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代码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代码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2 03:3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代码经典读后感有感

  《代码》是一本由劳伦斯・莱斯格 / 李旭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代码》精选点评:

  ●现在看有些观点过时了

  ●极富洞见

  ●hai

  ●自由是什么?

  ●"一个高度规制网络的出现-不是自由主义者的乌托邦,不是你们父辈所知晓的昂罗,而是具有控制特性的网那个罗.换言之,这将是一个背离早期因特网初衷的网络。" P37

  ●被规制的世界有点无趣。

  ●QQpk360就是靠这个

  ● 观点很新颖 一开始很好看 后面就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从法律的角度看互联网,很有启发的一本书,印象最深的观点是对网络空间的规制应从基本架构入手,而不应本末倒置,一味的要求人改变行为,但对代码的过分依赖也会导致权力过度操纵的危险。这本书对知识产权、自由言论的论述也非常精彩

  ●这本书是04年版的,我看的时候是2017年。觉得没什么问题可讨论的,现在不是发展得挺好吗?可能是我觉悟的问题,问题只出在过去?看完了还不知道现在是解决了没有。提出问题、描述问题、分析问题,那解决问题呢?我的觉悟之低,也只能等着顿悟开窍了。

  《代码》读后感(一):Matrix

  最近DNS老是有问题,不知道是不是DNS服务器的问题,只好装了一个Simple DNS Plus来缓存DNS数据,效果果然好了很多,不过我看到了我那头可爱的小驴却丝毫不受DNS的影响,下载着小泉彩的写真,心中不免有点感慨,多年前还是eDonkey+ISDN的时候,google还没有被封,GFW也不是那么强大,网络警察好像还没有出现,想来正是网络的白银时代。

  《代码》读后感(二):中国互联网的未来

  莱斯格提出对对象的制约包括了四个方面:法律,架构,社会规范和市场。对互联网而言,架构就是代码。

  虽然他是从美国的互联网角度出发来描述互联网的未来规制问题,而且比较悲观。而对照中国互联网的现状,他的话语完全应验。

  开源社群在中国的薄弱,也使得制约政府对互联网规制没有任何力量。

  互联网的未来,难道是国域网吗?互联网将会被完全控制吗?自由还会存在吗?

  这是一本关心中国互联网未来的人都应该仔细阅读与思考的书。

  《代码》读后感(三):代码即法律

  “互联网并不是天生就是自由的,当初就差点往控制的方向发展了。而对互联网未来的走势,不是律师说了算,而是你们程序员,写代码的人说了算......”几年前在DDJ上听到以上言论时,很是耳目一新,程序员当真有这么大的能量?不记得是谁说上面的话了,直到看了这本《代码》才突然想起,一定就是同一个人,本书作者Lawrence Lessig了。

  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就是TCP/IP协议,这个协议规定数据包是如何在网络中进行传输和交换的,更多的信息就没有了。就是这个简单的协议,保证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因为,它没有试图在基础的网络架构里加入太多的东西,比如安全和控制等等,从而保证了基础架构的简单和灵活性。互联网的这种架构,让创新在网络的边缘节点(Edge)来进行,从而有很多的创新应用得以发明出来。

  如果当初是按照AT&T的想法来规划互联网,那么它今天就不会是这个样子的。作为一个企业,AT&T必然会在基础的架构里加入很多的功能和控制,并会对边缘节点的接入应用进行限制,那样的互联网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的自由。

  所以,控制着整个互联网的核心运作的,就是TCP/IP协议,是严格执行这个协议的程序代码。在计算机网络的世界里,所有的规则定义是以代码来实现的,所以代码就是网络空间的法律,选择怎样的代码,就是选择怎样的法律,这就是本书的主要观点。

  互联网还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我们有能力选择和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就看我们是如何去做了。特别的,如何防止互联网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作者特别提到了开放源码。既然互联网的法律是由代码来决定的,那么谁掌握了代码谁就掌握了法律的定义权。如果是封闭代码,政府就有能力去影响拥有代码的公司,使得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编写代码。但是,如果代码是公开的,那么人们就可以自己修改代码以抵抗管制。

  以前,我们只是从技术和商业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现有又有了另一个角度。

  注:半年前看得这本书,写这篇的时候手头也没有书可再回头翻看,而思想的未来那本还没来得及看,仅凭印象写写自己的一些思考。

  劳伦斯莱斯格的这本书被称为“网络空间法律的圣经”,我倒更想把法律两字去掉,因为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远超过法律的范畴。这是一本创世之书,虽然成书之日远晚于互联万诞生之日,但对互联网架构透彻的分析对于认识甚至改变不断演进的互联网都有重大的价值。

  书中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谁在限制互联网的自由?

  这就是塑造了网络网络的那些力量,它们制约这互联网的发展。本书虽然名义上谈的是法律问题,实则是规制问题,在谈到对互联网的规制问题时,就要从这四个要素进行考虑。

  其中,架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块木板,它其实规定了这个虚拟世界建设的一些规则,我们称之为“Code”。

  比如说,地心引力有多大?足够大的话就会苹果落地,人们匍匐行走,河流从高山流淌至大海,而重力小的话,雨水和露水一起飘浮空中,人和鸟儿能够一起飞翔,这就是架构,架构决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再由此决定了具体的种种形态。互联网也是一样,基于TCP/IP协议而建,简单的协议规定了数据包如何在网络中进行传输和交换,再无其它约束,这保证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基础架构没有过多的控制,为创新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但是与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则不同,互联网的代码是可以更改的。地球的重力加速度是9.8,这个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但代码怎么写,则掌握在程序员的手中,进一步则掌握在背后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力量手中。无论是出于掌控新世界的需要和是出于维护旧世界的目的,市场、法律、道德等力量不可避免的加入到塑造者的行列中。

  唯物主义的世界没有创世主,但却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创世的沙盘。商业与政治的诸神还在争抢,在谈判,在商讨,在实验,这诸神也如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一样,拥有贪婪、暴戾、自私等品性。但网络的普通参与者也如山下的人类一样,并非只是无助的群氓。且不说还有盗来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人类英雄,阿伽门农、阿喀琉斯等,也都能在开源程序的创造者等处找到身影。

  比喻总是不能完全恰当的,但似是而非之间,指明了我们要关注的问题和牵涉其中的各个角色。互联网的未来会是怎样?是电子乌托邦的自由空间还是重重管制下的铁幕禁锢?多半会处在其间的灰色地段,但偏向哪端更多些?跟克隆技术一样,数字技术的发展能使我们做到的事早已超出了法律、道德的允许甚至想象,是技术在拖着观念的巨犁前行。这方面的典型之一就是臭名昭著的DRM,是现实的利益格局和运营体系去钳制技术带来的可能性,还是围绕着不断前进的技术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前瞻性的系统?这是个考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