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神论要义》读后感摘抄
《泛神论要义》是一本由约翰・托兰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10,页数: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泛神论要义》精选点评:
●不得要领啊不得要领……
●2014.03.01
●当一个英国经验论者企图去建构形而上学本体论时,很容易就会演变成一位英伦绅士饱含热情地抒发了他对古希腊哲学的乡愁。
●又是假托苏格拉底协会,又是颂词——但老实说托兰德的叙述逻辑不强,直接从大脑是物质推出思维是物质是闹哪样。令泛神以无限与永恒的形式表现出来倒是颇具一格,只是又落入到了空泛无物的论述中。
●以异端之名的高唱红歌伪真理
●“所有权利保留。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
●静止本身在实际上和本质上乃是一种阻力运动。p10
●无处不在的宇宙神让人觉得处处充满未知可能性。。。
●看完就成托兰德的粉丝了
●泛神论就是一神论的改革宗
《泛神论要义》读后感(一):约翰·托兰德之《泛神论要义》
约翰·托兰德是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英国著名自由思想家所写的小册子,副标题是《或一个著名协会的颂文》,这个协会指苏格拉底协会,本书总结了他的主要哲学和神学思想。我大致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下此书。
泛神
“泛神”的解释大约就是“神即一切,一切即神”,当然这里神的概念是“一”,在书中提到“世上万物是一,一是万物中的一切”,“世上万物皆由上帝而来,而且将与上帝重新合而为一,上帝是万物的开端和终极”。约翰·托兰德不认为上帝是一个处处干预人类生活,不时还用洪水雷电之类的东西灭绝几个城邦对人类稍加惩罚,或用奇迹显圣为人类增加信心的有着过多古代巫王特色的上帝,也不认为上帝是在某个假期用自己的无限的大能创造了世界之后就对这个世界置之不理的,任人类在上帝创造的规律法则之下自生自灭的上帝,约翰·托兰德认为上帝是不会用那些虚妄的奇迹来干预,但又时时刻刻和世界万有合而为一的,即“不为至大所拘,而为至小所含”的。在这一点上,“泛神”的上帝和印度教所认为的“梵”是很相似的。
理性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正是把理性逐渐引向和“神性”一般的地位,但又没有感到理性和神性之间的分歧的时代。书中说“理性是真正的第一法律,是生命灿烂的光华”。约翰·托兰德坚决的反对宗教中关于“奇迹”的说法,同时,他积极的采纳科学的新发现与研究成果,在《泛神论要义》中还谈到了一些关于发现古生物化石的问题,以及对这些化石形成过程的讨论。
无限
无限在约翰·托兰德的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宇宙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而且也有无限多个世界(这样的话,空间和时间本身也有无限多个),这些都“永恒无限,不生不灭”。所以,托兰德认为世界的一切是由无限多的基本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的组合、分离、交换等等,组成了万有的一切,而从没有什么东西“泯灭”了。这样想法和梵学是很相似但有区别的,相似在于这种“诸世界”的无限的想法,而却别在于,梵学认为这一切是本不存在的,是“无生”的,而托兰德则认为这些是存在的,而且万有一切的这种存在的形式正是“上帝”。
著名的苏格拉底协会
“著名的苏格拉底协会”即泛神论者理想的团体,他们的所在、所为,就如同但丁在《神曲》的《地狱篇》在地狱外层为耶稣之前诞生的哲学家与诗人们所创造的乐园一样。这是一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以理性为最高法则”的学术团体,如果任何人不满足于学术团体内部的倾轧腐败的现状,那么他们心中完美的学术团体的样子,大约就是这“著名的苏格拉底协会”。这个协会存在是充满的诗意的,他们赞美缪斯,赞美格丽丝,同时把一切古代的先贤作为榜样,崇敬苏格拉底、柏拉图、加图和西塞罗,以及所罗门、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克赛诺芬尼、麦里梭、奥路西斯、德谟克利特、巴门尼德、第凯阿尔库斯、孔子、克莱奥杜利纳、泰安诺、潘斐拉、切雷利亚和希芭提亚。这样的协会就如同拉斐尔的《雅典学派》所描述的学会。
