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荣格心理学与佛教》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读后感摘抄

2021-01-11 01:37: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读后感摘抄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是一本由刘耀中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精选点评:

  ●好古旧的一本书~~还是有可看的地方

  ●其实没太看懂,但明白一道理···

  ●蛮好看的居然

  ●没什么很思辨的东西, 从讲故事的角度看还行

  ●荣格入门读物

  ●荣格看来,佛教乃是一种高度发展了的宗教意识,佛教是重视个人的宗教,而非集体性、政治性的宗教。

  ●蛮好的书 只是我的那本被偷了— —``

  ●不太明白

  ●从里面知道了LSD的那么一段渊源。后续知道了乌玛瑟曼和利尔德的事

  ●: B84-069/0495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读后感(一):不错

  啧`当初是因为标题涉及到的两方面都感兴趣所以才网购的 高三在学校就读了这本和[西藏度亡经]两本 一年就过去了 啧`只可惜这本书在学校最后被偷了 郁闷 竟然还有人都这种书 鄙视下— —``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读后感(二):荣格的精髓

  从这本书中你能看到荣格思想来源的复杂,诺斯替教、佛教、道教等宗教,这也是他和一般的心理学家不同的地方,从宗教、文化、语言等显相来找寻底层的无意识根源。而他与无意识对话的方式也如此不同:打坐、冥想、记录梦境。。。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他打通了东西方无意识的通道,找到了救赎西方文明的方法。

  :这本书附有《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一文。这篇诡异的文章充满了古诺斯替和佛教的种种教义,是他思想的精髓,也是他的一次和潜意识对话后的灵感。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读后感(三):虚无者荣格

  当我读到毒品、LSD这里时,马上想到加斯帕·诺的电影《遁入虚无》,对的,这位导演曾读过《中阴闻教得度》,有这种思想才会有这个电影,这本书也就是荣格读过并分析和深受启发的《西藏度亡经》,加斯帕·诺曾执导著名电影《不可撤销》,资深影迷一定看过,肯定也记得留名影史的那个地下道性侵的长镜头。读了此书后加斯帕·诺玄之又玄神秘晦涩难懂的电影《遁入虚无》根本就不玄不神秘了。最近基于洛克的白纸论休谟的怀疑论让我无意中关联上佛家的唯识论(唯识宗),通过学习和了解,发现唯识论把当年读性宗《金刚经》留给我的所有疑问都一扫而光,性宗是个打哑谜的宗派,所以一直在等着悟性极高的猜谜者,谓之缘和悟禅,而唯识宗才是理论之宗,所有有根基无高觉悟的人一下子就能直通佛性的宗派。该书写得比较散和博,更多细节都不曾深入但旨在给你一个全面的理解,脉络很清晰。文尾荣格的《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一文简直就是他的学问的形而上的总结,汇总了荣格对诺斯替教、印度教、炼金术、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的理解,不读完本书根本就无法理解,玄得一比,简直就是《道德经》《金刚经》这样级别的天书。对佛学唯识论和心理学感兴趣的不可错过此书,但佛学还是佛学,心理学还是心理学,佛学对人的心理探究达到了博大精深无以复加的地步,心理学是远远比不了的,只是佛学和心理学的目的不同,故走向也不同,最终佛学走得太过主观,已经属于个人主观经验主义了,无法科学证实和证伪。而心理学是迈向客观那条大道的,个人支持这条道路。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读后感(四):关于《荣格心理学与佛教》

  荣格看来,佛教乃是一种高度发展了的宗教意识,佛教是重视个人的宗教,而非集体性、政治性的宗教。“重视个人”并非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而是注重个人的改造(transformation)。

  我们看看西方各种宗教的意向:基督教崇尚“信仰”(faith),柏拉图讲究“理想”(ideal),亚里士多德主张唯物论,犹太教有耶和华,上帝说“干”(do),那是上帝的意志。在西方,惟诺斯替教说要有灵知。佛教中则有佛智,有类似于“诺斯”的知觉。

