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读后感摘抄
《赤子》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赤子》读后感(一):不只是乡愁
说起余光中,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那首《乡愁》,寥寥数语,蕴含着道不尽的思乡和爱国情。对我而言也是如此,从《乡愁》开始认识他,感受到了他的赤子情怀。之后的了解不多,只记得那首《寻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何等豪迈。
余光中的散文集,我是第一次拜读。不同心境状态下的篇章从多角度更好地展现出他的思想风貌。
行走篇中,描绘出国内外山川湖海的壮丽秀美,同时字里行间亦透出对故土的思念与热爱。有塔阿尔湖的自然风光,也有西敏寺如普通游客一样细数哪些名人长眠此处、有哪些轶事。最气势恢宏的便是听听那冷雨,古典诗词透过如诗的节奏,在冷雨中幻化出美感韵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光中细腻的笔触将行与知完美地融合、展现出来。
观点篇中,体现出余光中对文学环境的态度和观点,其间还穿插了两篇颇有趣味性的文章:《如何谋杀名作家》和《幽默的境界》,里面的比喻让人忍俊不禁,细想之下确实不无道理。
创作篇和回忆篇,是他国游学生活的经历片段,及思乡情愫。印象最深的是《鬼雨》的丧子之痛,仅仅来到世间三天的小生命早早离开,而没有人能摆脱死亡,透着浓浓的宿命感。《焚鹤人》是对故人故乡的思念。可以说,他的一生,始终不变的是这份思乡情怀,是这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一个人的思想和经历是分不开的。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人颠沛流离、辗转多地寻求一个安身之所,心中总是挂念着故乡的人和事。故乡不只是一个词语,而是代表着安定和团圆。平淡的幸福,最是来之不易。
《赤子》读后感(二):文学的力量
余光中一代文学大师,感觉自己的文字在大师面前真的是苍白无力,毫无文学底蕴,不知道如何去做出这个评论,他的文字,能够带给你文学的力量感。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的动荡时刻,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出生在南京,9岁经历南京大屠杀,在敌军先头部队的前面,惊骇逃亡。在逃亡中,借住朱家祠堂,对于祠堂他有着深刻的印象,对祠堂本身的箭镞和周围环境的描写,细腻而状况,那种危机时刻,还能够认真观察和领悟到建筑之美,真的是一种特别大的胸襟。换做一般人,应该已经欣赏不到它的美和价值了。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条件是非常艰苦的,没有电灯,连蜡烛都非常奢侈,在这种艰苦的抗战时期,还能在铜油昏灯下读《古文观止》、《留侯论》或《出师表》。我想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就是有着常人没有的经历和坚持。对于文学的热爱和专研,是深入骨髓,深入思想,他对中文的热爱和感情就像对待生命般。
求学的路上,他有着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的判断,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不是死读书,也不是只靠课本来读,例如对于古典诗词,他会自己动手去找各种选集,向其中进一步选择自己钟情的作者,每天咏诵,任其音调,化为自己的脉搏和心率。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也成就了他的一生。一生的挚爱,也让他变成了诗人,一个伟大的现代诗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很多的磨难,在背井离乡,逃亡台湾后的他,深深念着自己的祖国,思念着家人,这样他的创作有着浓浓的深情。《乡愁》对于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
当他重回故里,到大学去讲学的时候,他思绪万分,他回忆起自己的过往,用文字记录下来,真的是太让人佩服,让自己觉得好像一个文盲一样。对待一个事情的看法,对一个事物的描述,真的是让人打心眼里觉得他的文字太厚重了,这是真真正正的文化人,当你去面对一个如此的文化巨人,我会觉得自己是如此的肤浅,文字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当我们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下,却没有办法,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没有踏踏实实的去认真的做一件事,发至内心的热爱,并投入毕生的经历。成功的人必然有其常人没有的付出和坚持。
(小记:迟迟没有动笔,犯了严重的拖延症,不知为啥,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动笔,有时候就要逼自己一下,越是长时间不动笔,越不知该如何动笔,越是想逃脱,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下班后回家陪孩子,直至他入睡,那时的我已经疲累不堪,想一想这样也不是不动笔的缘由。今天,孩子被爸爸独立带出去了,我下午睡了一大觉,真舒服,醒来,静下心来,把书打开,认认真真的拜读,越发觉得更不知道该如何动笔了。写书评就是逼迫自己去认真看书,希望自己不要背弃自己的初衷,能够坚持下去。加油吧!)
