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另一种妇女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另一种妇女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08 00:58: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另一种妇女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另一种妇女生活》是一本由苏童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种妇女生活》精选点评:

  ●最喜欢三盏灯和妻妾成群。

  ●喜欢苏童的文字

  ●另一种妇女生活的结尾在我漫长的中学时代给我带来了各种失眠跟噩梦。。

  ●和妇女生活一样好看

  ●很现实,很好

  ●改编成文艺电影好了

  ●写得好!细节~

  ●苏童的井底黑花一样的迷离

  ●好丛书

  ●《另一种妇女生活》看了三遍。

  《另一种妇女生活》读后感(一):再读苏童有感

  

苏童的文字总是这样,仿佛穿过了人的灵魂,在一个上帝视角,冷静地叙述着这一切。 他的书里写人的恶性,小拐对暴力的那种向往,演义的“我杀了你”。写战争的破坏,小碗的死亡,那块白布也一直在心中挥之不去。 刚开始看时,觉得有点怪怪的,有些看不懂,比如说《狂奔》里他妈妈为何要死?那个膏药又是干嘛的?但想了想,谁说一篇文章就一定得揭示什么大道理呢,作者随性而发,挥笔写成一篇就怎么不能是一篇好文章了呢,当然,也可能是自己道行太浅,还看不懂。 苏童的文章,每个字都透着凉意,佩服自己还在睡前看,居然还没做噩梦

  《另一种妇女生活》读后感(二):小人物永远在下沉

  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回来看的,在目录上有着上一位老兄留下的笔迹:

  “苏童写的是人性”

  我左右琢磨了下这句话,觉得评论的低俗极了。对任何一本文学书来说,用“×××写的是人性”就是含糊不负责任的评价。人性是个大话题,什么是人性到今天还是个众说纷纭没有结果的讨论题。写的是人性,可以写的是作者自己的人性,读者的人性,或者是臆想出来的没人见识过的人性。

  在这本苏童的作品集子里,我几乎没有看到喜剧的结局。好像伟大的作品必定是要在悲剧中诞生似的。还记得李俊国教授说过,喜剧只能有讽刺的功能,而悲剧会激发人的思考。

  我对苏童笔下一个个苦苦挣扎的人物发出思考,上帝也为我挤出微笑。我问上帝,为什么你让苏童写的竟是发疯、离散、死亡的结局,上帝又微笑了,就像那时候人们问上帝中国足球什么时候可以拿世界杯一样。

  无论是《刺青时代》里的小拐,还是《妻妾成群》里面的四姨太,苏童都懒得为他们营造个幸福的生活环境,哪怕有着一个平凡的结局。苏童将他们无一例外的置于下沉的境地中:首先设定一个看似美满和谐的开头,再一步步粉碎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我们是无法奢求看到什么才子佳人的故事的。在《妻妾成群》中的大少爷的形象,多少让我产生意淫,渴望读到他将成为解救四姨太的英雄,然而最终大少爷也没有成为什么英雄,只是个嬴弱的同性恋。

  没有一个小人物能摆脱上帝对他们的令人深思的微笑。他们或许也挣扎了,但还是妥协了。苏童不肯让他们再坚持再努力,这样只会带给人希望的幻影。戳破一切傻×们的白日梦,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

  《另一种妇女生活》读后感(三):茉莉花开.妇女生活

  有天摸黑在书架上抽了本书打算在临睡前随便翻翻。结果在床上一看,是苏童的《末代爱情》。于是香椿树街上的男男女女又回来了。再往后一翻,《妇女生活》和《另一种妇女生活》原来也是在这本集子里。

  那时候听说要把《妇女生活》改编成电影,不禁楞了一楞。因为并不是一个另人愉快的故事。后来又听说改成《茉莉花开》,听说有了章子怡、陈冲……于是便不担心了,我知道他们只是取了部分的内容和结构,其实和小说本身的关系不大。好似那另苏童大红大紫的《大红灯笼》与真的《妻妾成群》根本是两个概念。

