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余光中诗歌精选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余光中诗歌精选集)》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余光中诗歌精选集)》读后感(一):浴火的凤,永远在歌唱
流沙河先生在《台湾诗人十二家》中称余光中先生为“浴火的凤”,这是对余光中先生最真诚最贴切的评价。“凤,神鸟也”,这只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从古老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飞来,继承和延续了传统的中华文脉,以一支柔弱的笔写入了中华传统“士”的精神,淡然洒脱;写尽了历史变迁和沧桑巨变,感同身受;写活了人间烟火和情感璎珞,温暖感动。这只多情的凤,“擅侈丽之才,饰羽仪于凤穴”,文采俊秀,才德兼全。这是我曾经对余光中先生诗作的整体印象,完全是个人的一点阅读感受。当我翻看这本新集结的诗歌集《愿桥都坚固,愿隧道都光明》,带给我的依然是感动,被先生的诗心所深深地吸引和打动。 余光中先生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余光中先生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工作,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著述颇丰,勘称大家。 《愿桥都坚固,愿隧道都光明》这部诗歌集共有六辑,分别为“乡愁”、“绮情”、“浮生”、“邂逅”、“目光”和“至美”,收录了《乡愁》、《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耳熟能详的诗篇八十首,是了解余光中先生诗歌风格和情感的一个很好的集子。对于诗歌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读到自己想读的那一面,看到自己想看的那一面,听到自己想听的那一面。诗歌延伸了我们的想象,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情感,诗歌让人间烟火多了份神秘感和幸福感。余光中先生痴迷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于历史典故他信手拈来,巧妙地镶嵌在他的诗句中,这对于缺乏文学素养的人来讲是很难读懂的。“好在并不晦涩,只是有些艰深罢了”(《台湾诗人十二家》)。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余光中先生满怀着深沉的热爱和追慕。还记得那件白玉雕琢的苦瓜吗?历经苦难的华夏文明,在诗人的眼里和眼前的白玉苦瓜多么的相似啊。“瓜是苦的,在痛苦中成熟,且受马踏车轧之苦”,从历史的风尘中一路走来,现如今“成果而甘”,被我们珍藏着,奉为国宝,引以为豪。诗人写活了苦瓜,写活了历史,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描技惊细,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乡愁》这首经典传唱的诗歌,余光中先生被称为“乡愁诗人”,他的诗歌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内心诉求刻画得淋漓尽致,归来吧,游子。母亲在等你,归来吧,游子。“浪子回头金不换”,归来吧。 “连雨声也不再陪我, 就这样一个人守在塔上, 最后的孤独是高高的孤独—— 二十年后, 依然在写诗。”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余光中诗歌精选集)》读后感(二):《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你是否读懂他诗中的深情与温柔
初识余光中先生是因为那一首动人、感人的《乡愁》,而如今,他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在2021年初的冬天里,让我们一起怀念先生,也将那份纯粹的赤子之情妥善珍藏。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共分为乡愁、绮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六个部分,精选了余光中先生八十组经典诗作,包括《乡愁》、《七十自喻》、《寻李白》、《风筝怨》等经典佳作。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说信拈来,在简洁流畅的文字里又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同时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美感,在这些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的诗作中,也记录了余光中先生对祖国、对家人的深情和他对生命的感悟。
余光中先生被称为是乡愁诗人,其实他的诗作非常的丰富,只不过,乡愁这首诗最广为人知。1971年的一个晚上,43岁的余光中先生写下了《乡愁》这首诗,他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但先生始终保持着那颗赤子之心,无论人在哪里,故乡永远在心中,他的家国之思亦是贯穿“乡愁”的始终。他的乡愁并不是同乡会似的某省、某县、某村的感情连接,他的乡愁在他的文字中得到了升华,或者说得到了普遍化,成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故乡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乡愁也成为凝聚了民族血脉的大感情。
而关于人生,余光中先生也有着比较达观的看法,在那诗《七十自喻》里,在这首诗的一开始,他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个意象,那就是“再长的江河终必要入海”,在诗的最后,他又写道,“河水不回头,而河长在”,我想,这就是他对于个体的生命和生命本身的一种理解吧,这又何尝不是他对于祖国的诉说。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寻李白》,几年前第一次读到它时我便被其中的句子所惊艳到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似是可以想象到那样的情景:诗仙才气融入血液,随笔一挥,成就了这样的“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寻李白》全诗播扬着古典的盛唐的芬芳,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感和传统归属感。不禁让我想起2006年余光中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这几十年来,我努力用中文写作,不但把文言的长处融入白话,更把唐魂汉魄召来字里行间,常与李杜韩柳欧苏对话,常在西化的滔滔浪潮之中撑住中国文学的砥柱。中国文化乃一大圆,圆心处无所不在,圆周处无处可寻,而以中文为其半径,半径有多长,圆周就有多大。”他是如此得眷恋着故土,又是如此热爱着它的文化。
在余光中先生的诗里我们总是可以找到他情感流动的脉络历程,是那样的深情与温柔。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余光中诗歌精选集)》读后感(三):人生90年,余光中这些经典诗歌值得一读
谈及余光中余老,脑海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经典诗《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第一次读这首诗,是上学时语文课本里,也是那时才初次认识余老,而现在提及余光中,几乎无人知晓....
