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坚诗歌·便条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于坚诗歌·便条集》读后感100字

2021-01-09 00:50: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坚诗歌·便条集》读后感100字

  《于坚诗歌·便条集》是一本由于坚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64开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坚诗歌·便条集》精选点评:

  ●辛辣的唐辛子,呛得人掉眼泪却不置可否

  ●形式高于内容

  ●我读的是麦田书店出的再版。收录了《于坚集》中缺的两首。算是重读。于坚不会让人失望。

  ●多是词语的准砌和图景的构建,没有太多的真情。至少对我来说,没有共鸣。该不该继续他的《彼何人斯》呢?

  ●果然很“便条”,有些还可以,有些觉得没有美感没有意义,起码对于我这个读者而言

  ●小本,有图,云南诗人,市井诗歌。当年不时翻翻。现在觉得一般。

  ●生怕别人不知道是诗人……ps 乌鸦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语感倒是其次的,我喜欢诗中如此近在眼前的家乡的市井和世俗——虽则它偶尔让我抓狂。炸洋芋、克哪点.....

  ●其实我更喜欢这样的随意性和灵感性,应该说这是诗歌灵感的坯子。

  ●自己玩的文字游戏,还挺好玩的。有些形容词很新奇。

  《于坚诗歌·便条集》读后感(一):难道。

  我知道这不是他最出色的诗歌。但是我知道这是他最随性的东西。这本小小的书。有他的一些图片。第一张就是他坑坑洼洼的脸。216个便条。穿插着他5个小画集。是一些经过处理的照片。或者涂鸦。

  他总是很幽默。

  他总是说一句暗暗让人心酸的话。

  他总是不声不响让你开怀大笑在别人莫名的眼光里。

  但他本意不止这些,也不要这些。空旷的纸头上。他不过写了几个字。我却轻易看见温暖和微笑。难道因为那圣经一样的大小。难道因为封面那个荆棘环。难道我们应该用昆明话读他的诗。

  《于坚诗歌·便条集》读后感(二):大师就是短暂也是大师

  这本书我买了6本,2本自己留着,4本送了认为会喜欢的人。

  结果到最后6本都送出去,后来又去了买了2本。

  书的体积很小,适合放在包里,烦闷的时候拿出来看。

  于坚也很市井,所以我喜欢他的文字和睿智以及对生活的认知。

  他的摄影很烂,但是后期处理的不错,

  但敢拿出来示人也是大师可爱之处

  从看到他的诗歌开始就开始买的所有的书,

  包括现在的新周刊以及其他几本杂志上有他文字的。

  这本书的印刷很精美,后来于坚全集里的纸张和印刷工艺和他一样

  有一天如果于坚不写诗了,我不知道还有谁的诗歌不装B。

  《于坚诗歌·便条集》读后感(三):零九年四月重读便条集

  四年前把《便条集》送人时还有那么点不舍,前几天在西安的打折书店又看到这书,买下,于是有了这次重读。便条集的陆续发表似乎是在他名声大噪以后,某几条虽然注明了一九八几年作,但多出题目,被括号架住放在编号之下,显然和其他"便条"不同,大约是已悔的旧作,在功成名就之后的某次检阅时又感到了无怨无悔,被插回正在进行的"便条集"里。便条集,顾名思义,于坚可能是想体验某种非专业化的更日常的写作状态,然而这是信手拈来还是守株待兔只有他自己知道。看着这不断累加的编号,我似乎听到工厂车间的轰鸣,流水线上整齐排列的罐头抿住嘴唇静静等着,出厂前被敲上一个日期。他似乎享受着数字绵延带来的帝国版图的幻觉。编号是为了放宽作家自我审查的尺度吗?

