,如果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术语的话。这个文化发展的事实,迫使人们更多的自负其责。正是在这种自由度增长的本性中,人们可以更堕落,也可以更高尚。没有任何东西将担保出现一种系统的和不可逆转的蓬勃向上。”(88,89)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但观点是可讨论的,也是需要讨论的,否则它就将永远处于黑暗之中。斗争永远存在,对于各方而言,继续战斗都是唯一的选择。
《现代性之隐忧》读后感(四):就简记下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性在现代社会中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的内涵:社会领域的世俗化;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法制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人类生存状态的都市化;文化的个性化。真实性是西方世界自进入现代以来的一种社会道德理念,它主要指个人应该对自己真是,忠实于自己的生活,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而在西方现代性的进程中,这种道德理想却偏离了其本真状态,导致道德理想的从高贵到低劣。
当今对现代性的描述,有两极分化的观点,乐观的自由主义这将它们描绘为彻底的进步,悲观的保守主义者将之描绘为衰落、失却和健忘。在《现代性之隐忧》中,泰勒探讨了现代性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带来的诸多隐忧,克服这些隐忧从而为现代性寻找出路是现代哲学的重要任务。
泰勒从现代自由的产生入手分析现代性的第一个隐忧:“自恋主义”的自我实现。 这是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的衍生品。这种个人主义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那些更大的、自我之外的问题和事物的封闭和漠然。这种道德立场,—个人价值不应被挑战,个人的生活选择应当受到尊重,而这种价值又基于自身的评判和理解。这样的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实质是一种衰退现象,也是目前造成道德无政府主义状态的根源所在。对自我的关注,导致了目标的丧失,希腊时代的“荣誉”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们“生命的英雄维度正在失落,人们不再有更高的目标感,不再感觉到有某种值得以死相趋的东西”;人们寻找一种“渺小的和粗鄙的快乐”,生命中不再有任何抱负,只有“可怜的舒适”。 托克维尔说,民主的平等把个人拽向自身,“导致个人将自己完全封闭在内心的孤独之中的危险”。个人主义的黑暗面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们的生活既平庸又狭窄,使我们的生活更缺乏意义,更缺少对他人及社会的关心。
现代性的第二个隐忧是工具主义理性,它带来了解放也带来了不安。作者以医疗领域中把病人看作一个解决技术性问题的场所,把医疗技术方法看作解决问题的工具,却忽视对病人具有重要作用的充满人情味的护理为例,指出工具主义理性把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作为成功的度量尺度。应该由其他标准来确定的事情,却被按照效益或“代价——利益”分析来决定。这成就了“用美元估算人命。” 工具主义理性的主导型在技术周围的名望和影响是明显的,这使得我们相信,我们应该寻求技术上的解决,哪怕我们需要的是非常不同的东西。这助长了我们的狭隘性和平庸性。
现代性的第三个隐忧是第一个隐忧与第二个隐忧在政治层面共同作用的后果,即工业技术社会的制度和结构严重地限制了我们的选择,因为一种与工具主义理性格格不入的个人生活方式是难以维持的。另一种自由的丧失是,在一个社会里,如果人民最终成为那种“封闭在自己的心中”的个人,那么几乎没有人愿意主动地参与自我管理。这就为一种新的、形势特别现代的专制主义的危险敞开了大门,托克维斯称这种专制主义为“温和的”专制主义。政府是温和的和家长式的,它甚至可以保持民主的形式,有定期的选举,而人民将无法控制该权力,个体公民就会独自面对巨大的官僚国家,就会感到无能为力。
关于现代性的三个隐忧:第一个担心是关于我们可以称作意义的丧失、道德视野的褪色的东西。第二个涉及在工具主义理性猖獗面前目的的晦暗。第三个是关于自由的丧失。
在提出了现代性的三个隐忧之后,泰勒集中分析了第一个隐忧,并提出了“真实性”和“重要意义视野”两个重要概念,批驳了针对自我实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单纯的肯定和否定,并提出了自己的真实性的两个条件。
泰勒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弥漫于西方社会的“自我实现的个人主义”,其本身是西方自由社会的个人主义原则的一个衍生品,其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发展他们自己的生活形式的权利,生活形式是基于他们自己对何为重要或有价值的理解。人民有责任真实地对待自己,寻求他们自己的自我实现。”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自我实现的要求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为它会导致以自我为中心的浅薄和自我放纵的形式,忽略了人对自身之外的关怀,以及随之而来的对那些更大的、自我之外的问题和事物的封闭和漠然,导致了生活的狭窄化、平庸化甚至带来可怕的政治后果——自由的丧失。
在当代西方,“真实性”的道德理想正在被低级、放纵的个人主义的庸俗形式所遮蔽。掩盖真实性作为一个道德理想的重要性的因素有三个:其一,对真实性的信奉采取一种柔性相对主义的形式,即对自我实现采取宽容态度的文化,回避了某些生活形式高于其他形式的主张,认为任何生活方式不再有什么区别,个人对此可以自由选择,信奉“一个自由社会必须在关于善的生活由什么构成的问题上保持中立”,政府亦应尊重公民的选择,从而不再承认有一种为真实性理想支配的生活高于其他一切生活形式,真实性被否定了。其二,我们的文化中对道德主观主义的坚持,即自我实现这类概念背后的道德力量,认为“道德理想决非基于理性或事物的本性,而最终只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理性不能判定道德争端”。其三,以常规样式的社会科学解释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扩散,认为它是社会变革的副产品,而非从道德理想意义上去理解它。这样,当代文化批评家们“贬低了这种理想,甚至将它与一个非道德性的不受干预的为所欲为的欲望混淆起来”,其结果是“加深了围绕真实性道德理想的黑暗”。
现代性就像一项有待完成的规划,虽然有各种隐忧,但并不是无药可救,找出其病根才能克服这些隐忧。泰勒认为现代性隐忧的根源是在于一种对个体理解的原子主义倾向和对社会共同体理解的工具化趋势,因而他对于现代性的拯救也主要是从对原子主义的自由观的批判开始的。现代性的合理性论证是建立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历史的发展越来越有力地证明了理智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开放的和未完整的,它需要不断地扩展、加深和修正,现代性因而需要在不断的自我理解中来论证其合理性。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中得到启示:现代性本身蕴涵着危险,它只能在深入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开辟前行的道路。
---2010年12月13日水墨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