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学》读后感100字
《艺术风格学》是一本由[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风格学》精选点评:
●基本的论述: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空间,触觉与视觉,稳定与律动。【翻译严重拗口,图文严重不符!】
●急速读完,事实证明了把读书当事干是可以读很快的。 这种从图像分析的方法和概念的建立,以及上下师承体系中的学术构架,还是了不起啊。 2020和新的范译一对比,这版还是差太多了,只适合领会大概
●读的1987版本
●以形式和视觉感受为研究主体的方法论还蛮有启发 但沃尔夫林的美学倾向性太明显不太讨我喜欢。。。
●几个基本概念啰里八嗦绕来绕去地讲,真鸡婆。
●看总结比原书内容好……配图并不完整
●从出版社到策划再到责编请都炸了算了,谢谢。沃尔夫林的内容真的非常新颖细腻又具有启发性,但无论如何都请不要看这个版本,真的,不然会产生324次想撕了它然后再去炸了出版社的冲动(微笑
●经典的艺术学方法论之一 赋予艺术作品、艺术家、派别以至时代以风格,并以此为界来分类。
●绝版已久,坑爹么?
●读啊读啊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一):翻译不行,图也不行
作者观点很有研究。翻译太不符合国人思维,读起来太累。加上很多例子没图,太不推荐了!
这本书还是考研大纲要求的呢,编得这么挫。看了很多艺术史的书反正国外翻译过来的都讲得拗口生涩,推荐外文好的原著一读。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二):关键点:第一对概念
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中,第一对概念是最根本的关键点。
后四对概念都是在第一对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因为只有第一对是表现手法,而后四对都是视觉感受。
正是由“线描”和“涂绘”,产生了后四种文艺复兴和巴罗克的不同视觉形象。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三):你的翻译和插图太坑爹了。
有机会找原版看看,
内容很好,
但是翻译过来的词汇不知其所指。
先浏览一下吧。
那个入画是啥意思,不太明白。
还有不要配莫名其妙的插图,
需要配的图一件没有,
没图说个基霸呀。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四):文明的局限
风格在历史当中变幻着,人类的文明史就是这样在演化着,积累到当代,丰富而美好的时代,我们都在享受着这样的文明财富。
科技帮助艺术展开翅膀,变化着丰富的内容,所有的风格演化是非常难以总结的,有许多画家的意志,有许多科技带来的灵感,学科之间也在互相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着。人类的文明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环境带来的局限性,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受大的环境所影响,所谓艺术家的灵感也好,智慧也好,都是受环境的影响。或者,也可以这样想,一个人的思维本身就是受到无数环境因素所产生出来的,人类的文明的节点都都是随机产生的,这就是我理解的文明的局限。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五):我来看热闹
话说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严格来说我也不算标准外行了,不过艺术理论我真的***一点也不懂,而且这本书的翻译很差劲很差劲,就怕别人看懂了显不出书的深奥似的,所以说通读一遍之后我居然除了从风格上能够区分贝尔尼尼和米开朗基罗以外,居然都没什么理论性进步,真事太羞愧了。不过这本书里的图图实在是很漂亮,嗯,你知道,文艺复兴时期光屁股裸胸妞很时髦的……
本以为理论高度上去了,欣赏水平也能有所提高呢,不过既然理论啥也没记住,那么我不喜欢伦布朗,无法理解丢勒还是情有可原的么。
刚刚搞定这本书,电视上在演《猛龙过江》,我指着罗马街头的一处喷泉跟我爸说:“这是贝尔尼尼的作品!”我爸瞅瞅我:“认识?这个叫啥名?”。“不认识,但是从风格上看肯定是贝尔尼尼的!”我爸唔了一句,很惊讶的看着我。我一恬肚子:“我刚刚看过《艺术风格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