  其实在这两个妇女描写里,我更偏爱《另一种妇女生活》一些。还记得高中的时候第一次看,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简氏姐妹是一家酱园的后代,在父母双亡,公私合营以后,就在原来店铺的2楼过起了于世隔绝的生活,靠刺绣手艺为生。姐妹俩相依为命30多年的生活在妹妹和楼下店铺的女店员顾的无意搭讪以后,发生了巨变。顾从请妹妹绣一对枕套开始,到最后成功撮合了她和一个鳏居老师的结合,彻底改变了俩姐妹一根藤上两颗瓜的命运。而姐姐采取了一种非一般人可以想象的报复手段,在无力对顾采取真正的肉体上的攻击的情况下,她用刺绣手艺给顾绣了一幅人像,用剪刀破坏了嘴部,然后用绣花针刺破动脉自杀而亡。

  我对小说里描写的简家姐妹的生活感到恐惧,对妹妹可以把自己的命运轻易的交由别人操纵感到恐惧,对人的性格可以造成的悲剧感到恐惧。书里又似乎有一点关于同性恋的暗示,但是也只是模糊的所指而已。在这个中篇的长度中,作者似乎无心也无力再去发掘这其中的内容,何况还有一半的篇幅是关于那3个店员的。

  苏童对于南方潮湿环境里的市井生活有一种深入的了解。作为苏州人,他很清醒的知道在水乡漫漫,吴侬软语背后,南方生活的真相。他对妇女心理也描摹的很细,虽然他自己的志趣并不在此。他的成功在于比别人早一点用批判或者说是嫌恶的态度来描写这种生活,用80年代以后新的语汇和语气。在当时是有一种新鲜感的,但现在看来过于粗枝大叶了。匆匆堆砌了一个毛胚以后便收手了,虽然也营造了阴郁混合世俗的甜腻气氛,可是那好似纸糊的装修,在仔细的审视下,便露出了本来面目。《另一种妇女生活》其实可以更精致更准确深入的表达中国生活结构和妇女心理,可惜作者本人并没有这个兴趣。

  《另一种妇女生活》读后感(四):苏童•另一种妇女生活•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代苏童文集 编后记 葛红兵

  苏童•另一种妇女生活•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代苏童文集 编后记 葛红兵

  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论文,最起码它让我知道了:现代作家、批评家不是无所事事、一事无成。他们也在探索着。

  文中最少提出了两个,一是“南北”问题,一是传统问题,其实也可以归结为“意象”这一大问题。葛红兵认为“中国文学历来都是处于以北压南的格局之中,现代文学诞生之后,国语被定为北方语词为基础、发北京发音为基准,更是把现代文学书写的重心移植于北方了。而现代文学大师,大多出生于南方,如鲁迅、茅盾、张爱玲者莫不如此。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现代中国文学不断北方化的书写路线,文学在精神上、气质上不断的北方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症结所在,它渐渐放弃了《离骚》的传统,南方词曲的传统。尤其是配方启蒙文学语式的移入,更是把‘理性’作为新文学的中心引入了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南方文学那种倦怠阴柔、幽暗绵密的感性景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无从体现了。”这是真切的,中国现代文学从西方学来,注重的是文学的批判性,反映生活层面用的多是叙事,虽也重人性描写,但多是为批判,归结为社会方面。至于文学是人性的、美的、多感性的却遭忽视(这也可说是南方传统的消失)。作者又说:“‘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小说,因为受西方启蒙文学图式的影响,注重人物性格的统一性、人物行为的逻辑性、人物与社会背景的互动性,总之是以逻辑性、因果性取胜的,少有把小说当成一种意象世界来书写的。但是,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逻辑叙事方面从来就没有展示过它的长处,中国读者在文学欣赏的习惯上,也没有确立逻辑叙述的欣赏特性。中国文学无论在书写还是在接受上,都有一个意象主义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楚辞、宋词、元曲当中一脉相承,但是到‘五四’,却被‘五四’作家当成是旧的无用的东西革除了。”注重意境,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意境同时也是美的来源,现代文学则失去了这一点。它的白话“语言平白如水,,缺乏深厚隽永的深层韵味。”它更多的在结构、情节上着眼而不看重意境的塑造。文学的优秀传统被丢弃,这是很难 获辉煌的。而作者认为苏童“塑造了凄清幽怨的叙述氛围,而且它还构成了小说叙述的深层动力,”“它连续了中国古代诗词戏曲的传统,接续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传统,以一种书画同源的风格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空间,而且在文学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南方作家如何在以北方词汇和发音为基础的现代汉语写作中参与文学语式之创造的重大问题。”苏童是否做到了,还有待论说,但中国现代文学中确实存在着以上的问题,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另一种妇女生活》读后感(五):苏童笔下的女人让人害怕

