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民国演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民国演义》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1 01:1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民国演义》的读后感大全

  《民国演义》是一本由蔡东藩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16开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7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演义》精选点评:

  ●演不起来

  ●终于有时间读书了。此书虽为演义,却颇能补天之缺,使我们能一窥民国的真相。幸甚至哉。

  ●还是蛮有趣的,不过引用什么电报的太多,看了很累

  ●叙事冗长无趣,人物性格单一,全书线索繁琐,未从根本上解释政争缘由。引用电文很多,详细,有保存价值。把个孙大炮吹得像文武圣人一样

  ●文言文太晦涩了。

  ●收录了大量电报,也是有趣的打紧

  ●看到民国演义止。所记为当时事,多嫌琐碎,记此类史于书内书外都有所不易吧。

  ●八得一般般

  ●没啥文学价值

  ●蔡东藩先生的部分还是值得一读的,对袁世凯的嬉笑怒骂,国会乱象的嘲讽,对蔡锷的顶礼膜拜,对张勋不忘旧恩的称赞,对五四运动不带党见(当时也不存在党见)的冷静陈述都是本书的亮点。当然,书中史料的真实性还是很值得怀疑的,所以基本算是个诙谐小说吧。后面狗尾续貂尤其是陈炯明叛变后对孙中山献媚似的夸张的歌颂导致这本书的格调剧减,所以说换人续写什么的都是坑爹啊。

  《民国演义》读后感(一):我总有这么一种感觉

  每当我将要翻到书的下一页,我总会觉得书上的文字会这么写:

  那袁大头跳将出来,手里握着一杆长枪:“恁地时却是秀才耍!倒教孙文瘪破肚皮闷了,你快说我怎地不可当总统!?”

  孙文道:“这倒不妨,你若是劝了清帝退位,这民国总统之位,给你便是了。”

  ╮(╯▽╰)╭

  《民国演义》读后感(二):其实,那个时候已经很民主了。

  说实在的,因为古文基础太差,看到是懂非懂!只是大概浏览了一下。有几个细节印象深刻。袁世凯复辟当皇帝,这不仅仅是退步,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愿。在那种历史背景下,有很多的保皇派还处在皇帝而非总统的梦幻中,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从个人私利上来讲,对于袁世凯来说,皇帝与总统也不会相差太远。

  其次,袁世凯不是历史上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在我看来,他是个英雄。有魄力,有计谋,只不过最后被孙中山给黑了。其实,他在的时候,中国起码还是统一的。其次,那是国会上已经出现互殴打架的情形了。如果不民主,谁敢在议会上打架?(前段时间乌克兰好像上演了一出拳脚戏),只不过是当时各怀私心,拉帮结派,没有从国家大局考虑,搞得最后一团糟。

  还有,段祺瑞不是历史说的那样坏啊,他们也是为了国家统一,并不是为了个人私利。

  《民国演义》读后感(三):大浪淘沙

  高二暑假去靖安玩,去了当地最有名的宝峰寺,宝峰寺虽然名气不大,却是我游历过最美的寺庙。景色不表,宝峰寺有一祠堂,供奉着一位得道高僧,这位高僧我并不了解,但祠堂的对联却让我印象深刻:受尽九磨十难,坐阅五帝四朝(虚云和尚)。当时导游还给解释了一番,五帝四朝,还包括袁世凯的中华帝国。

  印象中,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这100年的历史,可以算是中国最动荡的100年了。朝代更替,风云动荡,军阀混战,简直是上帝对中国的鞭笞。这一段的历史我学得很差,因为人物多,却没什么有意思的故事。当然作为参照的是三国演义。那一段故事被罗贯中转述地让人神往,让人忘记那也是中国历史最动荡的时刻之一。

  读研的时候看到了神剧《走向共和》,编剧导演演员俱佳,清末民初的故事这样一演绎,顿时生动许多,因此也把《民国演义》下下来一读,一开始读起来非常枯燥,坚持到袁世凯上任,才一鼓作气,把书读完,前后花费一年有余,连孩子都生下来了。

