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读后感摘抄

2021-01-10 00:51: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读后感摘抄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是一本由夏晓虹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精选点评:

  ●材料丰富!

  ●很独特的视角解读,别有一番见解

  ●科研用书

  ●十年前读可能会给到四星

  ●中国女学和女权兴起的历史研究,呈现的是一幅女性觉醒和民族矛盾交织的特殊历史景象。被“救国”裹挟的权力观怕是一直延续至今了。

  ●试图以非官方的形式,主要是报章杂志的材料切入,运用女性主义视角对晚晴社会进行历史现场式的表现和撰写,但这种以个案个体优先的手法,固然会增强历史现场感,却也同时失去一种宏观上的系统,显得杂乱,主题也容易混杂不突出。

  ●十个案例揭示出不一样的晚清女性社会,但多是事实的罗列而少背后深层意涵的披露。

  ●史料扎实,细节生动,层层推进,有些篇目还蛮有趣的。

  ●晚清女性与媒介

  ●好多熟悉的名字,好多熟悉的地方,好多熟悉的领域……我觉得我生来就是要研究江苏译界的女性……后记中还看到好多熟悉的会议和教授……过一阵子发书评。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读后感(一):寻觅

  历来女性的地位是被历史埋没的,但是在中国,物化的女性却又与历史有着无法道明的关系。晚清,在我看来,是中国历史中的断层。 一个国家,在此刻被层层剥离。混沌、清醒、麻木、真实、虚假。夏晓红教授,在已经泛黄的报纸上寻找着近代中国中晚清的女性,在晚清的女性身上,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读后感(二):瞥见晚清民族主义之盛

  晚清民族主义之盛,尤其是在江南之盛,从对汉族妇女的一双脚的讨论就可见一斑。

  再看看为兴办女学,在刚刚商量兴办时就自割臂肉以明办学之志,最后因为收不上来捐款、被人冷嘲热讽、学校没钱办不下去被迫停课、为了以一己之身请命学资,因而自杀殉学的惠兴女士,多刚烈率性的女子,甚至为办女学花光自己的家底,连最后自杀用的鸦片,都是典当了一只铜盆才有钱买的。可就是因为女士是瓜尔佳氏满人,所以对其壮烈之举,其本人所在的江南新派人士报以冷漠无情,倒是遥远的京津地区听闻此事,新派人士自发给她开追悼会,九门内外的新派汉人听说了的也都赶来参加。等等。

  说起来,惠兴女士愤而兴办女学,也是因为当地一个旗人女子报名去上女学堂(汉人开办的女学堂),结果因为是旗人,所以被拒之门外。

  于是也就无怪乎民国初年,很多旗人要隐匿身份了。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读后感(三):晚清女性的小歷史

  知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提出「大历史」的概念。即通过高度压缩史料的方法,归纳出一个宏大的历史构架,并不着眼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单一的历史人物。而夏晓虹教授的《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一书正与此相反,从个案入手,剖析人物,佐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一段晚清社会变革下的中国女性的「小历史」。

  一、内容概述

  清朝末年,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正在酝酿,一个庞大的帝国与一套延绵两千年的社会制度正走向没落。新与旧、中与西的碰撞,各种思潮与问题涌入晚清社会。而夏教授选择从女性研究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去呈现一个晚清社会的图景也是颇为特别的,是对于晚清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正如她在前言中说的:「身处晚清,男性涉及的社会问题,女子无一能逃脱;在此之外,女性有诸多必须独自面对的难题。因而,将女性的生存状况作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成对的标尺,确有道理。」

  本书共分为十章,划作上中下三篇:女性社会、女性典范与女性之死。每章都以个案分析的形式,截取一个经典历史片段,引出并详细阐述该章观点。上篇通过上海「中国女学堂」的办学历程,杜成淑拒绝屈彊函,月刊《女子世界》的研究,以及对「男降女不降」的释义几个案件与社会思潮,从教育、新旧道德观、媒体等方面呈现晚清女性社会。中篇通过对传统经典《女诫》的新诠释,对外国作品《五月花》、《批茶女士传》的解读,以及对罗兰夫人的推崇,总结出晚清社会对带有解放意味的新女性形象之推崇。下篇则由惠兴自杀,胡仿兰服毒,秋瑾就义三则女性非正常死亡案件入手,找出事件背后的关于满汉、新旧习俗、革命等社会矛盾。

  二、评价

  夏教授《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一书并不似通常的学术集一般严肃或套用许多理论,正如她将导言命名为〈重构晚清图景〉一样,本书更多想展示的似乎是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它有血有肉,有欢笑有泪水,有激昂有失落。这也使得本书保留了一种灵动鲜活的状态,这需要作者有足够的学识和扎实的工夫,更需要充沛的情智与理趣。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何夏教授所选择的史料、展开论述的方式,以及看待历史冲突与矛盾的态度均有不少新颖和独到之处。

