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读后感摘抄
《论民主》是一本由科恩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民主》精选点评:
●清晰分明,受益匪浅
●简单易懂,而且逻辑脉胳清晰.但是看完之后的感觉是,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实现科恩的民主啊
●小册子看得却最久,经典读本。
●民主理论入门读物。
●西方为世界罗列了许多关于民主的标准,是否只要逐条完成就能实现充分民主?非也,有人餐餐喝水都长胖,有人顿顿吃肉都苗条,你断言喝水变胖、吃肉瘦身,却不总结前者吃了多少零食,而后者做了多少运动。每一种民主都有其生长的土壤和环境,长在树上的苹果和长在地上的草莓都很美味。
●科恩对民主的理解有点太中庸(虽然中庸不是错),但是对民主却很客观,民主所要依赖的东西太多,而且民主不能避免犯错。个人觉得教育的普及对于民主是至关重要的,当社会的全体都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时,无论政体是否是民主或者半民主的,都会自我修复和革新。很多地方的论述也给我带来了新的认识。
●教科书式的全面。
●很枯燥,或者说很严谨。用如此多的条件和前提的限定来增加他的三个维度。很像一个瓷娃娃,看着精致,却无法运转。而且后期说着说着,就基本只考虑政治社会的层面了,虽然他之前认为这个民主定义能够适用所有的community。但有些条件在非政治的社会是否亦然也很难类推的
●民主常识的普及。
●毛邓也不知道马哲也不知道是近代史的大作业>_<
《论民主》读后感(一):现在微博上的一些人包括民主人士应该冷静下来看看这本书
我不知道这本8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中文翻译有多少可信度。不过就我所看到的版本而言,科恩的这本书从一个全面的角度论证了民主,他语言的严密性以及谨慎处处可见,虽然可读趣味性不强,但是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堪称经典。
《论民主》读后感(二):政治科学中的几何原本
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只读了其中一些段落,感慨这本书应该作为一个政治科学科普性的读物广为流传,这样才能影响深远普及民主制度的科学知识,一句话犹如政治科学中的几何原本。可惜的是在几个大的购物网站都没有看到这本书,处于缺货状态,这些网站可以考虑多进些这本书,同时也可以把罗伯特达尔的论民主一道销售,放在一起做个很好的比较。也许两本书从内容上会有所区别,但其中某些内容还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两位大师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论民主》读后感(三):边读边抄边想
1:科恩不断强调民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可随处任用。马克思晚年不肯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认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任何地区。
2:民主的形式并不重要,内核更重要。我国的人大制度和科恩论述的代表制形式上差异无多,但内核并不是公民的有效参与。
3:关于政策与执行的夹缝,政策可以符合选民的需求,但代表在执行上可以妥协并调整。形式和内核的关系,在我国却是相反。
4:科恩认为宗教不能是民主的根源,易导致忽略政府的存在。但独立宣言中宗教、“造物主”的概念却无处不在。这也说明了民主制度的“实践”(或是实验)精神。
5:科恩称“所有民主的条件中心理条件最根本”,“公民的性格特点与思想习惯”,“相信错误难免是其基础”,“妥协是民主程序的核心”。这样的心理条件究竟是普世的价值,还是西方文化的传统?
6:公民在批评官员时,“不是官员的品质,而是官员的判断”,在我国亦是相反。
7:民主国家是永远没有“神化领导者”的国家,神人合一的独裁者不再有。
8:密尔在《论自由》中鼓励不守陈规的人。中国人的思维是否会想,不守陈规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吗?还仅仅是一个社会的阴谋。
9:“民主是习惯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
10:民主是否会令人越来越短视?波普尔对“历史主义”、“预测未来”的毁灭性攻击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这是否也是一种“历史决定论”让位于“精英史观”的体现,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精英。
11:“民主同时提供正常表示不满的‘渠道’”,非暴力解决争端是民主的最初希冀和最根本的好处。民主这样的高端政治体制会让世界不再有最原始的打斗与战争吗?这样又是好是坏。
12:为何说少数的政治家定不出好的法律?因为法律是要管大部分人的,好坏的评判标准也在于每个公民。公民可以得到形式上的认同。
13:人确实生而不等,但尊严是平等的。
14:民主需要学习人文科学所赋予的评判能力。
15:科恩在最后讨论了最理想的“全球民主”的希冀,也一直在强调很多国家还不满足条件,无法实行民主,这些国家该怎么办?是继续少数精英的统治,还是贸然开启民主进程。作者没有给出答案。
《论民主》读后感(四):Would U trust yourselves?