《赤子》读后感(三):文字的磅礴和婉约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很久之前,读过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最有名的乡愁反倒是没有记住,对《独白》中的这一句,只觉惊为天人,这一次有幸读了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更是对余光中先生的行云流水的文字,叹为观止。 整本散文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行走、观点、创作以及回忆。 一、行走 在行走这一部分,可以看到江南的婉约和北方的豪迈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碰撞出一种奇妙的美感。很久之前一直觉得婉约和豪迈是两个格格不入的风格,但是在余光中先生却很好的将这两种风格结合在了一起。 “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英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读到这里时的震撼之感,无比自然的从绵延细雨的烦闷感转折到了惊涛骇浪的压迫感。并且读起来有一种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行走这一部分有几篇文章写在葛底斯堡,远在异国他乡,是不存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光和氛围,但是,当读到这一部分的文字时,可以感受到那种古典和现代文明的碰撞。 当我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之前看过的《爱、死亡和机器人》中《祝有好收获》那一集是讲在赛博朋克的背景下一个聊斋志异般的故事。 完全不觉得有任何的违和感,反倒会觉得,原来还可以这样去书写,原来还可以这样去表达,新奇和华丽。 读的时候,仿佛捧着一颗无比炽热,又无比澎湃的心脏一样,无数的情感从书中喷薄而出,是不能一口气读下去的,不然非疯了不可,需要歇一歇,将情绪缓上一缓,再去感受。 二、观点 这里可以看到,余光中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观点冷静,情感克制,大幅度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引经据典,用大量的知识来支撑的,读罢,更是觉得崇拜。 “幽默是荒谬的解药” 三、创作 总觉得带着森然之意,后来看到文中提到了李贺,才恍然大悟,李贺的诗意象有些也是别的诗中常见,但是放在李贺的诗中,就自带特色。 余光中先生也是如此,用词意象别具一格。 “雨地里,腐烂的薰草化成萤,死去的萤流动着神经质的碧磷。不久他便要捐给不息的大化,汇入草下的动土,营养九茎的灵芝或是野地的荆棘。” 创作的最后一篇名为《焚鹤人》,写带着三个女儿一起做风筝,似乎一切都很美好,但是想到了意外离世的舅舅,以及舅舅为自己做的那一只风筝,全文并无一字在着笔写悲痛和伤感,但是通篇读罢,只觉得满纸怅然 四、回忆 在回忆里,可以更加深层次的看到余光中先生的可爱之处,看到他岁月里的烟火气息,看到他的友人以及其中的情谊,看到余光中先生的赤诚和儒雅。 最后说一下,书的装帧,书的颜色很好看,是漂亮的米色,有同色的浅浅凹下去的赤子两个字,书并不是很大,19cm*13cm,正好可以放在随身的包或者大一点的口袋里面,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正好合适。 在正文的前面有余光中先生和夫人的照片,还有余光中先生的一段手稿
《赤子》读后感(四):平庸虽稳妥,但绝无色彩
说起余光中,《乡愁》已成为他的代名词,而他也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但《乡愁》这个代名词过于响亮,遮蔽了余光中本人的光芒,他在诗歌创作、散文写作、文学翻译上的造诣,远非一首《乡愁》所能覆盖,真正了解余光中之后你就会发现,那是一颗明珠,一颗明亮而又富蕴光华的明珠。中国另一位文学家梁实秋评价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这就是余光中,将诗与散文浸透到生命里的文学家,在眉间氤氲着诗书墨香的诗人。
越是深入了解余光中,就会越是发现他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可他却永久保留着赤子之心。这一点,我在读《赤子》(余光中散文集)就深有体会,这本书一共收录了29篇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类别从诗歌到散文、评论,再到翻译,囊括了他一生作品中最为闪光发亮的部分,以“行走、观点、创作、回忆”,从追忆在蜀地区的童年往事,到读书时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观点,再到他一生走过的地方以及在那些地方的生活日记、旅行记事。
这29篇散文,每一篇都具有不用的文化色彩。如<塔阿尔湖>中盛赞的菲律宾女人那样“褐中带黑,深而不暗,沃而不腻”;如<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中批判的文化那样愚昧狭隘、僵化陈腐的文化怪圈;也如<幽默的境界>中讲述的从容、潇洒,浑然天成的幽默感;更如<逍遥游>中感怀的对中华故土思念且怀念的乡土风情。
