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8 21:2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精选10篇

  《民主的细节》是一本由刘瑜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一):民主的细节

  喜欢刘瑜,是从几年前《送你一颗子弹》开始。在这本偏生活化的散文集中感受到她的幽默和才气,而那之后也知道有《民主的细节》一书,一直没有买来看是因为听书名就有一种政治类学术书籍气息扑面而来。读过之后发现并不全是这样,当然政治主题的散文少了点自嘲式幽默,但这不失为一本从细节外了解美国民主现象的好书。

  知乎网友曾对此书作以下评论:“文章结构可以总结如下:民主的美国发生了这样的事云云,其实这样的事存在种种弊端云云,但这正好反映了民主的优越性云云,这事发生在中国将会是这样的云云。” 确实总结得十分到位,基本每一篇都按这个思路进行。曾经将此书推荐给一位读政治学的朋友,朋友听了书的简介便表示不齿,认定这种书必然是在过度吹捧美国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诚然,书中正如以上结构一样,对事件进行中美对比,并对其利弊发表观点,看上去似乎是在吹捧美国自由多么好,贬低中国多么缺乏民主。但我认为看一本书的好坏并非根据它所表达的观点的对与错,而是它能否给读者带来更多的知识,进而引领读者在进行更深入思考。即使不认同其中的观点,也能从书中对特定事件的细节描写更进一步了解美国的民主现状,从另外的角度看民主和自由。

  正如知友所说:“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就越不敢轻易判断,最后的决定却也往往越准确。” 我向来不是个随便下定论或咬定某种观点的人,因为我明白自己知道的不多,没有资格评价。这也促使我抱着学习和怀疑的态度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和观点,这样一来,便不会轻易被某种观点洗脑,也不会轻易下定论。即便不知道自己要积累到什么程度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但至少不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狭隘。

  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对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现状作了介绍,目前相对完善的制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200多年以来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不断修正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一边倒地说美国民主好,中国应该向其学习,因为这其中有许多历史和国情因素影响。要走向民主,并不只是简单地将制度复制过来,或者让中国政府去向美国政府学习,核心的主体应该是有民主和自由意识素质公民,如果没有这些公民在日常与政治相关的大小事上进行推动和完善,无论多么民主的制度也只是没有活力的一纸公文。

  人类总在进化,政治制度亦然。我们难以断定哪种制度最好,因为我们正处于历史的巨轮。正如丘吉尔所说,民主是最差的一种政治制度,除了所有那些其它被实验过的政治制度之外。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二):一点想法

  作为一部政治评论性的文集,其文章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对像我这样没有去过美国但却对其有着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让我能够对美国政治进行初步了解的书。当然如果有机会能够亲身到美国感受其政治氛围固然是对其民主最直接的感受和认识,所以我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也适当地带着积极地批判性思维

  在我看来,社会的相对稳定是一个多种社会元素均衡博弈的过程,而政治正是这些社会元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而单纯就政治本身而言,其相对稳定也是一个多方势力均衡博弈的过程——如果博弈均衡,那么政治制度会被不断完善;如果博弈失衡,那么政治制度会被推翻。所以保证博弈均衡,是一个政府乃至整个社会体系需要共同做的事。

  在保持博弈均衡的过程中,不同政治制度下的相同社会因子会扮演不同性格角色,因此会产生比较,我则认为比较结果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毕竟这些行为都只不过是维持社会均衡的方式罢了。

  就一个国家的某一时期而言,如果其社会体系处在一个较长远的均衡的状态当中,那么其政治制度终究适合她的。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三):关于民主的启蒙——平衡之美

  以前,对于民主的了解,限于课本新闻,看过这本书,真真切切,从生活的细节上,有了一番领悟。

  民主的关键词 ——制衡。联邦党人提倡精英治国,反联邦人号召更有活力的平民自治。谁也不比谁更好,于是,制衡成了一剂良药,在两者之间寻求相对平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良性运转。

  哈贝马斯说,充分有效对话是政治现代性的要旨。制衡体现的就是强制性的对话,制衡体制下社会拥有强大的自我纠错能力。三权分立+联邦制+活跃公平组织+文化产业,经过这四种路径,各种分歧不断碰撞最后趋于相对平衡。

  政治制度有对应的政治文化。最好的公民文化应该是参与意识和服从意识的平衡,既有热情又有秩序。公民责任意识最好的起点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结局有二,要么政治冷漠,要么破坏性参与。所以,一个理想的结果应该是趋于平衡的。