余光中出生在南京,母亲是江苏籍,所以他以“江南人”自称,曾在四川念过中学,所以他对四川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1950年迁至台湾,同年进入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毕业后,曾在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从1985年开始,就一直担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还曾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还是厦门大学、江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大陆高校的客座教授,曾被北京大学聘为“驻校诗人”,也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余光中于2017年病逝,享年89岁。他的一生专注于诗歌、散文的创作,从事评论和翻译工作。他把自己的写作称为“四度空间”。
出版了40多本文学作品,包括翻译集13本、诗集21本、散文集11本和评论集5本。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老的诗歌,每一首都像把感情揉进了文字里,不矫揉造作,也不故意诗化每一个文字,从每一个作品中都能看出余老是个内心细腻的人,不同的经历填满了他的一生,而他也总是在困苦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不管人间多么繁杂,他总能让自己内心获得平静与满足,这大概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文士才有的儒雅。
人生90年,余光中写出了哪些经典诗歌?你知道吗?
最近阅读了余老最新出版的诗歌精选集《《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全书共分为乡愁、绮情、浮生、邂逅、目光、至美六个部分,精选了余光中八十组经典诗作,跨越诗人整个创作生涯,涵盖各式风格手法,如家喻户晓的名篇《乡愁》,自况心境的《七十自喻》,咏怀历史的《寻李白》,表达美妙情致的《三生石》《风筝怨等,篇篇精华.....
文中的《乡愁》,是1972年1月21日,余光中在台北厦门街家里,这一年,是他别离大陆整整23年,怀着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只花了二十分钟就写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这首诗歌传颂几十年,说出了几代人对大陆的思念,对统一的期盼,大概是寄托于思念,整首诗情绪饱满,几十年以来这首诗感动了亿万人中华儿女,把最质朴的情感献给自己的故乡!
还有这首被改变成歌的《乡愁四韵》,也是经典中的精品: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这本诗集里,每一首都是精品,翻来前两首,还能看到余老的手稿,一笔一划,一文一句都饱含着余老的思绪,整本诗集文字都充满了张力,还有音律的跳动,文学、美学、音律的结合,给每一首诗歌都赋予了生命......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余光中诗歌精选集)》读后感(四):给我一张海棠红,吾以诗百篇报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凭借一首《乡愁》诗感动了海内外无数读者,被誉为“乡愁诗人”。
很多人不清楚的是,余光中的诗歌风格呈现出多样多变的特征,不仅只有乡愁诗出彩。他初期模仿新月派格律诗,后受英美诗歌影响较大;赴美期间接触西方绘画和音乐,对他诗歌的主题和节奏亦有影响,譬如迷上摇滚乐后写了《江湖上》《民歌手》《摇摇民谣》《当我到六十四岁——老歌新唱忆披头士》等一系列诗作;再后又复归中国古典文学,最终形成了不拘一格而又颇为动人的诗风。
这本诗集依次分为“乡愁” “绮情” “浮生” “邂逅” “目光” “至美”六辑,每一辑的名字也是主题,收录了余光中不同时期、年代的诗作,且每一首都标明了创作时间,读者可以饱览其各异的诗风及变化。
一、关于书名“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愿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出自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火车》,全诗如下: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很多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手舞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这是余光中的译作,他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说该诗是他最喜欢的火车诗。诗中的火车寓意人生,“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雨夜的寂寞”(《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表达了鼓励和美好祝愿,给予前行者勇气、信心和温暖。我想,喜欢着这首诗的余光中,该是个无比和善温情的人吧。