科恩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人员的决策。”民主的尺度包括广度、深度和范围三个方面。但这三者不可能被精确计算。民主的广度是数量问题,决定于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中实际或可能参与决策的比率。比如,美国领导者现在所做的决策影响到了全世界各种相关利益者,但是他国公民参与决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此亦为不够民主。民主的深度由参与者参与时是否充分,由参与的性质决定。“投票只不过是思考的最后一步。”民主的范围是确定什么问题应该受人民的意志支配,或是确定在某些问题下谁是“人民”。
你能够相信自己吗?你能够相信他人吗?如果答案是肯定,那么你一定能够相信民主。“愿意相信人民从长远来说能管理好自己的事,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变自己的错误,解决自己的问题。”-------要有信心,民主的心理条件之一。
科恩渴望民主的充分实现,他肯定了民主的内在价值----自主性,珍视民主所鼓励的特性---公正、和平、忠诚、言论自由等,认可民主对于人类发展起到的良好作用。正是出于对“民主”的热爱,科恩在论证的过程中,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唯恐因为用词不当或是逻辑不严密,被非民主人士揪住“小辫子”,来攻击“民主”本身。限定词一个接着一个,最常用的句式是“不能否认存在这种可能性”。这也正说明了,科恩尊重那些非民主人士的意见。他克制了自己的感情,选择理性的沟通与讨论。认同民主,并不等同于掌握了真理。
托克维尔说,“有一种爱国主义产生于人类内心的本能。即对自己出生地的爱恋,不论出生地受何种政体的管辖。但是还有一种爱国之情,比前述的那种更为合理。它来自认识,它是由法律哺育的,即理智的爱国心。他之所以关心本国的繁荣,首先是因为这是一件对己有利的事情,其次是因为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活动,积极参加了社会管理。”当公民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参与者,才有可能在情况需要时为公利牺牲某些私利。
“现在你懂得,要保持在原地,你得尽快跑。如果想前进,你得以两倍于现在的速度。”民主的实践之路遍布陷阱,曲折难行。但是,我们依然要不断的实践它,体验它。虽然科恩也感到不安。人类集体形成并表现出的智慧,会将我们引向何方?“民主的命运主要掌握在其成员自己的手中,这既是民主的弱点,又是民主的缺点。”我们发展经济、普及教育、制定法律、推行法治,都是为了创造有利实践民主的环境,促进更广泛更充分的参与,防止有一天人类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论民主》读后感(五):民主与自由
民主即公众参与决策。有权选择自己的制度和方向。
所谓自由:第一取决于本身所在的环境(法律,习惯,地理方面的限制);第二取决于个人在这种环境中行事的能力。
专制者之自由论:
仁慈的君主以保护公民的相对自由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但当他觉得这种自由对自己的统治稳固不利时,他也随时有权取消这种自由。专制者可以听到公民的申诉,却最终还是独断专行。
民主理想之于自由:
对那些视民主手段比任何具体结果都有更高价值的人,必须对这种手段的必要条件(言论自由),像信奉宗教一样加以尊重与维护。
“在决心自制的社会中,从长远来说,言论自由不会危及国家的安全,不论眼前得失如何,对我们安全的威胁来自政治压迫的,总大于政治自由带来的安全威胁。”前提是对人民自制的信心,并相信即使会有错误的决策,也会及时被更改。
自由之于反动言论:
言论自由适用于那些讨人厌的人的意见,而且适用于那些危险的言论与思想。“假如某些人的意见不加以禁止,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处于危机当中。”这种观点是荒谬可笑的,如果一个国家如此不稳固,我们反而应该对其政策的明智和公正性加以关注了。
言论自由之于人民的智慧:
限制言论自由对于有潜力和勇气又有独到见解的人来说极其有害,智力与理性受到威胁,并使整个社会受到极大的损失。如果人类的智慧要取得有价值的进展,就必须在没有合法的惩罚和报复的前提下,自由随心得发展。民主依靠的正是公民的智慧而不是其他,正是由于对公民的信心才有理由把社会的最高决策权置于他们手中。
蛊惑与煽动:
在民主国家中,可以随心所欲得说和写,但不可以随心所欲得做。
当言论这一行为构成或者有助于构成故意而且直接的违法行为时,它本身也是非法的。
当民主原则已有合理的机会证明它是切实可行的,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力量,而无需仰仗镇压的措施。
如果能听到那些想剥夺我们民主权利的人的说法,并对之做出评价和论断,那么再好不过加强民主了。
民主的智力条件:
1. 教育:使得人民有判断力
2. 体制保障:基层民主,学校,讲堂,讨论小组等等
3. 培养表达的艺术: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且接受别人的观点,通过彼此的协商以达到上方都满意的方案。
4. 提供方案的人:技术专家以及选择和影响技术专家的人;以及拥有智慧和理性的公民-------第一:技术专家;第二:管理者;第三:公民
总之,民主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证成功的,它只是一种仍然在实验当中,并且取得相当成就的方法:
首先,它的根基多是经验的,而非理论的;第二,它基于一种“民主理想”的信念;
其次,定义“自由”的界限也是相当模糊的,他有确定的原则,和不确定的实用性
另外,民主对于民众的主观和客观要求很高,便是“民主理性”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