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她之名》的读后感大全
《以她之名》是一本由苏童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她之名》读后感(一):人性复杂,莫轻言善恶
东野圭吾曾这样谈到人性: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们总是渺小的存在。
是的,正如苏童的短篇小说集《以她之名》中的《茨菰》所告诉我们的:人性是复杂的,也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
这篇小说最初发表在《钟山》上,苏童凭借着这篇小说获得了2010年的鲁迅文学奖。
小说以我的视角围绕换亲一事讲述乡下姑娘顾彩绣的悲剧经历。作品中以大家熟知的“逃亡”和“落网”模式再次表达了典型的苏童式的悲剧。
虽然同是在探究女性悲剧的成因,但苏童论述时对悲剧涵义更深更细致的挖掘。即使是有了反抗意识的顾彩绣,在实现命运自主的路上,又遇到重重困难,最后还是摆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顾彩绣的死不仅仅是换亲陋俗的悲剧,同时也是社会和人性的悲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场悲剧的命运。
01人性之善换亲,又被称为“交换婚”,指的是男子以自己的姐妹给女方的兄弟做妻子,以换取女方嫁给自己,也被称为“姑嫂换”,这来源于古老的氏族外婚制。
小说的主角顾彩绣就是被自己的哥哥拿去换亲的。顾彩绣的哥哥娶了媳妇,媳妇的哥哥就要娶顾彩绣,这样的换亲是一种补偿型的婚姻,也是一种被包办的婚姻。
顾彩绣得知自己的结婚对象是一个患有羊角疯,年纪很大的男人,在一帮知识青年的动员下,彩绣奋起反抗,在巩爱华的帮助下制定好出逃计划,并成功出逃。
按照这样的故事发展,顾彩绣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可是出逃之后的她并不顺利,她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
先进知识分子巩爱华没有把顾彩绣藏在自己家里,反而把她送到了“我”家。
我们家的人热情地接待了彩绣,甚至还让姐姐带她去逛公园,但是在彩绣的哥哥长寿找人的时候,却仓皇地把她送到了巩爱华家里。
巩爱华的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可以说最清楚什么机关能解决怎么问题,便带彩绣上去找妇联求助。
而在城里迷路的彩绣,也得到了热心人的帮助,答应带她送回小柳巷。
每一个人都在同情着可怜的姑娘,都在帮助她。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洋溢着人性善良的光辉。
02人性之恶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我给予善或恶的评价,都只能是时间沙漏中的一个节的。
对于我们在上面所看到的善良形象,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面。
细细冷静下来,你就发现小说的人物又夹着人性的复杂性,透露着一些恶,
帮助顾彩绣出逃的巩爱华,用姑妈的话就是“是野心家,不要她下乡她就要下乡,就是为了上报纸!到了乡下还要先进,还要上报纸。”
巩爱华把顾彩绣的帮助当作是自己的一种成就,为自己的荣誉增添勋章。
而我们一家人同情、善待彩绣,对这样一个陌生的乡下姑娘提供了客人般的待遇,结果却把她带来的公鸡杀了炖了吃。
顾彩绣因为被我姐的呼噜声吵到睡不着,睡到8点才起来。结果却被“我妈妈”讽刺说,她在家里是不是也才8点才起来,这里面难道没有包含了对乡下人的不屑吗?
迷路的彩绣得到了陌生人送回家的承诺,按理说她是多么幸运,可是她居然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03人性之复杂曾看过一个短片:一个中年男人可谓是标准的混蛋,经常泡夜店,会用气枪打楼下随地小便的狗,开车时会对过马路的老奶奶狂按喇叭。
这个男人在一家饭店吃饭时,因为一点事和服务员起了争吵,最后因为情绪激动导致脑血管破裂死亡。
在救的过程,却发现男人有一个遗体器官捐赠的卡片。于是,他的器官救了很多人。有人因为他的肾多活了几年。
而这个男人就成了受益者的影响。每年他的忌日,受益者都会前去扫墓。
所以,你能说单纯地说这个男人是善还是恶的吗?