  "穿西装的男子/在秋天的公园拾起一片/红枫叶 他靠着一座亭子/试图像古代的平民那样自然/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但他无法放松 他的爱人走上去/为他整整领带 于是他扔掉叶子 挺直/像一位总统在签字后那样憋气/等着快门响起 几乎倒下"。这首在集子里已算优秀,既保留着于坚式的嘲弄和冷笑,又有即景速写的那一份萧洒利落,然而枫叶和领带之间简陋的二元对立终究缺乏批判的张力,比起尚义街6号的肉感和作品X号的无所挂碍,此诗贫瘠得像一篇才华横溢的博客日志。如果此论叫人觉得是求全责备,那么不妨看这两首:"那些小说家都是/诗歌之蛹变成的/但在那些真正的蝴蝶中/没有小说家"以及"像一只大胖子鸟 飞机/咣咚一声 撞在城市的肚子上/立即病狂地跑起来/仿佛在倾刻间/被滑雪队录取了",依旧才华横溢,比喻扣人心弦,同时从博客滑向了饭否。剩下的更失败的作品就不用再提了,从这几首已经可以看出便条集的由来:愤怒琐碎成牢骚,嘲讽空虚成调戏,于坚大叔知道,只有把诗笺裁成便条才算践行黑格尔形式与内容必须通一的教诲。

  良莠不齐的背后,是松懈和殆惰,是对难度的遗忘,对苦修的背叛,是功成名就和志得意满——原谅,这都是臆断;我过于失望了。"秋天的阳光越过昆明附近的高原/照耀着穆旦的大学/青云街和翠湖依旧遮蔽在乔木之中/在树枝下 避暑的职工的学者同样空虚/在他们中间没有穆旦其人/在昆明以远的各站/也没有"。

  这首诗,也在便条集里。书里这样水平的,有却不多。要十分耐心地在这两百多叶没有题目只有编号的习作中苦苦寻找,才找得回于坚。既然他生产诗集时计算了读者的耐性,那我读它时就不能不计算上定价了。四十页彩图,性价比不错。

  《于坚诗歌·便条集》读后感(四):作品第57号

  作品第57号

  我和那些雄伟的山峰一起生活过许多年头

  那些山峰之外是鹰的领空

  它们使我和鹰更加接近

  有一回我爬上岩石垒垒的山顶

  发现故乡只是一缕细细的炊烟

  无数高山在奥蓝的天底下汹涌

  面对千山万谷 我一声大叫

  想听自己的回音 但它被风吹灭

  风吹过我 吹过千千万万山岗

  太阳失色 鹰翻落 山不动

  我颤抖着巾紧发青的岩石

  就像一根被风刮弯的白草

  后来黑夜降临

  群峰像一群伟大的教父

  使我沉默 沿着一条月光

  我走下高山

  我知道一条河流最深的所在

  我知道一座高山最险峻的地方

  我知道沉默的力量

  那些山峰造成了我

  那些青铜器般的山峰

  使我永远对高处怀着一种

  初恋的激情

  使我永远喜欢默默地攀登

  喜欢大气磅礴的风景

  在没有山岗的地方

  我也俯视着世界

  小时候爱上山,招呼伙伴骑车子去上那座小小的无名的山,山下葬着李隆基,以通往主峰的直道为中轴,向东五里便是高力士墓,后来翻县志才知此山名为金粟。前天上古代文学课无意间瞟到“金粟堆南木已拱”,忽然觉得异样,注释里说:指玄宗泰陵,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金粟山。木已拱:草木已长得两手合抱那样粗细。于是虚掩的记忆小门就兀自敞开,任我往来。

  当初看书里说秦始皇南巡到南京,广埋金银以压制“金陵王气”,从老人们口中得知山下所埋之人后每年我都叫唤着上山,膺急着想看看所谓王气。据《旧唐书》载:“玄宗常谒桥陵,至金粟山,睹岗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宝应初,追述其志而置山陵焉。”大概花了三四年时间我的小小腿脚才容许我爬到山顶,八岁还是九岁?我才第一次登顶。其实山一点也不高,百度百科里说海拔716米,在我看来绝对高度应在300米左右。但是山势极佳,群山连绵主峰拱出,所谓王气,不过如此。站在山顶,八面来风,雾气弥散,苍茫远望,甚至会觉得不慷慨激昂一番都对不起良辰美景乐事赏心,让你不由自主的想些大而无边的事情。

