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的城》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的城》影评10篇

2018-09-30 01:0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的城》影评10篇

  《我的城》是一部由刘俊宇 / 陈卓 / 王豆豆 / 周丹丹 / 黎衍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城》影评(一):我爱“我的城”

  平凡人物普通故事,看见自己,读懂时光。我一个二代移民,总是在父母故乡和自己生长城市之间困惑与纠结,平生出许多漂泊的无力。如今,挣扎在另一个城市,他乡与故乡,都变得遥远。好在,有《我的城》。她告诉我,没有烟火的不是生活,没有人情的不是故乡。从此,不追问,不刻意,不再为难自己。有家人朋友,有喜欢书店火锅,有熟悉的日出日落,有每天下班要经过的修车铺,他乡也好,故乡也罢,这里就是“我的城”。嗯,我爱“我的城”,就这样。

  《我的城》影评(二):不是宣传片哦

  局部,这就是片子聪明做法。我以为又是一部端庄出台言语假大空的城市宣传片呢。

  看了北京,觉得和我体验的北京有点差别。我以为北京就是首都呢,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呢。这地方太嘈杂,除了工作,没有关心过别人的想法。在这里看到老北京人的表态,原来他们也纠结啊!哈哈。这就说明了,没人情味的地方,才会被漠视和曲解。说乱了,我的意思是里边的人让我认识了北京人和北京这座城市的一个新鲜的局部,没有牛B哄哄了不得,没有官员正襟危坐的胡说八道。让我觉得北京挺可爱

  成都,炒鸡喜欢的地方啊那可是!!果然,上来就抓胃,大晚上看饿了,就想点火锅吃。重庆火锅落后了哈哈。那个茶馆真好,我也想天天泡茶馆懒散过一个假期。居然这里还有同性话题?!没理解错?这不是不让说的吗?不过好像也没那么尖锐。这蛮符合实际的,不宣布出柜的人,都是别人眼中的正常人

  不知道几集,打算十一期间追一追,既然买票去比较难,那就先看看

  《我的城》影评(三):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城

  好友作品终于上线了。犹记得几年前听他聊这部片子的构想,让一帮兄弟在小饭馆热血沸腾。这并不是什么大制作,只是身边人身边事,却能感染一帮中年油腻男,可见纪实纪录片的力量,有时候足以触抵人心。因为近水楼台,有幸在这几年里陆续看到一些片花,我也以自己浅薄认知,煞有介事地给兄弟提些建议,虽东拉西扯,但看到样片时也难掩激动之情。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叶子,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自己的城,独一无二。无论从哪个视角去看别人的城,参照对应的都是自己心底的那座。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纪录片,就是送给观众自己的留念。纪录片应该是文字最好的呈现,尽管《我的城》没有一句旁白,但观者都像是在读一本书,就像看《天地玄黄》,只在光影里就能读懂生死。随着阅历增长,很多时候想把见过的听过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可是纪录片有实效性,如果不去拍他的当下,过后只能回忆,难免就不真实。去年在腾格里沙漠一个大湖,看到了几万只天鹅和各种水鸟,还有红色尾巴狐狸,吃野兔的大雕~我就想如果请BBC来拍,片名就叫《腾格里》,也许又是一部了不起的大制作。我一直有个终极梦想,将来能去干纪录片,把看到的想到的都拍出来,那该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羡慕这些拍纪录片的家伙。 好友说,三年一晃就过去了,头发白了许多,心里也多出来四座城。

  《我的城》影评(四):我心中的城

  一部纪录片“我的城”,打动我的是那句: “每个人,都有心中的城”。“我的城”,一部并不怎么热闹非凡,也没有帅哥靓妹和穷极一生努力也无法企及的高大上主角光环的片中人的片子。

  “纪录片”,自带一个不讨巧的属性,因为大部分喜爱这样白话闲聊的人没有空闲坐下来看,有空闲坐下来看的人大部分更喜欢的是故事情丰富剧集

  一直很佩服纪录片制片人勇气,因为似乎把片子做成“赔本买卖”几乎是不争的事实。也许这就是所谓“每个人心中的城”?讲述自己想讲述的故事,也是心中的城? 第三集一开始,那种熟悉的公共交通报站方式,就算没有图像在眼前,就算没有人告诉我这是上海,就算闭起眼睛半梦半醒中我也能知道这是上海。