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对于过马路的老奶奶,他是个坏人。对于接受器官捐赠的人,他是一个好人。
看到这里,我想告诉你的事,人性其实是复杂的。
在顾彩绣悲剧命运上也如此,那些帮助她的人,又有着或多或少恶的举止。最后导致彩绣逃亲失败,只能回到乡下,去承受苦难的生命,最后她选择喝下农药结束花样的年华。
听到着,也许你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人性的善恶不过是不同场景的产物,我们所感受的善恶其实与自我利益密不可分。
如果你能理解以上几点,那么相信你不会太怨恨某些人,也不会对某人的改变过于吃惊。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苏童在人性上的探讨,那就一起来看苏童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以她之名》。,
《以她之名》读后感(二):苏童:把女人当男人写,就能写得狠
痛苦中的四个女人,在痛苦中一起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像四棵枯萎的紫藤在稀薄的空气中互相绞杀,为了争夺她们的泥土和空气。
苏童笔下的女人总是令人印象深刻。《妻妾成群》中四个女人拴在一个男人脖子上相互绞杀;《妇女生活》中一家三代女性,在时代洪流和男女情感牵扯中挣扎;《红粉》中特殊身份女性群体被整体瓦解和重塑;以及《以她之名》中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女性面临的生命挑战和倾轧...... 《以她之名》是苏童亲自选编的全新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包括《妇女生活》在内的11篇以女性为主角的短篇小说。相比中长篇,苏童说只喜欢自己的短篇小说。而他在写作感情上,更是把女人当男人写,写得狠而冷峻。 壹
仅就性别来说,时代改变对女性的冲击会更大,这种变化会在女性身上烙下深刻以致残忍的烙痕,使之成为时代的标签。 《以她之名》的开篇作品叫《茨菰》。一个叫彩袖的乡下女孩子,因为换亲,要嫁给一个年龄很大还患有羊角风的男人。
“换亲”是特定年代一种农村的婚姻结合方式。两个家庭彼此交换女儿做对方的儿媳。这样既解决了穷苦人家的彩礼负担,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一些残疾大龄男子的婚姻问题,解决了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传宗接代问题。
这种婚姻对女性命运和情感的摧残,不亚于《妻妾成群》中颂莲的遭遇。城里年轻人想帮彩袖逃脱换亲的命运。但失败了。彩袖注定是时代的牺牲品。
同样在时代中沉没的,还有《另一种妇女生活》中的简少贞。简少贞和妹妹简少芬曾是养尊处优的酱园大小姐。但父母双亡和时代巨变,只留给她们一处仅可容身的狭小居所和勉强糊口的绣花手艺。
简氏姐妹生活中被时代删减的东西,还要被时代果断用其他东西填满。
姐妹俩住所楼下成了“公家”的酱油门市部,站柜台的三个女人明争暗斗争风吃醋甚至大打出手。楼上深居简出的两个中年单身女人竭力躲避却始终无能为力。
最终,奔涌而来的“现代”潮水,淹没了势单力孤的“过去”。妹妹犹豫着彷徨着接受了新生活,而姐姐则用生命定义妹妹的“背叛”行为。
如果说彩袖和简少贞在某种程度上,对时代和命运是有感知的,那么,《冬露》中的少女冬露,则对此一无所知。
17岁的冬露处于人生最美好的年龄,她向往表姐生活的大城市,向往可以在城市里穿上能让自己“长高”的漂亮高跟鞋。尽管村里有很多关于表姐职业讳莫如深的说法,但冬露不知道那些到底意味着什么。她只知道表姐挣钱给家里盖起了新房。
冬露和表姐命运是时代赋予的。当时很多乡下女孩子向往都市的繁华,却对都市生活一无所知。她们跌跌撞撞到城市寻梦,却发现城市给予她们的生存空间不但狭小而且凶险。除了在流水线上做重复的机械劳动之外,她们似乎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
表姐经历了大城市的筛选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现在,她要让冬露重复自己的经历。几年后,冬露是不是也能给家里盖起新房?这是冬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
贰 如果说时代对女性的影响是外在的,那么,情感则是内在的。与时代洪流的浩浩汤汤相比,情感显得悄无声息,但结果仍然可以是毁灭性的。
《妇女生活》因为被改编成电影《茉莉花开》而被广大读者熟知。虽然祖孙三代女性生活在不同时代,但她们同样被情感伤害至深。
苏童在这部小说中充分展示了他下笔的“狠”。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为情所伤并不稀罕,一家三代一而再再而三遭遇相似不幸,才能伤入骨髓痛彻心扉。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苏童一口气毁灭了三次。
为情所伤怎么办?