读《赤子》中的文字,好似润物的风声、雨声,轻轻柔柔、慢慢袅袅,让原是浮躁、焦浮的心思沉静下来,犹如余先生自己说的那样:“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正是柔和而又平缓的赤子之心,他才会在<逍遥游>中写到:“当我死时,愿江南的春泥覆盖在我的身上,当我死时。”
漫步在余光中的散文中,读他的每一个文字,就好似我在悠闲自然的走过他走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步路,也好像这位历经颠沛流离的余先生,在杭州的暖阳下,给我细细碎碎的讲述他的生活感悟与经验,而我,在细细聆听这美好的故事、感悟这诗意的人生。
也许是因为余先生的颠沛离别,他才有了《赤子》中这么富蕴的境界,他才从懵懂小娃成为了一个至情至性的诗人,才能酿就一壶道不尽的诗意人生。人生淡然如花,行走一路芬芳。
“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有一种疯狂的历史感在我体内燃烧,倾北斗之酒亦无法浇熄。有一种时间的乡愁无药可医。”
《赤子》读后感(五):《赤子》——无解的乡愁里流淌着激荡岁月的赤子之心
初识余光中先生是因为那一首动人、感人的《乡愁》,而后再读《寻李白》时,又被其中的句子所惊艳:“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让人不觉想去走近、去了解这是怎样一位诗人,为何总能写下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字。
《赤子》中由行走、观点、创作、回忆四个部分组成,收录当代散文大师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横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个板块,尽显一代文豪刚柔兼济、融贯中西的非凡造诣,是当之无愧的文坛“璀璨五彩笔”。
在文字中,我们可以拼凑出先生的一生,那也是一代中国人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先生生于南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随父母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随后在香港、美国、台湾生活和学习。尽管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但是先生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无论人在哪里,故乡只有一个。2006年,余光中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这几十年来,我努力用中文写作,不但把文言的长处融入白话,更把唐魂汉魄召来字里行间,常与李杜韩柳欧苏对话,常在西化的滔滔浪潮之中撑住中国文学的砥柱。中国文化乃一大圆,圆心处无所不在,圆周处无处可寻,而以中文为其半径,半径有多长,圆周就有多大。”他是如此得眷恋着故土,又是如此热爱着它的文化。
这一份热爱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温暖又热烈。遥远的异国他乡,回忆和期待之间,跳动的是那颗赤子之心。在葛底斯堡古战场的四月想起春天的江南,在葛底斯堡的塔下想起母亲同登的佛寺高塔。在纽约的帝国大厦眺望太阳落下的地方,怀念的是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中国,那是踏不到的泥土,是远望而不能终不能归的故乡。哪怕是行驶在台北的公路上,腾跃在美丽的岛屿上,依旧会想起西北的古驿道,朝雨中烟尘轻浥的渭城,仿佛能听到阳关三叠节奏里的那一曲《凉州词》。多年后重新踏上故土,十天的山东大学的讲学之旅,在初春里带着喜悦与希望,从千佛山走到灵岩寺,从孟庙走到孔林,一路都是回忆。登孤高的泰山,观山东圣贤的青铜塑像,看苍茫的黄河。在先生眼中,这故乡是永远都看不够的啊,于是,这位老人,连那粘在鞋底的湿泥都不忍拭去,一双泥鞋登机,回家刮下妥善珍藏,那泥土里藏着的是隐隐的黄河水声,那是来自故乡的声响。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逝世于台北,他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在2020年底的这个冬夜,我们一起怀念先生,也将那赤子之情妥善珍藏。
《赤子》读后感(六):赤子余光中,散文也乡愁
余光中,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知道的,他那首《乡愁》,写出来多少人的心声,特别是海峡两岸统一的美好愿望,感动着无数人,“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分裂离别之苦跃然纸上。但其实余光中不仅仅是个诗人,他还是散文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这是余光中写作的四度空间。而四度空间之一的散文是什么样子的呢?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一本散文集《赤子》,让我们领略这位文学巨人散文的魅力。
