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的读后感大全
《都柏林人》是一本由[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柏林人》读后感(一):每座城都有都柏林人
每座城都有都柏林人
做一个冷眼旁观者,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在这本故事中,乔伊斯明显是个局外人。
不得不承认,对于没有宗教信仰、不感兴趣于爱尔兰历史历史、没有扎根过欧洲生活的我来说,这本书着实晦涩难懂。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是远无法窥探作者内心深意的。
乔伊斯用十五个短篇,写尽了人生百态。其实不止都柏林有都柏林人,每座城都有都柏林人。
通过《两个浪汉》这一篇,我似乎有些理解了何为“都柏林”。乔伊斯笔下的莱尼汉无疑是堕落的、苟活着的。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当然与其所身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作为殖民地的都柏林带给他的百姓的,无疑是伤痕累累。
我眼中的莱尼汉是有过挣扎的。他想要去找寻在这种僵尸城市中生活的一线希望,于是他选择寻找女人,这是他积极面对生活的一种表现,尽管这样的方式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有些难以接受,但至少,他有过努力。
由此,乔伊斯是认为都柏林还有一线生机的。
但是,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想要保持追寻未来奔向希望的那一股劲头简直太难,因为不管是外界还是自己的内心,都没有支撑。能有挣扎的想法,已经是莫大的英明了。在这样让人窒息的生活里,苟延残喘的只会越来越多,拜金、猖狂、概不论的人只会越来越被麻痹。
都柏林人最终都是走向孤独的。不管是少年时代、青年时期还是走向暮年,孤独总是常生常伴,我想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的人生,每个人和每个人的人生漫漫长路又会有多少重合呢?即便是有写交集,和生命这条长河相比,也必然是少的可怜。
所以说,每座城都有都柏林人。
习惯孤独、学会孤独、享受孤独。不管是否信仰宗教,人都要有能始终牵着自己向上走的意识流,在这条意识流的引领下,不敢说勇攀高峰,至少不要坠落山谷。至少生而为人,至少要值得来人间走的这一遭。
《都柏林人》读后感(二):揭露真相
买了这本书的原因是在它的介绍的时候说排名超过了《百年孤独》,读了之后发现各有千秋,《百年孤独》奇思构想,而《都柏林人》更多的是耐人寻味。 《都柏林人》的封面有一点点抽象,颜色艳丽夸张,书的内封是纯白色的,雕刻着小小的人物,有点小小的可爱,闭上眼睛能清洗的感受到小人的结构,我非常喜欢类似盲文的雕刻,能让安安静静的享受触觉带来的感受。里面还有一张乔伊斯22岁的照片,有点俊俏。这本书还是裸脊的,看着十分舒服。 《都柏林人》的作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生于都柏林市,极其富有想象力,更让我惊叹的是他竟然会五门语言,可能是鲁迅的偶像,也是学了医,内心却依然热爱文学。《都柏林人》是乔伊斯以十年之力为他的城市和他的民族创作的一幅生动的画像。 我十分向往他笔下的城市——路灯宛如一颗颗晶莹都珍珠,在高耸的电线杆顶端闪耀,照亮下面那块生机盎然的织布,织布的形状和颜色不断变换,将不绝于耳的低声洗浴抛向暖洋洋灰蒙蒙都夜景。他住在一栋幽暗的老房子里,从窗口向外望,可以看到那个废弃的酒厂,也可以看到那条浅河的上游地带——都柏林正是依河而建。那些熙熙攘攘的街道,人声鼎沸的酒吧,沉闷破旧的房屋都能体现出乔伊斯对都柏林体现出的苦闷空虚。全书无一例外的在展示都柏林瘫痪的过程。每一篇故事都在面对爱尔兰的阴暗与萎靡。 整篇书评我没有提及内容是想告诉正在读书评的你们,要自己去领悟爱尔兰的真容。在全书的每篇小说中都充满阴暗,萎靡,就像荒凉多年无人看管的房子,腐烂的木桩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木屋在摇摇欲坠。这就是爱尔兰的真相。
