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外的读后感大全
《霓虹灯外》是一本由[美] 卢汉超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霓虹灯外》精选点评:
●感觉回到了小时候。
●好好看
●细节很多,理论很弱
●确实是本好书
●三星半但不标注了。书中几可触及的画面让我回忆起去冬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日子。可是通篇没有鲜明的观点,看西洋镜似的浏览态度也很奇怪。犹记得一句“当时政府的功能(如果不是权力的话)是……”,笑想先生固然还是刻薄了。
●绝对好书
●很好的书~
●“在二十世纪,古老的价值体系的变化是最富有戏剧性的,尽管对城市的种种疑虑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挥之不去,但人们已开始认为现代化、工业化、高度商业化的城市比乡村城镇要好。这一全面的重新评价主要来源于城市中经济机遇的显现。”“让传统得以持续的动力不是物质的而是文化的。”
●看得我口水和眼泪水嗒嗒滴……完全可以当做普罗大众的读物来看,妙趣横生
●依赖访谈、上世纪的调查报道等材料,深入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微观细节——石库门里弄的空间布局、小商业的形态等等,翔实有趣。没有什么理论上的大结论,只是显示出在城市普通居民的生活中,虽有现代化的痕迹可循(逐渐脱离传统的人际网络、内化都市商业化为精打细算的实用主义),但其世故和韧性往往反衬出精英理解框架(现代性、传统/现代、中/西)的局限。
《霓虹灯外》读后感(一):日常生活中发掘出来新历史观
在《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中,作者认为老百姓在面对近代中国巨变时,其实很理智、多元并且实际,人们守旧并不是为了保存传统,更少考虑爱国主义,仅仅只是因为旧的生活方式更舒适,或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如果有实际需要,人们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旧方式,采用新方式,更常见的是他们超越了新与旧的二分法,创造出了多样性的生活。譬如用筷子吃西餐,这样的日常生活琐事往往能揭示深奥的理论无法揭示的简明真理。在这个意义上,或许一直在启蒙民众的中国知识分子,才是真正需要被启蒙的。
《霓虹灯外》读后感(二):《霓虹灯外》读书短札
这本书可与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参照,都是社会生活史的路数,前三章在主题上甚至逐章对应。这时候中国学者讲故事的差距就完全暴露出来了。以《霓虹灯外》为题,就意味着作者要从大都市上海中分离出一个日常上海。第一、二章讲移民从哪里来,做什么,三、四章以居住地划界,第三章谈贫民,第四章谈市民,五、六章进入到弄堂世界,介绍市民生活。各章都很通俗易懂,但不能简单批评其“流于介绍”,其实能从大量史料及访谈里把这些面貌细密钩沉出来,又能讲好,已经是一大贡献了。不过这可能意味着无法支撑起全书的理论框架吧。从绪论来看,作者希望借助对日常上海的勾勒,对话现代化范式、冲击-反映模式,进一步丰富在中国发现历史的理论意识。全书最想呈现的,无疑是上海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选择具有整体性,日常生活所具有的超越“意识形态”的坚韧性。如果把视野放在大饼、老虎头和煤球上,无疑是这样的。弄堂里似乎总能发现这样的历史。金宇澄看到了类似的,其实也是张爱玲拥有的视点。但意识形态并非无关紧要,它对日常生活也未可简单结说是“太奢侈了”吧。
第101页 注117 芦焚误作卢焚。
《霓虹灯外》读后感(三):从日常生活中还原一个非二元化的上海
应该为卢汉超先生的这本书喝彩。不但如译者所言,他“清明上河图”式的史料研究还原了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的全貌,作者还通过这种研究方法展示了诸多有趣而富有深意的社会图景以及思考方式。卢先生的这本小书实在为海外中国学的优秀之著。
令读完的我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展示了从开埠到解放时期上海的这段历史的“全面性”与“结构性”。所谓"全面性",指的是作者不仅关注的是所谓“布尔乔亚”阶级的生活并以此概观上海历史,他通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解放前便居住于沪的居民的详细访谈,展示出了在上海的日常生活的全貌:无论是上海租界的开放始末,或是黄包车夫如何耍诈乘客,抑或是弄堂亭子间石库门的邻里“通奸"轶事,还是所谓”普罗餐厅“的菜式如何迎合底层百姓的口味,石库门房子的不断精细分割和二房东的故事,淋漓展现的是所谓”活动的历史“,不由让我想起听自己家里老人说过的自家历史,解放前在现在的成都路延安路住在一栋街面房子的一半,一楼营业的是棺材店,房东即是房子另一半的户主,姓李,很有意思地与我们个人记忆拼合。我对史学了解甚少,但这书中描绘的日常生活的琐碎无疑是带有所谓”年鉴学派(Annales School)“ 的味道——即从单线史学扩展到社会史,展示历史全貌;同样,所谓”结构性“则体现在陈述史实之时,将事实的前因后果讲明,在多个事实的结构性联合中以实证主义般的特点体现出一种规律:譬如说,书中谈及了里弄的“粪车”对于每家每户的重要性,便从收粪的整个过程的规律性,以及意外发生的处理方式,或者是收粪这一产业的体系架构中(对黄包车业的论述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仿佛让我感受到的是在实证材料中摸得了某种规律的存在。
