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于坚的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于坚的诗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29 01:42: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于坚的诗的读后感大全

  《于坚的诗》是一本由于坚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于坚的诗》精选点评:

  ●生命在哪里停泊,上帝说,莫问

  ●昆明

  ●试图挽留住身处现代,最后的,破碎的抒情,是于坚的精品,但他终于失败了,传统,是最后的避难所。最纯净的烈火依然属于海子,于坚笔下的鹰,高山,太阳,只是证明了那个世界在坠落。幸而,于坚还有几首诗很温柔,可读。

  ●好極了

  ●本来觉得还有三星。 读完《女同学》这首诗之后觉得这本诗集连一星都够不上。 避雨之树。

  ●影响我的写作习惯至今,直接用现代汉语写出了画面

  ●哈

  ●除了我自己的诗,我谁的诗也不读,哪个人类,我都不关心。

  ●完蛋,美学抵抗正确的可怕例子。

  ● 黑暗 令他老去 老去 再老去 仅保存了 月光 白发 一截松枝 片语

  《于坚的诗》读后感(一):“云南王”于坚

  在诗坛上,于坚被戏称为云南王,在目前中国诗坛来说,他够格称王。于坚的语言曾给我很大的触动,原来汉语写作还有这么样的一种魅力!从早期的《尚义街六号》到《对一只乌鸦的命名》到《事件系列》到《0档案》,我们在享受诗歌盛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现代汉语的无穷魅力。

  于坚是当代诗人很中让我欣赏的一位。

  《于坚的诗》读后感(二):性感的时代产物

  我开始读于坚

  几年前买的他的一本诗集

  以前翻过又放下

  现在终于能明白他那属于八十年代的感情

  喜欢<尚义街六号><二十岁><给吴文光>等等等等

  出生昆明 幼儿时注射链霉素导致弱听

  16岁后从事过多种职业

  20岁开始写诗

  25岁开始发表

  是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世俗化 平民化 却蕴含深意

  首开中国诗坛口语写作的风气

  我向来对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保有特殊的感情

  说不清原因

  我突然觉得我应当出生在60年代

  应当经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然后在那个性感的八十年代正值青春

  在社会复杂 黑暗的今天已经慢慢老了

  完美

  世界在你窗前走过

  然后我们怀念二十岁的单薄和单纯

  然后怀念着一只蝴蝶在雨季中死去

  《于坚的诗》读后感(三):形式上的反抗者

  在大学军训的时候,有那么一本书陪伴着我。一本别人认为不好看的书,一本张扬着过多的激情的书。这本书我是高中的时候就知道的,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得以目睹他完整的面貌。《尚义街七号》早就读过,口语化的表达不动声色的把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的野心表现出来,让当年那个张狂的少年号啕大哭。

  显然,在军训的时候看这本书是不合时宜的。一方面是生活表象上的完全服从,另一方面是所谓的生活本质上的不妥协与反抗,这样就自然的构成了矛盾的主体。星夜站岗的寒风凛冽里,合着微微照在头顶的路灯光,去看这样的一本诗集,自然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但是让我感到十分欣喜。应为即使于坚的诗是口语化的,是其他人所不敢苟同的无韵脚的,但是文字的张力却十分自然的张现出来。他们是一群时代的弄潮儿,想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回应世界。那时他们很年轻,有着足够强大的战胜死亡的年轻的生命载体,有着暗潮迸涌的时代大环境,有着一群风姿的加盟。

  在体制军训生活下的我的情感是脆弱的,作为一个形式上的反抗者,我向于坚致敬,应为虽然时代进步,但是我做不到,我匍匐前进着,他们将作为历史的符号留下。

  《于坚的诗》读后感(四):笔记

  第三遍读。于坚挺有意思的,生在云南,热爱自然,我很喜欢看一个诗人耐心地观察棕榈树,观察雨下落的痕迹,说明他对自然有感情。但是事件那部分开始于坚特别沉迷于对词藻的排列组合,这一部分在现代诗的写作里具有开创性,同时也难以为继。因为这背后并没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长诗《飞行》能看到于坚的野心,但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跑题……于坚写东西一旦开始唠就停不下来,看起来像飞行这个事儿打开了于坚的阀门,他体内蓄积的词语之流哗哗落了下来。从诗歌里面的引文来看,于坚想在文本中和郭沫若、艾略特之类的诗人形成对话,但是因为他太能跑题了,这些对话并没有怎么展开,更像是抒发了一下对时代变迁的感慨,整首诗在不停地摇摆中落地,于坚晃着两只陶瓷耳朵回到汉语中去了。飞行只是一个事件,或者说很多短诗的放大版,没什么核。

  总的来说,于坚好在不卖弄,他看了外来的东西会活在本国的传统中理解,对海德格尔的解读通俗质朴,不像有的人吃了外国诗学开始反刍呕吐物。于坚博学,但是较之于艾略特并没有什么强大的总结能力,也找不到什么内核,只好做词语的废料仓库。他代表着许多被人们遗忘的事物,这点上我认为于坚比很多人都热爱汉语。好在观察败在废话。

  我还挺热爱他的,那个写棕榈树不死且沉默的诗人。

  《于坚的诗》读后感(五):怪味诗歌

  中国诗坛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便沉寂得太久了,多年不见有令人啧啧称赞、回味无穷的诗作,诗坛的堕落,竟至只能在众声喧哗的当下,发出“纵做鬼,也幸福”的呻吟。

  和舒婷、北岛、海子这些诗人比起来,虽然于坚能拿得出力压群雄的杰作,在诗界地位不容小觑,但他并没有赢得大批拥趸,所以其“诗人”地位显得有点不尴不尬,以致有人看到我读于坚,竟轻蔑地认为他不过是个“二流诗人”罢了。

  说说这本诗集。我以为,要想理解于坚本人,以及他的诗歌,需要先读读作者在书末的后记。从中透露出的不仅是作者对于汉语创作的深切热爱,更是他眼中的诗人身份之于时代的高傲宣示——以此心态写诗,断乎不会媚俗地迎合大众口味。于是我们翻开这一篇篇诗作,读来都像是自说自话、支离破碎的语言和以奇怪的姿态罗列的意象,都宣告着诗人和这个庸俗时代的坚决疏离,他似乎在以一种超然的心态,企图引领潮流,创造一种新的审美趣味,以实现他所宣称的“时代和它的美学向诗歌妥协”。

  对时代的疏离并不代表和生活的疏离。作者强调,写诗与人生“是一种亲和而不是一种对抗”,诗歌的写作,是要“抚摸这个世界”。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既会出现《坠落的声音》这样抽象与具象兼备的生活瞬间与感官反应的定格展示,也会出现书也、阳光、果实等大自然常见之物的泛泛罗列,不过更常见的则是摹写、展示和探索人们(更确切地说,完全是以男人的角度为之)内心的欲望与躁动,这些欲望与躁动,以压抑的性欲望最为引人注目。“手淫”这个词汇鲜明而典型:或直接描写动作过程,或间接揭示背后的躁动的青春情绪,而或略过一切,跳到这个动作激发的快感过后的的空虚和无奈。

  把于坚生硬地归于“二流诗人”,未免有失偏颇,须知他的是个创作理念与态度是那么执着与高傲,他的诗歌文本又是如此奇特:平凡而破碎的意象,出人意表的逻辑,隐晦而复杂的情感宣泄,淡淡的象征意味,让我们从某些长诗中多少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于坚的风格——气场虽弱,气度不凡。

  2011.10.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