  不过我还是喜欢稍西一些的山头,它被叫做东山。风化过的山皮,人高的大石齐平方正宛如台阶,谁能拾级而上从容不迫?躺在上面发呆有时候会很久,什么也不想,只是吹吹山风,当时当地说些什么出于我口入于你耳,然后山风把一切吹散。山脚下还有些树,合抱的树我从来没见过,也许那是“忆昔开元全盛日”的故事吧,或者“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树都是后来种的,初中生常去挖树坑,大大小小的领导们握锨而立跟小树合影留念,这是泰陵一年中为数不多比较热闹的时候,其余时间里他是个安宁的地方,可以散散步想些什么东西。

  地里有高大的石碑,“泰陵西界——蒲城县文物局一九八七年六月立”,仅此而已,除非有人盗墓才会有很多警察跑来,可是过不了几天又会归于平静,再说盗墓也是十年前的事了,何况盗的只是高力士墓。挖出来的不过是些陶器金湾之类,这座高大的小山跟地下的李隆基一般寂寞。山下埋着什么宝贝?谁知道呢。不过据那些专家们“照常理推算”,泰陵应当有大量唐文物,毕竟开元全盛就是大唐巅峰了。可我总疑心是否果然,开元是固全盛,天宝却颠沛离乱,好不好还是未必之事。再说专家们又说技术不成熟,贸然开墓会毁了一些宝器。心想等你技术成熟了或许都被别人偷光了吧?心爱之物总是让人踌躇,一言蔽之,这是自己的,而盗墓的则想这是别人的,当然该出手时就出手。世事玄机,皆在此处,你是我的吗?许多事情自然暗中泾渭分明了。不过我见过那个传说中的墓道口或者说盗墓口,碗口大小,深不可测,附耳近听仍是呼呼的风声,真是神奇。有人说站在面朝峰顶站在山脚能感到脚下空洞回声四起宛如空山,言下之意这是绝世宝山。可是恕我驽钝,从来没生出这些诡谲的感受,因为我知道上山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攀上一无所有的峰顶,然后远望两眼赶紧乘兴下山,别等双腿灌铅眼睛倦怠。

  “仁者乐山”,我喜欢上这小山,不过好像我也不怎么仁诶,只是有些时候会很犹豫,山脚的石人石马从来不给我答案。我还是得独自回去,真没意思,只是忽然想起了那座小山,想回去了。这些年说是搞旅游,山下多了好些房子,不过人还是很少。山顶依然是个幽静所在,但山登绝顶之时又很难保持平静,这真是个悖论。他知道很多我的秘密,他会静静替我保守,谁也不告诉。

  我和那座雄伟的小山一起经历过许多年头,他教我沉默教我独立教我冷静他诱惑我上山,我跟他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学习在没有山岗的地方俯视世界,从我上不去到毫不费力的上去。虽然我一直都学不会,我的确不是个好学生,可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见贤思齐神交心慕总是没错。传说金粟山东边的卧虎山当年与华山比赛长个子,约定白天生长夜晚休憩。可是卧虎山夜里悄悄长个,结果被魏征发觉,派尉迟恭用金简鞭打三下,然后就再也不长。从唐朝至今,卧虎山还是那么低矮,否则他就和华山一般巍峨了。我常想金粟山又不曾与谁比赛犯规受罚,我都从一米高长到了一米七三,他为什么不长呢?

  忽然觉得以上的文字是那么虚伪,莫非是所谓王气让语气变得虚空高蹈?这不是个好借口。于坚的诗,看题目就知道出自《便条集》。初读很喜欢,不过在我狗尾貂续的一段文字以及反复阅读之后发觉这诗也犯了虚空高蹈的毛病,并不耐读,好在文字不错,意思也不坏,只是有些俗气了。“在没有山岗的地方/我也俯视着世界/”,还好能做到这点的人始终是凤毛麟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