From:
《泛神论要义》读后感(二):万物无为,上下同德。经纬交汇,守自然道德之律铸就尽善尽美之十字。泛神博爱,启科学艺术之门以往至大至正之宗教。
绝壁:大义觉迷(节选)
仰望苍穹,浩渺烟波。物之博大,无若天地。阴阳四时,刚柔四维。天体动静,日月星辰。地体太少,水火土石。暑寒昼夜,性情形体承变有感。雨风露雷,走飞草木受化有应。春夏秋冬,生长收藏。动植类起,人灵万物。体用交备,人物之理。万世万物,昊圣一道。以物观物,窥开物理照破人情。明镜止水,出入造化进退古今。万物有名,鸣而称命。令而有动,名实乖离。名倚者乱,三名不审则不应有争。名正者治,六柄执施则映应可定。变易之道,阴阳消长。剥复之理,宽猛相济。以变观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反身察之,物我皆绵延而无尽。混沌化序,自我组织。熵值耗散,消解入墓。臻于郅治,管理会计。盛极而衰,彼得原理。无常即苦,迷不变之租而刻舟求剑。适变为乐,明有常之道以随遇而安。基因之私,美德之源。利维坦兽,弦外有音。锯箭补锅,厚黑之用。宗吾本意,向善之论。因私全公,功利张狂之妄言。因公成私,持守有节之正行。蜂群涌现,何有因果。双边市场,马太效应。变自生变,玄之又玄。物以类聚,差以生生。互连有节,六度空间活而不僵。收益递增,信用输出变秩化序。螃蟹卡农,莫比乌斯。怪圈自指,悖论丛生。层叠穿梭,悖论不悖。见微知著,察己体物。山外有山,形式系统不完备。水外有水,微弱粒子测不准。图灵停机,罗素悖论。对角线法,同构纳甲。波粒二象,心物两辩。无有本质,岂止虚空。无穷之外,局部一匡整体。幽冥之内,此心同构宇宙。是故,何以有私,妄动以求宁静。无所畏苦,劳形方得安逸。慈俭不先,知足常乐。静默无为,因势利导。退居间游,海内归服。进为抚世,功大名显。寻租持世,碍万物之生息。寻道不恃,享永恒之流芳。天地为宗,道生万法。万物无为,上下同德。损余补足,功成不处。岿然不动,谙知万物。
……
欧美思潮,繁绪多支。关怀所指,迥异其趣。逻辑之辨,开形上之先声。理性之蒙,卸精神之牢笼。认知之限,明二律之悖反。悲观之叹,哀文明之衰颓。实然凋敝,形上成风。伦理无以凭借,内外失之斧正。实证之槌,痴科学之万能。辩证之法,察万物之兴替。虚无之悟,发超人之禅思。存在之虑,释意义之无由。殖民全球,无的放矢。自满进而激烈,焦愁继之迷乱。现象之学,破主体之偏执。证伪之见,现归纳之局限。结构之析,发语言之幽微。解构之效,拆藩篱之禁锢。繁花似锦,芜杂无序。有分何谈正义,无实焉称平等。呜呼!经纬交汇,守自然道德之律铸就尽善尽美之十字。泛神博爱,启科学艺术之门以往至大至正之宗教。然则,管窥之言,不绝于耳。堂奥玄德,鲜有与闻。高士忧愤,绝对王权衰落。国鹿遗失,秘密结社垂治。政体有论,马氏慕共和而殷望独裁之君主。国体有议,博丹尚自然而力倡国家之主权。权利有说,黑氏称公民而热盼世界之意志。革命有势,列宁奉马恩而践行俄国之跨越。是谓,囿于私利,心志迷途。不忘一己,大我难就。君道不彰,国运衰败。大义不显,壮志难酬。
……
呜呼!无以救国,何以为家!思潮涤荡,三统待彰。华夏涅槃,乾坤待振。耶稣蒙难,以驱逐放贷之徒为肇端。安拉咒诅,恶助纣背书食利之为虐。纳粹建党,奉打破利息奴役为纲领。复利祸患,诚动荡古今中外之原罪。诗情烂漫,幽灵游荡。锁链鄙弃,天地新生。马恩列毛,鸣响垄断食利之丧钟。岐黄老庄,阐发天人合一之宏旨。雷霆万钧,霹雳手段震慑。和风细雨,菩萨心肠悲悯。管商申韩,重典连坐。以刑去刑,大仁不仁。孔孟程朱,礼乐德化。经史互参,治道合一。诸家之要,张本抑末须臾不离。众人之别,应然实然各有所重。禅机幽深,大义觉迷。发愿寻道,渡人自渡。浮相破除,大象因循成势。艰危万难,此心恬淡砥定。
全文见此处:
全文及后续见此处:
《泛神论要义》读后感(三):多神论、一神论和泛神论
一神论(monotheism)克服原始的多神论(polytheism),而泛神论(pantheism)实际上是一神论的改革宗。
原始多神论所供奉的都是本地神,因而有各种各样神的名字。人们选定不同的神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并且通过自己所受福祉大小来判断自己的保护神的能耐。原始多神论的神祇多样,表明信仰的直接性,这种信仰是他们生命中近乎本能的冲动。每个人都因为有自己的保护神而感觉到喜悦和安全。而原始多神论的缺陷或者至少是不便在于,神祇的多样性与冲突的无休无止恰好是正面刺激的。城邦间以不同的保护神名义互相征战,这使得保护神本身成了人们对战乱的最终归咎之所。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最终蜕变为可以收买的对象,除了自然伟力的象征之外,其余几乎与凡人无异。