  圣雄甘地说:“印度文化只有三种要素:1、耕田的犁;2、手工的纺织机;3、印度的哲学。”

  佛爷一生发现的是,欲望(desire)乃人生的一部分,因之认为人应当接受这个概念,而不可能与之抗拒。

  但是生活不是那样容易过。生活要过的有意义,我们需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但意义的来源及其基础是什么?人生充满了疾病、死亡、痛苦……。荣格说我们要周全,要寻求心灵的完整。荣格认为,这就是“意义”,就是“觉悟”和“启蒙”。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两极合并”、对立面的联合。这样、就没有“情结”,没有“自我”的困扰。我们必须要忘记社会中的“行话”,放弃“大众文化”的态度,而要拥有一种“如此又如何”(so what!)的态度。

  荣格说:“对我来说,生命的目的在于存在而非死亡。在我看来,我的真正解脱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已经完成了我能够做的一切,……一个没有经受过自己情感炼狱中所有磨难的人,决不可能压倒它们而超脱。”

  《西藏大解脱经》来自西藏大圆满教法,是莲华生藏在山洞里留存下来的。该书的主旨为大解脱、大觉悟、大圆满,此乃西藏最高的学问。

  伊文思温慈认为《西藏大解脱经》中含有重要的心理学解说,荣格则指出,“心理学”一词是相当暖昧的,因为东方没有西方人所说的“心理学”,说东方思想是“心理学”,不如说是哲学或形而上学。西方心理学出自西方的批判哲学,因此西方现代心理学是陌生的,是从东方人来看的,有如从西方中世纪来看西方心理学一样。

  从常识来说,原始人的医术、巫术等等皆是心理的投射。因之我们的知识论认为,天使、神、上帝等等皆是智力和想象力的产物。所以西方人摆脱不了“信仰”,从而产生了科学与宗教的矛盾。

  在唯物论中,物质的存在只不过是一假设。西人运用象征来代表物质、精神和未知的、无名的东西。因此“信仰”如孩子般的无知,那就是耶稣破天荒的教诲。但是没有精神上的牺牲,耶稣绝对不能成为一个教主!

  信仰和意识碰到科学,感情上的矛盾使人受到精神上的困扰,产生了天真和幼稚。西方没有办法来证明形而上学,并且没有办法证明超验的现象。

  科学与宗教的矛盾产生误解。科学的唯物论创造了新的假设,那是智慧的罪行。信仰要有智慧的牺牲,这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人类变得更加幼稚。

  意识可以超越“自我”,它比“自我”更高,能使“自我”失踪。意识能达到很高的地位(而且无须“自我”之力),“自我”则没有这种力量。无意识的大海是没有中心的,没有证据表明无意识需要一个“自我”中心。东方皆把“自我”从心灵中移开。“三昧”是瑜伽的高层,“自我”在那里失散。在“无明”时才是黑暗的意识。因此西方的“集体无意识”就等于佛教所说的“佛”。

  东方的升华,乃是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的灵力的吸引。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寻找意义,是什么把我们的生存联系在一起?这不是物质、金钱、工作和外在的事物所能说明的。我们找寻的经验、颜色、字眼只是把我们置于一处,怎样才可以超越之?这个矛盾才是佛教的基础和关键。事情不只是黑与白那样简单,也没有什么能为我们保险。我们要尝试危险,看看有没有办法维持在一个意识层次上面,而不论是穷还是富。佛爷有他的意识层次,每个人也有的。当一个人超越这个意识层次时,要能平静下来以应付改变。

  佛爷不管宇宙中有什么力量来支配我们,佛爷不说什么是“是”。佛爷不否定也不支持外在事物的存在性,而认为每个人毕生都要依自身的逻辑发展。佛爷的哲学基本上是主观的,这也正是西藏医学的基础。也正因此,西方人发现西藏医学也很唯物,但要有更多的思考,才能懂得西藏医学的意义。