《都柏林人》读后感(三):各不相同的都柏林人们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合集,在正式出版之前,经历了几多的障碍,最终才得以成功出版,并在后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次我选择的是作家榜出品的《都柏林人》,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有了作家榜和中信出版社这两个看书界的保障,所以一般书的出品都是很高的,我很喜欢选择这两个出版商,这次的《都柏林人》也没有让我失望。《都柏林人》也会上个世纪的书本,所以读来常常是略感到晦涩难懂的,再加上爱尔兰都柏林的背景,并不熟悉的话,读来不如一些现代的书让人一读就理解了,还有那个年代特有的产品——打字机,也充满了宗教教堂、教父、圣餐杯等元素,话题是讲男女关系,男女关系在当时的都柏林的环境下被大家所认可的情形,男女关系在巴黎,在伦敦,在都柏林的情形,也许作者描绘的都是爱尔兰都柏林的市集之人,有的爱喝酒的男士,有的爱美也爱小孩的女士,有虔诚的教徒,有姑姑有姑父。
每一个短篇真的是很短的小故事,刚看到有意思的剧情,又已经转入下一个故事了。每一个短篇里面都会描写一个人物,既不是很出名,也不是很伟大,就像是爱尔兰国家的小小人物,通过读这边《都柏林人》里面描绘的小人物们,基本上可以感知到爱尔兰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平民百姓的生活刻画的非常入骨。
“愿上帝保佑他的灵魂”
第一个短篇《姐妹们》,讲的是一位65岁的神父即将离世的情形,以及已经离世之后,我和姑妈她们去看他时候大家聊天,聊过去发生的事情,聊他在死之前和圣餐杯之间发生的事。
“万福玛利亚”
在酒桌上和别人比赛腕力,输了的父亲,回到家,斥责外出教堂的妻子,没有食物吃的大男子主义的父亲,要求自己的儿子为自己做食物,不小心把火扑灭了的小家伙,快遭到父亲的虐打,结果,父亲说,你要是说万福玛利亚,我就不用打你了。
这个“万福玛利亚”,深深地表达了那个年代的都柏林人是非常虔诚的教徒。
《都柏林人》读后感(四):神父,妓女,少年,流浪者
《都柏林人》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久负盛名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录十五个短小精悍的文章,大多以都柏林下层人物为对象,流浪汉、妓女、贫穷的少年、垂死的神父、情窦初开的少女等。乔伊斯的笔触简洁有力,从翻译来看,行文有福楼拜的影子;而从文章结构来看,则有契诃夫的影子,结尾余韵悠长。中信出版的这个裸脊书非常精致,为文中人物形象所画的配图不仅拥有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影子,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文章中描述的那个人物形象非常吻合,这说明插画师绝对是做足了功课。如若要对十五个短篇都进行一番评论,那恐怕不仅消弭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欲望,对我自己来说也是比较大的工作量,所以我就选择我钟爱的一篇简单写一下感想吧。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以女性为叙事主角的《伊芙琳》。伊芙琳和父亲住在一起,母亲已经过世,一个弟弟也死了,另外一个妹妹在乡下做一份装修教堂的工作。伊芙琳和一个水手约会,并且准备私奔,她想去大海的另一边开启新生活。因为只有结婚了,她才能摆脱这个家,摆脱关于这个地方的记忆。伊芙琳在做一份普通的工作,这份工作并不是非她不可,而是随时可以找到她的替代品。但对于伊芙琳来说,私奔也是一件不绝对可靠的事情。因为她不相信男人,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家庭。她曾经亲眼目睹母亲长期遭受父亲的虐待,而现在父亲也总是骂她愚蠢,收走她所有的工钱。毫无疑问,父亲对伊芙琳并不好。但反过来讲,伊芙琳有多渴望与水手建立新的家庭,她就有多不能舍弃现在的家庭,即便它破烂不堪。乔伊斯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第三人称她来描述伊芙琳,这意味着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伊芙琳的心理变化过程。伊芙琳始终犹豫私奔的决定,一方面她非常痛恨父亲,但另一方面,她又有为父亲开脱的嫌疑。在那个私奔之夜来临时,伊芙琳觉得“水手把她拖进了汪洋大海之中:他会把她淹死的。”伊芙琳无法信任水手,也没有勇气开启新生活,所以她只能永远痛苦迷茫。乔伊斯的这个短篇非常冷酷无情,令人不禁想起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女性是如何被男性影响的,而又是如何地难以抉择。这个问题似乎难以解答。
