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阅读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阅读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12 00:0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阅读的力量》经典读后感有感

  《阅读力量》是一本由[英] 弗兰克·富里迪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一):【共振书评周】内容不死,阅读不亡

  

作者弗兰克富里迪是社会学家和英国肯特大学的名誉教授,他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威权与知识分子方面的著作。他是以一种学术的方式来构建这本《阅读的力量》,以至于书的内容与我想象中的非常不同。我以为此书会像市面上其他书一样,只是劝导我们去阅读,但我错了。

恰恰相反,作者在材料方面做了很多详尽的工作,来展现有读写文字以来的人类历史中,对阅读的看法总是充满着各种论调,就像副标题说的:从苏格拉底到推特。柏拉图所叙述的“苏格拉底悖论”为整本书定下了基调。在阅读中,作者一直在提醒我们阅读与读写能力之间的重要区别。

打个比方,不管是诵读经典,还是网络热梗,对于现代受众来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读写能力。我们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了一定的对古诗文的读写能力,但不代表我们就拥有了阅读古诗文带来的那种意义的想象。同样的,我们对网络热梗与抽象符号的会心一笑,也只是来自对其读写能力的掌握,而且是限定在某种文化氛围中。

所以啊,我觉得在网络上根本没有“阅读”,只有“浏览”。想一想,为什么人人唾弃标题党,而标题党却长盛不衰呢?因为在手机这块小屏幕上谈严肃内容的“深度阅读”,从来都是一个伪命题。就像书中提到的“阈下广告技术”,本质上都是广告和营销手段罢了。

书中也这么说“在今天这个容易分心的时代,深度阅读日渐式微,人们在阅读严肃的作品时面临非同寻常的困难,他们甚至找不到一种适当的语言来表达阅读的价值。”传神的描述性语言匮乏,振聋发聩的解释性话语稀缺,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焦虑,又希望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可以通过阅读获得力量,获得表达力。

弗兰克富里迪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新式素养的时代,对受到技术的影响也存在着矛盾的想法。一方面担心互联网正在降低我们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不同的媒介让即时环境提供的资源找到意义,这使我们乐此不疲。

这使我想起了《童年的消逝》,本书讨论的是媒介的变化对阅读能力和内容的影响。里面将童年的消逝的原因归结为:一、人的读写能力消失;二、教育的消失;三、羞耻心的消失。我不希望人会因为技术而失去读写能力,我相信内容不死,阅读不亡。

PS:快递送书到西藏实在是太久了,我在五一假期后才收到这本书,仓促中读完此书,书评中有许多纰漏还请多多包涵。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二):【共振书评周】《阅读的力量》读后感

  

进化策略:

阅读由个体,发展成为社交型阅读。过去阅读是拿一本书,安安静静在一个地方

读。但是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许就像现在看电影之前先

上豆瓣看看它打几颗星一样。也就是说今后看书,如果在某一个平台上不推送的

话,你还会不会关注?是不是会影响到你的阅读习惯?你的阅读入口已经开始发生

改变了,只要你愿意开放,别人就可以看到你对这本书的批注,那么,很多不同

人的批注、圈阅会不会是影响你阅读认知的一种因素呢?

现在的阅读载体和过去相比发生了变化,是可以集文字、音频、图片、动画、视

频等于一体的超文本载体。

跨媒介阅读体验的思维之美,传递阅读的力量,让阅读成为一种快乐。

读者之间网聚活动,读书会,讲座分享。各种线上“云阅读”如火如荼。如今,

线上活动视频不仅仅云存储于互联网,还落地于更多线下空间。让“阅读的状态

跟着人走”,助力阅读场景日常化,扩大阅读力量。跳出“老圈子”

跨媒介阅读背后实质是思维的表达,要想通过跨媒介阅读,读懂思维之美,首先

要读懂不同媒介语言是如何转化的,就像在专业的编剧练习课上,据说有一门课

是训练学生对着已有的电影画面,依次按镜头写出剧本,以理解叙事的结构和节

奏。

跳出“老圈子”,对于新时代下的圈子、生活方式、阅读力量框架下的优化人的

思考,人的思维力量本身的进化策略。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三):阅读这件小事——【共振书评周】《阅读的力量》读后感

  

阅读是必要的吗?

如果不多加思考,也许在内卷的当下,大部分人会点头如捣蒜,“如果不阅读,不进步,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吧?”更别提大部分家长从小说到大的话:“要多读书!”现在还会加上一句:“少玩手机!少打游戏!”

阅读在我们眼里就是学习知识、进步向上的最佳行为。

可是,阅读真的是有益且必要的吗?

本书开头,获得海因里希·伯尔奖的德国作家汉斯·马格努斯获奖时说:“我羡慕文盲,羡慕他的记忆、他的专注能力、他的狡黠、他的发明才能、他的韧劲和他灵敏的耳朵。”

在他的观点中,文盲通过记忆力、口述的方式,对人类神话、儿童寓言等的传播做出了许多贡献。值得思考的是,人类在拥有阅读能力后,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在接收源源不断的信息上,是否会减少了内观自己、感受自身的时间呢?在这个短视频、碎片化阅读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这一类阅读对我们又会有哪些无法逆转的影响呢?