《白杨和白杨》中,名字相同的两个女人,行为举止却大不相同。
湖北白杨有一般女人的八卦心,而江西白杨却说“男女那点事有什么好看的”。江西白杨想看湖北白杨的家庭合影,看完后两人却闹掰了。最终当一群成年人一语双关地说出“破鞋”二字时,江西白杨竟莫名大哭起来。
不难看出,江西白杨隐藏着一段失败的非正常感情。她曾是被八卦的对象,对别人的幸福更是羡慕嫉妒恨,还老想着把自己埋葬在这个风景宜人的地方。
在《白杨和白杨》里,苏童没有透露女人如何走出情感的伤害。而在《点心》中,女人阿翘情感受伤的后果很严重。
阿翘是个有夫之妇,却对一个和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男子暗生情愫。她每天怀着这种甜蜜的感情做点心,整条香椿树街的人都享受着无比的美味。
不合时宜的单相思最终以闹剧收场,男子被阿翘的丈夫儿子暴打出逃,再也没有回来。从此,食客们发现阿翘做的点心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尽管她的做法始终如一。
古人只道食色性也。香椿树街的人却对二者的彼此影响感受更深。
叁 既然苏童在情感上把女性当男性写,那么,他笔下的女性在情感上就绝不只是被动的一方,女性也会自主选择。
在《神女峰》中,描月和男友一起坐船旅游去看神女峰,中途男友迎来大哥老崔。三人一起呆在狭小的船舱里,没多长时间,描月就在两个男人之间看出了差别,并很快做出了选择。
男友一夜宿醉醒来,发现去往神女峰的船上只剩下他一个,描月和老崔不知什么时候已经上岸。
《你丈夫是干什么的》在一个短小的故事里,包含着三个女人对情感变故的不同选择。
临产的孕妇在家里接待推销杀虫剂的女友。女友说自己丈夫“去年就滚蛋了”。为了泄愤,她给丈夫养的龟背竹倒进整整一瓶杀虫剂。
吃饭时她们聊起了共同的好友小宁。23岁的小宁因为怀疑男友有外心,把浓硫酸泼到“第三者”脸上,也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晚上孕妇的丈夫回来。心事重重的孕妇趁丈夫熟睡时,往丈夫脸上倒了整整一瓶杀虫剂......
这也许是《以她之名》中最具魔幻或奇幻色彩的故事。女友和小宁的真实经历,在孕妇的大脑中交织融汇,使她做出了罕见却不失逻辑,大胆却没有实质伤害的举动。令人惊叹。
苏童以充满感情的冷峻笔锋,力透纸背地记录下极富时代特色又个性十足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又饱满地成为苏童风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苏童在说起《妻妾成群》时说,如果读者仅仅把这部小说看作“旧时代女性故事”或者“一夫多妻”的故事,那他是不太满意的。这应该是一个“痛苦和恐惧”的故事。
那么,《以她之名》中的女性,则是一组充斥着原始生命力的孤独和痛苦的故事。
《以她之名》读后感(三):两个世界,两种女人,苏童笔下的女人依旧那么“狠”
在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听到一阵一阵慌乱杂沓的脚步声和沉重的嗯哼声,一向沉寂呆滞的颂莲从床上慌忙起身,开门朝外面走去。当她掀开门帘的时候,看到一行人从房顶经过,匆匆走向陈家最忌讳的死人屋。
那一行人当中有一位穿着白色睡衣且身形柔弱的人在拼命的挣扎,另外两个人把那白衣人带进那个屋子之后,没隔多久就慌张地离开了。
颂莲看到那些人离开之后,便浅一脚深一脚地走向那个死人屋。可当她打开门的一刹那,只听一声凄惨的惊叫响彻陈家上下,“啊……杀人……杀人啦……杀人……”
死的人是陈家的三太太梅珊,因为她背着陈老爷陈佐千在外与医生私通,便有了如此下场。
看完影片中三太太的结局,我们潜意识认为是因为她的品行不端,所以才有这样的下场。可是,站在当时那个年代,在那种封建制度下,如果自己的丈夫可以始终一心一意的对待自己,一生只娶一妻,又有哪个女人愿意做出这样出格的事情。也正因这个场景,让我对作者苏童和他所写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苏童,原名童忠贵,江苏苏州人。他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被誉为“最了解女人、且最擅写女性的男作家。”他的代表作品分别《红粉》、《茨菰》、《河岸》、《碧奴》等之外,还有让他惊艳文坛、蜚声海内外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
今天不是说他那本名作《妻妾成群》,而是说集结了他所写的短篇小说集《以她之名》。
01 “楼下”世界的女人
《以她之名》中有一篇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另一种妇女生活》,它被称为是《妇女生活》的姊妹篇。整个故事是在一个酱园里发生的,酱园原本是简家的老字号。解放后充公成为公家营运的油盐酱醋店,足不出户的简家两姐妹守着酱园的二楼。
小说中女人之间的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正好发生在这家店,不得不说苏童把整个故事的发生点设置在这里非常巧妙。因为越是琐碎的日常生活,越容易看到人性。
在酱店里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酸味和四处飞舞的苍蝇,正好象征着在店里工作的三个女人的关系。顾素仙、杭素玉和栗美仙这三个人的日常工作是索然无味的,她们是庸俗的、无聊的女人。