以文章中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话结尾,“她冲他仰起苍白的脸,无动于衷,像只走投无路的动物,她望着他,眼神中既没有爱意,也没有流露出惜别之情,仿佛望着一个陌生人。”
《都柏林人》读后感(五):好小说像个博物馆
好小说像个博物馆,这句话用来评价《都柏林人》再贴切不过。
比起作者,乔伊斯更像是北欧神话中的诺伦女神,以旁观者的外部视角观察着故乡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以洞察力为纺锤,笔墨为经纬,不加修饰地把都柏林编织成十五篇故事,一一陈列起来。
和著名难读神书尤利西斯相比,都柏林人已经算是手下留情,但对不了解爱尔兰的读者来说它仍是一本有难度的书。书中多篇故事涉及到爱尔兰的历史背景、宗教、文化、民俗,比如《委员会办公室里的常春藤日》中纪念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帕内尔的人会在衣领佩戴常春藤叶,《母亲》中卡尼太太的女儿凯瑟琳与《胡里痕的凯瑟琳》中爱尔兰武装起义时期女英雄凯瑟琳同名。对不了解爱尔兰文化的读者来说,都柏林人字里行间都暗藏隐喻,尽管对于爱尔兰人来说,这些“隐喻”明显得不能再明显。
逛图书馆的游客不需要了解每件藏品的历史背景,藏品的美和底蕴是多面的,总有一面能触动到游客的内心,都柏林人也是如此。书中描写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人物,他们的一出别离,一点心绪,一次选择。《伊芙琳》中关于爱情和家庭的艰难抉择,《如出一辙》中被没完没了的工作和刻薄上司压迫的苦闷小职员,《一抹微云》中昔日好友飞黄腾达而自己碌碌无为的郁闷。人类共通的情感经历总能够跨越时代和文化的鸿沟,触摸到后来人的心跳。
论及小人物的故事,难免要拿都柏林人和小城畸人来做比较。都柏林人初读体验并不美好,乔伊斯把故事写得无比真实,真实到接近平淡,有几篇甚至真实到枯燥。如果说小城畸人是在故事中镶嵌真实,那么都柏林人就是在真实中安插故事。故事的起伏和趣味性在都柏林中并不是第一位的,人性的复杂和真实才是第一主角。小城畸人文笔偏暖,都柏林人更加冷静不加修饰。
个人认为笔法冷静并不等同于冷眼,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人读起来并无居高临下的审判感,也无暗含优越的悲天悯人。十五个故事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不能一刀切地说哪个好哪个坏,歌颂了哪件事又批判了哪件事。人们复杂但又不可忽略的纤细之处,正是人性的体现。从读者或者说游客的外部视角来看,人们更像是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具象化身,人是什么样子,一个时代就是什么样子。是人填充了历史的细节。
若是要为爱尔兰建博物馆,一个时代的侧影比爱尔兰璀璨的漫天大雪更值得被陈列。
《都柏林人》读后感(六):雪花窸窸窣窣地飘落在都柏林
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读了十多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通过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截断面,描绘了都柏林人长期在殖民统治、教条、狭隘的民族主义困囿下的苦闷、迷惘和瘫痪,全方面展现了爱尔兰的精神瘫痪。十五个短篇故事浮现出了当时的苍凉世态,遥远、然而精致。
《姐妹们》里的弗林神父,与其说是死于肉体瘫痪,,不如说是死于打破圣餐杯的信仰幻灭。弗林神父在打碎一只毫无意义的圣餐杯后,感到惶恐和丢脸,在精神状态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坐在忏悔室里格格的痴笑,已然变成一个精神奔溃的人了。
《偶遇》里遇到的神经质分裂人格的老头,一面是受过良好教育对事物开通的态度,一面是近乎变态的施虐型人格,通过这个人物可以感知到内心本能和道德的对抗,边忍受煎熬边又进行着自我的背叛,只能陷入自己黑暗的世界中。
《阿拉比》中小男孩初生情愫的失败让他感到自己不过是被虚荣心驱使又被虚荣心愚弄的可怜虫。
《伊芙琳》里最终没有和水手爱人一起离开的伊芙琳,最终还是和自己的母亲一样被生活的囚笼困锁住了。伊芙琳的生活还是停留在了吵闹的码头边。
《车赛之后》里纸醉金迷的生活和麻木疲软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年轻人心理上的瘫痪.