而一神论据载是由埃及法老的义子摩西在埃及古代秘仪的基础上所创。摩西赋予犹太人自己的神以一个超出了本地神、民族神之上的意义。耶和华(J-ha-ho)这个名字,追溯到希伯莱语,意思就是指:那在此者。这意味着耶和华是原本在此的存在。那句意味深远的回答——“我是自有永有者”(出埃及记3:14)——便是让人不断体味:耶和华是唯一的神,是普遍的神,不同于那些地方神,他们只是特殊神。耶和华是众神之神,它凌驾于其它民族神之上,并不是因为犹太人自己出于本民族对自己保护神的偏爱,而是因为他原本如此,这是耶和华作为神的神性本质。摩西引导犹太人在西奈山的盟誓主要就是这两点:废除多神崇拜;除耶和华外,不信其它诸神。
一神论不再为多神论下各种保护神争夺人民统治权的问题而烦恼,但仍然还面临着神的统治权力和世俗权力之间的问题。祭司是神意的代理人,而君主或军事官长则掌握着世俗权力。在摩西时代,两种权力还是吻合的,但扫罗就因为不听上帝的话而遭到抛弃,直到大卫重返上帝应许下的王权。犹太人建立的是一种祭司等级制度的神权政治。祭司掌管着神意,监视着王权,而王权同时有可能反抗祭司或者迫使祭司为王权加冕。这在后来同为一神论的基督教历史上,仍然不断地上演着。
一神教的普适力量如此强大,从基督教新教的视角看来,他们的宗教改革首要地就是用个体性和地区性的信仰对抗整全性和普适性的罗马教廷的祭司信仰。这包括将圣经翻译成地方语言,将个体因信称义视为信仰的唯一正途,取消对于罗马祭司们的“什一税”义务,等等。
泛神论之于理神论(Deism)的区别是,理神论是在一神论的框架下认为上帝是超自然的存在,上帝的创造理性为人所永不可及,而泛神论恰在于相信,上帝就在自然之中,上帝因寓于万物之中而与万物同一。除了万物,还有什么?无。除了上帝,还有什么?无。上帝在自然之中,自然在上帝之中。按照理神论的一般见解,上帝造了万物之后,就置身事外,任万物以自然规律运行。但在泛神论看来,上帝作为自因而造物,而自然中的万物依然因为上帝的作用而有着自由的活性,自然并非完全机械的自然,因而就有了“生生的自然”(natura naturans)和“造化的自然”(natura naturata)的区别,前者是上帝,后者是被造物(参见斯宾诺莎《伦理学》第一部分第29命题)。
泛神论复活了原本在原始多神教中盛行的物活论(hylozoism)观念,将之纳入了一神论的理性信仰体系。这一泛神论信仰的解决方案,从哲学理论来说,是为了回答人的自由和上帝意志的必然性、尘世的罪恶和上帝的全知全善全能之间的矛盾的问题,而从政治生活层面来看,它则与新教改革运动同气连枝,同为人的世俗生活做奠基性的发明,表现为对于罗马祭司阶层的拒斥和对民主生活的向往。
具有启蒙色彩的英国泛神论者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 1670-1722)代表了这样一种神学的过渡:从寄希望天国而使得现世的苦难变得可以忍受,转向寄希望于人间的公义使得现世本身成为恩典的标志(加尔文、路德);从神权政治转变为人权政治;从依赖于神迹、迷信和狂热的信仰,转变为依赖理性、启示和宽容的信仰(洛克)。
在托兰德的《泛神论要义》中,我们可以惊喜地看到他对于信仰的普遍性和信仰的特殊性的双重关照,信仰的普遍性指的是,在理解神性的普适方面,他给出了一个偏向于理性、尘世、属人和属地的融贯解答,而信仰的特殊性指的是,在理解信仰的团契方面,他为信仰的共同体指示了一个格外高标准的团结方向。他以一种信仰团体为出发点来解释信仰的方式(参见《论古今的学术团体并论无限而永恒的宇宙》),实际上跟摩西带领犹太人以民族建构的方式重建信仰,是异曲同工的。对于那个既是虚构又不是虚构的“苏格拉底协会”,他这么表达其中的隐微含义:“一个诗人或画家可以想象一个极其温婉美丽的情妇,虽然他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一个情妇,然而我们不能认为,他缺乏爱情或不爱美人。”(《泛神论要义》,商务印书馆,2007,第56页)
我认为,新教改革或者哲学上的泛神论思想,提升了整个一神论体系的文明天花板。没有新教改革的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认识水平,不会与今天的伊斯兰教有多大差别。而我们在18、19世纪所看到的整个基督教的上升姿态,恰与各种教派的蓬勃兴起息息相关。耶稣会士富有牺牲精神的传教活动与殖民者对自由贸易的热衷后面,都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自信,一种近乎初生文明的自信。一个表现是,他们以博物的知识态度重建和开拓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殖民者对于异域的态度是好奇地而不是厌倦地高居其上的。