  在美国,选A和B的差距其实没那么大,选谁都一样。既然都一样,那还大张旗鼓竞选会不会多余呢,不会,正是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实现政党趋中化,最后考虑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书里还从教育医疗、养老等很多个细节阐述了美国的民主,总体感觉,那里的工人很牛,老人很牛,老妇人很牛,总之就是普通人都很牛,动不动就能吓对方一声冷汗。

  但是这种牛,也是有个底线的。某地交通局工会为了工人权益全城罢工的时候,做得太过分,到后面工人自己都骂起娘家的不是了,工会只好低下头来乖乖回到谈判桌上。

  呃...话题又回到制衡了。想起经济学中,最佳的点都是那个平衡点,A=B的点上,效益最大。平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四):书评 - 民主的细节

  经人推荐,把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找来三下五除二的看了,却比较失望。也许因为我是冲着她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的头衔去的,我期望的大约是比较系统的、中美政治体系对比入门书。但是,就像副标题随笔”一样,这本书真是一本随笔、杂文、感想集,她基本是拎来一个美国政治的轶闻野史加几句关于中国国情的点评,便成一片杂文。当然,人题目也说了,是“细节”,所以真是凌乱风中的细节,完全没有一点框架。公正一点的说,这杂文集里面散落着一些睿智语言,她的文笔的确不乏犀利、活泼;这些轶闻野史也可以茶余饭后消遣一读。但是,就不要抱着读名校政治学博士著作的期望来读就对了。我想起那句话,也许是对的:认真你就输了;象牙塔外不谈学术。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五):给你一扇窗

  因为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关系学生期间先后接触了很多欧美国家的电视电影以及欧美文化等专题,个人还是喜好用当前自己所处所见与欧美国家去对比,纯属兴趣与打开眼界。

  刘瑜这本书我给好评是因为它不像其他书一样生硬的传递着“这就是美国这就是美国的民主”“这就是美国的三权分立”等等,因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是不喜欢这种说教式的铺垫,而它采取了在序言一开始就慢慢吸引你的眼球,正文内却是一个个小故事诠释美国的民主美国的教育美国现存制度所产生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点点小思考。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制度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制度是由人来实施的国家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人由于文化制度风俗习惯教育差异宗教习惯等对同一件事都会产生不一样的反应,所以无谓的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亮,美国的三权分立就一定有优势等是值得商榷的。

  本书开头摘抄法国作家扎克维尔一段话很是喜欢:“我考察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种合理的好奇心,我的愿望是找到一些我们自己能够从中受益的启示。。。我承认在美国,我看到的并不仅仅是美国,在那里我寻找民主形象本身,它的倾向,特点,偏见和激情,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恐惧和希望。” 这个观点可以用在我们在了解或者探讨任何未知领域时候所应该有的一种心理暗示。

  整本书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论调在,所以才会让人看清楚美国所谓的民主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公民全员的参与性,无论是大到某部法律的颁发小到公家的电线杆占据了我家小狗的撒尿地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说美国的民主制度有多好普世价值深入人心,其实“制度像是钱,如果没有人去花它,那么它就什么都不是,不过是一堆废纸,而不断消费这些钱的习惯,则是文化。”所以公民积极参政责任甚至不仅仅是为了完善政治或者社会,而是为了完善个人自身----公共生活中对真,对善,对真理追求,是个人自省和提升的必经之路。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看到西方的月亮比东方亮,看到人家积极进取民主发达一面,但殊不知人家在走向这条路上所经历的不公正待遇以及为之所付出代价,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总不能只看到贼吃肉却看不见贼挨打。

  因为他们始终有以下的信念----

  一个真正牢固的民主制度,需要的不仅仅是“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我要捍卫自己的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你要捍卫你的权益”,而是“当我的权利受到侵害,你要坚决捍卫我的权益,反之亦然。”的责任共同体意识。

  所以扎克维尔也说了:民主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最终将他完全禁锢在内心孤独里。

  是为读后感。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六):《民主的细节》:屋子里的大象

  关于政治的话题在中国似乎从里就不会受到大众的青睐:什么个人所得税调整了百分之零点几,医疗费报销又加了什么新政策,国家GDP又呈现怎样的一个走势,无论什么话题似乎都不如那些名人的绯闻、婚讯,电视剧的剧情,或者是网络上的一个段子来的更有吸引力。中国的政治,似乎仅仅活在各式各样的新闻报道中。

