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两晋演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两晋演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11 01:2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两晋演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两晋演义》是一本由蔡东藩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晋演义》精选点评:

  ●记得惠帝不忍心擦血

  ●正在读 感觉很好

  ●好看,历史小说虽比不上正史来的有趣,但这本老先生笔触极好

  ●比较晦涩,好多不懂的地方

  ●相对《东晋门阀政治》的专业,两晋演义更直接,更吸引人。两晋的乱更多是人性的丑陋,缺乏春秋战国对于文化道德的一种升华,而且人才凋零,英雄实难发现

  ●不错,建议结合地图(。・ω・。)

  ●年少英明,年老昏庸者,比比皆是,且一再前仆后继,不知前车之鉴。且看他起兵,且看他登基,且看他灭国。两晋十六国,真是乱史。

  ●当我在图书馆看到蔡东潘老师用了十年写成的十几个本各朝各代演义,我心中油然而生深深的敬意!很好看的历史演义,既符合历史真实又生动有趣,大师功底果然不一般,强烈向爱好历史的人推荐!

  ●没什么意思,看了一点就没兴趣了,最开始是仰慕魏晋风流所以买的,结果一点看不出来,很失望

  ●杀与操之歌

  《两晋演义》读后感(一):两晋

  两晋历史实在太繁杂,八王之乱,五胡十六国,理清里面人物、政权的名字都是一件麻烦的事,最近第二次读这本书,总算可以粗略了解一点,算是弥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认知。

  昊燃 (潜龙勿用)在豆瓣读书笔记中把这段历史分为七个时期:第一时期 五胡乱华 天下三分;第二时期 两赵相争 后赵独霸;第三时期 燕秦相争 前秦统一;第四时期 淝水之战 北方分崩;第五时期 后燕辉煌 凉州混战;第六时期 刘裕北伐 南国更替;第七时期 北魏统一 南北对峙。这种分法比较清晰,对这段历史的记忆有着帮助。

  《两晋演义》读后感(二):缺少英雄的时代

  一直以来,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一段就有些空白,一句“魏晋南北朝”,似乎就直接概括了,虽然晋朝出现了许多的文学艺术的大家,但是个人读完《两晋演义》后,就只有一种感觉:这是一个缺少英雄的时代。没有谁能够力挽狂澜,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即使是那些看上去占据整书篇幅较长的枭雄俊杰们,实际上也是家族门阀利益使然的结果。当然啦,给了“还行”的评价,倒不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蔡先生的书,未免流水账了一些。期待的人物,似乎也就这么一回回地过着,无甚波澜。但无论如何,东晋西晋,前燕后燕,前秦后秦等等朝代更迭的故事,总算是有个大概的印象了,这样看来,初衷倒是实现了`

  《两晋演义》读后感(三):我很仰慕蔡东潘先生

  蔡东潘是明末民初的浙江萧山人,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曾经科举被朝廷录用,分配到福建做官,因为不满官场习气,辞职后以教书和写作为生。当小说这种形式在变革维新的潮流下出现后,他用了十年时间整理了历朝历代的历史文献,最后写成十一部历史演义,涵盖从秦始皇到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最后呈现给我们读者这些伟大的著作。当我在图书馆里看到那一排历史演义,静静地寂寞地呆在那里,忘却窗外的繁华和时光,跨越了朝代的变迁爱恨生死,流传到后世,也不过是个故事罢了!

  两晋的开始要从司马懿说起,曹氏家族篡夺了刘氏的江山,司马氏随之篡夺了曹氏的基业,因果报应也不过短短几十年。按理说朝代的开国几代君主都是非常贤明有作为的,但司马炎当政的时候,虽然总体还算中等偏上,但是已经在某些方面看出朝代衰落的苗头了,更为关键的是他没有培养好接班人,而为了巩固家族统治让家族子弟去做封疆诸侯,结果终于导致了八王之乱,试想如果有英明的君主统治,即便下面有野心也不敢轻易发动变乱,更何况是在整个王朝秩序保持正常运作的情况下。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利用中原的动荡,开始逐步侵入,残存的司马氏政权偏暗江东,开始了百余年的东晋时期。于是就有了五胡乱华的变局,鲜卑、匈奴、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相继崛起,在中原建立统治王朝,它们此消彼长相互攻伐,都很难形成非常强有力的政权,所以东晋才能偏暗江南那么久远,最险恶的时候是前秦苻坚统帅八十余万大军,却在淝水之战中败给了东晋,从历史记载来看,并非是东晋的将帅有多么神机妙算,还主要是前秦统治不牢固,自己失误的地方太多;同时东晋也曾出过几任比较有才能的将帅,但是大部分都是居功自傲,自己势力崛起后就借着北伐提高自己的声望,经常搞搞清君侧或者禅让之类的事情,君主也是良莠不齐,但从未有过比较强劲给力的君主和将帅,所以始终也没有改变南北对持的局面,而前秦淝水之战后国家崩溃,各个附属的国家纷纷独立,又衍生出很多个朝代和国家。