从政治体制来讲,雅典的民主制和罗马的共和制毋宁更适应于原始多神论信仰,它们都不是一神论能够自发生成的秩序资源,一神论的自发政治体制只能是祭司代行神意的神权政治。而神权政治中不管是祭司权力还是世俗权力,都有可能达到一种近乎“神意独裁”的地步。泛神论者对于组织形式的期待,可以从托兰德的这一段话中清楚表明:“如果从先辈得来或由法律强迫信奉的宗教完全是或在某些方面是不道德的、邪恶的、卑污的、残暴的或剥夺人的自由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泛神论团体的会友们就可以完全合法地立刻皈依一个更宽厚、更纯正、更自由的宗教。他们不仅坚决肯定和坚持思想自由,而且坚决肯定和坚持行动自由,同时他们憎恶一切无法无天的特权,是一切暴君(不论是专制君主、跋扈贵族、还是暴民领袖)的不共戴天的仇敌。”(《泛神论要义》,第25-26页)
将上帝的权柄改造得适合人的自由本性,这是泛神论的功绩。然而,这同样隐含着危机,这危机正是它的成功所带给自身的。泛神论引出的一种倾向,就类似于多神论时期的雅典人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民主政治逃不开这样一个问题:从神权政治中解放出来的人,是否足以宣布:地上尺度唯有人而已?而这也正是反思启蒙和厌恶新教改革的思想者所找到的把柄。他们批评新教,视其为基督教衰落的根源,批评民主政治,并对神权政治芳心暗许,因为唯有神权政治中保留着国师(祭司)的权力位置。对于所有他们不喜欢的,他们都冠之以“自由主义”的名称。
而说出过“人在地上充满劳绩、诗意栖居”的荷尔德林,曾经给出过回答:“地上尺度,在神那里”。这同样可以看成是泛神论的回答。理性之启蒙,恰要使人知道理性之可畏,以及神之同样可畏。泛神论既不取消神,也不取消人,既不取消神之普适,也不取消信仰团契之特殊,它以某种方式决定性地改变了基督教的一神论信仰,成就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2016.09.12
《泛神论要义》读后感(四):与托兰德一起探讨世界本源及思维
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这本书,只有五万字,50来页,只能叫册子,有点算不上是书。真本书真的叫我惊喜。我正在写《生命力是什么》,而托兰德所描述的与我想要阐述的极为一致,呵呵,那种感觉就像找到知音一样。不过,他写的两本书都被禁了,因为触及到了宗教。毫无疑问,我所写的东西,虽然不反对宗教,但至少我要证明神并不存在。但我想,我应该会比托兰德幸运,中国是个宗教味道不浓的国家,所以,我写的东西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反感。
关于我写的《生命力是什么》正是写,感兴趣的可一起讨论:
下面写的东西,是看书的随感,将会以一个小节出现在《生命力是什么》一文中。
关于世界的本源
托兰德(Toland John 1670-1722),被称为泛神论之父,他在他的小册子《泛神论要义》的序中写道:“读者,如果您乐于追随理性而不是依从习俗,乐于以理性作为自己的向导,您就会认为人类的一切变故都不足道;您就会耐心忍受自己的无论怎样的命运;您就会远拒愚蠢的野心和令人苦恼的嫉妒心;您就会蔑视那您转瞬即逝的变灭无常的荣誉;您就会过一种安谧快乐的生活,既不羡慕也不畏惧任何事物。”P2他说得并不过分,并且我认为非常真实和恰当。如果你要问为什么他会这么讲,因为他发现了万物的秘密,世界的真理。说来比较有意思的是,他的发现非常接近于释迦牟尼的发现,如果你能肯定释迦牟尼对世人、对世界的影响,你就大概可以知道托兰德的发现的意义。只不过托兰德是用另一种方式或语法来描述与释迦牟尼所发现的共同的东西而已。而这和我想阐明的“生命力”在本质上也是同一个东西,所以,我就有必要讨论一下托兰德的观点。
托兰德首先谈到:“虽然他们(泛神论者)对事物的原因和根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与神秘科学的最古老、最可信、最受尊敬的先知莱纳斯一道,说万物来于全体,全体来于万物。”P6这种观点并不新颖,2500年前的古代哲人们很多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这个已经在上一节“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世界的本源”中已经有过探讨。老子的有无相生,释迦牟尼的色空无异等等,以至于当今的科学也正在证明这种论断。霍金的宇宙论认为,宇宙起于一个奇点,量子力学发现万物的最基本形态是一种能量波,但在托兰德生活的17世纪初,在没有科学依据的证明下,托兰德能站在哲学或科学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在当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既便是现在,也仍有他的意义存在。