余光中的散文文字是极为优美的,诗人的文字肯定是经过淬炼过得,即使运用在散文上也是简洁而有力的。“定音鼓的频率在加速,加强,扭紧我们的每一条神经。这是本世纪心跳的节奏”,还是诗一样的文字,有节奏,有韵律,有着意象的增叠。这样的文字贯穿了余光中散文的全部,虽说是散文,但还是和诗一样的美。“如果你有逸兴做太清的逍遥游行”《逍遥游》的首句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们的神经,想要跟随者作者的文字去虚空游览了。那我们就跟随者《赤子》的编辑在余光中的散文中畅游吧。 《赤子》分为了四个部分,行走、观点、创作和回忆,分别代表了余光中的四种散文写作方面。
行走是余光中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是优美的游记,即使我们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只是跟随余光中文字也是可以做到美丽的畅游。在这些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塔阿尔湖的极致之美,不会屈服于人类的自然之美;可以看到葛底斯堡的古战场悲凉和壮观,那是思想的承载者;同样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南太基,那像海洋索取生活并受益于大海的美丽景象;当然还有我们美丽的山东美景,有着沉甸甸历史的山东,有着巍峨泰山和孕育文明的黄河。美景让我们感怀,美景也让我们思古。我们可以和余光中一起去听雨,一起去登楼,一起仰望星空一起去神游太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观点部分是余光中关于时事的一些看法和反思,当然作为作家,作为学者,余光中关注的点也就更重于文学圈。《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极为尖刻的讽刺了学术界的引经据典反而不注重原创的奇怪现象。《四面楚歌谈文学》可是说有预见性的指出来文学的末路,文学向着通俗方向发展,向着媚俗方向发展,必将导致文学失去其本身的特色,想想现在的网络文学,那还能叫文学吗?
回忆部分是余光中关于过去的梳理和总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九张床》,人纵有千般好,晚上也只能睡一张床,一张床就代表一个阶段,一种生活状态。余光中的九张床就是他人生的九个阶段,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感悟,这九张床就整个涵盖了一个字美国留学的全部经历。 余光中生于南京,离开大陆前也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而《赤子》最后以余光中对南京的回忆和以半个世纪之后的南京寻根之旅的记述来结尾,可见编剧的别有用心了。《金陵子弟江湖客》,但也是中华子女的《赤子》心。
《赤子》读后感(七):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余光中
大部分人认识余光中老先生,可能都是因为那一首《乡愁》,从一枚小小的邮票,渲染出大大的愁绪,感动了几代人。于是人们由此记住了这个心思细腻又有情怀的诗人,但又未必完全了解这个人。事实上,除了以诗歌为伴,更有散文领域的天赋。
阳光下的赤子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以“乡愁诗人”著称,曾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老先生在文学影响力深远,散文集《逍遥游》、《听听那冷雨》、《青桐一梦》等等。 一口气读完他的散文作品,会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酣畅之感,对生活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悟,如果你也想体验这份酣畅,那么来看看这本精品之作《赤子》。 这本书中收录了余光中先生要25篇创作精粹,每一篇作品都包含了先生一生的创造精髓。字字真实,让人回味无穷,涵盖着行走,观点,创作,回忆四大主题,平淡中看到一个写作者充实的内心世界。
最喜欢真实的情绪,行走在文字行间都是真情实感,体会得到文字里的狂放与热烈。于是逍遥游里就出现了这么一段“当我的36岁在此刻燃在笔尖燃烧在创造创造里燃烧。当我狂吟,黑暗应匍匐静听,黑暗应见我须发奋张,为了痛苦而欢欣地热烈而又冷寂地迎接抗拒时间的巨火,火焰向上,挟我的长发挟我如翼的长发和飞腾。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妙也,甚也。 创作者的精神能够永传,我们能做的,当然是让他们的作品能够永久的流传这份文化下去,让这份巨匠精神成为一代代人的心之所向。
观点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散文作品选,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和艺术风格。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于此当中,指出政治瑞流,社会意义没法价值,善于用艺术为装现实。完全可以感受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当且可读性是比较强烈,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音韵美,叠字叠句的用法,出神入化令人不禁吟哦。 还有洒脱气质的给莎士比亚的一回封信,他借着名义给莎士比亚写信,实际它想表达的是在于对文化机构那帮不懂文学,不懂文章,却偏偏自以为是的大老爷们的讽刺与不满!