  纵观整个两晋时代基本就是个乱字,朝廷内部要么是皇帝昏庸,要么就是有权臣贵戚当权枉法,或者是外部的将帅势力强大后不听中央指挥,甚至经常搞个政变之类的,失败了就跑到北方朝廷去。最后刘裕借助平定恒玄叛乱的时机崛起,掌控了整个东晋的大权,最后灭亡了东晋。刘裕可以算是一代枭雄,但可惜为了急于回去篡位,居然将已经收复的关中又拱手让人,原本有机会收复中原的历史机会,也就再次错过了。整个两晋就没有很强有力的朝代和英雄人物,虽然推动历史前进的是规律,不是某些个人,但如果真的有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也许历史真的会写出不同。

  我不知道蔡东潘先生是在什么条件下写作的,但是他的历史演义并不仅仅是杜撰或者娱乐,而是考证了很多历史文献,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整理编撰,并且在关键处和篇尾都有自己的评注。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到一位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心。时代已经走到二十一世界,但是这些历史永远是中华民族的无形财富!

  《两晋演义》读后感(四):除了魏晋风流还有什么?

  《两晋演义》是民国老先生蔡东藩撰写的通俗演义,史实确凿,“语皆有本”,接着《三国演义》从司马氏篡政曹魏说起,到东晋垂尽为刘裕所篡刘宋开国为止。两晋的丧乱情形在国史上是空前的。西晋时宫闱、藩王、胡虏祸乱并发;东晋时内讧,篡逆成潮,有王敦苏峻陈敏杜弢祖约,孙恩卢循徐道复桓玄;外侮之暴烈,有五胡十六国:二赵、三秦、四燕、五凉、胡夏、拓跋魏。 一步之遥,越过明暗交界线,在文学和艺术视界中魏晋风流的另一面,丹青笔墨勾勒出史册中骇人的黑暗真实——仿佛无边的苦海恶浪滔天,浮屠塔旋出旋没,重重深锁。飘零庸弱的君主,惑乱的后宫,奸险的阴谋集团,凶悍嗜血的蛮族,崩坏的伦理,河山破碎,挞伐无望,人命贱似蜱毛浮蚁,全错了,共赴一处一百五十六年之久的乱世悲风。然而成败有终,盛衰有始,一笔笔得失荣辱,一场场聚散来去,都跳不出天理昭彰,终有轮回的局。 读晋史演义的过程是一路看衰,这里面几乎看得见人间世态最糟的模样,犹如无间炼狱现前,时而有目不忍及头皮发麻心悸般抑郁的心理体验。当人性的极恶、满盈的欲望以种种扭曲的丑态和狰狞的凶相曝露无遗,生存与人伦的底线跌落了——似张方之狠绝、苻生之暴虐、慕容熙之癫浪。可是,读着这些,竟然使我在一瞬间突然获得了超脱般的宁静。对于这些遥远的人物和灾厄,万幸我并未设身其中。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对“本我”的假设来看,或者从佛学对执著“我相”的阐释来分析,又有谁不是生而自私?谁又能在魂灵深处为别人的苦痛终日落泪?又有谁不曾为自己的幸免于难暗自欣幸?当平凡人的同情缺乏效力的实质,并不能挽救局中人出离水火,与实际的不幸和苦难相比,同情是多么的空洞、有限,难免沦落至轻佻浅薄。常常更有见他人落难者,顿时感到自家儿被衬得优越许多,于是理直气壮好为人师指手划脚,借着热心助人的姿态,徒有虚名实无行动,那就是虚伪可憎了。这时候一个寻常人的苦难,往往授予另一个寻常的局外人以某种权威。 然而人性向善,倘若暴力、屠戮、荒淫会惹人感到不适进而心生排斥,这样也远比习以为常要好——这三者唯一的好处在于能教人晓得规避、厌离和唾弃。乱世的衰亡史从正面去读,才会发现真仁至善世间第一稀有多么地无价。如果一味去读花好月圆万世昇平,恐怕难懂书中真意,枉费了许多著书人的苦心。向来物极必反,或许是两晋现实中的祸乱已达到了极点,从行为层面转过身,寻寻觅觅回家的路,在文学艺术和哲学赖以栖身的另一个维度,存在着雅人深致的星汉灿烂和空阶滴雨的精神家园。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读史的滋味总是复杂丰富。读到前人无可奈何的茫茫处,懂得了同情,尽管亦难免轻挑浅薄之嫌;在战事惨烈处,也曾停下来庆幸自己不是书中人,幸而没生在那个时代,平淡与安宁愈发显得珍贵;看到末路英雄迟暮美人即将行至绝境处,甚至感到宽慰,自觉亲身面临的一点点困难,相形之下微不足道,便轻易地忽略和忘怀了,于是在逆境中奋身起立,又能够一脸从容满心期许刚勇朝前了。史册中天高地阔有太多容纳,有洞悉人事,有智急时口若悬河,忍耐时沉默如渊,有胸襟的空阔,经世的豁达。 另外不可不提,这部《两晋演义》是毛泽东力荐的历史读物,列在他给自家孩子开的书单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