托兰德对“万物来于全体,全体来于万物”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所言如下:
“宇宙(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只是它的一个微小的部分)无论在广延上还是在力量上都是无限的,然而在全体的连续和各个部分的连接上它又是统一的:就全体来说,它是不动的,因为在它之外没有地点或空间,但是就各个部分来说,由于有无量数的距离,它又是可动的;无论在存在还是在绵延方面,它都是不可毁灭的和必然的,亦即永恒的;它具有一种崇高的理性,因而是有智慧的,但是除了可略做类比外,它是不能以人的理智能力来加以名指的;最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永远是同一的,永远处于运动中。”P7
托兰德的描述,使我们对他的观点有了个总括的了解。
托兰德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在这一点上并无太大争议,尽管霍金的理论推断出,整个宇宙起于一个无限小的奇点,并最终又可能消失于一个奇点,如此来看的话,宇宙似乎是有限的。但还有一个问题,诞生于这个奇点的宇宙是否就是整个宇宙呢?会不会有无数个奇点(或由此而诞生的宇宙)?这只能是个悬念了。但无论怎样,相对于人而言,宇宙是绝对无限的,因为,很难想象有某个人可以到宇宙的边缘,或看着宇宙缩为一个奇点,又从奇点爆炸出一个新的宇宙。就整个人类来讲,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说宇宙无限并不会引起争议。
托兰德认为,宇宙在全体及个体的连接上是统一的,这种观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可。甚至早在七千多年前印度的《吠陀经》中,以因陀罗网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因陀罗网说:“重重无尽的网与线,布满宇宙,水平的线造就空间,垂直的线成全时间,每一段交叉的线都是单一个体,每一个单一个体就是水晶,亮而透明的宝珠。绝对存在的大光明,遍照、贯连每一颗水晶。每一颗水晶映照网中的无数水晶,无数水晶又映照无尽的水晶,如是无量复无尽。”因陀罗网由水晶组成,每个水晶都是大大小小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你必须把水晶理解成一个比喻,不然就会起无谓的争论。每颗水晶与其他水晶互为映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托兰德认为“就全体来说,他是不动的,因为在它之外没有地点或空间。”但是,1929年美国的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证明了,宇宙是在膨胀的,霍金称之为“宇宙膨胀的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智慧革命之一。”(《时间简史》P39)这就证明了托兰德的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整个宇宙——至少是我们观察的这个宇宙,是在不断地变大的,而不是不动的。
托兰德认为宇宙是“不可毁灭的必然的,亦即永恒的。”但越来越多的科学依据证明不是这样,现在已经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在减缓,那就意味着在某一时刻它会停止膨胀,随后而来的就可能是收缩,并最终收缩成一个奇点。所以,就看托兰德是怎么认为宇宙的这种永恒的,如果说认为宇宙是不断地爆炸,又不断地收缩,如此无穷地重复,这是永恒,但显然托兰德并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他以前提到宇宙是不动的,也就是说,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大体上是不会改变的,会一直下去,这是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霍金的观点可能会使人颇为沮丧,因为,在收缩接近奇点及从奇点爆炸这段时间,无疑意味着整个宇宙现象的绝灭(或者说重新洗牌),当然,人类也在劫难逃。不过,现在还生存着的人类大可不必为此悲观,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欣赏到这场灾难,这场灾难的到来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年的时间。