“正午及午后时分这里经常是空寂而索然的。3个女店员头顶上的楼板便吱吱呀呀地响起来。”女店员们可以通过在楼上的扫地声和走动的声音知道简家姐妹每一个生活细节。尤其是顾雅仙,可以仔细分辨楼上的各种声响,如听见针线从绣花棚架上坠落地板上的声音。
从以上的描写可以看出店中3个女人的生活是多么的泛然无味,就连楼上人的生活细节都要仔细听,表现了她们爱看他人隐私、好事猎奇的形象。酱店里三人的心胸狭隘和互相猜疑,发现了钱少了的第一反应不是账目不对,而是怀疑其他店员私吞,体现出她们内心的阴暗和龌龊。无聊泛味的生活状态也助长了她们造谣的特点,“有妇女在街上拉住匆匆路过的栗美仙,向她刺探顾雅仙和孙汉周的关系。”
顾雅仙和孙汉周本是清白,平常也就是打打闹闹的关系,栗美仙明知如此还在暗处窥探他们两人的一举一动,像是巴不得那两人有什么丑事可以爆出来让大家知道。市井女人的那种好事、无聊的心理被深刻地描写出来。
“楼下”世界的3个女人的日常,无论从言语上的刻薄讽刺、造谣还是行动上的冷战斗殴都代表着现实中市井女人的那种真实形象。
在传统的女权主义观点中女性的弱点来源于男权社会中女性必须依附男性才能生存,没有独立的意识。在这篇小说中没有明显的男权意识,这可以从杭素玉与别人私通之后的结局可以看出,女性的不忠已经不是什么大事情,不像《妻妾成群》中的三太太那样的下场。
02 “楼上”世界的女人
酱园的二楼是一个封闭的世界,简家两姐妹过着离群索居的宅生活。房间里的光线暗淡昏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中药味,门窗常年关闭甚至都已经长出各种霉斑,古典的家具和装修,整体的环境就是一个幽暗沉闷的世界。
简少贞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将自己的妹妹简少芬以道德绑架的方式让她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世界。她认为所有想和她结婚的男人都是为了父母留下的遗产,自己清白的身子绝不会交给这些男人,因此也不赞同妹妹结婚,并且说为了妹妹,她才不出嫁。
楼上的世界代表着封建旧社会的世界,而简少贞就是被封建思想所禁锢的人。文中栗美仙以一个知情人语气说起简家的各种规矩,说简家老爷活着的时候就不允许自己的女儿随意出门,即使是出门上学也得有女佣人陪着,上的也是女子的学堂,这大概是让她们姐妹二人恪守妇道吧。
简家两姐妹受到旧式家庭的“保护”,就像旧时女子那样不踏出闺房以守住贞洁。即使时代已变,父亲也去世,依旧守着这个规矩,足不出户,也不出嫁,可见男权社会的思想在她们姐妹的观念中影响有多深。
在这种环境下有两种女人类型,一种就是简少贞,常年受到男权思想的影响,观念已经固化,她不接受任何变化,坚决维护这种思想,并要求身边的人跟她一样,所以她长期将妹妹禁锢在她身边,时常给妹妹灌输男人很肮脏的思想。
她对于楼下的女人嗤之以鼻,不愿意跟她们多接触,也不愿意自己的妹妹简少芬与她们多相处。
第二种女人就是简少芬,她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胆怯,但又想逃离这个牢笼。她可以在一个阴雨天中呆看着婚车和嫁妆,证明她的潜意识当中是渴望婚姻。她在马桶上发现自己已经绝经的时候的痛哭,她在害怕,害怕她还没有变成一个真正的女人就衰老和死亡。
在她暂时离开二楼,在户外绣花,那是她最舒服的时候,可见她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然后她在顾雅仙的邀请下,渐渐有了社交,认识到章老师,春心初动,她终于开始有勇气与这个封闭的世界告别。
03 从“楼上”到“楼下”
简少芬在顾雅仙的介绍下认识了章老师,渐渐地她被章老师的老实本分所吸引。在经过思想斗争以及与姐姐简少贞的激烈争吵后,她决定离开二楼,离开姐姐,嫁给章老师。
在姐妹打架时简老夫妇的遗照突然坠落在地,象征着简少芬正式与二楼的世界决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出嫁半年的大家闺秀简少芬在给姐姐收尸的时候,骂出了如市井女人一样的肮脏字眼,俨然跟“楼下”的女人没有任何区别,这让顾雅仙震惊不已。
从“楼上”到“楼下”两个世界的转换,简少芬她是从封建迂腐的男权社会走向开放的社会,这样的她应当变得独立、进取。然而现实中并不是这样,她变成了市井女人。通过对女性行为上的刻画,作者表现出无论在哪个时代背景下女性本身所具有的性格弱点,比如简少贞的占有欲,3个女店员的无聊、自私、嫉妒和造谣的品性,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毫无关系。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心理和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男权文化的限制,不是女性的真实反应,是男性的压制是女性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扭曲,比如《妻妾成群》那几房太太。
而《另一种妇女生活》这篇小说中,男权主义的压制不是十分明显,而书中的女性形象与作者之前的作品一样,依旧是市井的、善妒的、自私阴暗的。但是女性人性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扭曲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虽有丑化女性形象的嫌疑,但有一定的反女权意识的流露。