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发蒙爱好文学的我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
《赤子》读后感(八):《赤子》:原来文字也可以美得如此惊心动魄
《赤子》引言: 你不是谁,光说,你是一切。你是侏儒中的侏儒,至小中的至小。但你是一切,你的魂魄烙着北京人全部的梦魇和恐惧,只要你愿意,你便立在历史的中流。在战争之上,你应举起自己的笔,在饥馑在黑死病之上。星裔罗列,虚悬于永恒的一顶皇冠,多少克拉多少克拉的荣耀,可以为智者为勇者加冕,为你加冕。如果你保持清醒,而且屹立得够久,你是空无。你是一切。无回音的大真空中,光,如是说。这是我在余光中《赤子》散文集里的《逍遥游》中摘抄的一段文字,我反复阅读、朗诵,还发给朋友,原来文字可以美得如此惊心动魄、荡人心魂,余光中大师不仅仅是乡愁诗人,原来我们还错过了那么多美丽的文字。
我有种想大声说出来、叫出来的冲动,不停给他人安利,这些叙述像是写出了我们的心声,你不是谁,你是一切,你是全世界。他描写星空浩瀚的字句被烙印在心底,又仿佛在我们眼前用文字描绘出一副浩瀚宇宙的景致,美丽得令人绝望赞叹,觉得自己渺小得像一粒尘埃,而万籁俱寂时,终于能倾听到心底的声音。
夜来听雨声:说起来,我也是最喜欢听雨的,可我没听过余光中大师笔下,雨打瓦片的声音,雨打梧桐的声音,雨打芭蕉的声音,我不曾注意过春雨绵绵和秋雨潇潇,不曾和人共举一把伞,行走在雨幕里,而这些作者用文字给我编织了一个梦,一个关于雨的梦,关于古老中国的雨景,关于他的思乡之情,关于那些青苔深深的记忆。
而那句“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又向我们阐述了一个现实,过去已经回不去,我们只能在回忆里缅怀,在文字里追忆,听听那冷雨,那雨声一点一滴都似乎打在了心上。
雨会再来,雨季会再来,可是过去不会再来。
每当读到这些地方,我都有些不忍翻页,这文字太美,而这感情太悲伤,在字里行间倾泻而下,我在这冬日的夜晚,仿佛能够听见那来自遥远过去的雨声,淅淅沥沥、一点一滴,徐徐飘进我的梦里。
因为看见过这样美好的文字,所以我们笔下的文字都美好了起来。
我朋友曾经问我,你看了这么许多书,记得有多少?对你的生活有帮助吗?
坦白说,看上去好像真的没有,可就当它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竹篮在打水的过程中,一遍一遍清洗,一遍遍得过水,就这样循环往复,心灵的竹篮被清洗得干干净净,而我们的灵魂和笔下的文字也是,在这无用功里,变得越来越美好。
因为我见过这么多美好的文字,我的笔下也似乎因此而美好了起来。
而阅读过像余光中大师这样好的作家,写出的美好的文字,能够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用游历他走过的的地方,和心灵的感悟,整个人都仿佛脱胎换骨。
我从不曾知道,原来文字也可以如斯美好。
End。
《赤子》读后感(九):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余光中
说起余光中,你一定会想到《乡愁》这首诗。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一张邮票,浓缩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地思念,对故乡的无比的眷恋,直击无数游子的内心,在海峡两岸引起强烈共鸣。这首诗也成了余光中的代表作。
但是,你若是把余光中仅仅看作一位诗人,那么你便是小瞧了这位伟大的作家。《乡愁》这首诗不过是他花20分钟,随手写下的。
除了写诗,他还写散文,文学评论,翻译,这被他笑称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因为文笔华丽浪漫,风格迥异,也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2017年12月14日,余老在台湾逝世,享年89岁,在海峡两岸引起发无数人悼念。
在文学创作中,相比他的诗,余光中的散文更是挣破了格律的束缚,天马行空,文笔秀美。比如那篇《逍遥游》,从星空起笔,展开联想,引经据典,《诗经》《老子》《庄子》《山海经》中经典名句迎面扑来,连放荡不羁的李白,诗中鬼才李贺都被他拿来布景。文学修养稍微欠缺的人,会一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无法消化,产生晦涩难懂之感。而懂他之人,会跟他一起冲破时空的屏障,畅游在无垠的宇宙中,来一番逍遥游!