《两个浪汉》里跟随着作者清冷的描写,我似乎也跟着莱尼汉和科利来到了都柏林的街头,两个浪汉无所事事,一个拼命寻找意义,一个则放弃寻找意义。莱尼汉对科利的经历好奇并且关心,也想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现在世中寻获得意义的存在,结果却是绝望。
《公寓》里一位单身汉陷入穆尼太太和她女儿的算计和伪装之中,连情感都不是纯洁的,预示人们情感上的瘫痪。
《一抹微云》里小钱德勒看到以前不如自己的加拉赫突然凤凰腾达,心中羡慕不已,即使觉得朋友身上有粗俗之气也觉得可以理解了。等小钱德勒回到自己的家中,发觉美观的家具都有了卑琐的气息。儿子的哭泣和妻子的责骂让小钱德勒背上家庭的枷锁,他更加悔恨觉得自己十分的不幸。
《如出一辙》里法林顿工作生活上都不顺心,休息之余输掉扳手腕比赛更是雪上加霜,让他觉得自身尊严进一步受损,满腔的愤懑和不平只能倾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甚是可悲和可恨。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成年人,不要让小朋友来替我们留下泪水。
《死者》是最后一篇,我最喜欢后半段的描写,“雪花在天地间窸窸窣窣地飘落”,克制又凄美。应该就是很多人说的意识流写作吧,真的绝美。
这本书适合慢慢读,文中很多地方人称的消失和突然出现的人名都会让人停下来。几乎每个故事都在最后时刻戛然而止,在高潮时突然松弛,留下一个语焉不详、模棱两可的结尾,甚至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遐想。
同时作家榜经典文库的这本书,装帧很是精美,里面的排版、插图都看的出来用了心的,这本书是很值得多读上几遍。第二遍开始~
《都柏林人》读后感(七):爱无能的都柏林人,爱无能的人类
看完这本书有段时间了,一直没有提笔写。因为这期间去生了个孩子,也算是经历了一趟生死。
再说这本书,十五个冷峻凝练的故事,乔伊斯力图展现他又爱又恨的都柏林和都柏林人。铺陈故事的笔触并不客气,甚至刻薄辛辣,意在描绘出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但乔伊斯整本书都在讲一个主题——爱。一群爱无能的都柏林人,在面对爱时的局促、浅薄和不理解。乔伊斯一定是喜欢和关心人类的,只有真正喜欢人类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有在亲情中爱无能的都柏林人。《伊芙琳》中伊芙琳打算和男友私奔时,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幸,在希望和绝望中摇摆而突然丧失爱意和行动能力。《如出一辙》中的男人因为在办公室和酒馆受了气,却无从发泄,只能回家借着酒劲打自己的孩子来出气,是个彻彻底底的懦夫。《公寓》和《母亲》里的两位母亲,以经济利益为目标来设计自己女儿的婚姻或者牺牲女儿的艺术生涯,爱无能的母亲们身上笼罩着最鄙俗的冷漠。
有在爱情中爱无能的都柏林人。《阿拉比》中情窦初开的小男孩被现实打击,惊觉自己自己是个可怜虫,这种爱里的幻灭感使他痛苦万分。《一桩惨案》里的男人撇清和自己有过历史的被撞死的女人的关系,这个男人情感的空洞注定他不懂爱情,也不爱任何人。《死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这里面大篇幅讲述了生者举行舞会的热闹,直到最后通过一个死去的有着充沛生命力爱情的男孩,来反衬出仍活在这个世界里爱无能人们的虚伪和刻意。
还有不爱自己的都柏林人。《偶遇》中的矛盾割裂的老头,不断进行自我的背叛、规训和惩罚,发展出一种神经质的分裂人格,对自己非常残忍。《一抹微云》中男人因为梦想不能照进现实而感到自己是“生活的囚徒”,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对自己的信心。
爱无能的岂止是都柏林人,人类在爱里共同的无力和荒谬是共通的。
另外,还有好几篇写关于宗教和政治的,因为不了解其背景,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体验比较寡淡。