  首先,本文标题中将此书称为晚清女性的「小历史」,正是因为此书通过剖析一个个历史个案,来试图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比如,此书第十章〈纷纭身后事——晚清人眼中的秋瑾〉,夏教授从多个角度去重现了女性革命先驱秋瑾的就义事件。舆论如何抗争——《申报》对这一事件前后的报道,长达三万余字;又具体描述了大吏如何被驱逐,持反对意见的山阴县令李钟岳如何失望自杀,无人收殓的尸体如何被安葬,告密者如何遭到报应。 在不同人的立场上,同一事件的面貌是颇为不同的,这样一番描述像一个全景而立体的扫描。以往论及秋瑾事件往往要提到女性在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觉醒而独立,「不爱红装爱武装」,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诸如此类论调。但是,夏教授并未在本章中展开论述关于女性参与革命的意义。而是通过不同身份的人在这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让读者自己觉出了秋瑾的坚韧与不幸、人性的丑恶与美好、权利角逐的残酷与社会的正义感。历史本是复杂的,夏教授从小处着眼的好处便是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疏漏,让读者在细节的重拾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其次,夏教授舍弃官方档案、笔记或文学作品,剑走偏锋选择报刊作为此书的史料来源,亦可谓是创新之举。书中选用的报刊主要有《申报》、《新闻报》、《万国公报》、《大公报》、《时报》、《点石斋画报》等等,而夏教授更是将月刊《女子世界》独列一章,从媒体角度看时人对「女子世界」的构想。夏教授在使用这些材料时非常细致全面,如刊登关于开办中国女学堂的消息的报刊有十七余家,夏教授一一列出并注明册数、日期,并对报刊中的评价作客观分析。我认为这点很关键,报刊作为史料的优点,在夏教授看来是「惟有精芜并存的报章所刊载的每一条消息、每一篇诗文,都成为在『众声喧哗』中存在的开放文本,从而带给阅读者立体回声的感受。」 ,但是,可能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清末的许多私人报纸由洋人创办,主要目的是营利兼顾道义,比如《申报》就是由美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而且《申报》还受到晚清封建文化专制的影响,并不能做到西方媒体那样的独立。所以,当需要使用其报道做史料时也不得不考虑它的立场,他的言论背后的意涵。

  最后,读完全书有两点启示,我认为是在做晚清女性研究中值得注意的。第一,讨论晚清女性问题时绕不开兴女学、放足、新式婚恋、女权解放等话题,此书中也都有提及以上内容,但是夏教授将这些与女性有关的问题,重新放回了整个晚清的大背景中去看待,或者说是通过女性来关注近代社会与社会的变迁。这一方面便于找到女性问题的来源、变化与影响,另一方面也充实了近代史研究的内容。第二,我们应当以一种更为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女性问题在当时社会产生的矛盾。比如,当时的先进分子虽然反对旧道德,但在女学堂中还是保留了《女四书》 ,这种做法并非不彻底,而是为新式教育留下了立足与生长的必要空间。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读后感(四):尋覓女性歷史 重構晚清圖景

  女性在歷史上的地位向來是被埋沒的,近年女性史研究的發展讓女性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得以重現,然而系統全面地介紹晚清女性的學術著作仍十分缺乏。在這一背景下,北京大學中文系夏曉虹教授在2004年出版的《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一書就極具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夏教授在本書導言中說,本書的構想是重構晚清社會,而她選擇的途徑確是女性研究,只因“女子在社會現實中的處境遠較男子複雜,遭遇的困擾也遠較男性繁多”(導言,第4頁)。更重要的是,女性的生存狀態在晚清的社會震盪中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人權的缺失,到為爭取男女同權而努力奮鬥,女性逐漸獨立自主的過程也反過來證明了晚清社會的強烈變革。因此夏教授選擇將女性問題作為透視晚清社會的視窗,以精細詳盡的個案分析而非泛泛而談的宏大敍事為研究方式,借助于忠實客觀的報刊媒體而非太過主觀的編選史書為原始資料,尋覓晚清女性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同時全方位地重新呈現晚清的社會場景。

  本書選擇了十個個案,劃分為三篇,分別為:“女性社會”“女性典範”和“女性之死”,內容上涉及女性教育、女報、譯界、新思想、新女性、女性文學等幾乎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多角度展示晚清女性歷史。上篇是全書的重點部分,夏教授花了幾乎一半的筆墨在“女性社會”這一篇上。全書個案的選擇上也與傳統的女性史研究的選材不太一樣,夏教授沒有選擇已為學術界所熟知的一些史料來作研究,而是另闢蹊徑,專門挑選一些較少為人所知、未有過詳盡研究的課題,從另一方面給讀者展示了晚清女性在社會上的活動和歷史地位與作用。

