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是一本由罗贯中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596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0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演义》精选点评:
●岳麓的书物美价廉
●传奇
●陪我度过了初中,高中,大学,一遍不止。
●非常喜欢
●09年暑假,高考完后看的,罗贯中是讲故事的高手,只是已经看过红楼,再看三国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细想来大概是人物形象不够鲜活立体吧。
●古典演义小说里当之无愧的顶峰之作。有些人认为《三国志》才是正史,相比之下此书很Duang很特技,吹季汉,黑曹魏。其实人家都说了是“演义”,是小说,全部按史实的话就成了附庸于历史的通俗科普文本,性质一如烂大街的上下五千年。放不下史实心结的话当此书是平行世界好了。平心而论,作者无非借几个贤君良相忠臣形象,寄托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而且此举很成功。虽说三国,但季汉集团戏份最多,也最为感人和励志,后期故事线基本是一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歌。曹魏基本是孟德最闪,虽然被黑,但由于实在太猛太精分,有时连作者想黑他都无从下手。东吴戏份最少,但一搞就是大新闻。该出版社的1986版本比此版本好,此版本虽然薄且便宜,字却小而密。但两个版本的标点都很奇怪,两个句子因果关系或是现象与结论的关系,却用冒号连接。
●高希希的新版三国果然有好多突破~~
●人亦人,花淘尽英雄
●重读经典,尤其喜欢这封面
●极品!极品!极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一):一个不懂三国的人的评价
暑假为了打发时间,看了高中的名著《三国演义》,觉得无聊兼想喷:
第一,我不是三国迷,那些地名:什么天水什么四川连个大概位置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剑阁、邺城了,他那些计策,战略我只当是游戏里的落石,水龙;
第二,虽然不懂三国,也涉猎过《三国志》,一直是站在魏方,对于诸葛亮的弄虚作假,关公的神勇和显灵,实在想烧书;
第三,也许是被他的玄影响,觉得书中人多但大多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就几类,忠义奸随,,不像四大名著其他三部那么鲜明。
《三国演义》读后感(二):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话说天下分崩离析,时势造就了三国英雄,亦是英雄造就了三国鼎足的局面。这鼎足而立的三国,每一国都有英雄所在。
世说曹操奸雄,他的奸,表现为他对人对事的刚。文韬武略兼备的曹操,杀害伯奢一家,还扬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何等冷酷,正是这份狠心,天不怕地不怕的豪情,使他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魏国霸业。
而西蜀刘备,以柔克刚,仁德广布,遂令天下归心,备未见有何军事才能,论文不及曹操,论武也在关张赵云之下,而他的这点“仁”,在当时纷乱的社会,让百姓得到一点安慰,正所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也,更重要的是,他得到诸葛亮这位神人襄助,兼有关张赵云的勇猛尽忠,于蜀中称王,亦是天命所归了。
东吴孙氏,有勇有谋,广开圣听,并得一班贤士相辅,出谋献策,江东一方,相安无事。
魏蜀吴三方使中国一分为三,众英雄倒下之后,再无前赴后继者,司马炎一统中国,正道是天下分崩离析,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也。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有三条主线和无数条支线组成。这些主线和支线构成了这个三国演义的庞大世界观。
其中的一些人物以及无数的人物配角和主角构成了这个世界。
其中的一些人物以及性格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现实意义。
确实其作战主要人物关羽张飞刘备曹操孙权孙策。至于他们的手下谋士,我就不列举了。
三国演义主要侧重的主线是靠蜀国的线。整个山谷是侧重于刘备一方面的。其实这儿有三条主线。但这侧重于刘备方面。
其实关羽也算是主角。只要是蜀国方面的都是主角。
所以说其中的主线和支线主线有三条基线,其中的世界观和大局观实在是很大很大很大。其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性格实在太多,人物也太多。所以读起来实在是很有味。不光说起精彩程度,文笔程度,我光是这种用兵的场景及兵法。我都怀疑罗贯中是不是温习过兵法经典?否则无法用这种用兵的理论聚集,用兵的某某某某某场景刻画如同是真的一样。
其实书对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有真人对名著其身如珠,就真人对迷路实在看不下去,所以说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不要强求。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我看《三国》
如果你非要问我从三国中读出了什么,悲怆二字自出心中。越是读到最后,这种感觉越甚。
对于书中所讲述的那一段历史,千年后的我站在历史长河的制远点上,越发觉得所谓的盛世大业,名流千史,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可是,身处滚滚尘世之中的我们,又如何能避免呢?理想与迷惘、沉沦与奋进。身处那个年代的他们,哪个乱世英雄不是雄心大略,想着争霸一方?哪个名流之士不是想着良禽择木而栖,随着主公名传千古、流芳百世?于是乎,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历史长河中,便有了这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把悲剧归结为“天意”,是无可奈何之感,也是悲怆哀伤之言。就像文学史中讲得那样,所谓的“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如说是作者对于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所感到的困惑和痛苦。同样的,我们之所以有共鸣,不也是因为我们对于世界有所悲哀感慨吗?