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的“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余光中的诗就充分展现出这三种美妙。
音乐美属于听觉层面,闻一多概括为“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诗的格律》),或许声律圆融,或许抑扬顿挫,但读起来都让人感到音节调和、朗朗上口。
绘画美和建筑美属于视觉层面。绘画美主要通过词藻使读者建立具体的印象来实现,包括意象选择和勾画,营造意境和烘托氛围,让读者产生画面感。
建筑美主要指节的匀齐和句的匀齐。闻一多特别强调,这种匀齐不固定为某种格式,而要根据诗的内容量体裁衣,达到“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美”(《诗的格律》)。
余光中许多诗都达到了“三美合一”的程度,比如我最喜欢的、也是余光中代表作之一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这首诗视觉上有建筑美。诗共4节,每节5句,格式一致,字数相同(第4节第2句略微有出入),音节相等,重叠反复的方式一样,排列起来十分整饬。它完全符合节的匀齐和句的匀齐,就像一座齐整的建筑。同时,小节中句有长短,使得齐整中不失变化,就像翘角飞檐,平添了几分灵动。
视觉上还有绘画美。首先表现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选取“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个意象为主体,古典传统而意蕴隽永。余光中在《论意象》一文中谈及“象”与“意”的关系:“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其实就是意象与意境、摹象与造境的关系。
长江是母亲河,江水如酒,醉人的不是长江水本身,而是对于它象征的生我养我之故土的眷恋,对于它象征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痴迷,对于它象征的根的追寻,加之酒入愁肠、化作乡思脉脉令人如有醉意。
有将“海棠红”解作清晚期至民国早期的中国版图,其状似海棠叶。以血色修饰土地,以沸血形容乡愁的烧痛,强烈的视觉冲击,炽烈的情感抒发,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背井离乡而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日子,那些对影饮月、心事无人可诉的孑然,那些平静外表下的情潮涌动——“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飘泊。”
还有与信纸同白的雪花、坚贞幽香的腊梅,无一不在倾吐乡愁,无一不在表白深情。余光中用这四个意象作了四幅画,一画一景,一景一境,让乡愁变得可视化,蕴藉唯美,浪漫动人,促进读者更好更准确地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
其次表现为缤纷的色彩美。每个小节一种主打色,碧、赤、白、黄,缤纷鲜妍,连成一幅多彩的画卷,是视觉的享受,也是情感的点染。
听觉上有音乐美。重章叠句,复沓回环,一唱三叹,读来不自觉地想要唱出这首思乡念乡的咏叹调。同时,整首诗并没有一韵到底,而是每节转韵,ui—ong—ai—ang,增添了一份摇曳多姿的美。
三、主题多元、思致丰盈
“乡愁” “绮情” “浮生” “邂逅” “目光” “至美”六辑,从辑的名字大概可以推想主要内容。书中选取的诗主题多元、思致丰盈,我非常喜欢“浮生” “邂逅” “至美”辑下的诗篇。
浮生中有诗心的来源童心,“永远指向/母语深层的金刚石矿”(《童心》);有跨越160海里海峡、鼓浪而去的浪子,“清明节终于有岸可回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浪子回头》);有离愁别苦,“你是我夜夜梦途的麦加/你是我条条思路的罗马/你走后台北又沉入寂灭”(《别时》);有一支烟囱、一枚邮票、一颗樱桃……浮生有太多值得记录,行履匆匆的我们常常懒于提笔,因而偶有回望时思绪万千却往往只字难言。看余光中于浮生掠影,记忆由依稀渐次变得清明,旧梦的陈坛一一启封,一时间酒香四溢。
邂逅的人、事、物里,李白最为光彩夺目。他是痛饮狂歌的天才,“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寻李白》);他是打落凡尘的谪仙,“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寻李白》)他是楚狂不是楚大夫,“愕然回头儒巾三千顶/看你一人无端地纵笑”(《念李白》)……
至美现于坐看云起时,“秋之昙日屡目我/以白眼与青睐/我遂遥念阮籍/念他每行至第三世纪的穷途”(《坐看云起时》);至美成于给诗人一点机会,“让他情怯的嘴唇/乘着月蚀的掩护/在深沉的卷潮声中/寻觅你,巫娘的丰唇”(《给星光一点机会》);至美或许所谓春天,“一些受伤的记忆/一些欲望和灰尘/一股开胃的葱味从那边的厨房/然后是淡淡的油墨从一份晚报/报道郊区的花讯”(《或者所谓春天》)……原来人间至美,也许就起于换季的善感,始于轻盈的心,藏于岁月的痕。
想用韩少功对于余光中的评价结尾:“先生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巨星殒落,我心悲伤。今夜星光,地久天长。”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吾以诗百篇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