  三盏灯: 不禁让人感慨!为什么当战争蔓延小镇,村上人都逃离,扁金留下并在战争中幸存;却在战争迁移,村上人陆续回归时,他却离开这片故土,奔赴可能的战争核心地带?难道村上人比战争还可怕? 生活有时就是如此不可思议。当大灾大难过去,生活归于琐碎日常时,人们之间的矛盾却凸显,细节打败生活,并会滋生咬牙切齿、老死不相往来的恨意与妒意。 另一种妇女生活: 太细腻的描写与刻画,语言和动作太凸显个性,以至于让人害怕,害怕他笔下描绘的那些妇女,因为能预见结局的悲惨、命运结果的必然。 正如曾经一位作家所说: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本身变得鲜活,有了生命力,不再受作者控制。正如性格决定命运虽然很有道理,可是这该死的令人无法反驳的道理却让人害怕又无奈╮(╯▽╰)╭。正如那该死的命运!那该死的性格!还有那该死的人性!那该死的环境!一切都恰到好处的该死! 肉联厂的春天: “恰恰是这些善良、热情而追求效率的人们,容易在乐善好施中忽略了他人的尊严。一个高贵骄傲的人,他的身影比他伟岸;一个卑微猥琐的人,他的身影便是一只过街的老鼠。” 当金桥被女友眉君要求在杂技团表演口技,学动物叫的时候,金桥愤怒地离开的杂技团。可是,“学动物叫”本身并没有辱尊严,而是“欺骗他人说自己会口技,能学动物叫”才有辱尊严。 所以,对于这个人物的故事,其实是有些捉摸不透作者的态度的。一般的, 作者对每个人物的态度是不一的,读者轻易能从文字中感受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喜好,并且也轻易被作者的这种喜好牵着走。因而,在一部作品中,你喜欢这个人物,正如作者的感官以及他希望读者能感知的一样。 然而,在这个故事中,直到冷气事故的前一天,也就是被告知辞职报告被批准之前,关于金桥这个人物的刻画,能明显知道他与比人截然不同,不随波逐流,但是能看出他是一个好青年吗?除了他擦除所有在猪身上写的厂长名字徐克祥事件能看到他的闪光点;其他的事件,难道没有人觉得他在掉书袋、不切实际吗?至少作者的文字描述给我这样一种指引,所以当金桥被夸赞为好青年时,我觉得有些牵强,甚至觉得是作者强加给我的态度。以至于最终的结尾,并没有像“另一种妇女生活”那样让我如此唏嘘、慨叹,因为结局无法预料,逆转的有些突兀,甚至也认为是作者强加给读者的。 我想,最后,金桥与厂长徐克祥的意外结局,只是为了让这两位好青年与其他坏青年形成一个鲜明对比,并验证其他坏青年到底有多坏,因而才给了这两个好青年一个致命的结局--死亡。只是,好人的死亡才能让坏人幡然醒悟,这代价未免太大。而且,往往在事发当时,他们会醍醐灌顶、洗心革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依然会重蹈覆辙。唏嘘。 最后,我也赞同,苏童刻画女性更细腻、鲜活、刻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