大戏谢幕散场之后,站在千年之外的我,感觉到这个悲剧冲淡了吗?尼采说:一种广阔的视野会冲淡悲剧。如果我们爬得够高,站得够远,达到一定的高度和远度,悲剧在那儿看了不再悲惨。可是,它却依然存在,也依旧是悲剧。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见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那么,我们究竟从这一段历史中,又了解到了什么呢?事实是,即使我们无限的靠近历史,我们也不能得知历史的真正模样,历史也不会重演。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只是一种趋势,而不是具象。因此,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即便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被冲淡的悲剧依然存在,又何况我们身边呢?人永远不可能越阶级成长,即便如尼采般天才,在当时看来,他也只是如疯子般的存在。更何况我们庸庸碌碌的凡人?
既然是非成败转头空,英雄事赋予笑谈中。那么就守心持志,有所为有所不为吧。知道现世的苦短,在烦琐的人生里,让自己安宁持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我对于自己最热切的期望。
(补作业…)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隔离两周品三国
隔离的14天读完了这本《三国演义》,也算是给大学毕业还未入职的自己在这个过渡期一点慰藉、总结和展望,可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像这半年一样集中读书了。
四大名著看完了三本,《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都是在这半年看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它不像《红楼梦》有那么多的儿女情长,也没有《水浒传》里持续不断的打打杀杀。没错,《三国演义》也讲情、也讲打,但我觉得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贯穿全书的谋略与计谋,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忠与义。关羽忠于刘备,即使降于曹操,也在得知刘备下落后立即离开,而以“义释曹操”的方式回报了曹操对他的招揽。诸葛亮辅佐刘备尽心尽力,即使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说出诸葛亮可取而代之的话,仍然耗尽心血帮助幼主成就大业。还有贾诩、程昱、荀彧、张飞、徐庶、鲁肃、周瑜等等,他们都在关键时刻给他们的主公提供了建议,在三分天下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在一百二十回中,令我感慨最深,忍不住多看几遍的是以下几回:
1.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里说,在历史上,我们其实并不确定是否是诸葛亮向刘备自荐还是刘备登门拜访诸葛亮,是否是三顾还是多顾,也不确定究竟是《三国演义》中所写的三顾一见,还是三顾三见。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说,这些固然重要。但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罗贯中所描述的三顾茅庐实为精彩。第一回登门,刘备遇一童子,将自己所有的称号报出,“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可见一斑,而童子俏皮的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却似一盆冷水浇在刘备热火朝天的头上。第二回登门,刘备只遇见了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又给诸葛亮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第三回登门,终于等到了诸葛亮在家,而诸葛亮却在呼呼大睡。刘备只得在门口等候,等待诸葛亮起床,开始他的精彩隆中对。
看了好多遍《肖申克的救赎》的我,向来对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十分敬佩也十分感动。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没有什么事是做不到的,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努力。
2.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两人便开始商量起了天下大势。诸葛亮建议,先三分后统一,伺机夺取荆州和益州,再拉拢东吴,等待合适时机进攻曹操。在诸葛亮给刘备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刘备其实是各大诸侯军阀中实力较弱的,没有自己的地盘,但诸葛亮却看中了刘备的汉室宗室地位、识人善用的将王志才以及英雄气概,准备辅佐他一生。 诸葛亮是个很忠心的谋士,不离不弃,从未离开过刘备。隆中对可谓是诸葛亮辅佐刘备期间所提出的最重要政治战略,在八字还没一撇时就预料到了近十年后的格局。尽管之后在军事上诸葛亮也好计频出,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七纵孟获等等,但都未能盖住其在三分天下谋略中所体现出的杰出政治才能。
3. 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这一回讲诸葛亮赴东吴劝说孙权联合刘备一起进攻曹操,面对东吴集团的谋士接二连三的刁钻提问,诸葛亮的回答令他们哑然无语。
举个例子。陆绩说:“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尤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诸葛亮回:“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似乎都来自于刘备集团。诚然,罗贯中在著此书时,确实有意贬曹操,赞刘备。他认为,刘备属汉室宗室,理应继承大统,而曹操只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诡计多端,不可多加赞颂。很多历史学家其实也在尝试为曹操翻案,说他其实是一个胸有谋略、洞悉人心的英雄。起初他想做一“治世之能臣”,只因为时局动乱,各路军阀混起,他才慢慢有了称王的决心。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一本荡气回肠、值得一读的小说,让我们可以从当今生活中暂时抽离出来,细细品味三国六十年间的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