  每天,有数以十万计的人群在这个声音陪伴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穿梭,奔波得忙碌而飞速。有的开心有的不开心,有的此时时刻满足有的又在为下一次的满足飞奔。在这个声音里,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努力的把这座知名国际都市变成自己的城,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城里用自己的双足把这座城走出“心中城”的模样。他们,从我们的对面匆匆走过来又匆匆走过去的消失在人海。 他们、我们,都在这城里,也许某一天,他们和我们之间有那么一次擦肩而过或在同一时间坐进同一家啤酒屋的缘分,也许从开始到最终,他们和我们一直在同一个城里,为同一件城中的热闹事留下注意力,却从未也永远都没有交集。 所有的平凡,并不妨碍自己在心中塑造自己心中的城。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与国外同行打交道,面对他们把我们介绍给其它人时,听到他们直接介绍我们来自上海而非中国,是个大概率事件。接下来的大概率事件就是听到介绍时,对方突然一亮的眼睛和急于表述自己曾经到过上海的开场白。其实这种普通人之间的状态,那突然一亮的眼神可能远比外滩东西两岸建筑群灯光更能让我感觉到“上海”这两个字,不知道何时已然成为“我的城”。 儿时的“上海”,是父母口中“我的城”。那是他们的故乡,是他们开枝散叶最起初的根,对于我而言,仅是要跟着回去的“老家”,那里有很香的奶油蛋糕和赤豆刨冰,当然记忆深刻的是有潮湿味道房间难闻还不得不喝下去的白开水。如果按照那个时候的记忆,上海,那不是心中的城而是鼻中的城。 成人后的“上海”,我在这里成家立业,也曾经每天嚼着早饭去追清晨的早班公交,听熟悉的报站女声,也曾经选择在午夜时分空荡的街头独自走回家,只为上海很难能有的静谧诗人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我说,熟悉的地方有风景,那风景在心里。 上海人,欺负外地人名声似乎并不好。其实,仔细阅读他们,他们是难得有共性的一群人,这共性,便是规矩。这规矩,一般不容破坏,更多的时候,他们“欺负”的是破坏规矩的人。当然,规矩本身只是规矩,很难用好坏这个词去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人大部分很热情,因为从小的弄堂文化形成了很难分彼此的个性;与此同时,上海人又是比较西化的,不喜欢欠别人的也不喜欢被欠。 好些年前,我招了辆出租,上车后在忙于发短信,眼睛的余光告诉我前排的司机一直在通过后视镜看我,我终于忍不住抬头去对视他,在我们的眼睛对上的同时,司机开口了,问我:“你前天是不是在八佰伴那里打过车?还是金桥?”我惊愕的说:“嗯,八佰伴。你怎么知道?”“因为打的也是我的车啊。”“啊?不会吧?”“是啊,送你到正大广场,对吧?”“对啊。不好意思啊,我好像脸盲。” 司机并不关心我的脸盲病症,他继续兴奋的朝下说:“哦哟,昨天我休息,今天又遇到。前天浦东今天浦西,这缘分简直了。几十万分之一哦,算了,今天这趟差头费不收了,算我买一送一……”之后我听了一路他对缘分的认识,也恰到好处交换了些我的看法。到下车前,我们俨然已经成了这个城里一对相识了几十年的老友事实上,那天下车,我还是付了足额的出租费给他,就像他一上车时说的:“这是什么缘分,几十万分之一啊。为了这缘分……”我们以陌生人的方式相识又回归陌生人,这便是大多数人的相处之道,这便是我只是其中两千万分之一的上海。