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的,那是作者在书末的结论中阐述的对于这种日常生活的琐碎历史研究的特点:那便是展示出一个非”二元对立“的上海,一个介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能够理性面对两个极端,固守传统并与西方共融的上海。不同于西方和解放后掌权者的话语,上海并不是”中国的西方城市“、”西方在上海的桥头堡“、”东方巴黎“、这样本质化描述的城市。无数离家者期盼来到这里实现”上海梦“,艰难地在两极中找到契合点,按作者的话说,平民的生活标准一定是去政治化和实用主义的。人们会理性选择并最终形成文化,传统不是那么容易脱离,而西方也不是那么亲近。上海依旧保留传统过节习俗、有轿子独轮车烟纸店存在(至少在作者看来),上海人对西方人带有一种幽默的描述方式,这都是“上海人”这一身份不断建构的特点。而所谓的“东方巴黎”,也只是霞飞路的摇曳瞬间罢了。
描述日常生活的琐碎之全面与结构,并从中觅得研究上海史的独特方式,是卢汉超的一个尝试。上海史研究译丛不下十本,我也要继续在其中发掘一个远离二元化的,平实的上海。
《霓虹灯外》读后感(四):霓虹灯外
《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下文简称《霓虹灯外》)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上海社会日常生活史考察的著作。作者在此书中将往常被历史研究所遗忘的“大众”置于历史书写的中心,对城市中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叙述和细致的描摹,并赋予了人力车夫、小市民等这些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性特征。
《霓虹灯外》一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寻求都市梦”细述了上海这座移民城市逐渐发展、变迁的过程,并以上海移民中的典型群体——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第二部分“立锥之地”则主要描述了上海不同群体的居住情况。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两种城市移民群体的典型住宅形式——城市贫民的“滚地龙”和棚户区以及属于小市民的里弄社区,为我们展现了近代上海普通市民的居住环境的典型图景。在第三部分“上海屋檐下”里作者则细述了石库门内和石库门外所分别拥有的不同生活场景,探讨了弄堂分隔下两种不同空间的市民文化差异。
作者通过细述这些城市普通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所试图探讨的是中国近代城乡关系、城市市民身份认同以及如何用西方观念来了解中国城市中日常生活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清楚阐释对于理清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国城市市民群体和城市文化都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在书中也运用上海城市市民日常生活的资料得出了他的判断和理解。在他看来,中国人抛却“城市危险”观念并拥有“城市优越论”想法并不是因为像上海这样的都市发展到了极为现代化、产生巨大吸引力;而是乡村的快速衰败致使他们无法在原乡谋生,只好迁居到城市。事实上,大多数从乡村迁往城市求生的移民并没有享受到城市的优越生活设施,仍蜗居在“棚户区”甚至于“滚地龙”这种条件极为恶劣的地方,并且消耗着自己的健康干着一些极为辛苦的工作。城市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最优、最吸引人的选择,而仅仅只是没办法的选择。此外,作者考察发现上海其实可以被视为一个蜂巢,其由众多小蜂窝——即多功能居住社区组成,人们在这些社会中完成几乎所有日常生活活动。对他们而言,几条街以外的城市其他部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不相干。