再说整本书的翻译,流畅有活力,能体验到乔伊斯笔法的精妙绝伦。读到好小说的感觉太棒了,也让自己变得越发挑剔,一些写得一般的小说读着就会觉得不耐烦。总之,每次作家榜的书必定不会让我失望,《都柏林人》也是绝对不能错过的小说,推荐。
以上。
《都柏林人》读后感(八):用15个故事来讲一座城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情很好。短篇的故事集,很适合心情浮躁的夏日看。最近除了工作没有什么别的事情,回到老家也是闭门谢客,在家看书或者画画。
一直对爱尔兰充满好感,这是一个倔强的民族。痞子蔡的《爱尔兰咖啡》讲述了一个很美的关于等待和约定的故事,我向往那样含蓄的感情,也就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爱尔兰。
开篇《姐妹们》的第一段提到了一个词“瘫痪”,下面的批注也提示了,这个词指向了《都柏林人》的主题——moral paralysis。 整个爱尔兰社会的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精神状态,被乔伊斯称之为“瘫痪” 。怎么说呢,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很相似的人,鲁迅,他也是写了很多文字来批评当时中国人麻木不仁的看客心态。其实这本书,整体的基调是阴暗悲观的,书中的人物,每一个人都很孤独,一个个走向幻灭和精神死亡。
《阿拉比》讲述了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男主希望去阿拉比看看,因为他心仪的女孩向往。可是他没有钱,只能一直等待答应给他路费的姑父回家。天色渐晚,终于拿到钱上路。然而期待的旅行却没有那么美好,留下的只有失望幻灭。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偶像剧的情节很少出现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其实是求而不得。在这种失望中,我们慢慢想开了,获得了成长。
这样的失望还出现在《伊芙琳》中。伊芙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姑娘,单调的生活让她感到厌烦。一个水手的出现让她感受到爱情的美好和希望。他们约好私奔,可是在最后一刻,伊芙琳反悔了。
童话的结局同样没有出现。这也是现实,非常真实。作者很了解现实的生活。伊芙琳的决定很符合她的人物性格和成长经历。所以我们不会看到像美国电影那样光明的结尾。每个人都走向自己被安排好的命运。
《死者》是莫言也赞不绝口的一篇。一开始我没看懂,看了两三遍。外界漫天大雪,屋内灯火通明。情节简单概括就是,男主在家庭聚会上,偶然发现妻子的初恋的故事。前面铺垫得太多太细致,最后一刻才爆发。气氛从一开始的喜庆热烈急转直下变得阴沉冷峻。
“是的,报纸说得对: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它落在阴郁的中部平原的每一片土地上,落在光秃秃的小山上,轻轻地落进艾伦沼泽,再往西,又轻轻地落在香农河黑沉沉的、奔腾澎湃的浪潮中。它也落在山坡上安葬着迈克尔•富里的孤独的教堂墓地的每一块泥土上。它纷纷飘落,厚厚积压在歪歪斜斜的十字架上和墓石上,落在一扇扇小墓门的尖顶上,落在荒芜的荆棘丛中。他的灵魂缓缓地昏睡了,当他听着雪花微微地穿过宇宙在飘落,微微地,如同他们最终的结局那样,飘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乔伊斯用了15个短篇,从不同年龄的视角展示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我不是很专业的评论者,无法从写作技法的角度分析它好在哪里。但是它确实能让我从小说中找到一些共鸣,也许是很久以前,我已经遗忘的心情。
《都柏林人》读后感(九):蒙上帝垂帘,他没遭太多罪
这里先来谈《都柏林人》的第一篇《姐妹们》。
《姐妹们》是以一个小孩的视角,描述一个人的死亡。
神父第三次中风,他常常跟“我”讲,自己时日不多。
而他的死,“我”是在吃饭的时候得知这一消息的,大家似乎都在等“我”的反应,但什么样的反应才是合乎他们心意的呢?