《以她之名》读后感(四):女人有没有好日子,这跟男人没有关系
最早接触苏童的作品是从张艺谋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小说《妻妾成群》)开始的,里面的女主角颂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却因家道中落,甘愿嫁给陈老爷做填房,最后在庭院深深的宫斗中失败,落了个精神失常的悲惨下场。
随后,我把原著小说看了,发现电影改动的地方还是挺多的。原著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南方,而电影为了追求视觉效果,把故事背景换成了北方,高墙深院,皑皑大雪映衬着灼眼的红灯笼,对比强烈。张艺谋的改编,无疑让这部剧更具有寓意和艺术效果。
生于60年代的苏童,作品深受“第五代”导演的喜爱,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已有十余部。最出名的要数“红粉系列”里面的三部作品,分别是:代表作《妻妾成群》(1991年被张艺谋改编成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江南味的《红粉》(1995年李少红导演的同名电影《红粉》)、旧上海的《妇女生活》(2004年侯咏导演改编成电影《茉莉花开》)。
苏童,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擅于讲述旧时代女性的故事,其描写之细腻令人惊叹,读过他的作品,都会被女性人物的塑造所深深折服。张悦然曾评价他是“最会写女性的男性作家”。
有些人在网上问苏童哪部作品写的最好?
其实你看过苏童的作品就知道,他的每一部作品写的都很有特色,尤其是短篇写得好的特别多。
《以她之名》是苏童亲自编选审定的全新短篇小说集,前面提到的“红粉系列”里面的《妇女生活》和《另一种妇女生活》也被收录其中。
如果没看过侯咏的《茉莉花开》(改编自《妇女生活》),光听这个书名,可能以为是那种挺无聊的封建旧社会的妇女生活写照,其实不是。《妇女生活》讲述的是旧上海祖孙三代的女性生活,三代人有不同的悲剧,这是时代造成的,也是她们本身性格缺陷造成的。
第一代娴的父亲去世后,家里经营的照相馆生意惨淡,她整天做着电影明星梦。凭借着一张漂亮脸蛋儿,又碰上了伯乐孟老板,娴也算交上了好运,做了一阵子演员。不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娴意外怀了孟老板的孩子,因为怕疼,没去流产。刚好赶上1937年时代动荡,她就这样被孟老板抛弃了,不久生下了女儿芝。
娴把一切不幸归于芝的身上,在照顾孩子这方面,她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
第二代芝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女孩,性格敏感而古怪。中专毕业的时候,因为与母亲赌气,草草的为自己定了一门婚事。婚后,芝与老公邹杰家人格格不入,又搬回了娘家,邹杰不想离婚,所以也随她住进了丈母娘家。芝十分想要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一方面她有一种补偿心理,想做一个疼爱子女的好母亲。另一方面她觉得当男人比女人要快活一些,“好多事情女人有感受,男人没有”。
偏偏天空不作美,芝患有不孕症。
本来她对邹杰没有多少爱恋,但是自从得知不孕之后,她的不安全感彻底发作,对邹杰的依赖变得特别强烈。芝总觉得邹杰会抛弃她,她总觉得邹杰在外面会跟别的女人有染,她总是在抓邹杰的把柄。
邹杰以为这一切都源于不育,所以他抱养了一个女婴回来,这就是箫。但是芝对这个孩子的性别耿耿于怀,这个孩子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安全感,她的抑郁症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了。
箫是一种有苦难言的乐器,预示了她的一生也是个悲剧。
第三代箫14岁那年,丧失理智的养父朝她伸出了魔爪。幸好被芝及时捉住,虽然箫毫发无损,但是在她幼小的内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这件事成了她此生的禁忌。
养父卧轨自杀之后,芝的神经问题更严重了,箫为了逃离这个家选择去“下乡”。到了之后,发现根本吃不了农场里的苦,箫又变着法子想回城。
回城后,被分配到菜市场卖肉。28岁那年,找了个31岁的男友叫小杜,两个人之间没有浪漫的爱情,交往就是奔着结婚去的。
婚后,在捉襟见肘的拮据生活中,两个人的感情也破裂了。箫怀孕4个月,抓住了小杜出轨,她当街数落了小杜。小杜感慨“婚姻其实是一只巨大的圈套,只要你钻进去,生活就变得莫名其妙”,他铁了心要和箫离婚,拿她养父的事儿恶心人。
萧动了杀意。
娴这时候瘫痪在床有些日子了,箫大着肚子对她也照顾不周。娴终究没熬过1987年夏天的燠热,撒手人寰了。
箫与娴没有血缘关系,就算不大肚子对她照顾也不可能怎么尽责,不过对比娴对她生亲来讲,已经算好很多了。娴这个人不管是对自己的母亲,还是对自己的女儿,都是相当不负责的。所以娴在临死前的一刻,又后悔18岁那年没有去堕胎,不然是不是可以跟孟老板在香港过上舒坦日子呢?