  说起中国的政治制度,总免不了有好事者将其与欧美的政治制度比较一番,而且到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千篇一律:你看人家外国的制度多好啊,老百姓都能说上话,社会福利又好,收入又高。中国人交的税款都养活了那些贪官污吏穷人得不到应得的补助,找个工作也难,社会上压力也大。总而言之,外国的社会制度不知道要比中国的好上多少倍。这样的言论,不得不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我们不妨反问自己一句:我们真的了解中国的政治吗?我们真的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赋予我的各种权利吗?我们真的就比外国的老百姓生活的更惨更憋屈吗?说到底,我究竟知道关于中国政治的什么呢?

  可能面对这四个问题,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会哑口无言。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之中,但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却了解的少之又少。这正是刘瑜所说的“屋子里的大象”:“知识分子乐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发掘和勘探,所以很多人宁愿去寻找墙缝里的秘密宝藏,而不愿去指出‘屋子里的大象’。”政治就是那头“屋子里的大象”,显而易见却又常常被忽略不计。

  然而在刘瑜笔下的美国,政治变成了每个人争相注视的“万人迷”。我们能看到,一位普通学者对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不满,写了数篇文章痛斥“美帝国主义”;我们能看到,为了表示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数千人自发上街游行,呼吁政府出台更加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政治并非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它就在我们身边。你说美国的外交政策不是政治吗?你说出台法律法规不是政治吗?几乎和国家相关的一切都能算作政治,然而我们却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好像它们与我们并无任何关系。但是一个外交表态,一个法律条文,却真的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我们总在抱怨着关于国家的一切:房价高,物价贵,工资低,法律体系不完善等等。这固然值得高兴,因为至少我们还没有彻彻底底地忽略政治。然而这还不够,因为我们只是当政治妨碍了我们的生活才后知后觉。其实政治的影响在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太懒,不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之余付出任何精力去看看而已。但是政治,关乎国计民生,却是每个人必须去关心事情。马丁·尼莫拉牧师有一首诗,叫做《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这是对“沉默者”的控诉,或许也是对我们这些不关心政治的人的指责。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七):不敢直视的细节

  首先,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宣传美国民主制度的书。尽管作者没有故意编造些什么,也没有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大唱赞歌,更没有直斥相比之下我天朝的制度如何相形见绌。但是,不难发现的是,作者是由衷的欣赏这种制度的。

  这种坦率,这种随性估计是本土学者中少有的。当然了,毕竟写书之时作者在美,假如当时就已经回国,要评个职称什么,也许口气就会大不一样了。说的我好像很懂一样,其实我这只不过是世故地猜测而已。更可惜的是,大多数同胞都已然如此世故了。这便是天朝制度造成的悲哀吧。

  人家制度好,就要承认,连承认不如人家的勇气、气度都没有还谈何虚心学习,更别说超越了。

  人家制度好,不但不承认,还要不停抹黑,于内宣传自己的制度最好,于外鸡蛋里挑骨头,貌似很有面子,其实可笑至极。

  民主在于细节。真的。全国有多少人去首都开会不重要,重要的是全国有多少人拥有发言、选举的权利。太大太空一直是我天朝产物最令人作呕的地方,如果有一天,我天朝的民主也如此一般深入国家的每一条毛细血管的话,我想,到时候也不会再有人觉得我们不如谁了。

  你说是吗?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八):吃不到的葡萄

  首先这本书挺适合我这种对政治不太熟悉的人看,能知道民主并不是只存在与选举等一些宏大的举动,更多涉及到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书中经常会有美国与天朝在类似事件发生后的对比,相比之下,简直是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其次在这本书(或者说是随笔集更适合一些)中,的确把一个美国最真实的一面(无论是好是坏)都展现出来了,让很多“下辈子美利坚”的人也看清楚了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或许也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特别是在其描述的美国正确政治观中的四项基本原则:“不能冒犯少数族裔;不能冒犯女性;不能冒犯同性恋;不能冒犯不同的信仰或政见持有者”中,看出真正的民主自由并不是个人的自由(相反你可能会受到许许多多明确的、严重的限制),而是相对的、较为公平(以不侵犯他人自由为前提)的自由。

