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读后感精选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是一本由白谦慎著作,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145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精选点评:
●有点意思,不过与论文集中傅山那篇文章有很大重合。
●傅山的应酬
●八卦社会史
●和柯律格的文征明研究比起来,白谦慎的傅山研究明显更胜一筹(或者说更接地气),更能够理解古典中国时代的情境。这倒不是因为白本人就是中国人的原因,而是因为白对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在古典中国的位置有着精准的了解,对其所以然也有明确的把握,而柯律格恰恰相反,有种推倒书法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精英性的出发点。这背后涉及的新旧艺术史的基本立场的差异似乎更有趣...
●傅山研究索引,以清初明遗民与汉官、文人圈中的交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切入,起于“艺术社会史”收于书法艺术,实际上在基础理论方面启发多于挖掘,如傅山向性命至交魏一鳌作理学派别、立场之辩,未引魏相应、正面的答复,亦未作猜测,大概可以视为审慎吧。作为方法的“修辞研究”对作为事实的“应酬作品”“心画”的划分很新颖。现场提问,作者也比较谨慎地仅将问题限于书法艺术研究范围,具体的“社会史”研究尚待后续补充。
●书中关于文人书画应酬之作和与之相关的修辞问题的提出很值得深入下去,作者有些浅尝辄止了
●很好,这个路数是对的
●随便翻过,没好好读。。。
●超期还书的意外收获——艺术社会史角度的一部佳作
●字字珠玑,老谋深算之书。时隔一年,再读此书,仍感老辣。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读后感(一):人奇字古
白谦慎先生入心之微,两章妙论。与仕清达官(魏一鳌等)之交,与收藏名家(魏廷栻等)之游。傅青主不仕于清,坎坷心历却尽在众多应酬文字之中。何焯论其楷书“求古而适得风沙气”,傅氏想必自知,家藏小楷《曾子问》《逍遥游》等精谨之作曲折自证。2013.11.17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读后感(二):傅山世界的延伸
白先生的细致考辩和对于时代信息的把握,令我钦服不已。我喜欢白谦慎先生的这种风格。不仅仅他是艺术类研究的一个亮点,更在于它具有很多反思性的东西。相较于《傅山的世界》,这本《个案研究》并未讨论傅山作品的艺术问题,而是从社会史的交往出发,一个真实在的傅山向我们靠近。他的疏狂、他的贫穷、他的心机、他的志气... ...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读后感(三):此书解决了什么
白先生这本书,重在考据功夫,并且借用研究晋史的成果,与研究历史的学者的书比,此书旗鼓相当,但无展开,因为他的重心不在这。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学者比,只是陈述社会史实、材料,无总结,与艺术风格比的学者比,无分析。所以这本著作,是关于傅山先生艺术应酬的材料解释。海外研究中国艺术,看重是否树立了什么概念、反应、互动机制,往往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惯性用学术语言提炼出来,有些海外学者甚至会去借用西方的艺术机制来套中国古人的艺术生产,例如书末白先生提到的赞助人的概念。海外研究中国艺术的作用在哪?可能就一是一对于材料的出色运用和最新学科的名词借用吧。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读后感(四):不见得像大家想的那么好
这种写作方式是国外的。有时候其实还是落在了“描述”的层次。
为什么这种学术著作现在最火呢?
似乎是铺的摊子大,论证目标不集中,语言合时,铺垫多,阅读难度小。
当然,不可否认,写这种书的前期准备也不少,资料搜集等等也都用工夫。
传统的学问家是投入100,写出来的是10,也就够了
这种耍法是我看了100投入了100,那我就得写出他95来,不然就亏了。
晋中有句古话,傅山先生写字,手熟为能。这本书的结论就是这句人所共知的歇后语。
再有,戴廷栻的生卒年,作者在文章中花了好多笔墨考证,结果还考证错了。其实常赞春本《半可集》收录的张英为戴廷栻写的墓志铭记载得清清楚楚,要是能多翻阅一下,不会犯错。
《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读后感(五):不意相逢的侠气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酣畅淋漓的艺术史著作,书法也已经不仅仅是书法,而是如何的活人,而其中不论是作者的暗示,还是傅山的相信,还是传统历史尘沙暗积的带来,其中总是有的,某些除了写字之外,让人如此深深铭记的部分,它便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在做一个英雄。
这并不是一部武侠小说,但是却似乎充盈着侠气,尽管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以士、以道的角色。我记忆唯深的是两节,
当魏一鳌罢官之后,在县居住,为傅山做证,后又上任,两月后辞官,而身边一无长物,唯匹马双僮而已。
对于一个人可以拥有如此之多东西的时代,人们是否可以理解,一个辞去官职的人身边仅有的,一匹马,两个仆人。而在任时候,他曾经帮助过多少人度过难关,这说明他并非没有罗致资财的能力。古人对于物质的理解真的是如此的不同,他可以如此干净的,稀少的离开,这样的情况,我可能 是在武侠小说里见过。
另一节是侄儿傅仁早逝之后,傅山僻居破庙,畏人如畏虎。去看他的人如此描述,“黄冠破衲,居破庙中,门外蒿草成林,作书则仍深谷断崖之下”。这样的景象也只有在一副荒寒古意的画卷中才得见。
而回去之后与傅山的友人说起,果然在断崖下捡的一些手迹。这样的生活是如今的人实在难以想象,他是如此发生,而对于晚明时分的人们,则可能并非陌生。
傅山原来即是曾经轰动的“朱衣道人案”的主人公,而魏一鳌则是在这个案件中,受傅山的重托,以姓名为他作证的人。这样的信任感,是如何的发生的?直到后来,看到明覆灭前,傅山为了营救一批正直的官员所做的努力,才理解, 他为何敢让他人为自己冒如此大的险?因为他是如此相信,他曾经能够做到的,他的朋友肯定也能够做到。果然,对方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这样的相信,其重量也是如此从古风,以至于让人觉得在现代社会,怎可能发生呢。似乎,侠气和信义也跟传统社会一样永远的消失了。