箫替她回答了,“那不一定。女人永远没有好日子,这跟男人没有关系”。
箫得知自己可能会早产,想办法把小杜骗到家里,美其名曰重温夫妻之情。夜里,她举起卖肉的屠刀想除掉小杜的时候,羊水破了。
一个女婴降生了。箫难得露出了慈爱的一面,她跟小杜吐露了心声。夫妻一场,箫有阴谋,小杜早就心知肚明。
因为这个孩子的诞生,箫放弃了恶念。
我们相信她之后会是一个好母亲,从某些方面来讲,她也算完成了芝的部分心愿。
《另一种妇女生活》不是《妇女生活》的姊妹篇,讲述的是酱园楼上,过着半隐居生活的简氏两姐妹相爱相杀的故事。两篇文章的篇幅差不多长,《妇女生活》女主角三个,所以说细节上没有《另一种妇女生活》细致,但是情节上《妇女生活》略胜一筹,起码第一代有女演员场景,带有海派气韵,更摩登一些。
苏童成长于江南水乡,他的小说有着明显的江南韵味,例如:短篇小说《茨菰》就是用南方食物命名的。苏童的创作地图颇为广阔,他偶尔也写北方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小说创造是要有蓝本的,所以他最优秀的那些作品还是以南方为基调的。
冯仑曾评价苏童是“天才作家”,他说只要读苏童的书十几页,就会深深感受到他的笔力,“是老天赏他这口饭吃”。
苏童的文笔细腻,尤其是在刻画女性这块,惟妙惟肖。有人说苏童笔下的疯女人特别多,《妻妾成群》里的颂莲、《妇女生活》里的芝、《桥上的疯妈妈》里的素素妈、《另一种妇女生活》的简少贞等等,这些女人多数都是漂亮、敏感而脆弱的,她们缺乏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想法。
有评论家认为苏童的作品缺少一些更宏观更高远的独见,但是我认为这正是苏童作品魅力所在。他更强调的是通过故事讲述人性,“人性的连贯,甚至简单过时代的连贯和绵延,它的稳定性超过了时间”,“300年前的妇女和200年后的妇女,也许过着同样的生活”,要知道“掌握女性命运的从来不是男人,而是她们自己”。他的笔只负责记录一种生活状态,至于如何改变,那是命运留给女人的课题。
《以她之名》读后感(五):《以她之名》中的女性情感,真实、狠绝,却是生活的另一面真相
日本作家太宰治被世人称作是“比女人还了解女人的男人”,而在国内也有一位当代作家得了个“最会写女性的男作家”的名号,这位男作家就是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一举成名的苏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这样评价苏童:“苏童对女性的这种天生的理解、对女性情感的天生的准确把握,起码是我望尘莫及的”。
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于1991年被导演张艺谋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个由巩俐主演的电影获得了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之后还获得多项国外大奖,人们正是从这部电影知道了苏童,进而开始阅读并喜爱他的小说。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苏童的小说多以女性为主角,他精准地刻画了这些性格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令人印象深刻,以致很多人读了他的小说后,常误以为是女作家所写,对此,苏童感到啼笑皆非,他无奈地解释道:“以前国内确实很少有男作家去认真刻画女性,我写这些女性角色,最初完全是好奇,想探索一下。……小说的命题和内涵,终究逃不出一个终极使命就是要写人。既然要写女性,肯定会要求自己写得细腻再细腻。身为作家,我考虑的只是能把小说写到多好为止。”
今天要说的不是已为大众熟知的《妻妾成群》,而是苏童亲自选编的全新短篇小说集《以她之名》,书中收录了11篇短篇小说,其中《茨菰》曾斩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妇女生活》被改编成电影《茉莉花开》,这部于2006年4月上映的电影由侯咏执导,章子怡、姜文、陈冲、陆毅、刘烨等参与演出。