  上篇“女性社會”分別從女性教育、晚清女報、以及傳統道德觀念的由來與轉變這幾個方面展現晚清女性在社會上的生存狀態和思想意識。第一章以上海“中國女學堂”為個案,考述了女學堂創辦前後的經歷,解讀了其中包含的豐富內涵。中國女學堂起初雖然由具有維新思想的男子(梁啟超、經元善)發起,但一開始就已確定所有校內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必須由女性承擔(第9頁)。而在多次的籌備會議上,中西女士集合一堂,為中國女性獨立任事開了先聲。第二章選擇的個案是發生在北京的女學生杜成淑拒絕男學生屈彊約會信事件,這一當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歷史事件如今甚少為人所知,而夏教授從這一事件入手,探討女性在新教育與舊道德之間的現實困惑。四川女學堂的杜成淑收到譯學館男學生屈彊的一封言辭大膽的情書,屈彊同時在信中批判中國傳統隔絕男女的做法。然而收到信的杜成淑卻感覺“玩其詞語,頗涉猥鄙儇薄”,更重要的是,她在回信中闡論屈彊此舉的嚴重後果,甚至與中國女界前途發生干連:“中國至今,微弱極矣……其對於女學生應如何肅然起敬。而不謂君竟鄙夷視之……卒使女子世界複處於極幽,無複有撥雲見天之一日”(第49頁)。而後杜成淑將二人書信公開,屈彊被譯學館開除,此後還改了名字前往日本,可以說此事改變了屈彊的人生道路。杜氏身為受過新教育的女性,卻有如此激烈的反應,其對舊道德的刻意保守,顯示出傳統意識的根深蒂固。

  第三章以清末女報中歷時最久、冊數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女子世界》刊物為個案,討論晚清女報的運作方式、作者構成與辦報宗旨。《女子世界》在上海編輯、出版,發行區域主要是江浙,北方較少,由丁初我創辦,主要作者有金一、柳亞子、“三高”(高燮、高旭、高增)、周作人等,多半為男性。丁初我強調女性決定國家命運,因為“中國女子若能生育出文明、強壯的新國民,則中國興;反之,則中國亡”(第77頁)。這樣的表述在現在看來依然未擺脫父權的框架,但在當時卻對幾千年來深受“男尊女卑”觀念壓抑的女性產生極大的鼓舞。由晚清推崇女性的文人學者構想的“女子世界”其實與西方女權運動不同,後者根據天賦人權理論要求男女平權,而近代中國婦女解放進程總是與國家命運脫不了干係,與救國事業緊密相連。第四章探究晚清“男降女不降”一說的來源和其後蘊含的複雜意義。清入關後男子剃發而女子卻得以繼續纏足,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一說,可見纏足之風的根深蒂固。

  中篇“女性典範”選取班昭、批茶女士和羅蘭夫人做個案研究,旨在展示先進女性有別于傳統的精神世界。班昭的《女誡》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女子教科書,但也遭到不少人的批判,指其《女誡》為以女性身份宣導“男尊女卑”論的女界之禍首:“夫班賊身為女子,竟惑於儒家之邪說,自戕同類,以貽女界之羞,作男子之奴隸,為女子之大賊(第160頁)。”從而,對班昭與《女誡》的批判也擴展到代表男性統治者利益的儒家經說。然而在批判的同時,班昭也成為不可或缺的女性典範,晚清人評論班昭時,既利用其才學鼓舞女性接受新教育,同時又斥責其中“男尊女卑”的觀念,實為尷尬矛盾的兩難之境。而美國女作家批茶夫人則因為一段誤譯而受人崇拜,塑造了晚清女性新品格的典範。羅蘭夫人則是真正屬於晚清的外國女傑,其女性身份在當時“救亡圖存”的晚清社會中婦女獨立意識開始萌芽時,對女界更具有號召力,秋瑾也成為羅蘭夫人在中國的後學傳人,可見女性典範在晚清社會中產生的影響之大。

  下篇“女性之死”選取了三位死于上世紀初的女性,分析她們各自的死亡方式和原因,以及引發的社會風波。其中有涉及滿漢矛盾的惠州滿族婦女為女學自殺的事件,有牽連放足與受教育兩件大事的胡仿蘭被公婆逼死的事件,也有女性典範秋瑾以謀反罪被斬首的殘酷事件,不同事件在社會上引起的風波和爭論也不盡相同。

  夏教授以獨特的女性視角、詳盡的史料分析研究晚清社會百態,以小見大,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真實的晚清圖景,實為對中國女性史甚至晚清史的巨大貢獻。從“中國女學堂”的誕生到秋瑾之死,從晚清女性尋找自主性到為革命而獻身,這是近代女性獨立自主意識的發展過程。讀罷此書,不禁為轟轟烈烈的女性解放運動所震撼,為報刊媒體對女性解放事業的關注而慨歎,更為那個時代先驅女性的氣魄所折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