  《我的城》影评(五):一部让我舍不得快进的纪录片

  以前不爱看纪录片,小时候看《动物世界》看的太多了,提起纪录片这个词,我对纪录片的印象就还停留在《动物世界》,觉得纪录片应该大多都是枯燥无聊的,看的人困意无限。但是最近几年,尤其对我这种吃货来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看完就对纪录片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可能是我爱吃的缘故,非常钟情这种城市人文类的纪录片。像前段时间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我就边吃边看才觉得更有滋有味儿。还有最近爱奇艺播出的《炉火江湖》,尽管模仿《人生一串》的痕迹明显,但是这部纪录片拍摄内容还是OK的。但这部纪录片我个人认为广告植入太倒胃口,一部记录片就该有它纯粹纪实的样子,冠名加植入,商业气息严重,反而影响了片子的本质。但总的来说,中国的纪录片真的越来越好看了!这几年来,无论是国内团队还是外国团队,制作关于中国的纪录片,都以美轮美奂画面唯美大气的配乐、无限贴近的视角和真实的身边故事,给观众们呈现了中国的蜕变与律动。用真实的情感来打动观众,通过纪录片的镜头,看到的是那些自然生命中每一个完美瞬间。了解到许多自然、历史、人文以及我们忙碌生活中不曾关注到的一些东西。也以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去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期许。如果说电影是镜头的投影,那么纪录片便是镜头的眼睛。它往往用最直观质朴的方式来捕捉生活。有创见的纪录片会为我们展现整个社会,它给了观众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让人们了解世界上他人的生活。我认为纪录片不是快销品,它会立足于历史和行业。也为我们的后人留下历史档案,就像这几天我看《我的城》这部纪录片一样,这部现实题材城市人文纪录片第一集北京让我印象深刻,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四年,这部片子我在看总预告片的时候了解到《我的城》历时三年,16年的时候就在北京开始了拍摄纪实,片子里很多地方现在经过了两年多,可能早都已经改头换面了,但《我的城》却把它留下了,画面中定格的那些我们已经在现在找不回的地点人事,都成为了一种纪念。很感谢《我的城》可以选择北京为第一集的拍摄地点,这座城市有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而我心里的城就是北京!《我的城》对我来说,它不是一部纪录片这么简单,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纪念!我们终究老去,纪录片是下一代太平盛世里最好的一份备忘录,也更是一份情怀和担当。地域可能有距离语言可能有差别,文化可能有不同,但情怀却是共通的,它可以大到人性,也可以小到细微感情。这便是都市人文纪录片越来越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甚至被认可重要原因。当时看《我的城》第一集北京篇的时候,我和我妈一听到里面的老北京人在讲北京话,那声音那强调太熟悉太亲切,我和我妈都激动了!我认为《我的城》是一部具有情怀且看一眼就停不下来的纪录片。看第二集成都篇的时候,满屏的美食火锅赛车美女还有他们在水里打麻将日子过得也太快活了,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体验。看完第二集我就有种想去成都生活的冲动,《我的城》完成颠覆了我对纪录片古板沉闷的看法,更多的是像在吸收一些我所不知道的新鲜事物养分。这部剧作用纪录片的手段展示真实,用电影的画面呈现人与城市的关系。把人们对纪录片枯燥无味的印象全部推翻,让我一秒钟都舍不得快进。全程目不转睛的不愿错过每一个画面,片中所聚焦的城市与人物。总有那么几个人可以触动我的内心,使我产生共鸣。就像在第三集上海篇里让我特别鼻酸的一个人,外来建筑师冷泉,尤其他拉着行李箱站在地铁准备离开上海了,地铁门关闭的那一煞那,我看见他的表情真的心酸感同身受。我们都有经历过不如意的日子,但挺过去就是好样的。他满脸无奈不甘,终究是离开了上海。也不知道这几年他回到了家乡生活的如何了?《我的城》里面说“人是什么样子,城市就是什么样子。”我完全认可,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的独特气质。这些独特气质会从地标建筑时尚街区和每一位居住在这里的原住民和客居者身上体现出来,透过人们的品味折射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去。我觉得《我的城》这部纪录片更像是对城市和城市人群生活的素描,并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城市做了一次全面而真实地纪录。并不像那些负面的声音所说,城市宣传片?不真实?没有人文色彩?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些负面声音的人群,看过城市宣传片吗?懂什么叫宣传片吗?哪里不真实?你所了解与感知的人文色彩是什么?特别不喜欢看到一些坐着说话不腰疼的喷子对一部匠心之作的不实评价人家历时三年,三春四季坚持做一部好片,不是你几句不实之言就能改变大众对这部作品的一致好评的!中国能有《我的城》这样一部纪录片的现世,我觉得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特骄傲。至少这种关于城市与人的关系的主题类型的片子,在国内目前来说没人拍过,也没人敢碰!但是《我的城》拍了也播了,也会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历史记忆,这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它纪录的是城市人群合力锻造城市新形象,以及因他们而存在的城市,充满活力魅力所在。只是四集真的不够看,希望会继续启动第二部,也希望有一天能在《我的城》这个系列的纪录片里看到我家乡的身影!