在《以她之名》这部书中,苏童用他一以贯之的细腻笔法描绘了一群生活在底层的女性不甘被命运摆布但又无力挣脱的悲惨境遇和她们晦暗幽深、阴郁乖张、相互倾轧的扭曲心理,这是时代强加于她们的、还是她们自身的性格造成的?让我们一起尝试加以解读吧。
时代已发生巨变,长期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却未完全消失。
在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之中,女性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化的过程却将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品或玩物。
在男权思想无可质疑的社会里,为保障男性的更多利益,男性将女性视作商品进行买卖和交换,女性一直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至今还有一句让众多男性自以为傲的名言流传于世:“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履”。 无数的女性虽奋力抗争,但大多都无法逃离悲惨的命运旋涡。
《茨菰》中描绘了一位叫彩袖的乡下姑娘的故事。彩袖的哥哥为了自己娶媳妇,欲将妹妹以换亲的方式嫁给媳妇那年老、因身患羊角疯而没了舌头的哥哥。
换亲的方式自古有之,在乡村地区尤其盛行,既解决了穷苦人家无法承担彩礼的困苦,又让一个个家族得以繁衍昌盛,而那些深陷其中的年轻女性却成了牺牲品。
这个沿续了几千年的乡规陋俗很强大,让当地的党组织都无力干涉,彩袖只能在一帮下乡知识青年的帮助下逃离家乡,暂时到城里躲避,但彩袖哥哥却带着一群人不依不饶地上门索要,还欲以粗绳捆绑彩袖回家。知识青年善良的长辈们匆忙之中做出安排,欲帮助彩袖再次逃离,但彩袖经历一番曲折之后还是回到了家乡,选择嫁给患病的男人,最后当众喝农药来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可怜的彩袖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只能以如此悲壮的方式摆脱命运对她的安排!
在《冬露》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叫冬露的乡下姑娘的故事。年轻的彩袖因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而让人同情,而同样年轻的冬露则是主动选择了自己的未来,但她的命运将会如何,书中没有告知。冬露只看到在南方打工的表姐衣着光鲜地返乡,并出钱给父亲盖起了楼房,但这钱是怎么来的,她却一无所知。冬露向往着跟表姐一样挣钱,希望能穿上高跟鞋,希望挣的钱能让她和哥哥住上三层的楼房,她完全不相信村里人对表姐的闲言碎语和不利的传闻,但生活真能如她所愿吗?
还有《垂杨柳》中的小雪和未出场只在文末用简短一句话提到的小玲,两人也都是乡下姑娘,都为生活所迫陷于不堪境地,她们无力摆脱自身的命运,但两人的态度明显不一,内心的选择也有差别,小雪于沉沦中试图挣扎,但小玲却是欣然受之。
读着书中的人物故事,情不自禁地想起二十多年前认识的一位女孩,她也来自贫穷的乡村,在聊天她说起很讨厌回老家,因为村里的人都觉得,女孩子外出打工,只要将钱带回家能帮家里盖起楼房就是父母的骄傲,根本不管那钱是做什么得来的,而那些没钱带回家的女孩子则让村人瞧不起,让她倍感忧伤的是她的父母也是同样想法。
那些年那个时代,曾多次出差去沿海一带的开放城市,几乎在每家高档酒店或发廊的门口都坐着十几位打扮入时露骨、搔首弄姿的年轻女孩,她们毫无顾忌地紧盯着来来往往的男性客人,眼中流露出期盼的目光,让同为女性的我看了不觉涌起一种无法言说的复杂心情。
而如今,“小三、小四”现象层出不穷,更是说明还有不少年轻女性正以新的模式依附于男人,自愿成为男性的附庸品。
时代在发生巨变,男权思维已被推翻,女性获得了解放,但历史与社会加于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却依然无处不在,男性毫无察觉,女性自身也无觉醒或者不愿觉醒,不得不让人感慨这到底是女性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
女性的情感,将以何为依托?