他们的生活类型更贴近的形容应该是城市-乡村型,但就是这样的生活模式中,商业元素仍然无孔不入,成为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似乎也出于这个原因让“精明”这种品质成为了上海人的重要特质。也这是在这些里弄社区的空间互动逐渐培育出了一种市民之间的集体团结和一种所谓的“社区认同”。作者还运用这些材料对西方文化对近代城市影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作者看来西方文明对城市市民的影响并不如传统势力的影响来得更持久。“尽管在城市的每一处确实都能找到西方的影响,但是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方面,西方的影响似乎杳无踪迹。” 。在他看来 费正清的“冲击一回应”和列文森“传统一现代”模式过于强调上海的“现代化”和“西化”的一面,有失偏颇。而柯文的“中国中心论”模式则低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也带有一定的研究偏见。
在他看来,变化往往与传统的持续性共存。中西文化在日常市民的生活中就展现出了交融共存的局面,就像是“石库门”这样的建筑形式,两者兼有。
其实对于卢汉超的研究方法我是非常赞赏的。他能够从城市群体的日常生活史这个角度着手进行研究上,将历史学的评述和社会学的考量结合在一起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阐释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在往常阅读那些宏达的理论的时候,我也常常会感到困惑:这些社会结构下的主体究竟去哪儿了?这些宏观结构式的研究走向往往因背后主体的模糊,而失去历史的鲜活性,也在这个过程中似乎让所谓的理论也成了一个模糊的缩影。反而回到这些看似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却往往能揭示出一些复杂理论也无法揭示的简明真理,让我们能更好地看到历史细节建构出鲜活理论的本意。
《霓虹灯外》读后感(五):变迁内生论:从上海看中国的近代化、城市化、西化
路径:城市社会学;中国近代化;城市化;城乡关系变迁;上海
为什么要看?
为体会韦伯、费孝通关于城乡一体、城乡断裂中的讨论提供了实际例子。
前面的思考和这本书密切联系
主要内容:20c上半叶上海日常生活,注重一般居民区每日活动
前言、导论、结论要看
作者提出的问题
关于近代中国城乡关系特征,人们认为城市优越于城市,但是上海这类大都市是否近代化、成熟、西化?
中西合璧,二者交融,上海是个充满活力的传统主义潮流的中心
上海商业文化如何使局外人形成对上海陌生而无法融入的概念?
上海人的身份认同,上海人意味着什么?这一认同概念是否来自同住在拥挤居民区?
城乡一体化还是断裂?
要看阶段,20c之前是农村优越论,农村是精英士绅的根,城市只是诉讼和税收,是罪恶,没有西方那种发达的文化;20c之后才有所改变
农村社会侵蚀,开始凋敝——城市,农民生计危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去城市解决生计问题,乞丐和黄包车夫
城市优越之处在于,底层工作工资依然高于农村,蕴含发财机会
城市贫困是城市容纳了农村危机中的贫困人口
城市(上海)经济优越,且日常生活便利(基础设施集中建设
城市与近代化:商业文明的构建,中国近代化道路问题
偏见:城市罪恶
情感肯定、情绪畏惧
经济机遇与道德沦丧,奢靡带来堕落,疏远和无方向感,但又充满魅力
上海形象从何而来?万国建筑、媒体、
想象中的城市vs生活中的城市
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中心论?
汉学家讨论的热点,例如冲击——回应论,发现中国的历史,以中国为中心
西方中心论:冲击-回应
中国中心论:中国内生的逻辑
晚清中国活跃的商品化(一定程度上的城市化)表明,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有其自身的本土根源,并非外国的影响
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变迁
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实用主义占据主导,只要有实际需要,人们会毫不犹豫抛弃旧的生活方式,人们乐于吸收他们感到有益的东西
备注:
基层治理即城乡关系
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韦伯所说的市民是自治的,和中国的不一样,尽管中国有行会、同乡会,但并不是整个城市形成了自治体制。
西方咖啡馆的公共空间
文本特性:
多实例,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描述,综合民间文化,很细致详尽,接地气
导读
第一章 移民:小市民和城市贫民
第二、三、四章 空间 正如费孝通所说的农村侵蚀
第五、六章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