在本书中,作者还谈到了阅读与健康的永恒悖论。阅读的正向力量和负面力量与其内容有着大比例的正相关性,一个人能因阅读走向成功,也可能因阅读走向疯魔。阅读可以让群体进步,也能使之倒退。在信息传播毫不受限的空间,任何人可以传播任何或正确或谬误的内容供人阅读,而传播方式的便捷使这些信息能带来可怕的影响力。

这本书从封面到内文都透露着一股“严肃读物”的气质,看完发现果然如此。很高兴今年能看到这样一本书,它将被捧上神坛的“阅读”拉了下来,左观右看,品头论足,将“阅读”的利与害都展示在读者眼前,让人学会甄别阅读内容,而不陷入纯粹的“阅读即有益”的有害论调里。这本书不是小说,在任何时候翻开任何一页阅读都没有影响,同时也能随时发现一些精妙的观点。比如当下,我随意翻开一页写着:“19世纪的阅读狂热已经被21世纪的‘信息狂热’取代,而那些思想不集中的身兼数职者则是昔日粗心的和不负责任的小说阅读者的当代翻版。”在19世纪,阅读流行小说成了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而在当今,信息轰炸的碎片化阅读则成为了新的注意力不集中标志……技术的进步仿佛导致了人们越来越少进行长时间严肃阅读,而阅读内容的改变真的能跟人的专注度划等号吗?其实这也是值得思考的有意思的点。

我以为每天接触海量阅读信息的人都需要看一看这本书,这不仅会让人了解阅读的本质,更好的筛选阅读的内容,也会让人思考很多将阅读和人类各种能力结合起来观察的观点是否真的那么准确。反正,读完这本书让我的焦虑感减轻了一些,在这个卷而不能再卷、时刻不停歇的时代,将阅读当作焦虑贩卖的社会,能够将阅读本身看得轻松一些,能平和的阅读任何媒介上传播的内容,吸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了。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四):手机时代的成年人,只配做阅读的「巨婴」?

  

“当代的成年人已经没有能力进行真正的阅读。”一份公众读写状况的报告这样断言。

诚然,在这个被140字以内的段子、表情包、5分钟以内短视频围绕的社交网络时代,大家对沉浸式阅读的接受度,似乎越来越低了。 当我们打开一些微信公号文章时,你看到的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似乎不在文章里加几个表情包,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做自媒体的。

还有“文章太长,不看”、“字太多不看,直接说结果”……这样的声音到处都是。 莫非是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冲击,真的让读者失去了阅读能力?

在这本书里就提到: 阅读的命运不可能仅仅取决于一项新的媒体技术的影响,读者也不是需要预先警告的小孩子,他们拥有对阅读的判断能力。

当我们讨论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对阅读造成的影响时,谈论的是什么?

无非是信息过量、媒体干扰和注意力缺乏,等等等等。 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是老调重弹:在历史的长河中,每当有新兴媒介产生,都会有人喊:阅读已死、书籍终结。

早在20世纪初,印刷机的出现使各类新闻和小册子广泛传播,有人就开始指责被广泛印刷的小册子,让阅读变得过于容易,它不仅干扰了人们阅读那些更冗长、更有益的著作的精力,还削弱了人们阅读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著作的能力。

当电视机出现的时候,同样有人批判电视干扰了人们对于阅读内容的专注力,并在事实上导致了人们无法进行严肃研究。

然后互联网出现了,同样出现了互联网会削弱人的脑读能力的声音。

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玛丽安娜沃尔芙甚至表示:每天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利用互联网完成家庭作业并告诉自己已经完全了解它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恐慌感,因为我们对于自己的下一代学习什么、应该如何学习以及学到何种程度已经完全失控。

每一次新兴媒介的出现,都会导致大量信息的涌入,让人产生一种:“读者的注意力会被小册子、电视内容、图文、短视频带走,从而丧失阅读能力”的错觉。

但是,阅读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性的解读文本和获取信息的技能,并不会因为任何一种新兴传播媒介的产生而消亡。

相反,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反而让人们的阅读量大大增加了!

你可能不相信,但相关数据表明其实互联网人士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平均阅读量。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阅读器来进行各种阅读,而且在大学图书馆里普遍使用的电子书,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书籍的途径。

一项中国图书市场分析报告也显示,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这几年,图书的销售量一路攀升。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没有让阅读消亡,反而更促进了阅读这一行为的发生。

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根本性阅读问题,并不是书籍日益边缘化和快速消亡,数字媒介也并不代表着一种对阅读的威胁。

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前存在着一种常见的对于读者的幼稚化理解。

试问在每一次新媒介产生的时候,谁是被过多担忧,会受到传播方式不良影响的人?是未成年人。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读者不能进行真正的阅读的断定,就是把读者当成了需要受到预先警告的幼稚儿童。

但其实那些被认为是真正阅读的人,很大一部分都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他们拥有判别互联网碎片信息和真正有价值内容的能力。

资料显示,仅仅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中,用户对于真正有知识点的长文点击率远远高于往年。读者对于真正有用的长文内容,需求量是非常大的。

这些因为对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忧虑,而产生的对读者阅读能力的怀疑,是对现代读者的一种不信任。

读者不是小孩子,他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判断力,因此需要受到重视和尊重。

不管是印刷术、电视机、互联网还有未来可能产生的其他新媒介,永远都不能造成真正的阅读危机。

真正能让阅读消亡的,只有阅读内容本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