《点心》这篇小说中,阿翘是一位有丈夫有子女的女点心师,但她却将自己旺盛的激情放在一位与她儿子一般年纪的男孩子身上。她每日为这位叫“小德”的男孩精心制作美味的点心,让一群挑剔的食客也得以享之,不仅如此,她还屡屡当着众人的面揪小德耳朵,以独特的方式宣泄着难以自抑的内心情感,但小德只能接受阿翘给他做的点心,却不敢承接她在点心之中隐藏的热情。故事的最后,小德被阿翘的丈夫和儿子打跑,阿翘再也无心制作美味的点心,众食客从此也只能与美食绝缘。
没人会想到,一道美味的点心竟然承载着一位女性沉甸甸的情感寄托!
《桥上的疯妈妈》里,身穿白丝绒旗袍、手拿一把檀香扇的疯妈妈日日仪态万方地站在桥头。她曾是一大户人家的子女,过着奢华无比的生活,但时代的变迁让生活发生了巨变,她曾经美好的世界消失,她承受不住巨大的打击导致精神异常,她拥有的只有身上这件旗袍和一枚精致的胸针,她自豪地穿在身上当众展示,当她发现旗袍上少了一枚扣子、胸针也不见时,她再也无法忍受失去的痛苦,歇斯底里地发作起来,最后,她被强行送到了精神病院。
可怜的疯妈妈,她失去了一切,精致的旗袍和胸针只是她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和最后的精神寄托,当这种寄托被破坏时,她只能更加彻底地疯掉了。
曾经的悲痛经历未能让女性觉醒,反而让她们以互害的方式对待亲人。
《妇女生活》讲述的一家三代女性的故事。娴的母亲独自经营着一家照相馆,照相馆橱窗中陈列的电影明星照让看着这些照片长大的娴有了憧憬,她渴望过上明星般的生活。拥有青春美貌的娴认识了开电影公司的孟老板,她投身于孟老板的怀中,一时的不小心让她身怀有孕。孟老板送娴去私人医院打胎,但娴却因怕疼而逃离,她因此失去了孟老板的欢心而被弃之不顾。时局的混乱让她后来再也无法找到孟老板,她回到母亲家中生下了女儿“芝”,抢了母亲喜欢的男人,让母亲悲愤交加地自绝于世,但娴的心中却无任何悲伤之情。娴出于对孟老板的愤恨,一直对女儿冷漠以待,从未尝试将母性的温暖给予芝。
芝长大了,她与自己爱恋的同学邹杰结了婚,却无法忍受邹杰工人阶级出身的家庭环境,她和邹杰一同搬回了母亲家,但总怀疑他们的私人生活被母亲窥视。一心盼望有个孩子的芝发现自己无法生育,没享受过母爱的她心理因此崩溃,她吞下安眠药欲自杀却因丈夫及时发现而被救活,她的内心越发不安却加紧了对邹杰的控制,她患上了精神病。邹杰为了让芝的病好起来领养了一个女婴并给她取名“箫”。
箫痛恨自己的家庭,她有一个不爱她、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又有一个从不关心她、只喜欢打扮的外婆,她的父亲邹杰在她十四岁那年欲强暴她,却被母亲和外婆发现,邹杰卧轨自杀了。箫只想逃离这个怪异的家庭,她主动报名去农场插队却又无法忍受劳动的艰辛,然后不惜让自己双腿患上关节炎设法回到了城市,重新住回照相馆的家中。为了自己结婚有房子住,箫毫无怜惜地将养母芝送进了精神病院。物价的不断上涨让人们的生活过得都很拮据,箫仔细地筹划家中的一切开支,能省则省,将外婆的牛奶换成了豆浆晶,逼迫丈夫小杜戒烟,长期吃腌鱼腌肉差点让小杜食物中毒,小杜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终于有了外遇,并提出了离婚,他搬离照相馆,与怀孕的箫暂时处于分居状态,在这期间,箫的外婆娴去世了。箫打算生孩子前用刀杀了小杜,却在紧要关头临产,她无力地放下刀,喊醒小杜让他送她去医院。
箫的女儿出生了,箫脸上充满母爱地给女儿哺乳,她能摆脱三代身上的阴影,给她的女儿带来幸福吗?书上没有答案。
结语:
女性一向给人以温柔、善良、美好的形象,在苏童的笔下,女性身上显露的却全是痛苦、嫉恨、哀怨与悲伤,但这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真实,正如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写的:“不论处境如何,女人的痛苦总比男人多,而且程度上也更深。”
苏童以如此狠绝的方式将隐藏在女性身上的不美好与丑恶一一揭示出来,让人们一起探讨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再设法去加以改变、去找寻生活中的美好。
正如要治疗溃烂的皮肤,只有挖开脓肿、将腐肉剥离,才能让新的肌肉重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