继续沉默着吃饭,其实这个消息,“我”很早就知道了,早在他们开口之前,早在神父死之前。
神父于“我”而言,亦师亦友;但事情落到别人眼中,就变了味道。
老科特和姑父都看不惯“我”和神父聊到一起,大概是因为“我”不爱理他们。
人总是这样,乐于接受赞美,却更倾向于贬低他人。总是想以一副说教的口吻,来扯一番想当年,一代不如一代。其实,都只是为了博那么一点点可怜的关注罢了。
虽然如此,“我”还是恍惚了一夜,直到来到神父的葬礼。
之后,“我”安安静静地听着姑妈和神父的两个姐妹交谈。大概,这也会成为她们最后一次认真地对逝者追忆了。
“愿上帝怜悯他吧!”神父的姐妹叹道。
可怜的神父,因为打碎了一只圣餐杯而一直惴惴不安,以为这是神谕。所以,信仰会杀人么?
以“姐妹们”作为题目,整个故事前后贯穿的却是神父的死。
对神父生前所知,仅仅局限于主人公“我”的一点点不成熟的认知,姑妈和神父的两个姐妹谈话。为什么是用“姐妹们”而不是“神父”呢?
“我”看到神父的脸,狰狞、苍白、浮肿,并没有笑,但在姑妈问起时,神父的姐妹却称遗像非常的安详美丽。
大家坐到一起,都在说着或惋惜或安慰的话,但谁都知道,这些只不过都是客套的场面话,虚虚实实地应着。
葬礼是一场真人秀,而姐妹们才是主角。
《姐妹们》这一篇故事给人的感觉若即若离,很像之前看到《局外人》时模样。
人在面对他人的死亡时,究竟会有多大的伤悲呢。前一分钟哭天抢地,后一分钟照样可以喜开颜笑,演个戏,多道几声可怜人。天下,哪有不可怜的死人呢?
“不管是自己还是天气,似乎都没有流露出哀悼的情绪,我甚至不安地察觉到一种重获自由的兴奋感,好像他的死使我摆脱了某种束缚。”似乎和人的关系断了一个,就离自由更进了一步。
《都柏林人》读后感(十):都柏林人:我好像逛了一次艺术展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在24岁写就的短篇小说集。
都柏林(Dublin)是爱尔兰共和国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整个欧洲仅次于伦敦的大都市。但是在文学史上,却很少有文学家在这里留下笔墨。
爱尔兰在我们的印象中是格子裙,手风琴,欢乐开放的。但实际上,在作者的眼中,“这座城市是瘫痪的中心”。
这也是在第一个短篇《姐妹们》,最后的两个字,就奠定了全书的基调。
这是一个瘫痪的,没有变化的,激情都像是星星之火,转瞬既逝的城市。
全书一共14个短篇,但是每一个都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片段。
就像是你在走马灯里面看一场电影,看到的都是浮光掠影的片段,没有头尾。
或者像是看一场画展,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主色调。
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激情迸发的瞬间,和那些激情退去之后长久的静默。
比如《阿拉比》中的“我”为了心爱的女生跋山涉水去到了阿拉比,这个过程是激动的、新奇的、充满冒险的。但真的到达了目的地,其实不过尔尔。多么像旅行啊~
还有《伊芙琳》中的女孩,在父亲的暴力威胁下,她终于鼓起勇气,要和水手私奔,但是在码头却丧失了所有的动力和勇气,她“严重既没有爱的表示,又没有告别的迹象,好像在看一个陌生人”
还有《公寓》中先生的内心挣扎,我既想娶那个女孩,又碍于她家庭的名声不好,先生的内心戏极其复杂。而事情的另一个主角,女主角,却只能等待先生的审判。
他们的主题都是激烈的,但是这个激烈却是深深掩埋在平静水面下,浮上来的只有一个个小气泡了。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榜经典文库新版的,极大的放大了这一特点。
给每个篇章的插图也十分合适,排版也是错落有致的。
当你将文字、图片、排版和阅读感受结合在一起,这又变成了一种新的艺术。
谁说阅读本身不是一种艺术呢?
读《都柏林人》这本书,我好像逛了一次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