托兰德在第四小节里面谈到:“运动和理智是无限的全体的力与和谐,从这种运动和理智产生了无数种类的事物。”P7这和我想阐明的观点非常一致。整个宇宙的本源乃是运动,不过,我在阐述这个问题时会加上热和力,整个宇宙所有的一切都是热、力、运动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我会在后面小节中详加论述。托兰德所说的“理智”可以理解为规律,亦即宇宙万物间那种必然的作用及联系性。就如托兰德所说“宇宙万物都是受这个最高的理性和最完善秩序的规制的。”P7
在这里,托兰德也表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宇宙全体并未毁灭任何东西,只有破坏和产生交相转换,通过形式的不断变化和事物的最美妙的纷繁多样和盛衰兴替而必然导致全体的分有、善和保存,而且似乎造成一种无穷无尽的循环。”P8又如:“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革新,而只有位置的交换,由此而有万物的生灭,亦即生成,增长,改变以及诸如此类的运动。”P10对于此点,前面已有所述,这与有无相生,色空无异的观点相一致。其他类似的一些观点我在第5小节中已有探讨,此处不再重复引用。
托兰德在对上述观点作总结时谈到;“全体的力和能,万有的创造者和统治者,永远趋向至善目的者,就是上帝,如果乐意,您可以把他称为宇宙的精神和灵魂。”P8关于此点的探讨我想我会在“神,道,自然”一节中再加以讨论。如果稍加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类的人(我指的犹如哲学家、科学家或宗教学家之别)在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似乎都有一些共同的看法,而最大的分歧却在于对名称、修辞上的不同。
托兰德在第五小节中谈到:“原初物体或元素(如果允许我用元素这个词的话)是最简单的,实际上不可分,在数目和种类上无限的,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组合、分解以及各种方式混合而成的,不过要按照适当的尺度、重量和运动来分合,就是说,要按照本性可动的各个部分的一种相互的机械的平衡和不平衡来分合,按照各个协同推进的物体的一种相互的规定来分合,这些物体分割为自己的元素,但无任何虚空。”P9从他这段话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基本上接触到了世界的本源,但认识是模糊的,比如他所言“原初物体或元素是最简单的,实际上是不可分”,但接着却又说“在数目和种类上无限的”,而现今的量子力学及弦理论证明,不存在有“无数的数目和种类”,万物的本原是一样的,只有一种形态。我之所以认为他的认识是模糊的,因为他谈到了“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组合、分解以及以各种方式混合而成,不过要按照适当的尺度、重量和运动来分合。”实际上,这里有一个托兰德避而不谈的问题,那就是:是什么在促使着这些元素进行分合?而这恰恰是宇宙运作的根本动力所在。
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声明一点,我的这些探讨并不是想指出托兰德不对的地方,更不是以证明他错为目的。我的目的是借他的观点为话题,以此好表达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如果简单地用对或错对某人或某个论点下决断的话,那讨论将会变成相当无趣的事情。我在谈到某个人或某种观点时,都持这种看法。
前面提到说,托兰德并未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动作的根本动力所在,这样讲还是稍嫌武断,因为,托兰德随后谈到:“内在的、普遍的能动性是一切运动中最主要的运动,是不为任何界限限制的,宇宙本身是无限的,所以承认有一种无限的能动性是决不荒谬的,但是,一切特殊的运动则按每一抵抗力或推动力的方式和力量而互相限定,抑制,阻止或促进自己。”P9托兰德所言的“普遍的能动性”就是世界运作的根本动力所在了。更为难得的是,托兰德认识到“一切特殊的运动则按每一抵抗力或推动力的方式和力量而互相限定,抑制,阻止或促进自己。”这正是我想阐述的另一个观点,也就是说,世界的本源由能量(能量的形态为力、运动和热,这三种形态互为转化)组成,在力的状态下,是吸引力和斥力相共存的。这也就是托兰德所说的“抵抗力或推动力”。
