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都柏林人》是一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著作,14.00元出版的21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柏林人》精选点评:
●当初是冲着意识流看这部集子的
●好书重读。
●不明觉厉……
●除了宗教题材和政治题材的不太理解之外,其余的真的很精致,15篇小说活刻出爱尔兰民族性格,人家写这个只有23岁,这样的天才,只能钦佩……
●一定要读高潮段落的《死者》
●大师
●那灰色阴暗的笔调对我而言是那么迷人
●不太喜欢翻译。
●需要看原版…中文绝对翻译不出来那种感觉…
●拿都柏林人试了一下翻译,顿觉其艰辛,时常找不到一个简洁的词来对应他的语气,也时常对那种英文特有的语序造成的美深感绝望,可我还是觉得这本中译本的翻译,怎么说,丧失了乔伊斯行文的感觉,它神不似,时常会出现让我难以接受的傻帽语气词。可正是这样,我觉得乔伊斯实在太厉害,他对气氛和感受的描绘能穿透一切,那些夜色和窗户和灯光和雾气,饱含着挥之不去的美感。乔伊斯这样的作家,漂泊一生却没有离开都柏林,想起尤利西斯里那句话,离开一辈子后,他又回到了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上。从小到大,他一直是那个地方的目击者。
《都柏林人》读后感(一):丢了魂的人们
这是一个男孩子
脸上显出孤傲的神色
在叫做阿拉比的集市中
把纷扰和嘈杂都排斥在自己的心灵之外
“像端着圣餐杯在仇敌中经过”
当我想起这本书的时候
忽然发现自己
已经把它遗失在长春
到广州的海航班机上了
我就像都柏林的人们一样
虽然活着
却像没有了魂一样。
《都柏林人》读后感(二):都柏林人
乔伊斯
爱尔兰人的生活图景,在乔伊斯的笔下,你可以看到以都柏林人为代表的现代人的特性---精神的麻木和瘫痪。15个短篇汇聚成的生活图景,初读感觉每篇故事的主题都不甚明确。乔伊斯把对故事的解读留给了细心的读者,在一个个故事中显现的一个个都柏林人都是生病的,精神不健康的。琐屑的细节描写充满了每个故事,让每个故事充满现实感。乔伊斯的小说让我想到了卡弗,想到了空虚而寂寞的现代灵魂。
《都柏林人》读后感(三):《都柏林人》读书笔记
《姐妹们》
弗林神父去世了。
老科特认为他“有点怪异……他有点怪模怪样的”。他不想让孩子们和“那样一个人有那么多话可说”“对孩子们不好”应该和同龄人一起四处跑跑,不要总和神父呆在一起,认为孩子们的心灵会受神父影响这样不好。说明神父给人们的印象不好。
《都柏林人》读后感(四):乔伊斯和不朽
关于乔伊斯的《都柏林人》我们还能说什么呢?宗博为此书写了一个译后记,表达了向乔伊斯致敬的心情,对于乔伊斯,不论我们如何进行褒扬似乎都没有意义,除了卡夫卡,谁能站在现代文学史的高度上和他对抗了,一切赞许对于乔伊斯都是诋毁,因为我们离真正理解他还如此遥远,我们还需要几个世纪来慢慢理解他,然而《都柏林人》中这些刻骨铭心的句子却已经深深的刻入了我们灵魂的每条纤维,乔伊斯能轻易的把握整个的情景,气氛和感受,他能够把现代世界的一切苍白的和痛苦的东西体现出来,也能通过寥寥几笔将夜色描写的忧伤而美丽,能够让我们看穿小人物空洞的渴望,也能够把艺术家的心理用一系列似乎无意义的细节勾画出来,使我们憋见人类的自由和苦难,这是本书,对于注定要成为作家的人来说,此书不是小说,如同圣经于基督徒,此书就是小说界的《圣经》。
《都柏林人》读后感(五):都柏林的迟疑
在简洁的问题上,乔伊斯是海明威的前辈.前辈总不及后辈彻底,况且,有谁能比一个虚无主义者更简洁呢?乔伊斯的简洁有时被描述为"pared-to-the-bone"式的.在《尤利西斯》里头,这种鲜明的简洁已被另一种东西所代替,《都柏林人》却把这种简洁保存得很好.与海明威那种武夫似的简洁相比,乔伊斯仿佛显得更优雅----但实际上并不是更优雅,而是更迟疑.乔伊斯的段落间存在着这一迟疑,它把文本的节奏拉长了,造出恍惚的效果.这简直是女性化的,让人想起伍尔芙.然而当然不是伍尔芙----伍尔芙是回旋,而乔伊斯只是迟疑.他的迟疑是在每次下刀前的一刻;下刀之后,总是能成功地保证"贴骨而削".这么说吧:《都柏林人》里的乔伊斯是神情恍惚、动作柔软而迟缓的削木人,他的木品光滑整洁;海明威是麻利的削木人,噼里啪啦砍出一件光秃秃的好看玩意儿;而伍尔芙比乔伊斯更恍惚、更柔软,并且她只爱细致地雕刻旋涡状的装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