  《我的城》影评(六):《我的城》,让我用更久一点的时间认识你

  转自光年意象

  第一次看《我的城》样片,在2016年夏天。团队里的几乎每个人,看完都很兴奋。现在回想起来,有点记不清当时大家叽叽喳喳都在兴奋个啥了。只记得,那些个性张扬、鲜活真实的生命,那些面孔,那些表情,每看完一个,就禁不住说一声“我去”——

  有一位讲着四川话的美国大叔,嚼辣椒和进苍蝇馆儿的样子感觉上辈子就是四川人;

  另一位售卖啤酒的上海阿姨,她的小店或许才是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吧。在浸满江风的店铺里,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各种啤酒,遇见世界各地的各种人;

  还有玩儿cosplay的孩儿妈,穿着满身的蕾丝花边和蝴蝶结走在大街上。讲真,我也很喜欢那样的装扮,像个公主,可我没勇气披一身众人的侧目;

  ……

  这是《我的城》的“前味”,关于——自在。导演,我可以这么定义吗?找一个舒服的位置,让自己活得舒服,活得不拧巴,活出那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自己。

  看完样片的几天后,我们集中开了项目运营讨论会。翻翻一年多前的项目档案,看到“归属感”这个词。对于我这个“北漂”来说,这个词,我用了14年去亲历。

  还记得来北京上班的第一天,站在地铁站台最上面一级台阶上,看着脚下密密麻麻、高速移动的人脑袋,我瞬间觉得呼吸困难。还有那些公交车,怎么加个“快”字就跑得不是一趟线了呢?……

  3年后,我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每次跨进小区门的一瞬间,我都会问自己:“这属于我吗?这是我的家吗?”回答:“不是……”

  记不清从哪一年起,我开始觉得,北京,这里是我的城市。出差外地疲惫不堪的时候,最想回去的,开始真的是那个我的小区、我的房子了。

  到底是哪一年开始的呢?……应该是,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不仅可以一起笑,也可以一起哭的朋友;不仅可以一起骂男人,也可以一起白手起家的姐妹;不仅可以一起撸串,也可以一起打拼的弟兄。

  我觉得,我这一片叶子,长出了根,大地在给我水分和营养,天空在给我阳光和温暖。 在这里,我开始绽放。

  这是《我的城》的“中味”——绽放。导演,我不问你了,我就这么下定义了。你不同意就下次再喝酒。

  看完样片,开完项目讨论会的大概一个多月以后,我们见到了《我的城》的总导演刘俊宇和出品人潘旋,两个大叔,一个像徐志摩,另一个像胖版的徐志摩。

  至今记得潘总的那副近视镜,木和金属材质的混搭,满满的中年(中老年)文青气质。因为他,我开始对宁夏充满好奇。再后来,潘总发过来他们拍摄的关于自己家乡的纪录片,我对宁夏的好奇又翻倍、翻倍。我脑中的西北大汉,竟有这样“虎嗅蔷薇”的内心和云淡风轻的容颜。

  跑题……

  这一次的见面,和以后很多次的见面、电话、微信,我们交流了很多关于项目、关于纪录片的想法、合作规划,以及后来逐渐开展起来的具体实施对接。

  一切,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词——

  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我的城》的“后味”——理想。

  如果一座城,她能让你为理想而来,她能让你活在去往理想的路上,她能让你感觉,自己距离理想越来越近。有一天,理想实现了,你又有了新的理想。

  那这里,就是你的城。值得你热爱、付出,为自己,为家人,为伙伴,为更多人……

  能找到吗?哭过、苦过以后,看一看理想,自己仍然在沸腾、仍然在激动的感觉。如果在这个感觉里,那就,继续吧!

  我,和我的城,有太多种味道,又何止三味。但或许,三味,也就足矣。

  作为这部纪录片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见证了出品团队——凤翔九天为它付出的努力,我们看到了主创们为它付出的努力。就是被这种努力感染着,就是因为尽管在不同的城,却惺惺相惜着,于是,我们,光年意象,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这个项目,只希望——

  在这部纪录片里,每个人都找到自己。

  那么,这千层的味道,从现在开始,请大家品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我的城》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