关于思维
关于思维的问题将是我要讨论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我将试图解决“思维是什么”的这个问题。托兰德也谈到了这个话题,我本来想分开在谈到关于思维的小节中再谈,但既然前面已经谈到了托兰德的一些思想,我又不想把有关他的一些论点打断,因此,在这里想先就他提出的一些有关思维的观点作一个探讨。
托兰德谈到:“依靠大脑的被调整得很奇妙的结构和作用于大脑的外部对象,以太通过感官神经的媒介,就在大脑中刺激起各式各样的想象,适当地制出概念、想象、记忆、扩大和缩小观念的全套机构。”P10在这之前还有一句话,既是关于思维的认识的基础,又是补充:“以太火围绕万物,因而是最高的火;它弥漫万物,因而是内在的火。”P10我想简单讲一下“以太”是什么。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设想的一种物质,极小的物质,遍布宇宙之中,万物都通过以太为媒介而得以传播,比如光,声音等。不过,如果托兰德能再多活200年的话,他可能会修改他的看法,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提出,各种证据都显示,以太并不存在,那只是之前人们想象出的一种物质而已,因为在前人眼中,光如果不借助某种物质而能自行传播,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近现代的物理学证明了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存在。另外,托兰德提到了火,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源自拜火教,拜火教在2500年前创立佛教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前面已经提到,安乃克西门内斯就提出“世界是由火构成的”。托兰德显然是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宇宙是由火组成的。不过,这里的火并非我们一般概念上的火,这里的火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对于具有火的一些特性的代称。后面托兰德解释了火:“这种火就是贺拉斯的神圣的气分子,维吉尔的具有神圣来源的有内滋养的元气,如果他还用过别的名称来表达它,那就是火似的元气。现代人所说的动物元气以及神经液,除非表示这种火,就不过是一些空洞的名称。”P11所以,托兰德对火的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他之所以提到火,是因为对于这样一种新的概念,他找不出更好的字眼来进行描述,所以借用已有的一些字词。
托兰德的这种认识是非常先进的,他旨在说明,我们的思维也是物质的,思维的活动也只不过是最细微的那些物质的活动罢了。而这也恰恰是我想证明的观点,那就是精神与物质的一体二相性。
托兰德的局限在于,他没有认识到物质的最基本的形态(虽然已经比较接近了),也没有认识到形成万物的内驱力,至少在这方面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或者说,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找不到依据作支撑。但近300年后的今天,一切都变了,科学已经在很多方面触及到了上面谈的这两个最主要的问题,因此,我们就可以试着更为清晰地描述世界的本质,以及形成世界的原因了。不得不说的是,托兰德的观点是令人振奋的,虽然说他并未完全认识到万物的本质及形成万物的原因,只能说他没认识这么深(这在那时的科学环境下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的观点又是建立在这最基本的基础之上的,这恰如一个人虽不完全懂一台电脑的构造,但他却可以熟炼地操作电脑,并运用电脑做自己想做的东西。托兰德的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我不得不向他致敬。
(日记里提到的图书:泛神论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