而余光中的另一篇《听听那冷雨》,让人跟着淅淅沥沥的雨,从厦门到金门,从江南到大洋彼岸,体味人生不同岁月中的不同境界况味。
余光中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美国多所大学,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因此,余光中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戏称“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他的文学深受中西方的影响,兼具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和西方象征派的风格。
余光中的散文集《赤子》,撷取了他一生散文中最精彩的25个篇,共十二万多文字,带领读者从行走、观点、创作、回忆等四个维度,去领略这位刚柔并济,学贯中西的学者的人生经历!
其中,既有他童年求学的模糊记忆,也有他乡游历的点点滴滴,有关于文学创作的独到观点,也有思念祖国的绵绵深情!
读余光中的散文,你会更加了解他笔下的文字魅力。
《赤子》读后感(十):读《赤子》
读这本书之前,对余光中先生的认知,仅限于他的那首《乡愁》。他把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借物抒情,短短几十字,就将自己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表达的淋漓尽致,让所有背井离乡的人都能与他共鸣。
翻开《赤子》,才知道,余先生不只是诗人,还是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他的文字刚柔并济,一股豪迈之气跃然纸上,尤其是融贯中西的造诣,每每短短几个字,就有着极深的体量。
在这本约12万字的作品中,有他记叙自己旅行点滴和异乡生活的“行走”,有论述自己独到的文学观念“观点”,还有追忆在大陆的童年往事“回忆”,也有4篇他的“创作”。
感触最深的有两篇,《听听那冷雨》和《山东甘旅》。
我最喜欢下雨,喜欢听雨落的声音,喜欢看雨丝飘洒空中,更喜欢下雨时大地的静。记得读书时放假回家过暑假,也是雨季来临的季节。有时候从早晨开始下雨,一直下到黄昏。我坐在桌前,手握一本《宋词三百首》,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听着窗外雨打梧桐和芭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心中一片空灵和静寂,沉浸在词人描绘中的世界。五年前到厦门旅行,短短几日,遇到好几个下雨天,其中一天,还在鼓浪屿。读《听听那冷雨》时,仿佛身临其境,又回到了那些难忘的日子。
余先生的文章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雨声抒发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而我,在他的文字里感受着古典文学和冷雨带来的意趣。
另一篇,《山东甘旅》,也就是这本书中,余先生手稿那篇。
“春到齐鲁”的第一段,“清明节前一星期,我的飞机降落在济南的遥墙机场。邀请我去齐鲁访问的虽然是山东大学,真正远去郊外欢迎的,没有料到,却是整个春天。”余先生的心情显然是非常激动的,用一种写诗的心情,踏上齐鲁大地。让我也跟着雀跃,可是整天春天都在迎接他啊,连春天都知道这游子的归来。“泰山一宿”,他对泰山的解读,让我感到自己多年前的泰山行简直不是一般的走马观花,尽管用双脚从山脚开始丈量到南天门, 又从山顶到中天门。余先生的博学让我折服,也生发出一种,一定要再登泰山的决心。“青铜一梦”里的十二尊铜像,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都是齐鲁人,原来齐鲁出了这么多名人,以至于连辛弃疾也无缘被后人膜拜。而“黄河一掬”,余先生对母亲河的思恋,对故土的眷恋,都化到那一个“掬”字里,不禁让人动容。一颗游子心,终成两行泪。
余先生国学功底深厚,再加上从小学习外语,中西知识的结合让他对文学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本书收录的文章是与众不同的。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正是余先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