  禅者的修行就是寻求佛的智慧,而佛智是生活的智慧,是参透生死的智慧。

  人应信仰的是佛的智慧而非佛之偶像。

  中国禅是顿悟禅,但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指出,顿悟并非中国禅师的独创,因为归根结蒂,一切觉悟在觉悟之时都是顿悟,一切佛教派别所追求的也都是顿悟,都是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的悟道体验。所以他认为,顿悟之说并非出自道生或慧能。因此铃木认为,中国禅的真髓不在顿悟,而在于定慧不二的般若真观。

  顿悟并不是禅宗训练的结束,而是禅宗训练的开始。

  在西方,犹太教是一种“干”(do)的宗教。基督教由于有其矛盾,政治的压抑带来的服从与反叛的矛盾感,因之是一“不干”(don't)的宗教,一切都有禁忌和罪行感。西方人因而看到,佛教乃是一种“存在”(be)的宗教。变成、变为是改造、改变、变化。佛教与西方宗教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佛教的被拯救者可以成为拯救者(救主),如观音菩萨。因此荣格说佛教有较西方健全的阿尼玛。

  他要求我们注意审美情趣的民族性和历史性。因为是人创造了神,并在神的艺术中表现了人的审美情趣。这是有关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问题。

  在佛教看来,人,众生,万物,皆可以像佛陀诞生时那样自立于天地之间,并且宣告: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一些宗教教导我们,人应当崇拜神,并等待神的拯救;另一些宗教告诉我们,人当自救,因为如果有神,那么人自己就是神。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所以荣格对世界的疗治是“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当我们读到下面的文句,会觉得荣格是在以佛教式的言语说话:

  对人来说,决定性的问题是:人是否与某种无限的事物有关系。这是有关他的生命的重大问题。只有我们知道真正重大的事物是否无限的,我们才能避免把我们的兴趣集中在徒劳的活动上,集中在各种各样没有真正意义的目标上。然而,我们要求世界承认我们是个人财富的品质:我们的才能或者我们的美。人越强调虚假的财富,他对本质的东西就越缺乏敏感性。而他的生活也就越加不能令人满足。因为他只有有限的目的,他就觉得受到了限制,结果造成了羡慕和嫉妒。如果我们理解并感觉到,我们在此生中已经与无限有某种联系,欲望和态度也就会发生变化。……在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中,首要的问题也是某种无限性是否表现在这种关系中。

  在一个仅仅专注于扩张生存空间和不惜任何代价增加理性知识的时代,要求人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自己的局限性就是一种最高级的挑战。

  在人类的意识表面之下是无意识,其间有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毒蛇猛兽等等意象,它们是代表各种欲望的原型象征,是生命能量和心理能量的象征。人类在无意识领域里寻找那些大自然的力量来创造文化,生理价值与心理价值在无意识领域里展开了竞争,于是产生了宗教、教条和仪式等等。

  当今最深奥的超个人心理学家格罗夫。

  自我只是我的意识主体,而自性却是包括无意识在内的整个心理主体。

  自性等同于永恒的人,自我等同于尘世的人。

  我的自性正在沉思,设计者我的尘世形体。

  “自性”,这“惟一的观者”,在注视三维的世界,设计尘世的人。早在幼年时,荣格格就常常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沉思默想:究竟是我坐在巨石上面,还是我就是巨石,有人坐在我上面?这种“颠倒”的沉思,证明“无意识的形象不是由意识产生的,而是具有它们自己的现实性和自发性”。这种“颠倒”的沉思,也正是

  荣格的心理学思想与佛教世界观共同的基础。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为佛,正如美国学者麽阿卡宁所说:

  作为人类,我们具有触发崇高意向、播下使精神成长并获得最终解脱的善良种子那种宝贵机会和无限玄机,它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灵。

  荷花出于污泥,神睡着了却会觉醒;觉醒使我们心灵内藏的潜能,有了觉悟,荷花才会出于污泥而不染。佛教让我们通过修炼而达到觉悟。

  荣格区分了“自我”与“自性”,认为“自性”包含了意识与无意识,也包括了作为意识中心的“自我”,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整体。因此,荣格的心理学不是一般的“自我心理学”,而是“自性心理学”;人生最终的目标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自性实现”。