  民国动荡之惨烈,在于人民没有希望。清朝倒下了,中山先生的民主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行,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蒋介石,轮番坐庄,再加上列强欺侮,尤其日本的虎踞鲸吞。清朝的赔款没有还清,民国各任内阁狂举外债,军阀割据内战,数罪并罚,让本最没有希望的新中国成立了。

  看完这部书,让人感叹中国人的所谓劣根性,“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军队打仗只为军饷,政客投票只为收买,一旦有军队有权力,就想着当皇帝。而如党内各位爷爷说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抓紧发展,争取100年不动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不是居安思危,是我们本来就很危险。

  《民国演义》读后感(四):为何中国没能走上共和之路

  其实只是想写篇书评罢了,没想到起了如此大的标题。很喜欢历史方面的书籍,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捧着《上下五千年》来看,从此就很迷演义类的历史,其实正如当年明月说的历史真的很好看。借了蔡东藩先生的《民国演义》来读,因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印象非常模糊,只记得武昌起义一声炮响,然后就是军阀乱战了好多年,在后面的印象就到国民党北伐和抗日战争了。其实这段时期是很值得研究的,为什么在武昌起义后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但中国却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反而陷入了连年的军阀混战,导致国家彻底到了混乱崩溃的境地呢。

  武昌起义是孙中山先生和同盟会积极宣传和组织革命的成果,在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是内忧外患摇摇欲坠了,在政治的女强人慈禧死后,垮台实际上只是早晚的事情,但武昌起义导致全国革命的浪潮本身就不够彻底,在起义革命的队伍里就有很多不是那么坚定的人,甚至有很多都是清朝的军阀和官吏。同盟会并没有对这些革命有牢固的控制和领导,更多像是点起了革命的火焰,但却无法控制和领导整个革命,孙中山先生都是在革命之火燃遍中国之际,从日本启程回国的。实际上各个省的自主权利很大,而且军队民政都掌握在各个省的总督或者督军手里,这也导致了后面军阀林立内战不休的局面。大江之南基本宣布革命独立,北方和京畿附近的省份掌握在北洋军和袁世凯手中,试想当时拼死一战来个彻彻底底地了断,或许会损失很大,但长痛终不如短痛呢。南北和议的达成以及孙中山的让步,本身已经为后面的变乱留下了诸多隐患,单纯靠法律契约国会岂能束缚住袁世凯这样的奸雄呢。以至于后来有了袁世凯的复辟之举,幸而民心不死国民党人奔走奋斗,蔡锷将军西南高举护法义旗,南方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才逼迫袁世凯取消了帝制,讨伐历史的潮流总归不能回头。

  袁世凯尚能统领约束北洋军各派的势力,及至袁世凯患病死亡,北洋军分化成段祺瑞的皖系和冯国璋的直系,更有东北张作霖的奉系,南方粤桂滇黔更是因国会法理问题,跟北方的中央政府对立,造成了若干年的内战不休,后来的桂系粤系盖由此而来,直至后来直皖两派终于火拼于中原,结果是段祺瑞皖系的失败,吴佩孚展露峥嵘于此。再往后既是广东国民政府国共联合发起北伐了

  在清政府垮台后的十几年间,虽然有国会众参两院总统内阁等形式,但却没有民主共和的实质内涵,大部分议员官吏无非是为着自己和本派系的利益,纷纷攘攘无休无止,为着国内的矛盾和战争,每年都要向国外银行举借外债,国家人民已经穷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国家经济都到了崩溃的地步,各派系军阀为着地盘势力你来我往,中国哪里能禁受这样的折腾。本想着推翻了清朝统治,经济政治总能得见光明,哪知道反倒陷入了类似军阀割据混战的悲苦境地,到了日本侵华之时国力民心已经被消耗殆尽,几乎到了危亡最关键的时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