  但是这些一个个细节才更能打动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因为真实,所以羡慕。深感这吃不到的葡萄真他妈的好吃。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九):脚踏实地的民主

  为什么取名“脚踏实地的民主”?因为这就是这本书的一个特色,通过“权力制衡篇”、“公民社会篇”、“福利平等篇”、“法制自由篇”、“人物篇”这6大分类中一个个真实、确凿的案例把民主这个看似虚无飘渺的概念拉到了我们身边,告诉我们“民主不仅仅时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公共生活方式”。

  平等、自由、权利、权力、制衡我想是这本书的几个关键词。通过一个个小案例,作者让大家更深刻的了解了这几个词。

  从美国建国初期联邦党人的“精英治国”、反联邦党人的“平民自治”,到现在美国社会对于“平等至上”和“自由至上”的拉锯。然而,民主不全是自上而下的,美国活跃的公民组织、媒体、选举投票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美国人是如何展现民主这种公共生活方式。

  或许以前对于民主的只有笼统的概念,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民主已经从模糊一团变成了清晰可见的一个形状,它的核心是“美国政治中的平等观念”,主导思想是不是”民主最大化“而是“制衡最大化”,所以美国政治是一个巨大的“制衡机器”,最重要的是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力,从而能够实现点滴改良。这样的民主最大的好处,是在于正视整个社会中各种复杂的利益,然后通过政治机器促进利益均衡,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又保证了决策的理性。

  另一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关于美国人的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这也是维系民主重要的因素,前者使美国人对自己的个人权利保护意识极为强烈,不仅是自己的权利,还有他人的权利,而后者则体现在美国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在不停地呐喊“民主”的同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自己“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也是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话“民主通过将公共生活的重负压在每一个个体的肩膀上,挑战每一个人的心灵和头脑。如果说劣质的民主,正如专制是给个体提供一个隐身于群体之中的机会,那么好的民主则是鼓励每个人成为他自己,依赖于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把‘一个人永远地抛回给他自己’,这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勇敢的人和怯懦的人,勇敢的民族和怯懦的民族,也许有不同的回答。“

  而我们自己是不是做好了成为自己的准备呢?这值得我们反思

  《民主的细节》读后感(十):随笔的文章,随便的文笔

  本来是想打三星,但发现三星是“还行”;

  想了想,这本书在十分满分的评分体系下也没有达到六分标准。

  但打两星似乎又太低。

  只可惜没有2.5星选项,只好选择更符合我期望的分值。

  ①我我我

  真个书中出现最多的字,似乎除了“的”就是“我”

  “我进行了大量的阅读”

  “我觉得都差不多”

  “不出“我”所料”

  “我不是说XXX , 我只是想说XXX”

  既然副标题说这是政治观察随笔,那请多给一些“观察”的内容和结果。没有人想知道你究竟是看报纸观察的还是看电视观察的,并且,这也与核心内容无关。

  简单的说,这是废话。

  当然,也许是作者写作之初,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个正式的关于政治问题的讨论,而不过是当作个人日记的“随笔”来写罢了。

  ②比喻太多,冗余形容词到处都是

  修辞当然是好的。但讨论政治问题不注重客观性和推理,倒是更在意修辞手法这就“跑偏”了。

  尤其是搞得和高考中某些八股文的写作差不多就不好了。

  好歹也是学习了这么多年的人,写作水平停留在18岁有什么意义呢?又不是年龄。

  文笔不好,其实可以尽量写朴实一点,没事还是不要生搬硬套修辞手法了。

  ③专业素养?

  扉页简介说作者研究政治有些时日了。

  我不想说作者书白读了或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但至少这本书里面完全没有体现出所谓七年学习的专业素养。

  嗯,甚至还不如《百变小红帽》体现的专业素养多。

  ④的确是有很多案例

  这个倒是个可以一看的点。作者其中列举的 fair trade、移民问题、税收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选取的很好。

  虽然推理和议论没什么好看的,但案例确实很不错。

  ⑤总之,这本书如其封面的小字所写,是一本“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随笔而已,当然是主观认识,而不会去在意客观性。所以希望这是一本“客观讨论”的读者可以散了。

  如果没有更好选择,这本书倒也不是不可以读。

  只是无论是认真阅读还是地铁上的碎片时间,我都不会选择这本了。

  【↑意思是很后悔浪费了的时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