  荣格并不主张“无我”,但不提倡“自我实现”,他认为,“自我”的发展应从属于“自性”的发展,因为“自性”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自我”与“自性”之间的均衡,如果“自我”过度发展而使两者失衡,人就会陷于精神错乱。

  荣格指出,人应通过“个体化进程”达到“自性”的实现。“个体化”就是使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完整与均衡是万物与众生天赋的趋向和本能,从远古时代至于今,从原始人到现代人,自发的人格整合过程从来未曾中止。荣格心理学追求人的心理完整与均衡,荣格把这一整合过程称为“个体化进程”,而荣格的心理治疗方法,归根结蒂是引导患者实现这一进程,帮助患者深入“自性”,从而产生更高的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或者用佛教的术语,就是达到“彻悟”。

  荣格的“个体化”是有针对性的,因为西方的“自我”已经极度膨胀,“个体化”可以消弱自我中心主义的傲慢。但这并不意味着无意识应当压倒意识,或“自我”在“自性”面前毫无意义。荣格所要求的,只是人应当意识到无意识。

  痛苦来自个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依附,来自尘世的奢靡颓废。那皆是在心理上黏着于拜物、拜金等等虚荣的概念,那也就是转生和死亡的大轮。人们不应单轨地受制于投外的意识,倘若一个人能看到外在与内在两方面,痛苦即可以中止。

  佛爷认识到人要经验对欲望的依附,但同时也抛弃经验的真实。人是生存在模棱两可、既非此亦非彼的地盘。中庸之道因文化状况而定。有的喇嘛食肉,他们并不黏着与某一种生活形式,因为那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改造、转变。达此境界,便可超越两极的模棱。

  西方人常说“爱情使世界转动”,实则是欲念、恶意使世界转动。佛教证明那皆是心灵内的自然力量。这是一很通俗的原则,可是这个迷宫最终要将你捕捉。

  以上的概念对于人的处世的态度实有其改造力和价值。佛教是使心灵获得解脱的宗教,但是,是从何者的支配之下而获解脱呢?

  那是宇宙心理学的陷阱!我们陷下去的,是一大同性的体系。“转生世界”乃是人类“自我”所感知的地方!是知觉所创造出来的幻影世界。

  这种观点是来自深层心理学。没有心理学的宗教一定是失败的!我们以为我们在发展前进中,其实我们生活在幻影内,这就是大同的悲观主义者的想法,不是来自他人的幻觉。但是在希望的诺言中,在创造性的生活中,倘若有人指出我们走错了道路,我们就不高兴而产生阴郁的情感了!

  佛爷虽然出生在印度,却拥有深邃的目光。虽有转生世界,死后投胎又投胎,但你走不到什么目的地,go no where!

  真理并不是客观逻辑的环境或境遇,客观是虚构的事情。当我们谈论世界时,我们所谈的其实是我们的内在世界。一个人没有个体化的修养,就只能生活在他投射出来的世界,如同观看电影一样。在影子下打太极拳,永远地,令人厌倦地!

  在西方,人们谈耶稣、上帝,以及他们有良好的行为,但却演变为虚伪。在印度,人们相信转生、业报等等,结果也是大同小异。佛爷已经指出,通过那些东西,生活也不能使你达到任何目的。

  投生世界不是一个物体世界,而是一个从我们心灵投射出来的世界,就像一部热门的电影。世界是一叠置在现象上的世界,很多人喜玩音乐,点燃烟支,他们认为那就是冥思。但若这些新时代的实习不能使你改造、转变,就还不如去看一部电影!

  外在世界是非真实的;真实的世界是内藏的。

  柏拉图对“存在”和“变成”两个字不甚清楚。他注重is,在isness之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不能超越他的理念世界。他缺少内藏之光,只停留在理念之中,因此西方哲学停顿了,他们看不到“真福直观”。

  当老子说,‘众人皆明,惟吾独懵’的时候,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